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筆下高加林與孫少平:逆向的精英主義,才是妥妥的

文:雲淡輕靈

從古至今,城市與農村就是一個平行的世界。

城裡人討厭農村人的土味與髒亂,農村人則不喜歡城裡人的矯情與做作。城裡人怕變成農村人,可農村人心心念念著變成城裡人。很多地方,很多人,用一代或幾代時間,完成從農村到城市蛻變,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幸福,就只為了擺脫農民身份。

從農村到城市,中間隔的是一張紙,紙後面是數倍於城市子弟的辛苦與付出。

上世紀八十年代,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隔閡非常突出,農村意味著苦難,農民們年復一年在地裡耕作,所收穫的糧食可能只填飽肚子。重複的生活單調而枯燥,對於經歷過解放前困苦生活的父輩,能吃飽飯就不需要再有其他追求。然而對於他們的子女,出生於五六十年代的那代人,他們人生理想遠遠不能被土地束縛。受到文化教育後,農民子弟更加渴望外面世界,也在心裡產生了對活法的思考。

路遙筆下高加林與孫少平:逆向的精英主義,才是妥妥的

路遙,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1992年11月17日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相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心路歷程

《人生》裡高加林,《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平都是這樣的年輕人。他們高中畢業,接受了系統的學校教育,開始睜眼看世界,喜歡讀書,樂於思考。兩個人都不滿足農村乏味的勞動生活,對城市生活充滿著渴望。

他們有相同的人生經歷,但走過的心路卻完全不同。

高加林從高中畢業後,夢想著可以留在城市。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顯然不可能。無奈退而其求次回到村子裡當了一名民辦教師,他內心裡其實還是比較滿意的。

三年後,村支書的兒子畢業,理所當然的取代了高加林的教師職位。而高加林沒有任何反抗餘地,只能乖乖讓位,回到家裡徹底變成了農民。他悲憤難當,感嘆命運不公卻也無可奈何,雖然勉強認同了農民身份,卻一而再地用自殘式勞動掩蓋心中不平。


路遙筆下高加林與孫少平:逆向的精英主義,才是妥妥的

1984年版電影《人生》高加林飾演者周裡京


實際上,高加林的思想很簡單,他讀過書,有文化。希望自己與在土裡刨食的農民有所不同,這種區別可以讓他擁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自豪感。他並非瞧不起農民,只是放不下讀書人身份。正是因為對自己身份的過分推崇,才導致理想與現實落差出現時,無法平抑內心的淒涼。

<strong>書讀的越多,越容易在認識上出現偏頗。往往很多人會錯誤的估計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層級,學生時代成績優異帶來的自信放到社會上顯得渺小而稚嫩,輕易會被財富、環境差距擊碎。而這些東西又很難讓人超越,所以讀書人精神世界裡通常都會很痛苦。


路遙筆下高加林與孫少平:逆向的精英主義,才是妥妥的

2015年電視劇版《平凡的世界》孫少平的飾演者袁弘


孫少平在高中畢業後,田曉霞問他:''你不打算爬上火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嗎?''

他回答說:''想,但不是現在。家裡光景爛包,需要我回去和父親、大哥一起支撐起這個家。''

孫少平認可當農民嗎?很顯然不認可。這從他後來在哥哥辦起磚窯廠後,依然離家外出打拼的行為完全可以看出來。但是,他更知道自己當前應該幹什麼,當農民也並不覺得可恥,關鍵看目的是什麼。只要能讓家裡人好過些,高中畢業?讀書人?這些標籤都不重要。後來到市當臨時工,少平特意向僱主隱瞞學歷,他深知學歷可以是身份象徵,也可以是捆綁人的枷鎖。

孫少平追尋的是什麼?

