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都說學醫不好,但每年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考生報考醫學專業?

李蕾


我生活的地方是個小縣城,和大都市不同,就業機會很少,總覺得大家認同體制內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所以對於學醫的,認為還是比較好的選擇,雖說學時長,各種東西都要觸摸,醫院的味道也不聞,但最起碼畢業後找工作比起其它的專業要容易些,至於網上說好不好,個人認為有些事情只有中年以後才覺得好不好,從醫的職業最起碼給人一種穩定的安全感,說是醫患矛盾突出,任何行業也都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學好醫也是有一技之長,愈老愈珍貴,在小縣城來說,職業的尊敬度排名排一了。我孩子偏文科,以後想學醫估計也沒機會了,挺羨慕能學醫的。


檻外的蟬鳴


我就是一名在校大四醫學生,臨床專業。我當初選這專業是父母幫我決定的,自己沒在意。上了醫學院後,我才知道這專業有多麼難學了。背書是常事兒,臨近考試不熬夜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學醫的,就這樣四年挺下來了。從我入學那時起,學醫一直被人們不看好,我高中同學只有三個學醫,其中一個學檢驗了,屬於輔助科室。其實我高中時期成績算中等偏後的,很多同學也對我愛理不理的。學到現在,經常有幾個同學微信上諮詢我自己哪兒不舒服,我現在才覺得,這個專業竟然讓這些傢伙對我的態度有所改善,念得值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學醫不好為何還有人報考?因為這工作很穩定,人們都認為讀這專業出來就是醫生,受人尊重吧。而且現在的醫學電視劇給很多人留下極佳的印象,成為很多高中生的理想選擇。那些說學醫不好的,大概就是被一些媒體的說辭矇蔽了雙眼,還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孩子上不了醫學院,自己根本沒有親自走入這個行業。正是有了這些人,才使本來想報考醫學專業的優秀學生望而卻步,優秀的人才少了,人民的醫療水平又怎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希望大家對我的想法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dog521


呵呵 外行人終究是外行人 只有外行人才覺得醫生有多光鮮 現在學醫必須五年吧 碩士三年 這期間不包括你考不上研二戰三戰的 如果是學碩 你得再規培三年 如果你孩子是男孩兒 他最少要三十才能開始工作 女孩子三十才能準備結婚 你覺得女孩子拖到那麼大好嫁人呢? 而且別扯淡什麼農民工辛苦 醫生在成為醫生之前付出了多少 他們家裡的投資是多少 這時候的農民工早就開始掙錢了吧 等你孩子畢業 農民工早就掙了十年錢不誇張吧 農民工的辛苦是他以前不好好學習 這你承認不承認 你不努力還想不辛苦? 憑什麼 反觀醫生 付出那麼多 這麼高學歷掙得也不過是那麼一點點 說真的 你孩子是碩士也不見得能進個好醫院 別的行業碩士已經是精英了 醫生裡碩士一把一把的 所以 你依然是最平凡的一個 建議農村的孩子 你的父母思想侷限保守 他們只是想你有個鐵飯碗 他們不會知道你選擇學醫意味著你得再學習十年 不誇張 是高強度學習 因為渣渣在本科畢業已經淘汰 十年的投入對於普通家庭是吃不消的


冥府之仴


首先更正一下,不是網上說學醫不好,而是現實中學醫確實不好,任志強說房價是由國家的政策決定的,當國家依賴土地財政的時候,國家怎麼會讓房價下跌呢?國家的醫療政策決定了醫生這個行業到底好不好,可惜現階段國家的醫療政策還不盡如人意,並且國家只給政策,配套資金跟不上,讓好多病人以為醫生在實際醫療中不執行國家政策,把國家資金投入不足的矛盾轉嫁到醫生身上,讓醫生當了背鍋俠,醫生的社會聲譽受損地位下降。做為一個行業除了個別的大醫院,大部分醫院的醫生待遇一般般,並且值夜班加班不給錢,而不規律的生活和心理壓力嚴重影響醫生的健康,至少比別少活幾十年。再者一個醫生從上學到成為一個醫生需要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相比其他行業要大的多,屬於高投入低收益的行業,以此精力時間和金錢投入其他行業所獲要比醫療行業高的多。當然醫學有兩大好處一個是好就業,因無人願意當醫生,二是工作穩定,醫院招不來人你當然不會有生存危機感,再者學醫只能在醫院工作,轉行很困難。總之我是果斷的沒有讓孩子學醫,也許以後會變好。


