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真的有收復河山的能力和實力嘛?

澤澤光


岳飛是大家所熟知的宋朝名將,歷史上不乏有多少文豪對岳飛歌頌稱讚,在現代甚至有不少地名是利用岳飛來取的,在岳飛的老家還專門建立了景點和祠堂以表示紀念。一般在我們國家只有對社會有貢獻的名人才會有這樣的待遇,岳飛被眾人所熟知,自然他對歷史對社會造成了積極的影響,影響後世。

可以清楚的是岳飛是一個名將,從古至今,後世對他的評價可謂是多種多樣,而目前最讓人接受的是他是抗擊金的英雄,也正因為他是一名名將所以才有了後來岳母刺字這樣的佳話,岳母刺字在當今一直是被奉為長輩們勉勵晚輩後生的例子。

岳飛,字鵬舉,宋朝時期湯陰縣人士,其實說他是民族英雄有些不真實,在宋代,金兵在宋人的眼裡是外國勢力,所以當時人們自然稱呼他是民族英雄,而實際上當時的金人其實也是華夏民族,並非是外國人,因此最容易讓人接受的說法就是他是南宋時期的中興四將,是軍事專家。

岳飛從20歲也就是成年之後先後四次從軍,參加過多次大小規模的戰爭,因為岳飛所處的環境正處於戰亂,外族入侵的年代,也因為這一環境培養了他報效國家的想法。

根據史料記載,岳飛從小就喜歡熟讀兵法,曾拜於周同的門下學藝,從小便學會了騎馬射箭。在成年之後,宋宣和四年也就是1122年,童貫等人兵敗於契丹,朝廷損病折將,需要從民間徵兵。

自此,岳飛走上了軍旅的道路,岳飛經過選撥成為了“敢戰士”的一員。岳飛在之後的戰爭中不斷建立軍功,得到了當時的將領所賞識,岳飛在多次的戰鬥中表現十分出色,本來是可以被提攜的的,可是在那一年,岳飛的父親嶽和病故,他不得已回家守孝。

之後到了宣和六年,河北地區災難不斷,岳飛帶著母親謀生計又再次去參軍,這次一下就做了偏軍。宣和八年,金兵南一路南下滅掉了遼,宋微宗那年禪位於長子趙桓,也就是宋欽宗,宋欽宗在位時期,對金兵的入侵是不斷忍讓,又是割地又是賠錢。

誰知當時的金兵早已打算將宋的疆域收入囊中,所以得到了宋的妥協之後還是一路南下,金兵的入侵讓南宋山河破碎,岳飛也是將這一幕幕看在了眼裡,國破山河,百姓流離失所讓這位熱血青年氣憤不已,後在岳母的支持下投身於抗擊金兵的前線。

靖康元年1126年,康王趙構讓劉浩率軍北上,岳飛奉劉浩的命令前往李固渡於金兵周旋,在之後的幾次小戰役中嶽飛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都獲得了勝利。在和金兵展開的十三場戰役中,都獲得了勝利,岳飛也因此升到了修武郎。靖康二年,金兵的攻勢越來越厲害,岳飛跟隨大軍轉到了曹州,在曹州也立下了不小的軍功,又再次得到了升遷。原本當時金兵是被劉浩的大軍擊退的,可是由於當時臨時換了大將,讓黃潛善替了宗澤導致貽誤戰機,黃潛善有三萬多的人馬,可是卻沒有救援宗澤導致宋軍元氣大傷。


到了靖康二年,金兵攻破了汴京城,宋欽宗和宋徽宗帶著皇室成員以及大臣都被金兵所俘,北宋也就此被滅。岳飛當時十分氣氛和悔恨,眼看自己的國家被金兵踏破,之後他的抗擊金兵的決心更加堅定,然而這個時候的新朝南宋統治集團早就不像當年,新帝康王趙構儘管仍然任命了以李綱為主的抗擊金兵的大將,並且任命李綱為左相,明面上是重用這些主戰派,實際上寵信的是主和派黃潛善等人。

對於金兵的進攻攻勢,宋高宗並沒有採納岳飛等人的主張還是採納了黃潛善等主和派的南行巡幸的策略。岳飛得知宋高宗南行,不顧自己的職位高低直言上表。在岳飛的奏疏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句原話:“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復。”這一奏疏也成功送達了宋高宗的手上,不過宋高宗不僅沒有采納還被革職問罪,因為岳飛越權。

岳飛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抗擊金兵的決心,而是輾轉北上到了北京大名府,讓岳飛沒有想到的是當時的統治集團早已放棄抗擊而是主和,趙構黃潛善等人都不斷打擊朝中主戰勢力。

