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潛地導彈總設計師,臨危受命實現了國家17年的夢想,默默無聞

1982年10月17日,中國第一枚固體潛地導彈“巨浪一號”發射成功,讓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法國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國家,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明顯提升。

成功背後,是從零開始十七年的默默堅守,是總設計師黃緯祿帶著科研人員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執著。是經歷失敗後迅速找到原因後的重新上馬,是不辱使命,而且為國家節省資金幾十億元的英雄讚歌。

黃緯祿,隱姓埋名20多年的兩彈一星元勳、著名火箭與導彈技術專家,是“巨浪一號”遇到巨大困難後的定海神針。

中國潛地導彈總設計師,臨危受命實現了國家17年的夢想,默默無聞

黃緯祿(1916-2011)

今天,我和你講一講中國“航天四老”之一的黃緯祿院士的愛國事蹟。他是一個高貴的人,認準了事業目標,隱姓埋名為國挑起重擔,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01

1916年,黃緯祿出生在安徽蕪湖。自幼聰慧過人,學業上進。1940年,黃緯祿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央大學電機系畢業。

他沒有直接留學,而是選擇先到英國倫敦無線電工廠實習,在實踐中發覺理論知識不夠,然後再考取了倫敦大學帝國學院電機專業攻讀研究生。

中國潛地導彈總設計師,臨危受命實現了國家17年的夢想,默默無聞

這段時間,正值二戰期間。德軍出動了大批架次的飛機對倫敦進行轟炸,剛剛研製成功的V-2型導彈也被投放戰場,殺傷力驚人。黃緯祿目睹了這一切,他當時想,如果中國也有這樣的導彈,也不至於被日本欺負的這麼苦。

這是黃緯祿與導彈的第一次接觸,此刻他想不到,未來的自己將與導彈結下不解之緣,實現了自己“科學救國”的理想。

1947年10月,黃緯祿拿下碩士學位後,回到中國,進入資源委員會無線電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員。內戰爆發,黃緯祿報國無門,直到新中國成立,他才開啟了個人事業。先後在華東工業部電工研究所和通信兵部電訊技術研究工作,從事本專業的工作。

02

1956年初,錢學森從美國回來後,向全國優秀的科技工作者介紹了火箭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國火箭事業的構想。黃緯祿有幸聆聽了這場講座,他的命運從此與火箭和導彈緊密交織在一起。

1957年,黃緯祿被調入國防部五院二分院,擔任控制系統研究室主任,先後參與了“東風一號”和“東風二號”導彈的研製,在控制系統方面為兩個型號的導彈保駕護航。

在這個過程中,黃緯祿首次嚐到了失敗的苦澀。

1960年11月5日,中國自行研製的“東風二號”發射失敗,一頭栽到發射場附近,負責控制系統的黃緯祿跌進了人生的第一個谷底。沉重的思想包袱壓得研究所科研人員喘不過氣來,負責我國武器裝備的聶榮臻元帥鼓勵大家:“成功是你們的,失敗是我的”,把責任都攬到了自己頭上,讓黃緯祿等人大受感動。

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汲取教訓,找到原因,最終成功。

大家齊心協力找到了問題,終於在1964年成功發射“東風二號”,響徹寰宇。

中國潛地導彈總設計師,臨危受命實現了國家17年的夢想,默默無聞

黃緯祿成長迅速,從導彈研製的“配角”,迎來了“主角”機會,他將擔任中國第一顆潛地導彈“巨浪一號”總設計師。

03

1965年,中國被擱置三年的核潛艇研究再次上馬,而與之配套的潛地導彈是最令人期待的新式武器。

所謂潛地導彈,是指由潛艇在水下發射,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戰略導彈。美國在1960年已經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潛地導彈“北極星”,它的隱蔽性成為獨特優勢,對敵具有較強的威懾力。

這意味著即便一國核設施被擊毀,水下的潛地導彈與核潛艇組合也能進行第二次核打擊。美國的創新給了世界各國啟發,都在秘密研製。

對於中國來講,潛地導彈比原子彈更加讓人迷茫,作為新近發明的尖端武器,可借鑑的資料幾乎沒有。最後能不能研製成功,沒有把握。

中國潛地導彈總設計師,臨危受命實現了國家17年的夢想,默默無聞

1967年,第一枚潛地導彈“巨浪一號”的項目正式立項,可三年過去,進展極為緩慢,連總體設計方案還沒成型。1970年,黃緯祿臨危受命任總設計師,但他心裡明白,對於潛地導彈,自己一竅不通。

承認無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前面我們講了,對於潛地導彈,我們沒有可借鑑的技術資料,只能內部挖潛,自力更生。黃緯祿到來後,設計了“先陸上再水下”的原則,併為“巨浪一號”研製設計了三步走的路線圖,簡稱“臺-筒-艇”。

第一步,先在陸地發射臺發射,保證成功率。

第二步,取得成功後,把導彈裝進發射筒,模擬水下環境。

第三步,臺、筒試驗成功後,在水下潛艇發射。

這個模式一方面可以減少試驗環節,另一方面最實際的是降低試驗成本,畢竟那時國家不富裕,最後實際測算,為國家省下幾十億元。

潛地導彈的制導系統比原來陸地上的液體導彈複雜許多,因為要裝在核潛艇上,體積也小,技術要求極高。

有一年夏天,黃緯祿帶著科技人員到南京長江大橋做火箭箭體入水試驗。南京是有名的火爐,火箭殼體被曬得滾燙,但工作人員還要進去粘貼防水膠囊。桑拿一般的殼體內,只要待上10分鐘,就呼吸困難,加上刺鼻的化學味道,不少工作人員都有畏難情緒。

