建築史:硬山、攢尖、廡殿——古代屋頂裝飾包含了古人何等寄予?

建築史:硬山、攢尖、廡殿——古代屋頂裝飾包含了古人何等寄予?

中國古代建築中,屋頂作為第五立面,對於建築的立面形式起著重大的作用。古典建築中,無論是宮殿建築或者是園林建築,屋頂的都按照一定的玄學觀念以及美學觀念來建造。如伸展而出的屋簷,圓潤的曲線,反曲的屋面,以及高高翹起的屋角。

從上至下觀看,就像鳥類張開的翅膀一樣,故又稱翼角。另外還有硬山、攢尖、廡殿、十字脊、盝頂、重簷等等屋頂形式,形制複雜繁多。而區分諸多屋頂形式則靠的是屋頂的裝飾以及屋頂的形制。

古典建築中,根據其所屬形制,地域的不同產生了眾多的建築風格,色彩形式。如皇家宮殿建築,宮殿眾多,色彩繁華,金碧輝煌,用以體現皇室權威。個人私家園林則往往為小巧,精緻,樸素,淡雅等風格,建築精細,輕盈。

中國獨特的斗拱結構

斗拱,為中國建築獨有的一種建築結構,不同時期稱呼也不盡相同,如山節,鋪作,枓栱、欂櫨等

。斗拱即是在柱頂,柱間,構架之上聯合縱立,從枋上加的一層層弓形結構則叫拱,每個拱之間都墊著方體木塊,稱作鬥,鬥與拱層層疊疊,合成為斗拱。斗拱代表著中國古典建築的精神與形制,其左右立有雙青龍,中間伸出耍頭,兩旁的墊板鑲嵌著一個立體火焰珠子,總體造型象徵著吉祥如意之意。

斗拱的起源

斗拱起源極早,戰國採桑獵壺上就已經出現了斗拱的形制的圖案,另漢代流傳的壁畫上也能看見斗拱形制,但往往作為王室專用,不允許民間使用,這與民間不允許穿著黃色的服飾同理,象徵著王室的權威與地位。

建築史:硬山、攢尖、廡殿——古代屋頂裝飾包含了古人何等寄予?

《禮記·禮器》記載“山節藻梲,層巒跌宕”, 唐朝孔穎達疏:“山節,謂刻柱頭為斗拱,其間縱橫,形如山也,狀如節” 斗拱狀如山巒,層疊壯碩。

斗拱中體現的“禮制”文化

春秋時期,中國經歷了一個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時代,“禮制”思想是眾多學派都提出的共同建設, 因此春秋之後,無論何事,都講究禮制。斗拱,作為木構架建築的精髓,古人對於斗拱也是以禮制來看待的,孔子曰“太廟之堂,亦嘗有說,管致良工,因麗節文,非無良才也,蓋曰貴文也”。建築作為人類社會必須存在的物質之一,始終是禮制的形式之一,因此建築形式往往採用千年一貫制。

自漢武帝之後,儒家獨霸天下,其三綱五常之令,深入人心,而統治者也採用“禮制”與“德制”治理國家,

將禮制文化賦予在各種物質形式之上,潛移默化的貫徹禮制思想,是古封建社會最大的特點之一 ,建築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建築形式的表現代表著階級地位的不同。

拿明朝來說,《明史·輿服志四》:“庶民廬舍, 洪武定製法元,不許用斗栱之節,不許飾彩色。”明朝,斗拱只能作為皇室宮殿用途,民間限制使用,更不允許加以顏色粉飾。

建築形式限制的並不只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對於民眾的束縛,在無形之中束縛住了民眾的觀念,對於皇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千百年時間的渲染下,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形式,傳統形式也是人類實踐中最穩定的觀念。

斗拱中體現的

斗拱的演變

建築史:硬山、攢尖、廡殿——古代屋頂裝飾包含了古人何等寄予?

在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的發展過程中,斗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整體展過程中有三大階段:

一,西周至南北朝時期。西周出土的銅器拱令簋已經出現了斗拱的初步形象,直至漢代的壁畫,器物上,斗拱的形象層出不窮。從西周至漢代斗拱畫像中可看出,這一階段的斗拱採用斗拱承託檁、梁或樓層地面枋,斗拱將房梁延伸,房簷伸出,且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成人字造型。直到初唐,仍採用人字斗拱。如西安慈恩寺雕刻《說法圖》上可見。

二,唐朝至元朝時期。這一階段的斗拱採用井字形制的斗拱,斗拱插入柱頭之中,將斗拱與房梁連接在一起 ,柱子組成井口狀的水平框架,大大加強了房梁支撐架的穩定性,在現代建築體系中斗拱被稱為“鋪作層”,為傳統木構架建築的標準構造。