岳飛的一生建立公功勳達到頂峰時期是在之後的紹興時期,紹興四年,岳飛所帶領的岳家軍抗擊了金兵而且屢建奇功收復了六郡,岳飛出師取得了大捷,這次的大捷讓北宋朝廷大為吃驚,趙構也因此重視這位年輕不服輸的抗擊金兵將領。

就此,岳飛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被封為節度使,是宋朝時期最年輕的持節者,以後的收復戰役中,岳飛是一路勢如破竹,讓不少金兵聞風喪膽,岳家軍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勇猛的,之後的幾次北伐都收復了商等城,岳飛似乎看到了收復中原失地的希望一樣,十分的激動。然而讓岳飛沒有想到的是趙構因為重用了秦檜等主和派導致岳飛希望破滅。

秦檜的出現在很多歷史學家看來都是歷史必然,高宗到了晚年不斷的尋求和議,重用了秦檜,並且讓秦檜接通金兵。到了紹興八年,秦檜代表了高宗對金人俯首稱臣。之後雖然岳飛也是得到了趙構的重用,不過不同以往,在秦檜的慫恿下,誓死抗擊金兵的岳飛終於在大理寺獄中被害,時年39歲,岳飛的死也導致北宋主戰核心被徹底瓦解。直到紹興三十二年岳飛才得到了平反,儘管也得到了在位的宋理宗追封並且建立宗廟,但是人已去也是無用。

我們可以從岳飛的戎馬生涯中瞭解到岳飛也確實一位出色的軍事專家,擁有超凡的軍事才能,在他所經歷的幾百次戰鬥中幾乎沒有敗退的,因此在之後的朝代中多有人會議論如果岳飛被朝廷重用的話也許河山是可以收復的,也有學者針對岳飛是否有收復河山的能力。

其實就上面的這些論述中來看,岳飛確實是有收復河山的能力,不過僅僅憑藉岳飛一個人的能力還是無法收復北宋失去的領土,也無法憑藉一己之力抗擊金兵,如果岳飛可以憑藉一人之力也就沒有後來的十年功廢。岳飛流了多少血花費了多少精力也損失多少岳家子弟才換回的失地讓一道撤軍的詔書徹底擊潰。

可見要想收復失地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還是十分重要,如果沒有統治集團的支持,僅僅憑藉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進行的,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革新以及戰役失敗往往是因為得不到統治集團的支持,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擊潰的。岳飛正是在這樣的心情之下含恨而死的。岳飛可以帶領岳家軍一路披荊斬棘將開封徹底包圍,說明岳飛有收復失地的能力,不過因為一道荒唐的聖旨,他的心也徹底死了。

岳飛可以在抗金金兵前期得到朝廷的重視,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趙構,趙構到了晚年可以說變得軟弱,認為跟金廷妥協或許得到存活的機會,岳飛在後期不得志,當然也跟秦檜的出現有一定的關係。岳飛即使有抗金金兵的鬥志,可是在趙構的眼裡,保命保住自己的小朝廷是最為重要的。

結論:

綜上所述,岳飛從小就熟讀兵法,成年之後參加的幾次戰役都勝利,而且到了他戎馬生涯的頂峰,他也是連連告捷,可以說他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岳飛死後,老百姓都十分的哀痛,人金兵也是舒了一口氣。

然而,岳飛卻沒有抗金金兵收復中原的實力,實力和能力是有一定差別的,而且這差異不是一般的懸殊,就岳飛收復南宋河山來看,實力並非單單指岳飛個人和岳家軍,而是指南宋小朝廷,岳飛個人和岳家軍的實力只可以抵擋一部分金兵而與金廷是無法抗衡的,因此岳飛是沒有收復河山的實力,卻有收復河山的能力。

岳飛的收復河山的實力主要來源於南宋小朝廷。如果南宋小朝廷可以給予岳飛一定的實力,收復河山那又是另外一種結局了。岳飛在紹興時期曾經得到了趙構的支持,所以可以北伐三次並且還可以收復六郡,也是說明了這一點,岳飛的一生本就有英勇抗戰的實力,加上趙構給他的增加的實力,也就不斷取得北伐的勝利。在包圍開封之後,趙構卻害怕金廷會報復全面進攻,自然也就不再支持岳飛。

所以歷史上的岳飛雖有才華可是沒有千里馬是後世最為痛心的。岳飛的事蹟在很多宋史學者來看,岳飛是沒有實力和能力去收復河山的,可是仔細分析,岳飛的實力是有的,只是沒有那個實力而已。


舊時樓臺月


1140年6-7月期間。岳飛發動了第四次也最後一次、規模最大的一次抗金北伐,此戰,岳飛率岳家軍主力,大敗金軍統帥完顏兀朮的女真軍主力於郾城、潁昌等地,並聯合北方的抗金義軍一道,收復黃河南北大片失地,使完顏兀朮差點被迫逃出開封退回北方。但因為宋高宗趙要和金國一心議和,連發十二道金牌讓岳飛班師,不得已下岳飛的第四次北伐終告失敗,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常常讓後人惋惜。