爬上火車,看一看外面世界,多少農民子弟都曾有過這樣的夢想,又有多少人真正去實現。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讀過書,生於農村長在農村,那他基本上不會去思考人生該如何度過,因為在認知裡,土地、莊稼就是生活全部。從清晨到傍晚,從酷暑到寒冬,每個時間做每個時間的事,渾渾噩噩一輩子就過去了。

我們仔細想想,不去談理想和生命價值,普通農民生活無疑是令人嚮往的,幾乎可以算是一種原始的生活態度。雖然缺少跌宕起伏,但也不存在貧富和地位高低帶來的煩惱。

路遙筆下高加林與孫少平:逆向的精英主義,才是妥妥的

2015年劇版《平凡的世界》孫少平與田曉霞


書籍是開啟靈魂世界的鑰匙,農民一旦讀了書,那麼再如螻蟻般生存和死亡的日子,就很難繼續過下去。

只有處於最底層,才會更多地思考生活方式和奮鬥目標。像孫少平那樣,家裡窮得頓頓稀粥黑饃,出門連件像樣衣服都沒有,那麼奮鬥所帶來的生活改觀必定給當事人更充實的成就感。

從出生到死亡,不足百年時間。<strong>生命對每個人都很平等,不會因為財富地位增加,也不會因為貧窮低賤減少。有人能將幾十年活成幾百年,有人卻將幾十年活成了一天。肉體必然隨著歲月老去,只有精神可以永恆。

孫少平一直追尋的,其實就是精神世界的富有。

路遙筆下高加林與孫少平:逆向的精英主義,才是妥妥的

孫少平是對精神世界一絲不苟的人


他可以忍受辛苦工作和卑微生活,但不能容忍停留在一個地方,如木偶般重複過著同樣的日子。

不錯,他直到全書末尾,仍然只是一名礦工,沒有獲得世俗上講的功名富貴。我們且不去考慮八十年代城市與農村背景,單從當代角度上看,工人與農民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靠力氣吃飯。

放到孫少平身上,從農民到工人,他所在意的並不是身份上轉變,而是這一轉變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離家前,他只是想要走出農村,去外面世界裡生活,過與以往二十年人生完全不同的日子。沒有奢望大富大貴,沒有奢望階層躍升。

不知道以後到底要幹什麼,但知道不想認可現在的自己,這就是最充分的離家理由。

我們的身體裡住著一個高加林也藏著一個孫少平

孫少平解開了心中那個問題,真正弄懂生存價值了嗎?我認為他其實是懂得的。

他受傷後拒絕去大城市,重新回到煤礦,繼續過著暗無天日的辛苦生活,並不是喜歡自虐,也不是不懂得地位提高會給人帶來更多的自我價值認同。但他更明白,踏實工作,不揹負負擔去拼搏,才是底層人們向上發展的真實途徑。

個人生活,既要考慮身邊親近的人,更要與時代緊密結合。人的價值不一定轟轟烈烈,於平凡中積少成多,才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進取之路。

路遙筆下高加林與孫少平:逆向的精英主義,才是妥妥的

高加林與孫少平相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心路歷程,折射不同的精神世界


我們多少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其實都是一邊擺脫農民身份,一邊糾結自己與城市人的差距,幻想著不切實際的一夜暴富。敏感而自卑,甚至會用暴虐掩飾精神上的渺小。

為什麼我們這些人,只是看到與城裡人差距,而看不到自己相比於父輩地位的提升。所有自卑都來源於對比,可有時候,這種對比又是多麼地無意義。

<strong>聽從本心,認同現實,踏踏實實過屬於我們自己的平凡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算是人生真諦。站在現實角度,拋開一切虛妄幻想,克服心底深處孽生的嫉妒之心,才可以真正獲得快樂,享受生活。

路遙筆下高加林與孫少平:逆向的精英主義,才是妥妥的

有些物質上、身體上的枷鎖可能一輩子如何努力也不能摒除,但是勇敢的遵循著心之所向,就是平凡中的偉大


這是孫少平精神世界裡最核心的東西:接受現實,克服自卑。

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我們很多人可能都與高加林相似,為讀書所累,錯誤估計現狀而一心向上高攀,往往因為不起眼的小事遭受沉重打擊,但沒有人敢說這種向上精神不好。

其實正是這種精神鼓勵,才使從農村走出來的年輕人有了在城市裡生活的底氣,只有堅信奮鬥能夠改變命運,我們的生活才有了理論支柱,而不至於受打擊時精神崩塌。

高加林是你,也是我。

但一直如高加林那般活著,並不能體會到生存價值。

只有精神世界對貧富、貴賤超越,正確認識我們不過是羅生世界裡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之後,才能將不甘與痛苦驅散。

<strong>而看透生活本質其實是自我認同與放過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地自得其樂。

路遙筆下高加林與孫少平:逆向的精英主義,才是妥妥的

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