三,明朝至清朝。自明朝開始,斗拱之間,鬥柱拱頭互相交錯,隨房梁連接,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而清朝建築中,房梁已經不在穿插在斗拱之中,而是壓在斗拱之上,一級疊一級,層層疊疊。一次,斗拱在明清時期已經不在作為維持房屋整體結構的關鍵了,而是作為增加飛簷距離的作用。

傳統屋角飛簷

飛簷,是中國古典建築的傳統建築簷部形式,常常至屋角角立飛起之處,在亭臺,宮殿,廟宇等建築中常見,其狀如飛鳥,延伸飛躍,因此被稱為飛簷。飛簷是古典建築屋頂重要的裝飾形式,其作為屋角的衍生之處,不僅僅可以增大室內採光面積,還能將雨水排洩至屋外,增加了建築立體之感,輕盈飛躍之勢,獨具韻味。

屋簷上翹,若飛舉之勢。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中,李鬥道:“香亭三間五座,上鋪各色琉璃竹瓦,龍溝鳳滴。”三五座亭子佇立在河邊上,亭子頂上鋪滿了五彩的琉璃彩瓦,彷彿仙人龍族洞府。

建築史:硬山、攢尖、廡殿——古代屋頂裝飾包含了古人何等寄予?

《喜遷鶯·玉龍垂尾》:“玉龍垂尾,如侵雲裡。明璧榱題,白銀階陛”。閣樓像玉龍垂下的尾巴,從閣樓轉角看去滿是岹嶢之雲,將天空之雲吞噬,旁邊的石壁反射著月光,像懸空鋪滿的詩詞題,而略沾水的臺階反射著銀白的月光。

吻獸包含了古人怎樣的寄予?

吻獸,即是立於宮殿屋頂的重要裝飾構件。但在中國古代社會,吻獸的形狀與其安裝位置,安裝數量都有講究,極具神秘色彩。梁思成評價吻獸道:"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

而《唐會要》中記載,唐代宮柏梁殿上已有“魚虯尾狀似鴟吻”此類的壁畫像,其作用有“避火”之意。到了唐朝,開始採用鴟吻來稱呼,且吻獸形狀與數量逐漸增多,並帶上嚴格的管理制度,用以區分宮殿階級。同時,吻獸的主要作用為建築“辟邪物”,守護建築,並附帶豐衣足食,人丁新旺之意。

其實一開始,吻獸並不是僅僅作為裝飾之物。吻獸之下,即是古木構架建築的正脊兩端,是建築穩定的關鍵,而為了使兩端的榫卯結構穩定,就需要在著兩處加大重量,而吻獸則應運而生,其不僅僅穩定了榫卯結構,還大大豐富了房頂輪廓的美觀性。同時,吻獸可覆蓋建築構面連接之處,使得構面連接穩固嚴密,防止雨水滲入

吻獸的源起來自中國傳統龍文化龍是中國文化發源與流傳的象徵。而中國人也常常稱自己為龍的子孫或者炎黃子孫,而龍也是中國人的標誌。傳統龍文化中龍自身所攜帶的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精神,正是華夏名族理想中的精神境界

建築史:硬山、攢尖、廡殿——古代屋頂裝飾包含了古人何等寄予?

龍文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隨處可見,也隨處可尋,其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華夏名族精神的一部分。信仰,往往能給予人莫大的力量,因此古人信仰龍鳳等神獸,希望神獸能夠幫助他們戰勝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豐收,安康。因此吻獸的大部分形象則以龍或者與龍有關的形象為主。

吻獸的種類常常以龍鳳為主,且常成對出現,取吉祥安康,生活美滿等意。吻是嘴唇連著腮的意思,傳說之中,龍的子嗣由口而生,因此龍的子嗣被稱為吻。鴟吻和龍吻是一樣的,是龍之九子之一。《爾雅·釋獸》中說"狻猊,食虎豹"。其造型兇惡,可嚇退膽小之人。獬豸造型如龍,其頭生雙角,與麒麟形似。

《異物志》載:"東北荒中有一種神獸,名叫獬豸,頭上長有一個角、性格忠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用獬豸當做吻獸,則是公正公正之意。另外獅子、天馬、海馬、押魚、鬥牛等都是按照真實存在的猛獸形象進行塑造。而天馬則不一樣,天馬是在馬的形象上加上了兩個翅膀,代表飛翔騰空之意。

例如北京天安門的屋頂之上就佇立著10個吻獸,傳說是"九脊封十龍"之意,能護天安門之全。而這10個吻獸分別是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魚、獬等。且在吻獸的背上則插著扇形之劍,這是為了防止吻獸們逃跑所設。古文人則說這是"躍蒼龍於瓦甍"

總結:

作為建築的第五立面,屋頂承載了古典建築的裝飾作用,而斗拱,飛簷,吻獸等則是屋頂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不僅僅是裝飾美觀作用,還承載著穩定建築結構,擴大功能的作用,是中國古典建築智慧的結晶之一。另外,斗拱,飛簷,吻獸等還包含著古代建築文化,玄學神話文化,具有深刻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