那麼,我們換個角度,假如宋高宗也堅定北伐信心,全力支持岳飛北伐,岳飛有能力收復舊有河山山嗎?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假定一個前提,宋高宗全力支持北伐,至少做到不干預,不掣肘。第二,為岳飛設定一個戰略目標,即收復多少河山,按岳飛自己的說法“克中原,迎二聖,恢復兩京,直搗黃龍”,岳飛為自己設置兩個目標:一,收復舊都開封,鞏固河南,進而以此為基地,繼續北伐。二,做北宋一朝都未做到的事,收復自後晉以來喪失的幽雲十六州,將金兵趕出山海關,趕回女真族吉林老家。岳飛的第一個目標也許能夠實現,第二個無法實現,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從南宋和金國實力對比來看,當時的經濟重心雖仍然在中原,但南宋佔領下的淮南,襄樊,川陝等地從人口,糧食生產,後勤物資供應上並不弱於金國,因為金國佔領中原的這十多年裡,時刻處於戰爭狀態,並沒有很好的鞏固佔領區,中原地區仍然危機四伏,各地義軍此起彼伏,金國的後勤物資主要還是來自於老家東北,所以,這一時期,是北伐最佳時期。

二,岳飛前期的主要目標是佔領河南,因為岳飛的大本營襄樊地區產出有限,不能為大部隊北伐提供強有力保障。只有佔領河南產糧區,才能以戰養戰,建立穩固的保障基地,同時,佔領河南,切斷關中地區金軍與大部隊聯繫,消滅這一股金軍勢力,配合川陝的吳階兄弟佔領長安、潼關;只有這樣,關中,河南落入南宋之手,岳飛才能在北方站穩腳跟。

三,岳飛提出“鏈接河朔”的聯合作戰方略,主張發動山西,太行山區域的民間義軍,配合岳家軍,佔領山西這一表裡山河,這樣,便可對處於太行山東的河北大平原金軍造成戰略包圍的有利態勢,時刻威脅金軍側翼,使金軍再也不敢南侵,讓後再相機走宋太宗雍熙北伐的老路,克服河北,佔領幽雲。

應該說,岳飛的戰略規劃是穩重而成熟的,並不像有評論說的岳飛是急功冒進,但即便如此,岳飛也很難收復河北和幽雲十六州,因為:一,金軍主力未損,縱觀南宋的歷次北伐,都是在防守反擊中擊敗金軍,都是擊潰戰,沒有大規模殲滅金軍有生力量的殲滅戰,金軍很容易捲土重來。二,從戰術上來說,南宋處於天然劣勢,因南宋沒有產馬區。自始至終以步兵作戰為主,雖然岳家軍有萬餘背魏軍的精銳騎兵,但數量太少,無法與金軍主力騎兵在河北大平原展開決戰,中原王朝喪失河西走廊涼州的優質產馬區後,戰略上只能處於防守態勢,這時的西北涼州還是西夏的地盤。三,岳飛的戰略規劃是一個防守型的作戰戰術,佔領險要地勢,有利於防守反擊,但不利於進一步擴大戰果,從實際作戰效果來看,第四次北伐,東面的韓世忠部在淮陽進展緩慢,張俊部也受金軍打擊,無法進一步北上,岳飛側翼得不到保障。

岳飛當時能達到的最佳戰果應該是把金兀朮趕回河北,但絕對不能自己也渡河去追擊金兵,和金兵在河北野戰,那樣,缺乏騎兵和大規模野戰經驗的岳家軍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而應兵峰西指,攻克潼關,佔領關中長安,和吳階合力消滅關中的金兵,鞏固西北。這是岳飛達到的最佳極限了。


藝林話史


岳飛的帶兵能力毋庸置疑,就連金國有名的元帥金兀朮都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可是金國元帥對岳飛的評價。可見,岳飛的能力遠非猛將、勇將可比,而是可以與率軍元帥相提並論的。

但是,在宋高宗時期,並沒有重用岳飛,以充分發揮岳飛的才能。給岳飛的兵力基本上是兩三萬人,有次高宗本想把淮西軍五萬人劃撥給岳飛統領,但後來擔心岳飛實力太強大,又變卦了。朝廷在任用岳飛以及眾將上始終是有所羈絆的。其原因就是高宗與金國講和時,就削弱武將權利;一旦金國違約侵略時,又慌忙使用武將;危機過後,又把武將擱置一邊。

