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抗疫大旗謀貸款,曠視奇葩操作惹得“一身騷”

扯抗疫大旗謀貸款,曠視奇葩操作惹得“一身騷”


根據路透社援引銀行知情人士獲得的信息,近日向北京地方銀行申請貸款的企業數量至少超過300家,申請貸款總額至少達到574億元人民幣。


其中,報道稱曠視申請了1億元貸款,理由是用於開發戴口罩人群中更加精準的人臉識別相關技術。抗疫期間,人們都戴口罩,這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施行製造了障礙。曠視申請貸款這本身似乎也是一件合情合理的行為,但為何會在網上出現不少質疑聲呢?


申請理由惹爭議:為抗疫出力還是為自己研發?


根據文件顯示的信息,小米申請50億元貸款,用於包括口罩和溫度計等醫療設備的生產銷售;美團點評申請40億元貸款,用於為武漢醫務人員提供免費送餐的資金支持;奇虎360申請10億元貸款,用於購買醫療相關產品以及開發追蹤新型冠狀病毒的密切接觸者相關的App; 滴滴出行則申請了5000萬元貸款,以抵禦疫情中業務受到的嚴重打擊。


這樣看來,上述抗疫貸款申請理由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直接救災,像小米、美團、360這樣的,相當於自己貸款做公益。二是滴滴那種,疫情下很多企業經營壓力大,需要金融機構給予相應的金融支持。


而曠視的申請理由看起來更像是前者,但相比小米、美團的直接敞亮大氣,曠視的理由似乎有些“委婉”。前者貸款做公益,錢就是用來一線的幫扶和救助,而後者是通過貸款讓自己去研發,然後研發好了再去出力。


不得不說,同樣是出力但差距看起來似乎還是有些明顯的,這也引得不少網友的質疑。


有網友提出,先不說這個技術研發的“遠水”能不能用在現在抗疫情的“近火”上。從出發點上比較,曠視與其它公司相比似乎是落了下乘。別人把錢用於疫情,自己落的只有名聲。而曠視做研發,雖然目的說起來也是為了疫情防控,但研發出來的技術卻是自己的,因此很難不讓人對此產生質疑。


小道消息出品人馮大輝更是直接在微博上怒斥:“某AI公司申請1億貸款,開發戴口罩的人臉識別技術。你還別說,雞賊公司永遠能看到機會。抗疫貸款發給他們幹啥?還不如直接發給口罩生產商。”


扯抗疫大旗謀貸款,曠視奇葩操作惹得“一身騷”


扯抗疫大旗謀貸款,曠視奇葩操作惹得“一身騷”

當然了,貸款行為本身是企業正常的經營行為,根據防疫需求申請相應的研發貸款也無可厚非。在一切都合理合規的基礎上,我們沒必要因為出力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去加以指責,如果不符合規定,銀行自然不會給予批准。但無論如何,這一消息傳出似乎給曠視科技品牌形象會帶來一定的傷害。


雲裡霧裡的回應:輿論爭議,公關添亂?


當輿論因為這1億貸款發生爭執時,曠視科技官方卻發出一則公告,又讓不少人感到雲裡霧裡。


曠視回應內容讀起來似乎是針對“AI測溫”等於“口罩識別”的誤解。曠視表示,技術原理是通過AI算法定位額頭位置,最大的難點是要克服戴著口罩的人臉檢測(即找到人臉在哪兒)以和紅外檢測出的體溫進行綁定,整個業務流程無需人臉識別(識別個人身份)。


扯抗疫大旗謀貸款,曠視奇葩操作惹得“一身騷”


扯抗疫大旗謀貸款,曠視奇葩操作惹得“一身騷”

不少人把這件事與最新發生的1億貸款開發戴口罩人臉識別進行聯繫,網易科技報道就稱這似乎是側面回應大家對人臉識別的擔憂。但如果這算是對戴口罩人臉識別回應,曠視並沒有對輿論關注的貸款作出直接回復。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官方公眾號發表聲明的那篇文章上,筆者看到“2020年2月4日,曠視 AI 測溫正式在北京上線試運營”這樣的描述,這看起來似乎與近日引起爭議的一億貸款研發戴口罩人臉識別似乎又是兩回事。但說實在的,如果曠視最近投入某項技術惹爭議了,筆者真沒注意到,找了好久似乎也沒看到曠視引發什麼歧義了。


不得不說,這一些列公關操作著實讓人有些摸不到頭腦。


如果這一回應針對的是已經投入的某項技術,公關這看似快刀斬亂麻式的公關,實則是幫倒忙,可能會引發二次災難。因為不少人,尤其是媒體人看到會想要弄清曠視在回應什麼,曠視過去傳播發生過什麼誤解?


