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學生要大量做題嗎?

劉驃


一年級學生大量做題,已經成為各地低年級教育的通病,它不但沒什麼用處,而且實質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一般來說,一年級小朋友應該學習的內容,在幼兒園大班己經學得差不多了,一年級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內容基本上都是處於複習鞏固狀態。部分同學就是老師一句不講,入門就考試也能考8O分以上,老師只須稍加點撥,便可完成學習任務。可為什麼又要大量做題呢?這還是真有一些實實在在的原因呢。

一,由於各幼兒園之間教材不統一,導致學生入學基礎差距很大。老師通過大量刷題試圖讓後進的學生趕上去。

二,滿足資料購買的需要。只要一開學,各年級對教輔資料(其實就是習題集)瘋也似地購買,生怕買得少了。於是學生的書包變立刻胖了起來,胖得甚至小孩子背都背不動,需爺爺奶奶的幫助才可上學放學。別的年級都買了,一年級豈能不買?這種表面看來是學生學習需要的資料,倒不如說是老師購書慾望的需要。

三,打發無聊時間的需要。1十2=3之類並不多難理解,確實沒什麼需要滔滔不絕的講解。大量的時間幹什麼?做題。有的鄉村學校甚至連體音美課都不讓學生上,用做題來打發呢。

四,滿足家長望子成龍心理的需要。現在競爭確實太激烈了,不少地方小升初都變得困難起來。家長見孩子在學校做題,在補習班做題,在家做題。完全一副踏踏實實努力學習的樣子,不覺心中竊喜。這孩子將來成龍有希望了。

孩子大量重複做題,不但越來越厭學,而且身體上精神上也受到了不少的傷害。手指起了繭,眼睛近視率越來越高,且失去了應有的玩耍時間。變得不那麼天真爛漫了。

如果能統編學前班與一年級教材,使其不再重複且有機銜接。遏制教輔資料的無序發行,狠抓課堂教學的改革,改變小升初的無序競爭。或許能夠改變一年級大量做題傷害學生的現象。


天涼好個秋A


如今家長好難做,一方面希望孩子的讀書生涯有個好的開始,一方面又不希望孩子太累。

如果有人告訴家長,一年級學生不必大量做題,大量做題甚至會毀了孩子的前程,家長能接受嗎?看到別人買題,家長能做到手不癢嗎?


而看到有的孩子被學業壓彎了腰,早早戴上了眼鏡,家長又會陷入另一種焦慮,是不是該讓孩子多玩,長好身體才對?

為什麼會有這樣兩種不同的聲音在打架呢?如果您也如此,說明您是一位稱職的家長。

那回到我們的問題:一年級學生,應該大量做題嗎?

答案是:不應該。

孩子太小,還不懂的有效練習

家長可能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是如何一個字抄十遍的。幸運的是,心理學家研究了孩子的學習特點後,發現一年級的孩子,還不能有效率地去練習。也就是說,這種學習方法,不適合一年級的孩子。讓一年級的孩子,大量地重複地做題,不會有額外的收穫。


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

有的家長會要求孩子把知識點記住。可要注意,記住和忘記是一起出現的。如果用記憶的方式去學習,就必然出現忘記。靠記憶學習,靠練習鞏固記憶,俗稱狗熊掰棒子。

以數學為例,現在有的家長不但早早讓孩子背乘法口訣,甚至在幼兒園就讓孩子背加減法口訣。這是給孩子鋪好路,讓孩子跟數學說拜拜呢。

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不需要去強背硬背。一年級的孩子還處於前運算階段,更擅長用具體的方式去學習和理解。讓孩子多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去接觸數學,也把學到的數學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地去理解和體會。而不是刷題。


學習如同蓋樓,每一層都要紮實

如果說有人蓋房子,地基打好90%,一樓蓋80%,二樓蓋70%……這樣的房子,你肯定不敢住。但很多人學習就用了這樣的方式,導致越往後越學不動。前面的漏洞,制約了以後的發展。

