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前面文章《說“範”、“笵”和“範”》中,我們談到了

“範”、“笵”和“範”字的本義,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範”、“笵”和“範”三個字的造字來歷。

1、“範”與“範”和“笵”的本義

在談論“範”與“範”、“笵”的本義前,我們先了解下這三個字的“省音”部分卩或㔾(己)所代表的意義。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範”與“範”、“笵”三個字的“省音”部分都來自於“卩或㔾(己)”,古音為fan(“今為hàn音),類同的還有“氾”、“犯”

今日收錄的漢字:「卩」 字形演變如下: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卩」 字形演變

下面「㔾」 字形和「卩」 字形演變相同,卩與㔾(己)為同義: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㔾」 字形演變

卩與㔾(己)始見於甲骨文、後見於篆文,據具體的實象造字,今人釋讀

其形像符節相合一半的樣子

而本人則認為卩或㔾(己),是人字變體,與“邑”字形下“巴”相同;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甲骨文中卩或㔾(己),應該是側形跪跽之人的形象,跪跽在早期中國歷史中比較常見

;按跪,《釋名》雲:“跪,危也,兩膝隱地體危阢[wù]也。”即兩膝著席,上體聳直之坐法。唯《說文》雲:“拜也,從足危聲。”段玉裁疑之,謂“所以為拜也”。蹲踞、箕踞及胡坐,固為普通流行之坐法,然文儒之士,每斥以不恭,而常為端正之坐,即跪跽。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跪跽陶俑

卩或㔾(己)在六書中屬於象形,甲骨文字形圖如下: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字經隸書,形變作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楷書作卩或㔾(己),後世也有少數寫作“巳”的(氾、汜相混即來源於此)

“氾”的演變與上面類似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下面是“範”與“範”和“笵”的本義釋讀。

1.1、“範”字,古代指祖道的祭祀。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範”字演變

《說文》曰:“範軷也。從車,笵省聲。讀與犯同。”朱駿聲通訓:「按範軷,祖道之祭也。

古人征伐、巡狩及聘會等大事出行時,必祭祀路神,以免途中遇險阻。《說文》同部“軷”下曰:“出,將有事於道,必先告其神,立壇四通,樹茅以依神,為軷。既祭軷,轢於牲而行,為範軷。”經籍中多用“範軷”,偶亦見有“犯軷”或‘範祓”,皆屬通假用法,即假“犯”為“範”,假“祓”為“軷”,正字仍應用“範軷”,用正字始可明確表示“用各有當”。

祖道”,是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

設宴送行的禮儀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荊軻別易水》

《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施帳幔於城東門外,祖道送稱(公仇稱),官屬並會。”《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這類習俗在後世仍有流傳。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大薛莊祭天地神敬路神儀式

因為早期祭祀過程中,車是主要的祭祀工具,且車輾過祭牲為主要環節,故“範”字、“軷”字之形符為“車”

,由此可見偏旁部首對界定字義類屬所體現的科學性。

同樣,“範”也不只是笵的省聲。“卩或㔾(己)”是行祭拜禮的跪跽人

模具“竹”的襲用,表示出行祭拜有法則、規範的,歷代經籍中“範、笵”兩字可以通用的。

1.2、“笵”字,本義應是竹製模具的意思。

《說文》曰:“法也。從竹,竹,簡書也;笵聲。古法有竹刑。”《說文》對“笵”字的解釋其實只是它的引申義,其本義應是竹製模具的意思。段玉裁注:“《通俗文》曰:規模曰笵。玄應曰:以土日型,以金曰,以木曰模,以竹

笵。’一物材別也,說與許合。”古人用土、金(銅)、木、竹等材質做成模具,取了型、鎔、模、笵四個名稱。笵從竹用竹做的模具謂之笵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竹製壓飯模

而“竹頭下的氾(同泛)也並不單是歷來所指的聲部。氾主要有兩義:

