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彭老师为我们分享了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利用积极心理应对应激反应。

感谢彭凯平教授的大爱,在遥远的他乡,为我们带来的福流满满的分享!


为什么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和积极应对疫情呢?


我们先从丹尼尔·魏格纳教授做过的一个有意思的实验说起,大家也可以跟着一起做一下这个实验。

比如说,现在请你在脑海里想象一只白熊,能不能想出来?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你一定可以做到。

那现在再试一下,把这只白熊从脑海里试着忘掉,可以做到吗?

看来好像是越想忘记越忘不了,是不是?

这就是有名的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就像我们生活中越想戒烟越戒不掉,越想减肥越减不了一样。魏格纳的实验证明了当我们越想逃避,压抑,控制我们的疼痛、创伤或者焦虑,只会越严重。

所以我们需要用积极的心理来转移、替代和升华反而会有效积极的情绪可以调整消极的情绪,积极的心态也可以调整消极的心态。

这是为什么呢?

人类在进化中逐渐发现,能够让社会可以发展、种群延续的,其实不是敌对、战争、抢夺、欺骗,而是合作、信任、善良和爱。就像面临一只凶猛的野兽,一个人不一定可以战胜,但一群人合作起来就可以。而那些愿意合作、帮助群体的人更容易存活,优秀的品质在长期自然选择中也都保留了下来。所以积极是人的天性,积极心理学就是将人类的天性发现并发挥出来。

面对这次来势汹汹的病毒,我们的目标是要合作、互助、共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战胜病毒。

大约六千万年前,人类的形态学方面产生了最为激进的变化。人类独一无二的特征包含竖直的体态,狭短的骨盆,不成比例地硕大的大脑

等特性,这些都为人类智慧的发展和积极天性的选择提供了生理保障。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哈佛大学的 Steven Pinker教授

哈佛大学的Steven Pinker教授,他提出至少有四种能力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分别是同理心、自控力、道德心和理智心。而我们中国文化里经常提到的“感同身受”“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等都有类似于同理心的意思。来听课的各位同学,就是同理心的体现,你们能感受到自己,他人还有社会是需要积极心态的,所以选择了来听课。

积极心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是让我们去对追求人类的积极天性。


那我们如何用积极心理来应对当下的疫情和由疫情引起的各种消极情绪呢?


_

01

_


_

第一,积极认知应对负面思维


让我们产生压力的原因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如何认识和思考压力的,所以积极的思考和应对压力是有意义、有价值、有作用的。

那如何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理性,积极呢?


正念、冥想、禅修、内观、气功、太极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察觉当下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然后加以调节。缓解紧张的状态,增加积极的情绪,从而减少负面思维和压力。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_

02

_


第二,拥有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群居动物人类而言十分重要,它可以维护和发展和谐的亲情、友谊和爱情,还可以提供很好的社会支持,而从得到相互之间的陪伴和安全感。

在当前的疫情下,我们都在自我隔离,这样其实会对人心有很大的伤害,所以越是隔离,越需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他人构建积极的关系,比如说多和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叙叙旧,和朋友们打打电话,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默默的陪伴都可以带来很强大的力量。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彭老师给大家的建议是,今天尝试和家人拥抱一次,要至少坚持5分钟,并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如果你真的做到了5分钟,你会发现自己全身发暖,嗓子发紧,眼泪也可能会流出来,这是因为拥抱时人体所分泌的催产素在起作用。

_

03

_


第三,积极的行动


为了更好的去积极行动,彭老师提出“五种施舍”,分别是身施、颜施、言施、眼施和心施。这五种施舍都是我们人性中好的地方,而且是天生的,不需要学的。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 有感染力的笑(迪香微笑)


有种微笑叫迪香微笑(Duchenne Smile),其特点是

笑容饱满,牙齿露出,嘴角肌上扬和眼角肌收缩等特征。小孩出生四个星期就可以微笑,盲童也可以微笑,这是人类基因遗传下来的,

和有感染力的笑相比,还有一种笑是礼貌式的微笑,因为只有面部肌肉的表然,不是发自内的微笑,这种微笑并没有任何的感染力。

下面做一个测试,大家看看下面的两种笑,哪一种是迪香微笑呢?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仔细看一下,我们就会感觉到他们的不同,很显然,B是迪香微笑。

再看一组: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也很明显,右边的笑是迪香微笑,因为更加有感染力,更能感受到她的真诚。

彭老师的同事,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家Dacher Keltner 和LeeAnne Harker研究了Mills学院1960时的毕业照,看看哪些毕业生当时是迪香微笑,哪些不是,他们发现有迪香微笑的人30年后的结婚比例更高,离婚比例更低,自我评估的幸福感也要更高。


  • 身施

心动不如行动,积极心理学不只是理论,需要我们行动起来,运动,玩游戏,触摸,闻香,听音乐,唱歌和行善等行动都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意义。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 言施

积极的沟通可以帮助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要避免把沟通成为发泄情绪、控制他人的手段。

积极沟通要从积极的表达开始,包括互相的欣赏,真诚表达自己觉知到压力情绪,告知对方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积极的倾听也很重要,我们要理解当下对方的语言线索,关注对方信息后面隐藏的情绪、期待、渴望和需求等等。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德尔·卡内基曾提到,在沟通中多欣赏对方,多提出对方的优点和优势会让沟通的效果更好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德尔·卡内基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你喜欢什么?你擅长什么?”

“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感觉他/她有哪些优势?”等等,


除了欣赏对方,还可以多表达感恩。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2010年感恩节,《华尔街日报》总结了对感恩的科学研究发现:

感恩的人更健康、更幸福、更乐观、朋友更多;

感恩的人不容易抑郁、嫉妒、贪婪或酗酒;

感恩的人挣钱更多;

感恩的孩子成绩更好,较少头疼、胃疼。


  • 心施 (体验福流)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齐斯真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


美国心理学家齐斯真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20世纪60年代,观察美术家、国际象棋高手、攀岩者、作曲家、运动员等,发现这些人在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中,全神贯注地工作,时常遗忘时间的运转以及周遭环境的知觉。这些人参与的活动完全出自于其内在的乐趣,这些乐趣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报酬。这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他称之为Flow(中文翻译成福流动心流),他认为这是人类的一种最佳体验(Optimal Experience, 1975)。


中国文化中也有福流,庄子在《南华经》中, 特意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福流:有一位解牛的屠夫庖丁,在从事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工作之中,就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幸福酣畅的状态。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原文是这样的: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那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会更容易让我们有福流的体验呢?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每个人都不一样,也都有自己的偏爱,但研究发现,在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运动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是产生福流频率最高的几项活动。但做杂务、看电视、闲逛无聊的时候福流的体验频率就会非常的少。


  • 眼施(慧眼禅心)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眼见为实”,但事实上还有“心见为实”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本应该可以看到的东西也有可能看不到,特别饿的时候,我们很远就可以看到餐馆的标示。因为产生事物认识的并不是我们的眼睛,而是眼睛把信息收集好后会传给了大脑的前额叶,而大脑的前额叶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部分。所以“慧眼禅心”是有科学道理的,不只是眼睛看到了,心也要看到。


彭凯平:面对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我们需要通过和朋友聊聊天,多陪陪家人,去看之前没有来得及看的书,用新的视角看老电影,写出来自己的感受,寻找新的发现等等等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下严重疫情的压力下培养我们的“慧眼禅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