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的荒地越來越多,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山農村民笑哈哈


土地是農民的根,農民對土地有感情,土地比生命重要,以前人寸土必爭,覺得把金子般的土地撂荒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看看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也有土地荒蕪,就不由得心裡沉重!其實最關鍵的是農民朋友種地得不到足夠的銀子!傻子都不會做出力不討好的事。

那如何讓農民得到實惠?你有沒有覺得這裡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一邊是我國糧食大量進口,2020年我國決定從美國進口400億美元的農產品,其中40萬噸糧食。而另一邊是農民撂荒!那能不能讓農民種地彌補糧食進口,讓農民得到足夠實惠?答案沒有條件達到,不可能。

糧食進口是為了解決結構性短缺,我國小麥缺少高筋和高蛋白的小麥。玉米和大豆明顯不足,大豆缺口率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質優價廉的東西平什麼不進口?

那如何讓農民朋友在土地上玩出實惠?這個問題是很難的問題,農民朋友玩不好,就放棄了。不如找一個更簡單好玩的_打工,就扔下土地,一個勞動日也掙幾百塊。

那在土地上如何玩?怎樣玩?才能玩出精彩?

看世界背景,國際四大跨國糧商,控制著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糧食交易量,糧食的定價權被他們操控。他們正在逐步滲透到中國,進一步控制中國的糧食價格,我國農業成本高,再加上我國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政策性保護價收購,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明顯高於國際市場,這是我國農業競爭力不足的重要體現。農民們成了被宰的羔羊。

國家也是沒有辦法,一再調整糧食最低收購價,2017年的最低保護價格是1.18元每斤,2018年的價格是1.15元每斤,2019年的價格是1.12元每斤!糧食補貼越來越少,那矛盾來了,就讓農民繼續撂荒土地?那肯定不是,誰也不願意這樣。

再來看看國內農業狀況,承包責任制後,東一片西一片,不成塊,面積小,分到有的農戶的土地有4畝多地,就有五小塊,我家就是。

地塊小,機械化程度難以提高,每100公頃拖拉機是美國三分之一。不光是機械化難以提高,獨戶的種田效率也難以提高,每天掙幾百元,乾脆就掙錢去了,農村苦力和城市苦力價值不一樣,就去了城市裡,種地收入不高,種地髒累,就在城市不回農村了。

農民們那還有心情玩耕地,農業基礎設施許多已經老舊,許多損壞了,有時候就是想回家種地,也因種地風險增大,要看老天爺的臉色而作罷!

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下降,留在家裡的老人沒有辦法,還在家裡堅守崗位。這些老人習慣於老傳統,種地只是重於施肥,種地每100公頃化肥是美國用量的3.7倍,產量還不如美國。農業技術不足,許多人不會種地了,地板結硬化,產量下降,也不去找原因。

農民剛開始對土地情有獨鍾,隨著農產品沒有人要爛在地裡,新科技推廣讓農民受騙等等,才讓許多農民喪失了對土地的期望。

如何讓農民不荒蕪土地,得到實惠?國家需要重視,疫情期間我們感到吃不上自己種的糧食有多害怕?補貼農業,制定保護價,不是唯一的辦法,出臺惠民政策,農民的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的矛盾一直也沒有得到緩解。

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國家補貼農業加大力度,調整優化結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加速流轉土地,加快走向農場化,規模化,要走西方的機械化和生物技術兼顧的模式,讓循環農業、低碳農業成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發展高科技農業。到那時,撂荒土地的農民才是傻子!


崇尚自然農家樂


我來回答,農民種地,從犁地一畝50,買種子,一畝得60,交水,兩次,100,化肥,一袋,130,農藥,40,不說勞動汗水,收承,一畝田,最多700斤,一斤,1,2X700=840元,一380=460元,忙天回家路費一來回,也有500,還要誤工扣,還要請假批,能化著嗎


夢想-_-未來


這種事情在我老家很普片,我說倆點。一是,我老家是山區的,靠天天吃飯的,種東西又不好。二是,以前又不通公路,趕個集要走半天,又沒經濟做物,你說誰願意去那山村裡去種地,現在交通也好了,電氣也通了還是沒人在農村種地,最終是其他東西都漲價,只有農作物沒怎麼漲。


A笑看人生B


現在農村的荒地越來越多,造成的原因有三

一:市場經濟不平衡,農村苦力和城市苦力所懷抱的經濟差距很大,農村勞動一天收入不上二十元,而城市勞動一天,男人最高二百元,一百五拾元,一百二十元不等,女人勞動一天,最高一百五十元,一百二十元,一百元不等。因此讓地荒者不種,進城打工吧!

二:老令化嚴重,孩子都進城當了工人、幹部,老人種不動,老人全進城給孩子抱孩子去了,土地荒了。

三:四十歲以下的兩口子,都在縣城以上城市唸書,兩口子一邊在城市打工,一邊功孩子唸書,讓地荒者去,收入的錢農養農缺的多。

種汗地的人,以荒了三分之一,2020年開始,可能要荒二分之一,鄉下農村,五分之一的農家鐵將軍看門,好幾年不住人了。


馬貴堂


現在農村的荒地越來越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以我的觀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小農經濟己不適合農村的發展。小農經濟就是才改革開放時,農村流傳的,“十畝地來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那時候農民只要吃飽飯,穿暖衣就認為是好日子。但隨著改革開的的不斷深入,經濟的不斷髮展,部分農民富起來了,住上了洋樓,開上了小車,熱炕頭的生活就不能滿足現實生活的需求,追求美好生活是每個農民的願望,要過上美好生活就要發展經濟,讓自己有錢,而在中國農民的基數太大,14億人近一半是農民,競爭太大,人多地少,就靠種幾畝地就能變成有錢人是不可能的。以前的小農經濟在社會發展的衝擊浪潮中逐漸退出史歷舞臺,為了掙錢農民不得不放棄那心愛的幾畝地,進城打工或想其它方法掙錢,來滿足自己在社會發展中對錢的需求,也就是說國家政策是好,但種幾畝地不能滿足農民生活的需求,所以農民寧願打工掙錢,不願種地。