刷題就是一個這樣的學習方法。題海無涯,能覆蓋全部知識點嗎?做過一邊就理解這個點了嗎?通常教材的編寫比題庫更用心,還是推薦大家好好利用教材等資料,不要一味刷題。


堅定自己的想法,不要隨波逐流

家長可以對教育方面多一些關注,不要每每聽到一個說法就開始焦慮,認清事實,選好路線,堅定地走下去。


小Q心理


今年正好教一年級,來說說我的經驗。

一年級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說學習習慣: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上課?尤其是有些自己覺得無聊的課,也能有一定的自控力。能不能積極參與課堂,踴躍舉手發言?能不能主動閱讀課外書?能不能一回家就主動完成作業再玩?寫字姿勢正不正確?寫出來的字工不工整?再比如說行為習慣:能不能自己整理書包?能不能主動問好?能不能跟同學友好相處?......

在我們看來,一年級的學習其實相對比較簡單,語文著重於認字寫字,數學還在教簡單的加減法和簡單的圖形,英語教的單詞也比較生活化。如果你的孩子形成了相對較好的習慣,每天能跟著老師的步伐走,學校裡的每一個任務都能好好地完成,他在班級裡就不會差。

因此,通常情況下來說,一年級其實是不大需要大量刷題的,作為家長,可以幫他們查漏補缺,卻不必耗費他們的耐心讓他們沉溺在茫茫題海中,否則,一旦孩子產生厭倦和不耐煩,可能反倒讓他們喪失了學習的興致。


是鬼五十七啊


一年級學生不用大量做題,要適量做題。

一,因為一年級孩子年紀小,剛入學,許多在幼兒園養成的習慣還沒改掉。大部分孩子沒有上過幼小銜接班,對一切都是懵懂狀態。上一年級了,上課自由下座位,隨便講話告狀都是是常事,隨著入學時間增加才明白,一年級和幼兒園不一樣了。

二,培養習慣為主。各種習慣,課堂習慣,回家作業習慣,寫字習慣,讀書聽課習慣。和同學們團結友愛,知道愛護班集體,這都是一年級學生的重點工作。

三,再說說為什麼要適量做題。孩子小,會認的字少,理解能力差,學習新知識要用去大部分時間。即使有的孩子知識掌握的好,但一到考試就完,不會,考不了高分。家長也納悶,在家問他,都會呀,咋回事?很明白,不會運用學過的知識,就是俗話說的學死書。怎麼辦呢?聽我說。

四,這時候適量做題就很重要了。一般的題目類型,孩子必須見到,親自做過,才知道這道題要求你幹什麼。不然他壓根不明白題目讓他幹嘛,會的知識也不知道寫,當然考不了高分。這時候通過適當的題目練習,讓孩子多見見各種題型。他自然知道,噢這道題是讀拼音寫詞語。那道題是組詞。我記得上學期考試,組詞這道題,講了很多遍,有幾個孩子依然在括號裡寫一個字。哎喲,我當時鬱悶啊,叫站起來會組詞啊,一寫就錯,比如讓他用人這個字組詞,他能組幾個,大人,人口,寫試卷的時候,題目給人了,他就寫個大。像這樣的孩子通過做題目就能學會,噢,要把兩個字都寫進去。

五,適量做題也是對課堂知識的一種檢測。通過做題目,來看孩子到底掌握了多少,根據題目補缺補差。所以做題是必須的,但平時不用題海戰,臨近考試,一般題目量會加大,一個鞏固,可能經常錯的題,容易考到的題目,活練習,保證正確率。再就是各種題型,希望孩子多見見,萬一考試遇到了不至於一點不會。

最後總結題海戰不可取,不做題也不可能。兩個結合下最好。因人而異最好。





一個愛狗狗的語文老師


王老師來為您答疑解惑~很多一年級家長比較喜歡下載什麼口算4500題,甚至有自動生成的20以內加減法練習題,每天大量給孩子做單一的計算練習題。計算能力是重要的基礎內容,但並不表示計算就等於數學。王老師的觀點是一年級不需要大量做題,在我的專欄學生群裡一直建議家長先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學方法的目的是啟發思路,形成解題策略,一定量的鞏固練習即可。題目是有目的性的載體,特別是一些難題,不在於題量,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樂於觀察,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這個過程。以下舉例詳解,供您參考。

一年級數學能力培養

一般我們會從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能力,記憶能力等幾方面來衡量孩子的綜合數學實力。

