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皇帝為何任用寒人蔘要政?側面解讀寒門的崛起、士族的衰敗

南朝皇帝為何任用寒人參要政?側面解讀寒門的崛起、士族的衰敗

南朝寒門階層代表人物之興起對當時的軍政局勢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自東晉末年起,長期佔統治地位的門閥士族走向衰落,士族依靠父祖之資,“平流進取,坐致公卿”,既多不問政事,也缺乏實際能力,南朝統治者常將實際工作交付社會地位較低的寒門人士,以致實際軍政權力逐漸轉入寒門人士手中。

寒門人士自身亦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努力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以企圖擠入士族階層。 一些寒門人士還試圖不斷擴展自己的政治權力,以維護其財富。宋、齊時期,中書舍人,典籤等職權有所變化,其權力逐漸增強,寒門通過擔任中書舍人、典籤等參與政治。受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寒門群體獲得一定的政治地位後,無不試圖擠入士族階層,並進而爭取免除賦役的特權。

一.為什麼在南朝時期仕人地位提高且掌握機要

1.入仕範圍的擴大

入仕者廣泛分佈於南方地區,它一方面說明南方土著人士的興起,也說明經過東晉宋初以來的多次土斷後僑人已定居南方(偶有來自北方者如譚金,則被稱之為

“荒中倫人”:而梁世南渡的周鐵虎則“不知何許人”)。

入仕者可分為文吏和武職兩類.從文吏入仕者多是些有文章辭采、知曉詩書、略通章句、孝義廉讓、擅長吏事之人,有此類特點者共計15人,佔總數的32%, 一般出任為令史、主書、主衣、佐史國臣之類職位,如:賊法興為倉部令史、阮佃夫為臺小史、呂文度為射雉典事、王道隆為主書書吏、華皎為尚書比部令史,等等,這類職位皆為不入流的寒職,若無機遇,一般均終生此職,甚至世代為小吏

南朝皇帝為何任用寒人參要政?側面解讀寒門的崛起、士族的衰敗

華皎即“世為小吏”,至皎復為尚書比部令史', 這是絕大多數從事此類職位寒人的共同命運.以武職入仕者則多為有膽力,好弓馬、積累軍功之人,統計顯示有此類特點者多達28人,佔總數的60%,可見由此入仕者之多,同時也說明南朝時期寒人被諸府辟召,主要就是靠武干與軍功。

在以武幹入仕者中,一部分被召入朝中宮中出任直廂、直閣、細鎧主、細鎧將、隊主等不入流品的寒職,壽寂之、姜產之、王敬則、 曹虎、張紹惠等人即是。另一部分人則為諸府(主要為軍府)所辟召,諸人在入仕之前,儘管部分人家富於財,但社會地位卻不高,或為役門,或充雜役,或是軍戶,通過軍功,使諸人的身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劉宋時期,內外戰事頻繁為寒人以軍功仕進創造了機會.對外來說,劉宋與北方的拓跋魏之間和戰不定,宋、魏之間的戰爭主要發生在宋文帝時期,其中規模較大者有元嘉七年爭奪河南地,以及元嘉二十七年拓跋魏大舉南下、飲馬長江的戰爭。

對內而言,一方面,劉宋政權對所謂蠻夷等少數民族的征服増加了寒人立軍功的機會,如張興世遂以軍功入仕,終至高位。另一方面,隨著宗王勢力的強大,終於引發了劉宋政權內部空前慘烈的宗卒屠殺。

自宋文帝被二兇所減,劉宋宗室便內江不絕:弒父,諸王起兵;孝武帝即位前後,誅殺二兇,討伐以南郡王義宣、竟陵王誕、巴陵王休若等為首的先後起兵.前廢帝即位時17歲,卻十分兇殘,大肆誅殺孝武帝朝大臣,太宰江夏王義恭、尚書令驟騎大將軍柳元景、尚書左僕射顏師伯、廷尉劉德願等都一時被斬,明帝即位。

南朝皇帝為何任用寒人參要政?側面解讀寒門的崛起、士族的衰敗

2.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

南朝動盪的社會政治環境為寒人以勞績仕進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而皇權重振又使封爵成為政權獎賞勞績的手段之一,這使得本時期寒人獲封爵既不同於曹魏時期的軍功受封或三公例封,也不同兩晉時期僅以軍功而獲封。南朝時期,有軍功者可獲爵位,無軍功而受帝王寵任者也可獲封爵。

南朝時期入仕者的仕進,可分為文、武兩種。以文才見長者,其入仕宮品一般不高,為七品或六品,甚至所任無品級可考,如佐史國臣,主書書吏之類;其始遷官職與初仕品級一般也差距不大.。由於對時事的參與或介入程度不同,其所能達到的最高官品卻相差甚大。

