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之下,華裔二代首次感受歧視,越南裔、韓裔亦受牽連,法國專家呼籲理性


“突然間,我感到害怕。我為在法亞裔群體可能承受的後果感到害怕。”不久前,當法國剛剛宣佈首個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案例後,巴黎十九區的華裔副市長、律師王立傑在社交平臺推特上打下這行字。

我問王立傑,你是為亞裔的健康擔憂,還是為可能出現的歧視擔心?他說:“更為後者感到擔心,包括他們可能遭遇的象徵性暴力、嘲笑,甚至於亞裔商人在生意上或遭遇更大的負面影響,等等。”

法媒發表歧視性文章引發眾怒

幾天之後,王立傑的預言被一一兌現。就像蝴蝶振翅一般,這個遠在九千公里之遙的病毒源,讓原本藏在深處的種族歧視因子在法國死灰復燃。這場歧視亞裔人群的風暴,最先來自於一份地方性日報。

1月26日,《皮卡爾信使報》(Courrier Picard)——一份發行量48000份、在巴黎以北的埃納省與瓦茲河省發行的地方性日報,將頭版貢獻給了新型冠狀病毒。它那粗體黑字的標題《中國冠狀病毒,黃色警報》顯得刺目,並用了一張亞洲婦女戴口罩的配圖。更讓讀者大開眼界的是,該期的社論名為:“黃禍?”

法國週刊《觀察者》對其同行使用的詞彙做出解釋:無論是“黃色警報”還是“黃禍”,均為歷史上針對亞洲社會的種族主義觀念。“黃禍”一詞引用了19世紀末的同名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是為了提醒人們注意亞洲人統治世界的危險。法國《世界報》旗下的這份週刊指出,“《皮卡爾信使報》所使用的這些詞彙是具有種族歧視性且過時的,在網絡上引發了震驚。”

《皮卡爾信使報》很快做出了一個並不怎麼不真誠的道歉。其編輯部解釋說,那是他們將氣候等級分類標準中使用的顏色嫁接到了頭版標題上。然而,這種缺乏想象力的自圓其說並沒能說服讀者。

國際反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聯盟總幹事接受法媒採訪時評價說,“想一下,如果病毒來自非洲,沒有一家報紙敢以‘非洲恐怖’為標題。而這家報紙沒有意識到存在的問題就用了這樣的封面,顯然存在很大問題。”

但在原本對亞裔不懷善意的群體中,媒體的用詞仍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斷擴散,社交平臺上,有被採訪者在被問及“你怎麼稱呼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時,有人回答說:“中國人,難道不對嗎?”一些華裔乃至亞裔很快發現,周邊的暴力正迅速從虛擬空間轉移到現實生活中。

肺炎疫情之下,華裔二代首次感受歧視,越南裔、韓裔亦受牽連,法國專家呼籲理性

法國《皮卡爾信使報》頭版刊登帶有歧視性的標題《黃色警報》

“我的孩子們第一次遭遇種族歧視”

不久前,剛從西安緊急更改機票回到巴黎的華裔黃釗遇到了令人尷尬的事情。1月27日,這位來自法國居斯塔夫·埃菲爾大學的講師戴著口罩從巴黎戴高樂機場搭乘快線回家時,發現周邊的人用奇怪的眼神盯著他。“一些人帶著不懷好意的笑,還和朋友交頭接耳。”

如果這番經歷能勉強歸結於因新冠疫情產生的“害怕和恐懼”,對於他一位朋友的遭遇,黃釗認為就是種族歧視。在巴黎的一個社區健身房,兩位法國人看到黃釗的華裔朋友在運動的時候,高聲說:“中國人是病毒,是冠狀病毒。”

這位傳播學講師在抨擊法國社會種族歧視言論的同時,也表達了他的遺憾:“當我們在呼籲國際社會不要去歧視亞洲面孔或是黃種人的時候,卻看到一些華人仍在內鬥,那種大難當頭各自飛的情況也不少。”

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副作用也影響到了華裔二代。幾天前,祖籍溫州的餐廳老闆陳志榮發現他12歲的女兒每次放學後都悶悶不樂。“一開始她不想說。我就問她,是不是有人提到關於病毒的事?她承認了。她說有人說她是病毒攜帶者,還說殺死中國人才不會有病毒。”

陳志榮立刻詢問在同一學校上課的長子,得到了類似答覆。他的兒子同樣遭到同學們的排斥。“這是以前從未發生過的事。一般來說,同學間小打小鬧是正常的,但這是我的孩子們第一次遭遇種族歧視。”陳志榮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當下決定陪同孩子們去學校。他向老師反映問題後,後者無奈地說:“現在還有四位亞裔女生在教室裡哭呢!”

在法國,年幼的受害者一般不會輕易向家長講訴在學校遭受的問題。陳的一位溫州裔同鄉,直到孩子被人從學校“趕出去”幾天後才得知消息。“在父母的追問下,孩子嚎啕大哭,這才把實情說了出來。”陳志榮說。

受影響的還有陳志榮位於巴黎北部郊區的一家外賣店。在我們交談的一個多小時內,店裡只來了兩位客人。除了有周六本身人少的原因以外,據他說,“這一週多以來,生意少了一半”。

“一些人恐慌的時候,就會變成種族歧視者”

除了華裔遭遇歧視,很多其他亞裔也難以倖免。

最近,來自法國中部城市裡昂的非亞裔女孩Elodie在歐尚超市購物時,目睹了讓她“感到悲哀”的一幕。結賬前,她看到一位30多歲的亞裔服務員正在工作。“一對六十來歲的老人拒絕了她的服務,還說‘你有病毒,滾回你的國家去’!”