1、地勢低下。“有氾下漸澤之壤”(《管子》)。

2、範圍特徵。“且倘佯而氾觀”(《楚辭》)。

凹型模具自然兼具此兩義。氾的構成,水比喻範圍低於平地的河湖池潭。無㔾(己)同(下用卩代),是人字變體,甲骨文為側形跪跽人,雙膝著席臀坐踵上,雙手自然垂放兩膝,因此

祭拜之義。笵以材質“竹”與形態“氾”配出亦有其道理。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圖一 笵(小篆)圖二 卩(甲文)圖三 範(小篆)圖四 範(小篆)

“笵”遂由具象“模具”義引申推出抽象的模範、規範、標準、法度等詞意。

1.3、“範”字,本義為草的一種。

關於範,《說文》解析寥寥幾字:“艸也,從艸氾聲。”“範”本義是一種草名,但具體指什麼草歷來無解,草名所用範字亦已湮滅,有待植物學家牽頭多學科的考證。

“範”字另一個主要義項是用做地名,並在地名的基礎上演變為姓氏用字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範姓”圖騰

“範”字作姓氏,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帝堯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滅杜,杜泊之子溫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採食於範,遂為範氏。”而《通志·氏族略三》上也記載:“範氏,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伊祁姓,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夏為御龍氏,商為豕韋氏,周為唐杜氏,周衰,奔晉,為範氏。”所以範氏的始祖是迄今4000年以前的聖君唐堯,是帝堯的裔孫劉累的後代,堯的一支子孫,歷經虞舜、夏、商、湯諸朝,稱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於杜,不久被周宜王所滅,當時杜伯的兒子就跑到晉國,被任為士師,並因官命氏改姓為士,待到他的曾孫士會的時候,做了晉國的上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今山西介休),後來又得到封邑範(今河南範縣)

,所以又稱隨會、範會,死後追諡武子,所以也稱範武子子孫遂以封邑範為姓,稱範氏。

範氏”得姓之始與範武子(士會)有關,而範邑(範縣)的來歷,則有以下兩種說法。

其一,舊言範縣所在的濮陽為顓頊氏故墟,舜帝故里,禹貢為兗州之域。夏時,屬昆吾國。後顧部落活動範圍,稱顧城,並建顧國(昆吾之後)。因顧君助夏桀,顧國為商湯所滅,遂為商地,稱廩邱。周稱秦亭,今範縣西部為衛,東部屬齊、魯二國。周定王封晉大夫士會於範地,設“範邑”,以南臨範水而得名。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範縣位置

其二,《說文解字》釋讀“範”為草的一種,範邑(範縣)作地名,或與此地有“範草”的舊時傳說有關。有人認為早期前人造字,不會無緣由地藉“氾”單作範的聲部,這裡“氾中水”隱匿著範草生長在水邊

的答案。生長範草的地方稱之為“範”,最早居於範地的氏族稱為範氏族,他們拜謁以範草作藍本的原始圖騰和氏族族徽,故“範中氾”有跪拜“卩或㔾(己)”。“範”作地名,應該源自於該地有範草的舊時傳說,此說已無法考證,但“範”姓源自地名範是確鑿無疑的。百家姓裡範氏屬大姓系列,範姓區域先秦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漢以後分佈到華夏大部分地區。

除此之外,“範”的來歷還與昆吾有關,後面文章將會敘述二者之間的關係。

2、“範”與“範”、“笵”在早期的互相通用情況

根據上文對這3個字本義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來闡釋它們之間意義的聯繫。

“範”本義是範軷義。模子、模範、典範等義項本用“笵”,而經籍多假“範”做“笵”。所以“範”本應作“笵”,因為長期假“範”為“笵”,約定俗成,原“笵”的意義便融入“範”字中,但“笵”字主要義項仍然使用。

