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自我感覺,自我心態平衡知足常樂,與貧富關係不大,對嗎?

滬歲月悠悠


錯,那些赤貧的人能幸福嗎?孩子上學交不起學費,老人住院交不起住院費,一天不幹活就得喝西北風,這些人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證,只有樂觀,沒有幸福。

因此,幸福的前提就是在保證溫飽的情況下,能有點積蓄還能處理一般的生活困難或問題,不作難的前提下再談幸福。

所以,為了幸福人們不得不努力賺錢,窮光蛋只能有知足,但談不上什麼幸福。


yiyi不倒翁


謝謝,這句話說得對極了,幸福就是自己身心感悟的,首先是與家庭的情感感是關健,跟貧富基本無關係,富人有家庭,貧窮人家同樣要組建家庭。

富人有富人的煩惱,貧窮人家有貧窮人家的樂趣。

舉例,我1980年組建家庭時,真的很窮,但我的心態很好,從不攀比,我常和朋友們說的一句話是:別人喝茅臺酒不見得比我喝老白乾開心,因為我愛喝點小酒,常和朋友們痛飲開心。

後因為工作關係,有時會跟領導吃頓餐,真的喝好酒心情就沒有喝酒的感覺來,可能沒有氣氛吧。

所以我總結的生活經驗是,幸福的生活是自己感覺的,是建立在心態平衡,不攀比,不自卑,有一棵知足者長樂的心,那就是幸福的。


大肚68


現在社會普遍都功利,你有錢別人把你當回事,自然而然也會將“幸福”、“成功”和“擁有金錢多少”畫等號。

這也難怪,在很早的時候,“錢”就是姑娘的擇偶條件。

六七十年代的“四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沙發”;八十年代“四大件”——“電視機、冰箱、錄音機、洗衣機”,每個年代反映的都是一樣的東西——“想要擁有未曾擁有的物質和資源”

一個人有錢才能算成功嗎?到底擁有多少錢才算成功?在物質橫流的社會,讀書人無非就是“學而優則仕”,這不能算是功利,通過學習獲得更好的工作,並且通過合法的途徑賺更多的錢沒有錯啊。

同樣是看“今日頭條”,你用的是千元機下載的app,而我卻用上萬元的蘋果手機去瀏覽,我就是要看起來比你“高人一等”,“比你牛掰”,“比上不足,比你就綽綽有餘”,“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就是我比你生活得更幸福。

人們最常見的消費目的就是混淆了目的和手段。

你用“今日頭條”目的就是瀏覽有價值的信息,增長知識,千元機和萬元的蘋果手機作用都是一樣的,這種攀比其實毫無意義。

金錢是實現幸福的一種工具,而幸福本身不需要比較,有錢也未必就等於幸福,和貧富關係不大,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金錢不是獲得幸福最主要的手段,既然它為你所有,你要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瀝秋秋涼


對,與貧富關係不大。

自我心態平衡,知足常樂,是一個人獲得幸福的必備條件,缺之不可。這個和貧富無關,當一個人處在一個能擁有幸福的情形下,如果他是一個自我心態平衡,知足常樂之人,那麼他就能獲得幸福;如果他不是,但是他在當時,心態變得平衡,變得知足常樂了,那麼他同樣能得到幸福。

關係不大,但是還是有關係。貧窮之人所能得到的幸福,大多是精神上的幸福,當然也可以是吃東西時等情況下感受到的物質上的幸福。富貴之人所能得到的幸福,既可以是精神上的幸福,也可以是物質上的幸福(又叫感覺幸福)。物質是可以感覺的,富貴人所能擁有的物質實在是太多啦,但是他們的精神幸福同樣也可以和貧窮之人一樣多。所以在幸福的性質和幸福的多少這兩個方面上,貧富是有差距的。

當然幸福不只是感知自我,調整自我,幸福也需要學會感知他人,遷就他人,甚至去感知環境,感知這個大自然,內心幸福的人,一花一草一木,也能讓他幸福。譬如賈寶玉,他“情不情”,只要身處大自然,只要逃離書本,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幸福。





藥瀰瀰


我認為這一說法是對的。

人人嚮往幸福,追求幸福。但如果問什麼是幸福?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比如願望得以實現是一種幸福,但每個人的願望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的願望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幸福的定義很難統一界定,所以我認為自我感覺滿足、快樂就是幸福。

幸福或不幸福關鍵是看自己的心態是否達到平衡,是否平和。心態平和,心態好,吃什麼都香,做什麼都順暢,看什麼都是好風景;心態不平和,心態不好,吃什麼都沒味,做什麼都沒勁,看什麼都不順眼,這樣能快樂嗎?連快樂都不能達到,還有什麼幸福可言呢?所以我們首先要有一個好心態。