第二農民種殖、養殖模式在目前的經濟發展中,是週期長見效慢的一種經濟模式。現在農村無論是種樁稼、果樹、養羊、養豬等,基本上是一年只收獲一次,前期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投入,只有等將產的東西、養的東西買出去那一刻,才能得到收益,俱體是賺了還是賠了也只有在這賣掉的一刻才知道,而這一刻的時候,一年只有一次。而現在無論是打工、開商店、開飯館等行業,是隻要我投入基本都有回報,天天可掙到錢,天天有收益,象工廠、公司等,只要有活就可以掙錢,我們這樣一比較就可以看出,農民的工作是即辛苦、資金週轉慢、效率低、見效慢、又耗時費力的一種工作,所以農民不願種地。

第三現在種地成了成本高、風險很大的營生。以前農民種地是為了吃飽飯,現在農民不種地也可吃飽飯,所以現在農民種地是為了掙錢,但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中,農民用種地掙錢變的無所適從,中國農民的基數太大,農民根本掌握不了市場缺什麼,不缺什麼,往往是看到什麼掙錢就種什麼,這種根跟風式的種殖,經常是跟了個風尾,等自己種了價格又降低了,往往是掙不到錢或賠錢,而且現在種地的成本也提高了,化肥、農用機械、耕地、澆水、收割等都得投入,有時遇到年景不好,或是災年將變的損失慘重,農民種地,種子種到地裡怕長不好,花時間時、精力、資金讓它長好,但長好後,具體價格怎樣,能不能賣出去還是個未知數,這些讓農民無所適從的情況,迫使農民不敢種地,甚至放棄種地。

以上是我對農民不願種地的幾點分析,大家有不同意見,望指教。


農人潘哥


現在農村的荒地越來越多,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農村出現荒地越來越多的現象帶有普遍性,這個現象對於我們一個農業大國來說,也是一種土地資源的浪費。

對於五零後六零後的人來說,確實有些珍惜和痛心,為什麼呢,這些山區比較平整的土地都是我們在七十年代,做水平梯田用鐵鍁、洋鎬、架子車做出來的,也是用汗水和辛苦換來的。



土地做平整是不容易的。現在可見雜草叢生、荒蕪一片,怎麼叫人心裡好受呢。

理性分析現在農村出現荒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農村種地的勞動力嚴重不足。據我的觀察,現在種地的人基本都是老年人和婦女,他們的力氣是有限的,沒有能力把現在的農田全部耕種。農村的年輕人基本都在外地打工,再者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不會種地了。

第二,種地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比較多,收益比較少,農民人種地的積極性不高。現在種地除了勞動力外,還有農藥、化肥、除草劑等等,種地成本是比較高的,但糧食價格基本是穩定的。這樣種地收入根本不如在外地打工,買糧食吃飯。因此農民人種地的積極性不高。

第三,一部分農民人在城市買房,基本全家都搬進城市居住了,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為了孩子上學,有的是為了打工做生意方便等等。這樣居住離土地太遠,土地自然也就荒了。


第四,農村土地流轉的力度還不夠。實際土地流轉是解決農村土地撂荒的有效辦法之一,有一些地方土地流轉做的比較好,荒地現象不太嚴重。一些地方的土地瘠薄或交通不便,土地流轉的專業合作社不願意去流轉,這樣土地撂荒就很嚴重。從大道理講,土地種植總比荒地好吧,人總要吃糧食的。


老姚談植物


糧食價格低,果類與經濟作物,農副產品價格不穩定,投資風險大。還有種子,肥料,農藥與人工費用價格上漲,成本過高。農民無利可圖,有時一年收入不抵打工一個月工資。因此荒地越來越多。


任俊辭


很正常,原因是我國可耕地平均太少,並且不連片,造成成本過高。糧價下跌,造成荒地很多,可怕嗎?非也。人類正是在出現矛盾解決矛盾中前進,自已單打獨鬥賠錢,集中起來呢?成本下降……集團盈利個人盈利,所以:正是大集團進住的時機,不要杞人憂天。


用戶5308800877398


種田地只能保自己吃飯吧!化肥農藥種子除草劑拿什麼買?手機費,電費,網絡費,交通費,穿衣服等……那裡搞錢買?




九華山雕刻設計師


對於現在農村荒地越來越多的觀點,我不敢苟同,目前,農村荒地的比例是多少,有沒有官方的數據,平原地區是多大比例,丘陵地區是多大比例,經濟發達地區是多大比例,欠發達地區是多大比例,僅僅從個例上做出判斷,顯然不正確。現在,我把我們這裡的情況給大家說一下,我們村地處平原,人均1.5畝地,目前,沒有出現荒地現象,連地頭路邊,河溝荒坡都被農民利用,宜糧則糧,宜林剛林,沒有荒地,。但是,說實在話,由於糧價較低,種地效益不高,農民種地沒有了激情,再加上收入多元化,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大幅降低,但你要叫他們把地拋荒不種,他們還真不捨得那樣做。這就是我們這裡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