這時,店長派來其他人頂替了這名服務員,現場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維護受害者。“那位服務員在聽到對方讓她滾回國去的時候,立刻哭了。”Elodie說,難以置信,這是21世紀的里昂會發生的事。雖然自己並非亞洲人,Elodie仍感到擔心,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會變本加厲。“一些人恐慌的時候,就會變成種族歧視者。”

在法蘭西新聞學院就讀的韓裔研究生Valentin Cebron,近來也不能擺脫被歧視的命運。“走在路上,常有人稱我為‘中國小子’,我現在都習慣了。”Valentin說。他最近正為《世界報》進行關於新型病毒爆發後在法亞裔遭受歧視的調查。

在他的幫助下,我找到了Minh,一位14歲的越南裔女孩。因為是未成年人,Minh只同意通過文字進行交流。在法國著名的唐人街十三區,居住著為數眾多的華人和東南亞移民。即便在這個亞洲面孔佔主流的區域,Minh也沒能逃過一劫。

“留著你的病毒,骯髒的中國人!你在法國是不受歡迎的!”這是一名計程車司機對Minh發表的激烈言辭。當時Minh正準備繞過路面的一攤積水,迎面而來的一部計程車突然減速,接著司機搖下車窗,對她喊出這句話,還豎起中指。然後,該司機加速衝過積水,試圖澆Minh一身。這位年僅14歲的女孩說,對此她感到“精疲力竭”。她還發來了幾句話:“不是所有亞洲人都是中國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吃狗肉。”

“如果你與一位中國人插肩而過,在他對著你的臉咳嗽之前,先採取高效措施,打死他!”肺炎疫情發生後,一位法國朋友在推特上給我發來這一段截屏。實際上,這是法國國家廣播電臺(France Inter)小品演員Daniel Morin的某期節目片段。

收到這條截屏的時候,我正坐在編輯部的電腦前,念出了這句像要呼籲種族滅絕般的話。同事們紛紛轉過身來,表示了他們的震驚。在法國,類似France Inter這樣的國家級電臺有著廣泛受眾,很多人或許覺得,這不過是一種幽默。但新聞系出身的Valentin反問說:“為什麼在針對某些民族、某些宗教的時候,他們就不敢使用同樣的笑話手段呢?”

我知道這個問題是無解的。在法國主流社會處於邊緣地帶的華裔和亞裔,自然無法享受到這種值得法國人措辭謹慎的待遇。

在法亞裔發起“我不是病毒”運動

疫情發生後,歐盟協調協助包括法國在內的成員國向中國運送12噸疫情防控急需物資,歐盟委員會亦表示,將繼續向中國提供支持。

多位法國醫療衛生專家則呼籲,公眾應理性對待疫情,不必過分恐慌。法國公共衛生局呼吸系統感染科負責人丹尼爾·勒維-布呂在接受法國商業調頻電視臺採訪時稱,人們起初擔心這種疾病來勢洶洶,會造成嚴重後果;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正在漸行漸遠。

法國急救人員協會主席帕特里克·佩魯向法新社表示:“我們曾接到報醫電話稱,他們在街上看見亞洲面孔人士擤鼻涕……大家應停止這種集體性歇斯底里的情緒。”他還指出,人們應該學會保持理性。“今年法國還會有數千人死於本地流感,但這不會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這場針對亞裔的歧視風暴捲土而來的時候,生活在法國北部城市裡爾的韓裔教師Joohee Bourgeon在推特上創建了“#我不是病毒 (#JeNeSuisPasUnVirus)”的標籤。

肺炎疫情之下,華裔二代首次感受歧視,越南裔、韓裔亦受牽連,法國專家呼籲理性

法國韓裔教師Joohee Bourgeon在推特上創建“#我不是病毒”標籤

“他們總把我稱作中國人,一位超市服務員還叫我‘中國夫人’。”Joohee無奈地說。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之後,她就變得相當敏感,甚至不敢在公共場合咳嗽。“我擔心周邊的人會注意到我。”

據她說,她曾看到一名亞洲女孩在街上被一對夫妻指著,對他們的孩子說,要小心亞洲病毒。“當我看到那些將病毒稱為‘中國病毒’,將亞裔等同於中國人的言論,我很震驚。這讓我想能不能做點什麼。”

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紛紛用標語牌遮住臉頰,將“#我不是病毒”翻譯成了英文、韓文和日文等多種語言,表達對亞裔的支持。

迄今為止,法國共確診6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而根據法國衛生部最新通報,從1月30日至今,法國沒有新增確診病例,防控取得了初步的積極效果。

這個時刻,巴黎多名市政高官對亞裔社區明確表達了鼎力支持的態度。巴黎市長伊達爾戈近日多次造訪華裔社區,表明對華裔和亞裔群體的支持。她說,“通過各界民眾的努力,巴黎華埠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現在正充滿活力,讓我們繼續保持團結。”

巴黎十三區區長顧梅亦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說,他以後會更頻繁地前往亞洲風味餐館吃午餐,並鼓勵大家也一同前往。值得注意的是,顧梅在這則留言後同樣加上了“#我不是病毒”標籤。

截稿之時,France Inter的新聞播報員又一次在“冠狀病毒”前加上了“中國”兩個字。好在更多媒體,開始覺察到這場因病毒產生的對亞裔的社會歧視。《解放報》《世界報》的報道引發了社交平臺大量對亞裔的支持聲音。M6電視臺尋找亞裔受歧視者的信息在華人圈子裡盛傳。

從西安回來後,正在家中做自我隔離的黃釗認為,法國社會對亞裔缺少的是理解,但以“仁愛”和“團結”作為立國價值觀的法國,不至於會因此引發普遍性仇恨。

(作者系法國《國際郵報》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