南宋軍隊基本都分散在眾多將領手中,沒有形成統一指揮,各自為政。這顯示出伐金、抗金沒有統一協調規劃,再加朝廷苟且偷安,忽和忽打,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狀態,導致朝令夕改,令國人難以琢磨。

在這種情形下,岳飛即使有收復河山的能力,但宋朝其他人馬一團散沙,不聽岳飛調遣,僅憑岳家軍三兩萬人馬,這點實力若想把金國徹底趕出去,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金國也是一個國家,整個軍隊也有四五十萬人。


南宮外史


南宋當時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作為不世出的天才統帥,岳飛毫無疑問是傾向於主戰的!但是,他和主戰派的文官張浚,武將韓世忠、吳玠等又不一樣,岳飛的頭腦永遠比他們冷靜,岳飛的眼光總是比他們看得更長遠。

比如紹興六年,剛剛上任不久的右相兼都督張浚召集諸將,討論北伐之事,這應該是南宋開國以來對外態度最強硬的一次了,此時距北宋亡國的靖康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距宋高宗趙構被金軍打的逃亡海上也已經過去了七年,如今的大宋經過多年的整軍經武,擁有了五支精銳部隊,從東到西一字排開,完全可以給予敵人致命的一擊!這就是張浚的底氣,此時他以宰相之名都督各路軍馬,位高權重一呼百應,北伐呼聲日益高漲,可是,一件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此次北伐大計在岳飛的強烈反對下未能成行!

“先是,張浚欲徵劉豫,會四大將於龜山,問之曰:'欲大舉以取劉豫,克復中原,如何?'劉光世請守,韓世忠請進兵。張俊曰:'都督欲戰則戰,欲守則守。'惟岳飛獨以為不可用兵。浚再三問之,飛堅執不可之說。浚以飛為玩寇,議不協而罷"。——第一百七十七卷《三朝北盟會編》

當時金軍並沒有佔領中原,而是在金與南宋之間建立了一個緩衝國偽齊,劉豫正是金國人立的偽齊兒皇帝。張浚這次討伐的對象就是他,張浚這個人需要介紹一下,他是四川人綿竹人,二十二歲就高中進士,靖康之變時他是殿中侍御史,眼睜睜的看著金軍燒殺搶掠並且擄走了徽欽二帝,從此他成為南宋堅定的主戰派,至死不渝的那種。苗劉兵變時,張浚起兵勤王因此被宋高宗賞識並重用,宋高宗派他經營川陝收復中原,臨行前張浚誇下海口:“明年上元佳節,你我君臣東京相見”。不過有些人往往都是說的好聽做的難看,富平一戰張浚喪師失地,消沉了多年!

紹興五年,張浚再次被起用為右相主持軍事,此後一年多來平內御外也算盡心盡力。紹興六年,偽齊南侵被南宋擊敗,宋高宗趙構與張浚決定反擊,這應該是趙構一生中難得的一次雄起,但是張浚北伐的主張旋即因為岳飛的反對作罷!

張浚對此十分生氣,他竟然認為岳飛在養寇自重,這真是對岳飛莫大的侮辱,張浚屢次追問岳飛不可北伐的原因,岳飛卻出人意料的沒有回覆,這更是讓二人的關係迅速惡化。岳飛何以如此反對北伐呢?難道這不是他平生之所願嗎?他這麼做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簡直讓人絞盡腦汁也想不通。

不過咱們先不用絞盡腦汁,因為岳飛隨後就給宋高宗趙構上了奏摺,把原因前前後後說了個明明白白,正是從這封奏摺上,可見岳飛真乃國之良將,國士無雙!

岳飛在奏摺中說了很多,談及戰略他詳細的進行了闡述

“提兵直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之叛將。叛將既還,王師前進,彼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復,至於京東諸郡,陛下付之韓世忠,張俊,亦可便下。臣然後分兵浚、滑,經略兩河,劉豫父子斷可成擒。如此,則大遼有可立之形,金人有破滅之理,四夷可以平定,為陛下社稷長久無窮之計,實在此舉”;

岳飛的戰略設想十分成熟,一旦北伐,他親自領兵攻打故都開封,岳家軍的戰鬥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這一點沒有懸念,佔領中原要地以後號召偽齊的將士歸順大宋,這樣可以節約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前進,繼而收復京畿、陝右。至於開封以東地區,可以交給韓世忠和張俊,之後岳飛分兵攻打黃河南北,肯定可以收復中原,擒滅劉豫!