幸運的世外桃源2006


這就好比錢鍾書在《圍城》中說的那樣: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雖然原本說的是婚姻,但在這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些說學醫不好的人,恰恰是學醫的和從醫的,就像結了婚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妻子的嘮叨,丈夫的懶惰,從醫的人更多感受到的是值夜班的勞累,做手術的緊張。

而那些不顧非議執著考醫學院的學生,就像沒有結過婚的人總是對婚姻的兩廂廝守,耳鬢廝磨的生活充滿幻想,他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醫生的光鮮外表,豐厚的收入,受人尊敬的地位和救死扶傷的高尚情操等等。

客觀的說,每一份職業都有付出和收穫,不管是醫生、老師、律師、還是明星或者企業家,明星們在臺上那麼受追捧,臺下照樣要辛勤練功,還要受潛規則的困擾,所以不管從事什麼職業,都要衡量好利弊再做決定。

不過如果你特別喜歡一樣東西,就不要管什麼得失利弊,熱愛的就是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這種情況也反應了一個普遍存在的道理:得到的有恃無恐,沒得到的永遠在騷動。許多人在得到之前認為期盼的不得了,得到後發現不過如此,很快就不當回事,就像馬雲說最後悔的事是創辦了阿里巴巴,劉強東是自己不知道奶茶漂亮一樣。


超級女兒奴


說是網上學醫不好,網上建議學什麼好呢,看一門學科選擇一種職業首先選擇生存態度。

歷史上多少朝代包括現代的相信大家都會了解“醫生”存活率率是“高貴”的生物鏈。只要你不自己倒下,別人都會在意你活著,有幸分享醫生價值。

是的,上醫學院學業很苦。原著家址離協和醫院很近,每天走過學府大門就有一種敬畏之心,聽說要學習八年。畢業後都快30歲了,好像有奌沉長。

相信教育改革會有新的變化,我非常敬佩學醫的孩子,有擔當有責任準備為人民服務的人。而且也是數理化最好的人。

學醫是當下最好的學業。隨著現在社會醫療醫藥制度創新改革,制度的建立大大漸遠了醫患關係複雜性,淡化矛盾。重要的是大大提高醫生本人醫術能力表現。現看主任級大夫要掛佰圓號了。臨近改變前,我看普通號見普通號大夫態度好很多,還曾留話以後掛號後直接找他(不分號了)因為提銀子錢都會在掛號裡,多看患者搞定關係是互益的。

總之,要用發展眼光看醫生看醫院看醫療的變化。五年十年是飛躍,不是漸近。

馬雲先生目光都注目地方,一定會有金子的光芒。學醫是所有抱負理想的人,最適合的學科。

如果我有學醫科的孩子,就是一種幸福榮耀光環。醫生畢竟還會讓社會認同敬意。往往讓人們失意不是醫生而是許多制度不完善,相信醫療醫藥改革甚至醫學教育本身都會越來越走向人文,走向進步。讓有能力孩子放手學醫吧,在學業中改變世界。


山人品茶


僅僅百分之十的醫生家長想讓自己孩子學醫,學醫成冷門?

作為家長,經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公務員,會計,銀行,醫生,教師,公務員等專業,而現在,醫學專業是不是不那麼火了,學醫不再是很多家長的給孩子的選擇。

只有百分之十的醫生願意讓自己孩子學醫,學醫是不是不再受待見了?

在中國,醫生的社會地位和收入與國外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平均來說,美國的醫生年收入大概20萬美金,而國內20萬人民幣以內這樣的水平。不斷髮生的醫患衝突,國外也有醫患衝突,但是暴力傷醫事件沒有這麼多,這也是影響醫學生報考的因素之一。”

“目前,我國有319萬執業醫師、助理醫師中,本科和本科以上學歷只佔51%,而國際發達國家都是本科起點。而且大多數都沒有接受過規範的住院醫師培訓,臨床水平差異比較大。從人才隊伍的結構來看,我國全科醫生佔醫生隊伍的總數6.6%,歐美髮達國家都是30-40%。應該說這個結構與醫改提出的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差距很大。”

為什麼現在醫生越來越不受待見了呢?

