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穿越者?其實是科學家,談談《推背圖》作者李淳風


中國唐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中也有一些高人被認為是"穿越者",今天要講的就是據說可以預言幾千年的老道士李淳風。

說到到李淳風,大家一定會想到《推背圖》,這套能預言後世上千年的"奇書"。知道現在都有人想要勘破其中的秘密。很多人說它的作者李淳風與袁天罡都是從未來過來的"穿越者",否則怎麼可能會預言得如此正確。

其實,《推背圖》這套圖解書,裡面更多的是天文、曆法與五行生剋制化的知識。想要明白其中的含義,還要有極強的數學邏輯學能力。這是為什麼呢?也就是因為他的作者之一李淳風是一位學風嚴謹的科學家。

疑似穿越者?其實是科學家,談談《推背圖》作者李淳風

李淳風的家庭其實還是比較普通的,他的父親叫李播,雖然說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很少。但是,民間卻傳說袁天罡才是他的生父。而且穿得還神乎其神,說袁天罡因外出雲遊,遇見了李淳風的母親,隨後"逾年,生一子名淳風"。但這畢竟是野史,完全不可靠。袁天罡家住四川,而李淳風出生於陝西,兩地相隔很遠。他們兩人亦師亦友,被傳為父子,也實屬正常。

根據《新唐書》裡面的記載:"李淳風,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棄官為道士,號黃冠子, 以論撰自見"。這句話裡,明確表示李淳風的父親是李播 在隋朝時曾任縣衙小吏,後來棄官去當了道士,頗有學問。

雖然說,李淳風家雖然是小吏,但還是有"資源"來接觸"天文"與"曆法"這兩門大學問。從小被譽為"神童"的李淳風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群書,喜歡研究萬事萬物的道理。

疑似穿越者?其實是科學家,談談《推背圖》作者李淳風

不過隋朝末年並不太平,身處江湖之中,一個9歲的孩子無法安身立命,於是,就學習他父親,遠赴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直到17歲學成下山的時候,這個時候隋朝已亡矣。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17歲的李淳風回到家鄉,這時候被好友劉文靜推薦給了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當幕僚,正式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可惜的是,在後來劉文靜就因為酒後失言被抓,本來喝醉亂說話是不會被砍頭的,但是他與李淵的心腹裴寂是對頭,在裴寂的"循循善誘下",劉文靜最終身首異處。

劉文靜死後李淳風也沉寂了很久,到了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這是所使用的《戊寅元歷》因為對季節時常預報不準,於是25歲的李淳風上書,提出了18條意見。在當時引起了李世民的重視。最後李世民採納他的7條意見,將其中的內容進行修改,並授於將仕郎,入太史局供職。

李淳風在太史局研究天文、曆法、算學以及天象儀器。不久向唐太宗上疏,建議改制渾天儀,最後於貞觀七年(633年),終於製成可"銅鑄渾天黃道儀"。

疑似穿越者?其實是科學家,談談《推背圖》作者李淳風

它將早期的兩重渾儀改為三重,最外為六合儀,中間是三辰儀,最內系四遊儀。在此之前的渾天儀,只相當於四遊儀及六合儀兩個層次。現在黃道經緯、赤道經緯、地平經緯均可測定。

太宗十分高興,以功加授李淳風為承務郎,令其將渾儀置於凝暉閣。他在研製渾儀過程中,研究了古代渾儀的發展與特點,寫成《法象志》七卷,還評論了前代渾天儀得失之差。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淳風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撰寫《晉書》及《五代史》。他撰寫的《天文》、《律歷》、《五行》三志,與《五代史》併入《隋書》。李淳風撰寫天文、律曆志時,對自魏晉至隋朝這段歷史時期天文、曆法與數學的重要成就,作了較全面的蒐集和整理。也正是這些天文與曆法的推演之下,才出現了後來的《推背圖》。

疑似穿越者?其實是科學家,談談《推背圖》作者李淳風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李淳風獲封昌樂縣男,與國子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受詔審定並註釋《十部算經》。

說到《十部算經》,這部書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教材了。這是由《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綴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術》這十部數學著作的總稱。

但是這十部書因為年代久遠,內容相對晦澀難懂。就像其中的《周髀算經》雖然已經有了趙爽、甄鸞的註文,但是其中還有不少錯誤的地方。李淳風所做的就是糾正了這部書存在的缺點,使這部書趨近於完美。

疑似穿越者?其實是科學家,談談《推背圖》作者李淳風

《綴術》這本書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失傳,留下隻字片語的殘本,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最後依靠李淳風的徵引之下,再現了祖沖之研究成果,最終才得以流傳至今。還有聞名中外的計算球體體積的"祖𣈶定律"就是李淳風註釋《九章算術》時傳播開的。

《十部算經》成為唐以後各朝代的數學教科書,對唐朝以後數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為宋元時期數學的高度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這之後,唐朝的《韓延算術》、宋朝賈憲的《黃帝九章算法細草》、楊輝的《九章算術纂類》、秦九韶的《數書九章》等,都引用了《十部算經中》的理論。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李淳風根據他對天文曆法的多年研究和長期觀測,編成新的歷法。經司歷南宮子明、太史令薛頤、國子祭酒孔穎達參議推薦,唐高宗下詔頒行,並命名為《麟德歷》。

疑似穿越者?其實是科學家,談談《推背圖》作者李淳風

《麟德歷》被評價為 "近代精數者,皆以淳風、一行之法,歷千古而無差,後人更之,要立異耳,無逾其精密也"。由此可見《麟德歷》對後世曆法的重大影響。它作為唐代優秀曆法之一,行用達六十四年(665年至728年)之久。最後東傳日本,並於天武天皇五年(667年)被採用,改稱為《儀鳳歷》。

《乙巳佔》,是李淳風的一部重要的星占學著作,總共有10卷。這個著作的問世,是受其父的影響,李淳風相信"政教兆於人理,祥變應乎天文",故於天文、星佔情有獨鍾,《乙巳佔》即是李淳風"集其所記,以類相聚,編而次之"所成。

李淳風於書中總結了唐貞觀以前各派星占學說,保留各派較一致的星佔術,擯棄相互矛盾部分,建立了一個系統的星佔體系,對唐代和唐代以後的星占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疑似穿越者?其實是科學家,談談《推背圖》作者李淳風

在《乙巳佔》中,對奇異天象的描述很有特色。如按字義猜,今人會把飛星、流星當成同一天象的兩種說法,李淳風則清楚地說明了它們的區別,書中寫道:"有尾跡光為流星,無尾跡者為飛星,至地者為墜星。"《乙巳佔》對彗孛也給出了清楚的差別:"長星狀如帚,孛星圓如粉絮,孛,孛然。"飛流與彗孛各是流星與彗星,但一字之差卻帶出了形態之別,對於瞭解星相運動軌跡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乙巳佔》中,還記下了重要的氣象現象。裡面詳細地介紹了兩種風向。並將風力設定了級別,過了一千多年後,英國人蒲福於1805年才把風力定為12級。以後又幾經修改,風力等級自1946年以來已增加到18級,這些也算是李淳風"玩剩下"的了。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風過世。據唐代檔案《甲庫甲歷》記載,李淳風為"溘逝",唐高宗李治又頒"追復昭",追復李淳風為"太史令"。

李淳風作為一代高功大德,其實也一位不折不扣的"科學家",當然他依靠自己驚人的數學天賦來推演天文與曆法,,在民間被說成 "穿越者"也是可以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