一般而言,僅以文義或孝悌立身者,因其缺乏足以快速升遷的業績,故其仕途變化不大,遷轉不多,所達到的最高品級幾乎都不會超過五品。有的人甚至因人微地寒,為官所累,丟卻身家性命。鮑照以文辭瞻逸被召為王府佐史國臣,其後受宋孝武帝賞識,遷中書舍人。

既以文義自立, 又被誤以為才盡,其仕途之乖蹇可想而知,故其再遷臨海王撫軍參軍,掌書記之任,居七品,終為亂兵所殺另一類以文吏入仕者,雖其入仕品級低,或根本不入品級,最初的遷轉品級差別也不大,但因其擅長吏事,在當時的政治風雲中因緣際會,得以升遷至高位。

二.中書舍人職權之變化與寒門參政之關係

劉宋代晉,皇權逐漸得到強化,鑑於東晉門閥士族把持朝政的情況,君主不會將大權交與士族之手。此外,門閥士族社會逐漸衰落,士族子弟多依靠父祖之員,普遍喪失了治國理政的能力。出於種種因素,南朝君主必須尋找、培植新的政治群體,而當時的寒門人士便由此浮到歷史前臺,成為當時皇權強化歷史變革中的頗為活躍的政治人群。同時,寒門人物希望藉助、依靠皇權,以改變自身地位。

南朝皇帝為何任用寒人參要政?側面解讀寒門的崛起、士族的衰敗

劉宋初期,中書舍人的職權僅僅是出納王命,但凡有陳奏,皆由中書舍人持入, 交予皇帝,不再是原本中書侍郎“已署奏以入,為帝省讀”, 為皇帝和中書侍郎之間的溝通者,而皇帝往往任命其親信擔任中書舍人,這些親信為皇帝出謀劃策,即“參決於中”。

切宋文帝時期,“中書舍人秋當、周糾並管要務",宋孝武帝即位,其銳意加強皇權,在政治上進行了一系列抑制士族、 宗王等權臣的改革。其中,更是重用寒門子弟,任命親信寒人擔任中書舍人。

由以上可見,南朝宋齊時期,中書舍人逐漸掌握了出納王命,起草詔書的職權, 而宋齊時期,又以寒門子弟擔任中書舍人,這些寒門子弟便利用中書舍人之職權,執掌機要,參與政事。中書舍人權勢逐漸加重,亦使許多寒門子弟不願放棄中書舍人一職。對於寒門而言,擔任中書舍人是其參與政治謀劃,掌握實際權力的重要方式。對於君主而言,任命親信寒人擔任此職,有利於皇權之強化。

三.總結

寒人廣泛地參與到政治中來,除了宋、齊政權的政策主導外,寒人自身也必然有一番考暈。其中提高自身門第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南朝承前所沿用的九品中正制,其設立的本意“實質上就是保證當朝顯貴的世襲特權”氣這些寒人希望在政治上、軍事上,乃至借聯姻皇室,成為當朝冠冕,進而成為士族。

這種設想隨著中正品的固化及譜學的盛行,越來越難以實現。因為評價是否為士族的標準,官方有一套中正品的評價體系,而那些老牌士族也有一套根據家族譜牒而來的評價標準。

南朝皇帝為何任用寒人參要政?側面解讀寒門的崛起、士族的衰敗

“在南朝,出於寒微,以軍功顯達的人很多,但能列於士族的已不多,被稱為高門、甲族的只蕭氏一家而已",於是大量寒人雖貴為勳戚,卻只能頂著“二品才堪”這類官方認可,卻有參照執行"的名頭,為老牌王、謝士族所不齒。可以說,希望通過參與政治而提高門第的願望,寒人大多是落空了。

根據上述探討,可以對魏晉南朝時期寒人以諸府辟召仕進作如下總結:普魏時期寒人以諸府辟召入仕表現出明顯的時間性,即在戰亂時期較易被召,而在其他時期則相應減少。同時,由於此途在仕宦中一般具有起點較高、遷轉較快、易至高位等特點,以軍功被辟召者在戰爭時期容易獲取爵位, 文職者在一般時期因位高功大也屢有封爵者,因此,此途備受關注,以此途入仕者的門第也在不斷抬高,以致寒人極少以此途入仕,反映出向官僚、世族子弟轉化的事實。

兩晉時期大量存在的諸府辟召入仕一途已基本被世族子弟佔據,一般而言,寒人只能在內亂或戰亂等特殊時期才有可能被諸府辟召,即使同為諸府辟召,由於社會的門地觀念,世族子弟與寒人在遷轉上不可同日而語,世族子弟可以迅速升遷至五品以上高位,容易獲取爵位而寒人除以軍功緻顯、可以升至五品,其餘人只能在低位徘徊,難獲升遷。

南朝時期,被諸府辟召者人數増多,由於時局動盪,以及軍事活動的増加,被召者多因武干與軍功入仕,在其後的遷轉中,積極參與時政、立有軍功者多至高位,獲封爵者的數量與比例都較兩晉時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並出現了一批寒人新貴,使其身份與社會地位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