媒體對醫生和老師不負責任的抹黑式負面報道,無疑把醫生和老師這兩個本該受到尊重的群體推倒了社會輿論的是非漩渦中。尤其是救死扶傷的醫生,儘管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但有時往往還是得不到理解而倍受責難,甚至還會危及自己的人身安全。看病難看病貴使醫生成了某些人發洩不滿的出氣筒暨社會吐槽的眾矢之的,再加上極個別醫生悖逆醫德的行為,從而讓醫生的名聲更加雪上加霜。竊以為,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因為看病難看病貴是醫療機制急需完善的問題,而與醫生毫無關係;極個別悖逆醫風醫德的現象更是無損於絕大多數敬業醫生的醫者仁心:因為絕大多數敬業醫生心中都恪守希波克拉底誓言。

美國醫患關係

每個醫學生都知道希波克拉底誓言。美國醫學院大多采用1968年修改過的現代版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相關的幾條摘錄如下:

- 我將謹記醫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溫暖,同情和理解可能比手術刀和藥物更重要。

- 我將從病患的利益出發,採取所有必要的救助,同時避免過度治療和治療虛無主義這兩個陷阱。

- 我不會羞於說“我不知道”,也不會在病患需要時不去尋求同行的幫助。

-我將謹記我不是在治療一張發燒圖表或者一個腫瘤,而是一個患病的人,他/她的病情可能會影響到他/她的家庭和經濟狀況。

醫生行業所面臨的勞動強度大、培養週期長、職業風險高等工作特點。學習壓力大成長週期長,工作似持久戰

經濟狀況大不如前,但有句行話, 當醫生也是要熬的, 讀書要熬、 臨床要熬、 主治要熬、 主任也要熬, 逝去的即是青春, 也是他們無私的奉獻,確實很辛苦。

學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要著力從入口生源質量過程深化改革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質量是醫學教育的“生命線”,此次改革的核心任務是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將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到2020年我國要培養全科醫生30萬以上。

家長心聲

1.教師的孩子一成也不會再做教師!

2.只有醫生才知道其中心酸,所以我要是生女孩肯定不讓她學醫,生男孩還可以考慮。

3.不是沒人願意學,而是基本的安全尊嚴得不到保障,讓人非常不安,學醫更多的時候是憑藉自己的一腔熱血在支撐,但是社會要現實的多,心冷了,也就不想再嘗試了,身邊同學們的規劃也有好多打算考研考博然後就教書。

4.怕什麼,醫生不願意自己孩子當醫生,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苦、自己累,但是360行,從事哪行的都覺得自己累自己苦,自己做這世界上最憋屈的工作,所以,醫生受不受待見,不能看醫生的孩子,另外,從事醫務工作人少了以後,由於稀缺程度增加,待遇會變好(指的是各種待遇,而不僅僅是工資等,比如為了保證醫生安全,重拳治理醫鬧),待遇變好後,想從事的人數又會增多,如此反覆循環。

5.醫學考研黨一名 真的心酸 家境不好學醫更是心累 本科五年 研究生三年 再去醫院規培三年 錯過自己最年輕美好的歲月 對於家庭也是很重的一筆付出開銷。

我在想,也許有一天真的沒人願意當醫生了。你到醫院看病,那就先簽字,答應不讓醫院和醫生承擔任何風險後他再開始診治。當大家都不願、不敢承擔對病人的救治責任時,受害的將是所有的患者。


湖北文都教育


雖然說治病救人是一門高尚的職業,同時也是一門深奧的專業。 還是一門窮其一生都行走在學習路上的時刻伴隨看職業危險的專業。

高考填志願請報考前三思,最好去醫學類大學去實地觀察幾天醫學生的學習狀態、作息時間規律,特別是考試期間的學習、生活、休息,作為臨床醫學生的家長,勸你們“百聞不如一見。”

學醫吧,認為學醫能發財的還是不要學醫了,畢竟我也沒見過幾個學醫能發大財的。 學醫這個事吧,投入大週期長,家裡沒點底子經不起耗也供不起啊。

想想都知道學的最好的30好幾了博士後了有一份好工作拿著一份別人看來還算高的工資,但是真的工資高嗎? 平心而論除了醫學以外哪個專業的博士後工資低的,醫學專業怕是待遇和付出很不成正比的了。