一年級積累數學認知經驗更重要,多在情境中提問。

比如方位認知,認識上下、前後、左右。最好的練習方法就是在生活中去練習。指一指冰箱裡各物品的位置關係。我在學校前後左右都是哪個同學。書桌上各物品的位置等等。

再舉一個例子,計算來講,大量的練習勢必讓孩子感到厭煩,家長最好多在實踐中一起找尋數學更多好玩有趣的練習素材。以輕鬆的形式面對學習,才會發現樂趣,才會享受學習和思考的過程。比如設計一個計算解密題目,既好玩又能調動孩子又快有準地計算熱情。

以上!

學習更多好玩有趣的數學學習方法


一學堂王老師


不煩需要,而且要每天都練習,尤其數學,多做題,算題才會越來越6,就像我家的神獸,開始做題不專心,每次都錯,現在算題準確率百分之百,二十以內,三十以內,五十以內,一百以內,元角分類都算的特6,一百以內加減法,直接寫答案有木有?我教她的速算法,快吧[大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07000b3b698133baf3\

諸葛筱蝶


我們知道一年級是幼小銜接過渡期,以前在幼兒園主要是以玩為主,學習為輔;現在進入一年級,開始了正規的小學教育,是以學習為主,孩子大多通過例題來學習知識,知識的遷移能力需要很強,一進校門就有許多的規章制度,有些學生還適應不了快節奏的學習生活。如果這時間讓學生做大量的題,勢必會給孩子造成學習上的壓力,時間一長,有的孩子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

一年級孩子適當做題是有必要的,但大量做題我認為沒有必要的,要考慮學生的感受,題目應精選精煉,做到少而精。語文書上的生字新詞可以多寫,只有多寫幾遍,孩子們才能加深印象,記憶深刻。數學題的難度又不大,根本就沒必要多做題,重複做題,搞題海戰術,反而會抑制孩子的求知慾,造成孩子應付作業,書寫潦草的結果,一旦這種不良的習慣形成,再糾正就很難了。


因此,一年級孩子最主要的是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培養孩子認真書寫的習慣,培養孩子獨立作業的習慣,只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就會有興趣,有自信,學習起來會感到輕鬆。


憶夢月華


我覺得一年級最重要的是閱讀,數學的計算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現,沒必要做題,比如說買菜的時候讓他算一算總價,走路的時候算一算地磚數,誰比誰大幾歲,等等,總之數學是無處不在的,我家也是一年級,已經在訓練他算24點了,很有意思,很鍛鍊數學的。但是語文真的就很重要了,大量的閱讀能提高識字量,能增強閱讀理解能力,能培養學習的興趣,有利於親子和諧。非常提倡大家多陪伴孩子閱讀,一個星期最好能去一次圖書館,感受閱讀的快樂


我家也這樣


一年級學生不要大量做題。

一年級的孩子更多還是要去體驗一手的經驗,孩子做題對了錯了其實都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在一年級成績考得好的孩子到了高年級,不一定考得好。

在低年級重要的是習慣的養成。

如何去培養低年級孩子養成習慣呢?

第一,就是要堅持回到家後,將學校佈置的作業完成。這個需要家長不斷的監督和提醒,要求孩子好好把作業完成,明確做事情有先有後,不能馬虎。

第二,要求學生幫助家裡做家務勞動。各位家長一定不要忽視家務勞動對孩子的教化作用,通過這些小小的事情能調整孩子心性平靜,在吃苦耐勞中養成相應的品性。

一年級的孩子思維是很好訓練的,一定要從基本的事情當中去學習和體悟,這樣才能真正明白學習的必要,明白學習的重點是什麼。

我是童教雷老師,如果覺得不錯,可以關注、互動哦。


話說心情


一年級知識點相對簡單,是學習習慣及興趣培養的關鍵時期。在學習興趣及知識來對比,我認為興趣更重要,因為未來的12年內學習生涯中,孩子都需要興趣來支持著他的學業。家長干涉的越多,孩子對學習興趣越低。

題海戰術是很多學校提倡的,也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但這個一年級孩子來講,是殘酷的。我建議多做題型,少刷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