談及後勤給養之時,岳飛不無動容的說

“臣聞興師十萬,日費千金,邦內騷動,七十萬家,此豈細事?然古者命將出師,民不再役,糧不再籍,蓋慮周而用足也”

岳飛深知後勤對戰爭的重要性,他常年作戰,這繁重的後勤補給讓百姓吃盡了苦頭,南宋初年各地頻頻造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環境,如果一味的進攻,必定會導致天下大亂,所以必須準備充分之後才能進行大規模作戰。

還有,岳飛體現了他一貫的謙遜作風,他不居功,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皇帝的英明指揮

"今日唯賴陛下戒敕有司,廣為儲備,俾臣得一意靜慮,不為兵食亂其方寸,則謀定計審,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濟此大事"

最後,最重要的是岳飛多次提醒宋高宗趙構,北伐大計千萬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準備充分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岳飛戎馬多年,深知軍隊中的各種問題,如果不加以整治,貿然出兵,則勝敗不可知!

比如軍隊,岳飛所部打起來是沒問題的,韓世忠的部隊打起來問題也不大,可是像劉光世那樣的統帥,他的部隊能進行長時間作戰嗎?劉光世打起仗來歷來都是腳底抹油溜得快,可是宋軍中這樣的將領不在少數,如果不整編軍隊,靠著這種素質的將領是無法取得完勝的!岳飛要的是完勝,不是一兩場勝仗就滿足了,他的志向很明確,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這是岳飛的目標。只有做好充分準備,打一場持久彌堅的大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此百姓的負擔減輕,大宋也才能從根本上長治久安!

這才是岳飛從根本上發對張浚出兵北伐的,張浚是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人物,志向遠大眼高於頂,加上此時他剛剛起復不久,急需功績洗刷當年富平之敗的恥辱。所以,他總是鬥志昂揚、狂熱主戰,這不能說他是錯的,可是有點兒不切實際。

岳飛與張浚不同,他是那個年代不世出的天才統帥,眼光長遠思維開闊,他的頭腦是保持冷靜的,態度是實事求是的,他太明白軍隊作戰是怎麼回事了,一支軍隊若要長期保持強大的戰鬥力,精神因素固然非常重要,但也離不開強有力的後勤支援,少吃一頓飯的精兵都不是精兵!

宋高宗趙構接到岳飛的奏摺之後,大加讚賞,張浚得知後也接受了岳飛的主張,至於當初張浚當著面追問岳飛,岳飛卻不回答。我想大概是岳飛當著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人不好意思揭他們的短,軍隊弊病岳飛清楚,張俊劉光世的部隊是個什麼成色他也清楚,包括韓世忠的部隊也有不少問題。四人之中嶽飛年齡最小,從軍最晚,他跟韓世忠情同兄弟,而大將張俊則是岳飛的老長官老上司,一直提拔他重用他。這種情況下,他只能無言以對,難道把三個人直接得罪完嗎?

一切煙消雲散之後,皇帝和宰相都支持岳飛的計劃,並且因此開始整軍,果不其然劉光世成為第一個開刀對象,他部下的淮西軍弊病最多,皇帝本想廢了劉光世把這支軍隊交給岳飛,這樣一來南宋五分之三軍隊將隸屬於岳飛的麾下,假以時日則北伐大計可成。可最終這支軍隊卻在宰相、皇帝、大將三方博弈之下,叛逃到了偽齊,讓南宋再一次遭受空前嚴峻的危機!


李老師歷史課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時南宋固然只有半壁江山但是論財政情況還是遠遠好於金國,所謂金國不過還是個狩獵採集為主的落後的部族聯盟的國家(軍事組織猛安謀克實際上就是狩獵組織,阿骨打起家的財政基礎是對宋朝出口珍珠)金國在熙宗之前幾乎沒有完整的官僚體系,全是部族家族統治(博極烈制度)非常落後原始,而且他們佔領北方以後的初期只是滿足於劫掠而不願意自己統治,因為他們根本不具備統治複雜先進農耕文明的能力!相比之下南宋還是要富裕的多,先進的多,高宗年間財政收入基本也有兩三千萬貫,支持北伐沒有問題,只要高宗集團積極支持岳飛這樣的將軍北伐那麼在國力的巨大差距下,長時間來看收復失地絕無問題


萬歲1148858845


明確地說:以岳飛自身的岳家軍無法收復河山,必須要有大軍協同才能做到。

岳家軍自身情況,以及其他幾路軍隊概況

岳飛在趙構南逃期間,阻擊金軍,類似於游擊戰。1130年金軍渡江北逃之後,岳飛的主要任務就是“平叛”,消滅各地的流民。在這個過程中,岳家軍逐漸壯大。

期間於1134年、1136年兩次主動進攻偽齊,收復了襄陽六郡、豫西、陝南大片失地。

到1140年,金軍再次南侵,岳飛迎敵,之後乘勢反攻,直逼開封城下。

從作戰史實上看,岳飛率領軍隊對抗偽齊和金軍,可攻可守。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岳飛軍隊規模壯大,對金軍和偽齊軍隊的勝率越來越高。

