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小巷總理”身先士卒扛起責任

下城“小巷總理”身先士卒扛起責任

“越是危難險急的時候 越是需要基層幹部衝在前”

下城“小巷总理”身先士卒扛起责任

酈娜(右)在小區門口登記來往人員信息。

下城“小巷总理”身先士卒扛起责任

傅桂松(前)在抗疫一線。 劉乃武 攝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把社區這道防線守住,就能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渠道。

疫情發生以來,多多少少的“小巷總理”身先士卒,扛起責任,他們和社工們每天走街串巷宣傳,連夜上門排查,為隔離群眾送去溫暖,為全體居民築起防疫屏障。在下城,無論是無物業的老舊小區,還是大型居住區的社區裡,這樣的“小巷總理”往往揹負得更多。

“我們多做一點,疫情風險就會少一點”

“2月12日,杭州發佈了關於調整‘防控疫情、人人有責’十項措施的通告,我在街道開完會後,就趕快回到社區連夜召集社工、小區業委會和物業公司,對新增的疫情重點地區人員進行逐一電話排查。”昨天,記者見到下城區東新街道東新園社區黨委書記酈娜時,她嗓子沙啞,眼睛裡略帶血絲,速溶咖啡和維生素C泡騰片成為辦公桌上的必需品。昨晚她直到凌晨1點才睡覺,而這是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酈娜睡得最早的一次。

“心理疏導師”“外賣員”“快遞員”“熱線接線員”……從1月24日(年三十)開始,除社工身份之外,酈娜和10位同事多了好幾重身份。“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卡,我們多做一點,疫情風險就會少一點。”

東新園社區是下城區規模最大的社區,包含7個小區。居民約2萬人,共5372戶,其中流動人口4000多人。疫情發生後,社區第一時間通過一系列方式篩查了重點關注人員,10多位社工和熱心居民平均每人要撥打四五百個電話。

同時,作為社區的“主心骨”,酈娜還得實時關注省市區關於疫情的防控政策,根據社區實際落實。這兩天杭州推出了個人健康碼,對東新園社區又是一個新的考驗。“我們很多居住在東新園的居民,身份證上居住地址不是東新園社區,他們雖然有綠色健康碼,每次出入都得排查,會耽誤居民很多時間,所以最後我們想到了給這部分居民再單獨發一張小區綠色通行證,第一次出小區可能會麻煩一點,但後面只要出示綠色通行證和綠色健康碼,出入小區就暢通無阻了。”

“離開崗位我怎麼能放心得下”

在下城區天水街道胭脂新村社區,1987年出生的社區黨委書記傅桂松也是社區“逆行者”的一員,每天除了電話排摸,他還要通過微信公眾號、大顯示屏、短信平臺和單元門口張貼告居民書等形式,提醒居民做好個人衛生防護,並組織物業對小區進行消毒。

“2月12日,杭州市關於調整‘防控疫情、人人有責’十項措施出臺以後,我們就開始排查,半天時間就上門走訪好幾輪了,今天我們社區又增加了兩戶居家醫學隔離人員。”昨天下午4點,走訪居家醫學隔離人員回來,傅桂松才剛到辦公室坐下來喝口水緩口氣。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了社區1564戶居民的健康安全,傅桂松帶頭示範,凡有居家醫學觀察對象需要“首訪”,他總是衝在最前,既溫暖居民,也消除同志們的恐懼。他毫不迴避社區無物業、岔路多的難處,果斷決策,將社區原有的5個出入口縮減到1個,並耐心做好居民的思想宣傳工作。他創新思路,提出居民卡上要填寫身份證號後8位的建議,與身份證核對使用,有效避免了冒領冒用居民卡的情況。

1月22日,傅桂松得知爺爺去世的消息後,趕回衢州為老人上了一支香,年初一就趕回社區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一直全勤工作至今。“離開崗位我怎麼能放心得下,居家醫學隔離人員,居民安全,外來人員排查都需要我,只有自己在崗,才會放心。”20多天堅守在一線崗位上,傅桂松顧不上家中6個月大的孩子和尚在哺乳期的愛人,始終和社區同事們一起戰鬥在一線。“我每天網上給老婆買菜,早晨做足一天的飯,她分三頓吃,現在營養跟不上,奶水都少了。”

“有這樣的社區書記在,真是安全感爆棚。”一位居民由衷地說。

萬家燈火,總要有人負重前行。

“我做了17年社工,越是危難險急的時候,越是需要基層幹部衝在前,越是需要形成‘溫暖合力’,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定能打贏疫情防控的硬仗。”酈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