人的一生總會有煩惱和挫折。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攀比,不羨慕,便沒有煩惱。遇到挫折,積極面對,不管結果如何,坦然面對成敗得失,做到樂觀豁達就好。

知足也是一種好心態,常言說,知足常樂。懂得知足,窮人也會快樂滿足;不懂得知足,富人也會煩惱無邊。當你條件不好時,渴了有水喝,餓了有飯吃,累了有床睡,就是滿足,就是快樂。吃那麼多,睡那麼寬,珍惜所擁有的,享受所擁有的就是幸福。當我能守候在年老的父母身邊,即使他們白髮蒼蒼,老態龍鍾,但我們依然可以彼此擁有,互敬互愛,享受天倫之樂,我可以說:我很幸福;當我一無所有時,但我還有健康的身體,我也可以說:我很幸福;當我忙完一天的繁瑣工作,回到和睦溫馨的小家和家人說說笑笑時,我可以說:我很幸福;當夜深人靜,孩子熟睡時,我依然能心靜如水地捧起心愛的書來讀一讀,這也很幸福。

快樂是一種體驗 ,幸福是一種感覺。快樂幸福與否,跟貧富關係不大。貧困中能相濡以沫分享一塊糕餅,是幸福;患難中能心心相印的共度困境,是幸福;父親的一個輕輕撫摸,愛人的一個溫暖擁抱……這些幸福是用錢買得來的嗎?

所以,幸福就是心態平和、知足常樂的一種自我感覺。看淡過去,珍惜現在,相信未來,簡單快樂便幸福!


清悠悠


你說的非常好,幸福就是要平衡心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需求中感受生活的快樂。古人就把幸福總結成一首詩,流傳千載。

久旱逢甘霖,

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

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和古人比起來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比如親人的叮嚀,知己的重逢,大難逃生,久雨初晴。再通俗一點說,就是理想目標要向比你強的人看齊,生活水平要和不如你的人去比,這樣你就會永遠活在幸福和滿足之中。



悅來閱美


幸福就是自我感覺,就是自我的心態平衡,就是知足常樂,與財富無關對嗎?肯定是不對的。你如果是心態平衡,知足常樂。你就是一種阿Q的精神,是自欺欺人的一種感悟。這種觀點是極其消極的。也是不可取的。

什麼是幸福呢?幸福就是人們對於物質和精神維度的感知。也就是說,是人們對於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追求。如果窮困潦倒,還自我感覺良好,還心態平衡沒有追求,這樣就不叫做幸福生活,應該叫無所追求,甘於墮落,麻木沉淪。

因為人類最美好的情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精神的物質生活,就會感到乏味。感到痛苦;如果沒有物質生活的支撐,人們的精神生活就難以寄託,就會如空中樓閣,海事蜃樓,搖搖欲墜。

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追求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昌盛,為了使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頑強拼搏,不惜犧牲生命,寫下可多少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在民族解放的偉大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更是前仆後繼,流血犧牲,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最崇高的奮鬥目標。因此,幸福都是奮鬥來的,奮鬥的過程,本身就非常幸福。

我們的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才能夠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堅決不能甘於現狀,無所追求,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沒有動力,還所謂的自我心裡安慰,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必須徹底批判。


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


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Happiness is like drinking water, 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ts temperature. You are not me, you don't know my experience, my pain or my joy.



水木清華76318705


幸福感覺之詠

各自各感各幸福,

同心同德同好處。

人間雖是有異同,

美好生活應有路。

豈容黑惡橫霸世,

法律之劍斬兇虎。

只要合力共維護,

幸福感受溫暖沐。


張春龍


《幸福就是自我感覺和心態平衡,與貧富的關係大不大?》

對於幸福來說,每個人對幸福的標準和要求不一樣。但是幸福與否從古到今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在古代,不知有多少萬古流芳的清官,他們的家中沒有多少錢財,你能說不幸福嗎?周恩來總理為民為國一生鞠躬盡瘁。兩袖清風,他什麼也沒有。你能說:周恩來總理不幸福嗎?有人有工作,有老婆,有小孩有吃有喝,家中沒有存款也感到幸福。你能說她不幸福嗎?所以說,不管當中央委員,還是當公務員,科學家,他們家中的存款都比不上那些富豪。你敢說他們不幸福嗎?如果說:某人這山望到那山高,盲目的無止境的,不切實際的追求,理想又達不到,心裡永遠不平衡,他就不會感到幸福,所以說幸福是一種自我感覺,你住瓦屋,我住茅草屋,只要不漏雨,你喝飲料,我喝白開水,一樣解渴。幸福是一種心理的平衡。這兩點做好了,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足常樂》金錢萬能萬不能。幸福與金錢不劃等號。錢多隻是一個數字。你有100套房子,你晚上只能睡三尺寬。你有存款千萬,你一日只能吃三餐,說一千道一萬。所以說幸福與貧富的關係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