而且,岳飛發展出了專門的方法,破解金軍的鐵浮屠、柺子馬等重騎兵陣法,是金軍失去了騎兵優勢。這也是戰勝金軍的基本戰術保證。

除了岳飛駐屯鄂州以外,還有駐屯池州合肥的劉光世、南京的張俊、楚州(今淮安)的韓世忠,以及興州的吳玠。

目前據相對嚴謹的考證,岳飛軍約7萬人,劉光世5.2萬人,張俊8萬人,韓世忠3萬人,吳玠6.8萬人。

岳飛提出過收復河山的計劃嗎?有的。岳飛基本規劃了戰爭時間、軍隊數量和進軍計劃。

如果僅僅依靠岳家軍來收復河山,這個可能性不高,這屬於過高估計了岳家軍的實力。而實際問題是,收復河山究竟需要多少兵力?岳飛有沒有提出過相關的計劃?

還真有。

1134年6月(紹興四年),岳飛在剛剛收復襄陽六郡之後,就向趙構上了一份建議書,叫《畫守襄陽等郡札子》。岳飛在上書中說:

“臣竊觀金人、劉豫皆有可取之理,金人累年之間,貪婪橫逆,無所不至,今所愛惟金帛子女,志已驕墮。劉豫僭臣賊子,雖以儉約結民,而人心終不忘宋德,攻討之謀,正不宜緩,苟歲月遷延,使得修治城壁,添兵聚糧,而後取之,必倍費力。陛下淵謀遠略,非臣所知,以臣自料,如及此時,以精兵二十萬,直搗中原,恢復故疆,民心效順,誠易為力,此則國家長久之策也。在陛下睿斷耳。 ”(《金佗稡編校注》)

從這份上書中我們看到,岳飛估計,想要打敗金兵收復北宋故土,需用精兵20萬。

有了精兵20萬,那收復河山需要多久呢?

這裡岳飛也有相關估計,並提出了整體計劃。

1137年(紹興七年),岳飛見到高宗趙構,君臣有一段對話:

“上曰:飛頃入對,請由商、虢取關陝,欲並統淮甸之兵而行。朕問:何時可畢?對曰:‘期以三年。’”(《中興小紀》)

這裡,對於恢復中原,岳飛提出,讓吳玠從商虢奪取關陝;岳飛率本部軍隊從襄陽出擊,東邊的南京軍、楚州軍全部出擊;整個用時約3年。

3年時間、20萬金兵、多路出擊,這就是岳飛收復河山的計劃。

這明顯是遠遠超出岳家軍自身力量的。

而根據前文統計的各路兵力,這基本上是五路護軍的作戰兵力總和。

岳飛這個全面進攻收復河山的作戰計劃,需要有人能居中調度,統一指揮。

結束語

南宋初期,是整個兩宋期間武將的地位、權力、財富都最高的時期。每位大將都是鎮守一方、多種大權在握的實力派(轉運使的權力始終在朝廷)。

他們之間因為各種糾葛,導致互相之間都有矛盾,互相看不順眼,甚至敵視(此處不展開論述了)。

所以,收復河山作戰的總指揮不可能出自他們五人之中。

以當時的形勢看,只有趙構本人、或者趙構委任其他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勝任總指揮的職位。以他們五人中的任何一人做總指揮,其他人都會或多或少有不服,最終會出現不聽號令的情況。

因此,對於收復河山,岳飛有統籌作戰的較為可行的計劃,但是,岳飛自身兵力不足,無法獨立完成;依靠諸路大軍並進,岳飛無法勝任總指揮的職位。

總之,當時南宋恢復舊疆是很有可能的,南宋缺乏的就是作戰意志和進取心。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評論、關注、轉發,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現在很多關於岳飛的評價有些過於虛無誇大了。岳飛是一個英雄這不假。但岳飛並沒有顛倒乾坤的能力。岳飛有沒有收復河山的實力,這完全取決於南宋的綜合國力。我們再反過來想,如果南宋真的有能力收復河山趕跑,甚至擊敗金國人。那麼趙構會和談嗎?根本不可能!如果南宋真的有取勝的能力的話,趙構絕對會和金國打下去。要知道趙構本身就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北宋時期趙構就是一個主戰派,北宋滅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建立南宋政權繼續對抗金國。之所以趙構從一個主戰派變成一個主和派,就是因為趙構知道南宋根本無力再和金國打下去了。要不然你以為趙構一個帝王真的就甘願低頭稱臣嗎?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岳飛要堅持抗金這沒錯。但趙構殺死岳飛同樣也沒有錯。只不過他們所站的角度不同。岳飛只是單純的一個將軍。他只需要領兵作戰。但作戰所需要的軍餉,糧草補給,馬匹,刀劍弓箭等等物資怎麼來的?岳飛根本不需要去管。但這些東西趙構身為一個皇帝不得不去考慮。宋朝連年征戰,整個大宋王朝的國庫空空如也。沒錢拿什麼打仗。岳飛再有本事,岳家軍厲害那又能如何?沒有了後勤補給的岳飛和岳家軍不也是粘板上的魚肉嗎?所以說岳飛如何有能力和收復山河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收復山河靠的是整個南宋的綜合國力。