黃緯祿鑽了進去,實在扛不住了,才出來換換氣,然後再進去,激發了工作人員的鬥志,最終試驗成功。

經過上千次的各種實驗,黃緯祿帶著團隊做好了發射前的準備。

但畢竟是第一次設計如此精密的導彈,說黃緯祿心裡不犯嘀咕是假的:這發炮彈到底能不能響?心裡還是沒譜。

墨菲定理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擔心某件事發生,那麼這件事一定會發生。

1982年10月7日,“巨浪一號”第一次發射試驗失敗了,出水後僅僅幾秒鐘就自爆,炸碎了科研人員的心。

04

無論誰坐到黃緯祿的位置上,都是極受煎熬的。幾天幾夜睡不著覺,黃緯祿本來就瘦,這脫了相。

然而作為總設計師,不能自己先垮了,要帶領大家振作。他首先向廣大技術人員表態,試驗失敗,自己負主要責任,你們每個人都沒有責任。就像當年的聶帥一樣,一人扛。

中國潛地導彈總設計師,臨危受命實現了國家17年的夢想,默默無聞

接著找原因,並解決它。潛地導彈涉及的單位多達109個,在事故討論會上,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有人指責黃緯祿。黃緯祿不計個人面子,只要是真知灼見,他都接受。

最後發現,竟然是一隻插頭脫落導致了信號出錯,進而影響導彈出水姿態角。在插頭問題被解決後,一個個發射的細節在黃緯祿的腦子裡過電影,心裡鎮定些了。

留給黃緯祿的時間不多了,發射海域申請的截止日期一天天迫近。但是如果再發射失敗,損失無法估量,影響甚廣。

反覆糾結之後,理智戰勝了情感,他還是打了申請,決定10月12日再次試射。

就在當日早晨,他接到指揮部電話,通知他推遲發射,再認真查找原因,做好準備。在這場輸不起的戰鬥中,所有人都肩負著巨大的壓力。

現實再次逼得黃緯祿無路可退,他再次和科研人員過了幾遍“電影”,認為從設計到試驗準備都已經做到最好了,決定按照原計劃發射,向指揮部再次提出申請,“我認為發射條件已經具備,不宜推遲。”

指揮部同意了,按時發射。

1982年10月12日,就是在第一次發射失敗五天後,“巨浪一號”終於發射成功,這也讓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和法國之後的,第四個掌握這個技術的國家。

中國潛地導彈總設計師,臨危受命實現了國家17年的夢想,默默無聞

“巨浪一號”成功發射

等了十七年,終於成功了!黃緯祿拿起大碗喝白酒,與每個人乾杯,數不清的煎熬終於在這一刻徹底釋放!

論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05

黃緯祿愛較真,是每個工作人員都知道的。

在工作中,偶爾出現的問題,有時會讓工作人員粗心大意的略過,就像“巨浪一號”的插頭問題那樣,一旦忽視,就會造成嚴重後果。

黃緯祿不是動動嘴,遙控指揮,而是親自帶著工作人員找問題,有次繼電器出現偶爾不吸合現象,非常重視,最終查到了是繼電器銜鐵上有一片小鐵屑會偶爾豎起來,在萌芽狀態解決了問題。

他常嚴肅地說:“我們搞科學的就要有科學態度,不能來‘大概’、‘可能’,一定要抓住這個‘偶爾’不放,查個水落石出不可。”

“巨浪一號”能夠最終研製試射成功,除了黃緯祿領導有方,更重要的是給這個團隊注入了不畏艱難,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

在這種精神指引下,又奮戰了六年,“巨浪一號”定型終於成功,極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國防強,則國家強。

黃緯祿居功至偉,但他總強調功勞是大家的,依靠大家群策群力,才有了最後的成果。

無論是黃緯祿還是其他國防事業元勳,他們在極為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工作了幾十年,因為做著絕密的工作,隱形埋名了幾十年,不為人知了幾十年,連家人都不知道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他們“拋妻棄子”,不計名利,愛國之志化成那一聲聲東方巨響,告訴世界中國人不笨,更不是孬種慫貨,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強靠著幾門大炮就嚇唬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崇拜的偶像,可能是娛樂明星,也可能是英雄人物。中國人民之所以現在享受和平的發展環境,不是靠別人施捨來的,更不是靠唱幾首歌演幾場電影的明星換來的,而是像黃緯祿這樣默默無聞的科技工作者用自己幾十年的心血打出來的。

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寧願去關注娛樂明星的八卦,也沒有興趣去了解愛國科學家的事蹟。

希望這種狀況能夠得到改變,他們才是中國脊樑,民族英雄,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

1999年,黃緯祿獲得“兩彈一星元勳”獎章。

2011年11月23日,黃緯祿走完了95年的人生之路,與北京逝世。臨終前,黃緯祿的眼睛幾乎看不清楚了,在女兒的攙扶下,顫巍巍寫下十六個字:“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復興重擔。”

中國潛地導彈總設計師,臨危受命實現了國家17年的夢想,默默無聞

如今的中國航天系統,還在沿用黃緯祿當年提出的“四個共同”的工作理念,即“有問題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大大增加了工作的協調性和凝聚力,這是黃緯祿的一大創舉。

中國潛地導彈總設計師,臨危受命實現了國家17年的夢想,默默無聞

左起:黃緯祿、屠守鍔、錢學森、梁守縏、任新民

“巨浪一號”的成功發射不僅讓我們擁有一流的國防武器,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大批後繼人才。


黃緯祿老先生,您可以安息了。


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