當然,是否選擇醫學專業,是由自己的理想志向愛好決定的。選擇救死扶傷的事業是由人生觀決定的。是一切讓金錢牽著鼻子走的人無法理解的。



同等級別醫學院就比師範分高,有很多人說不讓自己孩子報醫學院,這也正常,希望都不報才好呢,這樣醫學院分數線能降些。

家裡條件不太好的也不建議學醫啊,學醫耗錢啊,隨便幾本書就幾百,這還只是幾本書,不包括你要考試的學習培訓和以後得讀研讀博甚至有想要出國留學的,家裡困難的供不起啊。

有位同學期末考試那一個多月,完全是吃了東西就想吐的節奏,目前學醫第八年,走過來經歷了很多,我是農村孩子,學費全是助學貸款,生活費家裡拿點,學校發點,就這樣過來,目前學費貸款已經有六萬。

當然很多家庭背景好的家長一般不會讓孩子報考醫學類專業。學習的不好畢業,醫師證不好考,就業也費勁剛上班也不掙幾個錢錢,壓力太大一輩子都得學習查資料還有得職業病的危險特別還是高危行業!


交大升學小博士


我是醫生,從一個醫生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首先任何行業都有利有弊,醫學行業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學習時間更長,工作壓力更大,社會對醫生的要求很高,有時還會有不可調和的醫患矛盾,至於收入其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麼高當然等你熬到一定資歷的時候養家餬口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的建議是,1、窮人家的娃不要學醫,因為你和你的家庭耗不起2、學霸不要學醫,因為你會有強烈的挫敗感3、責任心不強的人千萬別學醫,因為你會害人害己4、想掙錢的人別學醫,因為醫生最多是中產階級5、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別學醫,因為醫患關係很緊張,你的情緒會火上澆油。6、過於理想化的人別學醫,因為很多疾病是醫學解決不了的


此地樂


我是名醫學生,目前在讀博士,一路走過五年本科三年碩士然後直接讀的博士,我來說說為什麼選醫生比較多但是又有很多人抱怨醫療行業差的不行。對於高三黨我先擺我的立場,在中國真的不要從事臨床類專業。

放眼我的周邊,沒幾個是主動選擇醫療的。就算有,衛生行業分基礎,臨床,檢驗等等,還有西醫,中醫,尤其後者稍微不小心就入坑。你說一個高三黨畢業沒進過醫院沒去過實驗室,他們會在這麼多坑爹的專業中準確選擇臨床專業,然後又準確的選擇西醫而非中醫,不是自己能力強意願高就是有人指使,大多數當醫生的同學在選擇專業那一刻都受到父母干涉。當然人生有過貴人相助起死回生的經歷而勵志從醫的也有,但是我一路走來還真沒碰到。反而受老一輩誤導的高三黨很多,比如我和我的周遭朋友。

所謂老一輩也就是自己的父母。不要拍磚,我敢打賭大多數的父母尤其是60後那批人由於時代的缺陷使他們身上都有種求安穩怕折騰的烙印。但安穩意味著平凡,怕折騰意味著不敢去嘗試新的事物。如今時代把他們推向社會的中堅人群,但他們的多數仍然還在中低資產階級下生活,他們的朋友圈很少有社會的精英,分析問題多來自平乏生活中的經驗,尤其容易受三叔七嬸的蠱惑,在重大決定上時時猶豫不決。而醫生這個行業,從表面看似乎圍繞了安穩,賺錢,社會聲譽高等諸多優點,但是對於其它行業,沒有從事過有經驗的家長很難給予孩子指導,你問他電商,HR,都是一臉萌比。你問他當醫生,肯定說不錯,你問他什麼是基礎醫學,什麼是臨床醫學,然後又是萌比。改革開放後時代已然被精英階層劃分了格局,他們掌握著充分的資源和信息,可以做個對比,學醫的孩子大多來自工薪階層,他們的父母大多沒有自己的家族事業,已然扮演了繁育後代,讓後代安穩的這樣一個死循環的角色。

但是入了這個坑的兄弟姐妹想跳出去,除非受過重大轉折,比如生命危險精神創傷之類,想主動脫下白大褂也很少,一是習慣了現在害怕改變,二是捨不得這麼多年的投入,三,還是有那麼一絲絲對美好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