當時南宋面對的是怎樣一個爛攤子。老百姓厭戰,不願意再打仗了。甚至在很多地方,百姓都不再支持南宋,反而在配合金國攻打宋朝。宋好想要繼續打仗就必須從百姓手中徵收重稅。本來就連年戰爭不斷,百姓自身又缺錢少糧。宋朝再徵收重稅勢必會逼的百姓造反。趙構除了需要民對緊追不捨的金軍之外,趙構還需要抽調精兵鎮壓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來說,首先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以及國家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宋朝根本無力對金國大規模用兵。

岳飛本身的能力值的肯定。但岳飛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啊。身為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岳飛總是和趙構意見相左。時常對於趙構的命令提出相反的意見。這讓趙構能不擔心嘛。畢竟趙構曾經經歷過苗劉兵變。所以趙構也很擔心岳飛等人尾大不掉。歷史上趙構下令岳飛撤軍,而岳飛拒不理睬也證實了趙構的擔心。雖然歷史上岳飛等南宋將領在對抗金軍的時候也有不少勝績。但那並不代表南宋有能力反攻。還是那個道理。南宋財政支撐不起對金國的戰爭。所以趙構只能選擇求和。岳飛有沒有能力真的一點都不重要。關鍵是南宋沒有那個能力。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趣談答案:岳飛沒有收復河山的能力,但是能夠刺痛北方的敵軍。

岳飛的真實實力

得益於精忠報國以及岳飛的民族英雄本質,史書上可能會誇大岳飛的能力,但是誇大的僅僅是他的軍事能力和後方攻擊能力。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岳飛的確是以一當十的大武將,而且岳飛手下的這一些部隊非常的強悍,非常的能戰鬥。

原本想著拿出幾個具體的案例來給大家看一下,但是後來發現壓根沒有必要,岳飛率領軍隊往北方推進的過程中,每一次戰役都是經典戰役,如果大家真的想看的話,直接搜索岳飛這兩個字就能夠查出一二來。

岳飛的能力很強不假,岳飛手下的士兵能力很強也不假,但岳飛就是不能夠收復河山。

因為岳飛有著其他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得益於朝廷。

岳飛的痛苦

首先岳飛是想收復大好河山的,但是有兩個人不配合,第1個人是宋朝的皇帝,第2個人則是秦檜。

原因很簡單,你岳飛收復了北宋,把之前北宋的疆土統統收下來,又把敵人通通的趕跑,那麼皇帝還是皇帝嗎?朝中的臣子還是朝中的臣子嗎?

這一點講起來比較麻煩,但總結一下只有一點,那就是權力的爭奪。

沒有後方的補給,沒有朝廷的支持,岳飛縱使有天大的能耐,再大的本事,也根本不可能擊潰金國。

說一句不靠譜的話,岳飛手下的士兵也就有2萬多人,頂死了我們給他5萬好不好,單純的憑藉5萬人如何把整個北方統一收復過來。

好的,我們假設一下岳飛有著各種各樣的運氣,能夠像朱棣一樣一路揮師北上,但是不要忘記了整個南宋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壓根兒不會給岳飛任何支持。要錢沒錢,要糧沒糧,要土地沒土地,要士兵還不給士兵。

就這麼一個爛攤子,你指望著岳飛能夠收復天下別想了。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沒有!

這是毋庸置疑的的,岳飛根本沒有收復河山的能力和實力。

不僅僅岳飛沒有,整個的南宋朝廷團結在一起,君臣合心也還是沒有!

實事求是的說,岳飛的勝利都是些戰役級別的勝利,無關大局。

兩國交戰打的從來是政治仗,經濟仗,軍事仗只是最後的手段。

南宋的政治仗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了——趙構得位不正!

就這個“得位不正”就完全束縛住了所有人的手腳,尤其是趙構的手腳,萬一打勝了,萬一直搗黃龍了!怎麼辦?置被擄二帝於何地?

誰能替趙構想出一個辦法來?

恐怕到了今天,我們這些擁有事後諸葛亮視角的人也拿不出如何“保護趙構既得利益”的好辦法!