經籍中除個別義是範軷外,其他皆為“笵”,用之既久,假借意義行而本義湮。比如《玉篇·竹部》範下曰:“音笵,楷式也,與範同。”範下曰:“法也。”即以“範”為“笵”。《漢語大字典》笵下曰:“模子;法則。後作‘範’。”在古代典籍中“範”和“笵”是通用字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在現行簡化字中,簡體字“範”的繁體是“範”,“笵”定為“範”的異體字。一個“範”字在古代實際就是3個字,而“範”字在古代也假借“範”和“笵”字的主要義項模範、標準、法度等義。其實“範”字頭的簡化字始見於先秦時代,古籍中“範”通“範”和“笵”的例子很多。例如:《荀子·強國》:“刑(型)範正,金錫美。”這裡的“範”就是“範”或者“笵”。《禮記18禮運》:“範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鄭玄注:“範金,鑄作器用。”同書《少儀》也有:“祭左右軌範乃飲。”《爾雅》“範,常也。”陸德明釋文:“範,字或作範,同。”楊雄《太玄經》:“矩範之動,成敗之效也。”範望注:“

範,法也。範。”同書《太玄經·文》:“鴻文無範。”漢碑中有時也將“範”和“笵”寫作“範”,如劉衡碑有“師訓之範”的文句。《隸釋》注:“以範為範。”司空殘碑(缺年月)有:“納我鎔範。”以上各例皆“範”假為“範”和“笵”。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可見,本義為範軷義的“”字,最晚在漢代開始已經同本義為模子引申為模範、標準、法度等義的“範”字開始通用,由於長期假“範”為“範”,約定俗成,原笵的意義便融入範字中,在古代典籍中“範”和“笵”字成為通用字。而本義為一種草在古代還作為地名和姓氏的意義的“範”字,在這些義項也不至於同“範”和“笵”字混淆,但在模子、模範、標準,法度等義項上,“範”字也是最晚從漢代開始時有假“範”為“範”和“範”

3、“範”與“範”、“笵”在造字之初的內在聯繫

“範”、“笵”和“範”在造字之初,實際上是有內在聯繫的,包括相近的“氾”和“犯”。

“範”和“範”、“笵”的造字來歷是什麼?

“範”字的聲符,《說文》析為“笵省聲”。由於語音的變化,許慎為了反映出這些字在漢代的實際讀音,因而捨棄“某聲”而採用“省聲”,由“省聲”材料中,我們可以探索某些字音的演變規律。按《說文》,所收“氾、範、笵、範”,均從“㔾(己)”得聲,“㔾(己)”字甲、金文未見,小篆隸書始見,上古音為匣紐談部,今音han,按理既同為從“㔾(己)”得聲,早期當為同音或者近似音,但《說文》中之“範、笵”為“氾”,“範”則為“範省聲”,說明原從“㔾(己)”得聲之“氾、範、笵、範”,因時代變遷,至後世(起碼到漢代)已不讀為早期之“談、匣、上”,而讀為“談、滂、去”,韻母相同,聲母則由原來的牙音變為唇音,今音fan。

“笵省聲”與“讀與氾同”起相互補充作用,“讀與氾同”為單純標音,“笵省聲”則兼表“㔾(己)、氾”二字由先秦至漢代的音變情況。

另外按許慎“六書”理論的解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也就是說形聲字表意部分應是獨立的“名”,即字,而音讀的聲符部分也應是獨立的字。這符合形聲字是在假借字基礎上形成的事實,省聲字聲符部分殘缺不全,不是獨立的字所以必須找出其正確的表聲旁的字。“範”字形符是“車”,聲符必須是“笵”,如減去“範”字中的形旁“車”,剩餘部分則不能單獨成字,而且又不是實物的象形,不能看作合體象形字,所以“範”字之聲符只能是“笵”;相近的“氾”和“犯”類同。

另一方面,古代範與笵、範也有通假情況,不過作地名和姓氏時均使用“範”,從未出現通假。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把定為的異體字,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又被簡化為範。從此笵、範、範三字被合併成一個範字。所以迴歸繁體(傳統正體)時模範、規範等義用“範”,姓氏、地名的範無繁形,必須仍用“範”。至於古代

“範”“笵”是以職業為罕見姓氏,取鑄造器物模型之義,又可以寫做“範”,則另說。具體參考前面文章《說“範”、“笵”和“範”》中的論述http://www.toutiao.com/i6790320684993085965/

《說“範”、“笵”和“範”》

《說文解字》

《釋名》

《元和姓纂》

《通志》

《漢語大字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