事實上,如果誤解只是小範圍的,那公關回應起來其實沒必要那麼小題大做。找公關公司或者媒體,在輿論上稍微引導下很容易就小事化了,不至於像現在這樣弄得人盡皆知。曠視公關需要對誤解的具體輿情做出準確評估做,一件鮮有人知的小事通過官方聲明發出來這看起來有些小題大做。


但如果這是回應針對的是一億元開發戴口罩人臉識別相關技術這件事,那這一回應似乎什麼也說明不了,在輿論引導上幫不上什麼忙。


無論回應到底在針對什麼,曠視公關的這波操作看起來都存在不小的問題。事實上,回應讓很多人不知所云,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傳播硬傷。


持續虧損+落地困難:能力不足下的不得已而為之?


相比於美團小米的大氣,曠視給人的感覺似乎讓人感到有些不舒服,引發輿論爭議也純屬正常。當然,我們不能一味的從惡意的角度去推測這一行為,對於曠視而言,它或許不是不想像美團小米那般大氣,更多的原因或許是囊中羞澀下的不得已而為之。


人工智能需要高額的研發費用支撐,以及豐富的產業形態做基礎。但AI技術的複雜性以及不停行業AI的垂直化決定了垂直領域技術商業化的侷限性,也決定了AI公司在很長時間內都將被認作是一個不斷投入的“銷金窟”。包括CV在內的整個AI產業絕對是非常燒錢的領域,技術研發是個持續、大量、不可預測的過程。


曠視方面,持續的虧損和燒錢看起來似乎是一種常態。


據有關資料顯示,2016 年、2017 年及 2018 年,曠視分別虧損 3.428 億元、7.59 億元及 33.51 億元。截至 2018 年 6 月 30 日及 2019 年 6 月 30 日止的半年內,虧損分別為 7.29 億元及 52 億元,同比增加 613.3%。


在毛利率方面,有報道稱,根據曠視此前公佈的招股書顯示,曠視的各個業務線的毛利率似乎並不高。整體毛利率為64.6%,其中,佔主要收入的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的毛利率最低,為59%,個人物聯網為87.2%(SaaS)和77.9%(個人設備),供應鏈物聯網為62.8%。


在現金流方面,處於對技術研發力量投入的考慮,公司,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流金額的分別為-1.5億元、-7.2億元和-6.7億元,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另外,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也是曠視科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對此曠視方面也曾表示,“我們所經營的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且在多個主要業務領域面對競爭。倘我們未能在現有或日後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則我們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或會受到重大且不利影響。”


宏觀層面來看,作為技術方案的提供者,曠視快科技的AI技術在這些領域本身商業化應用的空間就較為有限,其次,面對行業傳統玩家,不具備供應鏈優勢的曠視也將面臨著更加嚴苛的商業化環境。


在城市物聯網方面,曠視科技為中國智慧城市管理解決方案的系統集成商提供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並獲取利潤回報。雖然偏向B端的優勢在於大客戶策略下雖然能帶來較大的訂單金額,但存在客戶談判難、客戶集中等風險。


另外,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也是曠視科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以智慧安防業務為例,傳統安防巨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科技早已虎視眈眈的面對市場競爭,如果未來爆發價格戰,那麼曠視則面臨著更為艱難的處境。


一般來講,對於人工智能企業而言,市場投資者更看重的是企業未來收入的增長以及業務指標的提升,在這樣的前提下,對企業虧損的包容度會高一些。但資本寒冬之下,AI商業化逐漸進入瓶頸期,其估值模型更偏向ToB企業,因此投資人也更看重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而對於長期處於虧損中的企業來說,實現盈利仍需要走很長的路。


對於曠視這樣的AI公司而言,本身就是靠融資的企業,現在想讓它們直接出錢,甚至貸款為疫情出力,其實真的有些難為它了。對於曠視而言,想出力是好事,量力而行即可,沒必要做太多動作。否則畫蛇添足,就可能引起許多不必要的負面。


ps:向善財經原創稿件,訂閱號ID:IPOxscj,商務轉載合作聯繫:a913613543,轉載保留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