我們看趙構一生作為,這個人不簡單,風雨飄搖之中力挽狂瀾建立了南宋,玩弄秦檜、韓世忠、李綱、岳飛、王倫、黃潛善等人於股掌之間,生殺予奪任隨其心,誰也對他沒奈何。

然後他安然活了足足81歲,期間還做了14年的“太上皇”,他的兒皇帝對他也是尊敬如神,忠孝兩全。

可見趙構控制權力,管理政權的能力如何出神入化了。

他趙構不願意收復山河,誰又有能力收復山河呢?

具體到岳飛這樣一個地方性的前線軍事將領,無論他的軍事才能如何強大,缺少了趙構的政治支持,經濟支持,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

說到經濟支持,岳家軍有名的“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屋”還不是因為一直就有凍餓之虞嘛!

江南富庶之地,糧多錢多,只要轉運及時,岳家軍完全可以保證生存無憂的。

眾所周知,肯定轉運不及時呀!

岳飛為什麼聽“十二道金牌”之令?還不是有求於人呀!

至於說,趙構如果和岳飛真心合一,能不能收復失地,大概可以吧!

但是,直搗黃龍是沒有可能性的。
要想把黃龍府拿回來,

大清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南面必須靠文化軟實力去征服北方蠻荒,然後,被“文力征伐征服的北方“再打過來!順便把黃龍府帶過來。

無有其他途徑!


葭明通半瓶歷史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岳飛是一個不世出的天才統帥,他的手下岳家軍更是中國自古以來天下第一軍。我們經常為12道金牌追回岳飛而扼腕嘆息,這是漢人最雄起的一次。以岳飛為代表的漢人軍隊,展現出了一個大國軍人的風範,打的夷狄醜類,四散逃竄。

其實我認為如果各方面條件,都能夠調整到最理想化狀態,沒有後方的掣肘,沒有豬隊友的坑爹,相信岳飛能夠收復汴梁,然後徐圖恢復燕雲十六州。

首先,實力逆轉

岳飛北伐打到朱仙鎮的時候,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一來在這個時期,宋軍和金軍的實力對比出現了逆轉,以往戰無不勝的金軍,在入侵宋朝時連吃了數個大敗仗,宋朝逐漸湧現出了吳璘的川蜀軍,韓世忠的韓家軍,這樣能夠打勝仗打硬仗的軍隊。

這些軍隊加上岳家軍,不僅在守城方面能夠打敗精銳的金軍,甚至在野戰爭雄上,金軍也不是這些宋軍的對手。如果調度得當,以岳家軍作為箭頭,其他幾隻大軍從中配合,形成合力,對敵人實施打擊,定然能夠大獲奇效。

其次,士氣問題

在岳飛,韓世忠等一系列名將的打擊之下,原本高歌猛進的金朝軍隊,在最近的軍事戰爭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甚至出現了在戰場上啼哭嚎叫的統帥,人送綽號啼哭郎君。可以這麼說,金朝人的心態崩了,統帥尚且如此,士兵的的士氣,更是低落的沒話說。

而宋朝軍隊則相反,連續的勝利,使得他們變得信心十足,士氣高漲。尤其在朱仙鎮大捷之後,他們已經距離故都汴梁只有一步之遙了。打敗敵人,創造歷史,恢復河山的豪情油然而生,使得這些宋軍有很強的求戰欲。

在這種情況下,此消彼長,宋軍的戰鬥力成幾何倍數的增長,岳飛更進一步,拿下汴梁幾乎已成事實。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岳家軍的威名實在太大,敵人聽到岳家軍的威名早已未戰先慫,誰不是親爹親媽生的,誰也沒有多餘的腦袋給嶽爺爺砍,拼命是不可能的,還不如早點風緊扯呼。

而且當時的民間形勢也對於宋軍非常有利,北宋亡的太快,亡的太慘。民間有很多人都非常同情宋朝,再加上當時金朝人倒行逆施,搞得哀鴻遍地,不得民心。

所以在這片大地上,遍地是起義軍,他們是岳家軍,良好的補充,有他們牽扯敵人的一部分兵力,能夠讓岳飛更好地長驅直入,所以岳飛軍隊恢復東京汴梁指日可待。

等到岳飛等軍消化了東京之後,他們就可以北伐。這個時候和宋太宗的時候不一樣,宋太宗北伐的時候,燕雲16州已經落入外族之手經歷了兩三代人了,他們已經不再認同自己是宋朝的子民。所以宋朝的軍隊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幽州打不下來。

而此時則不同,遼國也滅亡了,金朝的統治只有十幾年,當地的百姓並沒有認同感。如果此時發兵北伐,很有可能獲得當地百姓的大力支持,北伐很有可能獲得成功。就算不能全部收復,也能夠奪回好幾個州,為將來的徹底反攻倒算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