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大師華羅庚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1]。

1924年華羅庚從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畢業;1931年被調入清華大學數學系工作;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1938年被聘為清華大學教授;1946年任美國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大學教授;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春從美國經香港抵達北京,在歸國途中寫下了《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之後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1951年當選為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同年被任命為即將成立的數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至1988年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至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選聘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

華羅庚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並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難題、華林和塔裡問題改進、一維射影幾何基本定理證明、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等;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2]。

中文名

華羅庚

外文名

Loo-keng Hua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常州金壇區

出生日期

1910年11月12日(庚戌年)

逝世日期

1985年6月12日 (乙丑年)

職業

數學家

畢業院校

金壇縣立初級中學

主要成就

中國解析數論創始人和開拓者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華氏定理、華-王方法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代表作品

堆壘素數論、數論導引、典型群、從單位圓談起、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優選學

政治面貌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家庭關係

配偶:吳筱元;父親:華瑞棟

祖籍

江蘇丹陽訪仙鎮

母語

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金壇話

人物關係

吳筱元

妻子

龔升

學生

萬哲先

學生

陳景潤

學生

熊慶來

老師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 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呆子”。

丹陽華羅庚故居

1922年,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現江蘇省華羅庚中學),王維克老師發現其數學才能,並盡力予以培養。

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27年秋,和吳筱元結婚。

1929年冬,不幸染上傷寒病,落下左腿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

1929年,受僱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誌上發表論文。

華羅庚

1930年春,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3] 。同年,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1931年,進入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助理,在此期間他自學了英、法、德文、日文,在中國國外雜誌上發表了3篇論文。

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

1934年9月,被提升為講師[4] 。

出國求學

1935年,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訪問中國,他注意到華羅庚的潛質,向英國數學家哈代(Godfrey Harold)極力推薦。

華羅庚

1936年,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關鍵性的兩年。這時他已經在華林問題(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結果,而且在英國的哈代—李特伍德學派的影響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劍橋的時期發表的。其中一篇關於高斯的論文給他在世界上贏得了聲譽。

毅然回國

1937年,回到清華大學擔任正教授,後來隨校遷至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直至1945年。

1939年—1941年,在昆明的一個吊腳樓上,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

1946年2月至5月,應邀赴蘇聯訪問;同年9月,前往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

1947年,《堆壘素數論》在蘇聯出版俄文版,又先後在各國被翻譯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正教授至1950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華羅庚毅然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奔向祖國的懷抱。

1950年2月,攜夫人、孩子從美國經香港抵達北京,在途中華羅庚寫下了《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3月10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送了公開信,他在信中說道:“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在這封信中,華羅庚喊出了“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之後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

華羅庚 世界數學大師

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華羅庚當選為理事長。

1952年7月,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9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3年,參加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並出席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二戰後首次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以及亞太和平會議、世界和平理事會。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5] 。

1956年,著手籌建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研究所,他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於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

1958年,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同年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會議。

文革時期

文革開始後,正在外地推廣“雙法”的華羅庚被造反派急電召回北京寫檢查,接受批判。華羅庚憑個人的聲譽,到各地借調了得力的人員組建“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親自帶領小分隊到全國各地去推廣“雙法”,所到之處,都掀起了科學實驗與實踐的群眾性活動,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69年,推出《優選學》一書,並將手稿作為國慶20週年的獻禮送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70年4月,國務院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邀請了七個工業部的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

1974年,被“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副組長江青在法家著作註釋會上公開點名,說他到20多個省市推廣“雙法”是“遊山玩水”。

1975年8月,在大興安嶺推廣“雙法”時,從大興安嶺採伐場地來到哈爾濱,積勞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他昏迷了6個星期,一度病危。

文革以後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多年的著作成果相繼正式出版。

1985年6月1日華羅庚赴日訪問前夕

1979年5月,到西歐作了七個月的訪問,把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介紹給國際同行。

1979年,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6] 。

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11月,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邀請,赴美作為期一年的講學活動。在美期間,赴意大利里亞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學院成立大會,並被選為院士。

1984年4月,在華盛頓出席了美國科學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儀式,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7] 。

1985年4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六屆三次會議上,被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6月3日,應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邀請赴日本訪問。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時,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理論數學及其應用》的演講,由於突發急性心肌梗塞,於當日晚上10時9分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華羅庚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在解決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難題、華林和塔裡問題改進、一維射影幾何基本定理證明、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等方面獲得出色成果[8] 。

華羅庚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佈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

華羅庚也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9] 。

華羅庚在多複變函數論,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是國際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

華羅庚開創中國數學學派,並帶領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華羅庚與陳景潤

華羅庚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算子”、“華—王方法”等[10] 。

20世紀40年代,華羅庚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裡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