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疫情,帶給快消品經銷商有哪些啟發和價值呢?

1.24號之前,王總作為王老吉的代理商,每天都是和業務一樣早出晚歸的,忙著不停的送貨,那個超市都要百八十件,雖然很累,心裡還想著,希望今年能夠做賺一些,把銀行的貸款也該清一些了。

大年初二,疫情突如其來的消息,各個村莊全部封鎖。

超市門店的禮盒堆積如山,傳統走親戚的習俗,也就被本次的疫情阻隔。

作為快消品經銷商,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應該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和反思。

首先我們看下行業體系中表現好的零售數據:

①美團買菜在北京地區的日訂單量達到了春節節前單量的2-3倍;

②京東生鮮配送到家業務相對節前環比增長370%;

③春節期間,每日優鮮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

我們可以發現:疫情催化了配送到家各種相關業務的快速增長,主要幾個團購平臺在春節期間都出現了訂單量暴漲。這些平臺的零售可以歸結為:線上下單,配送到家!“不接觸消費”模式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同時這些平臺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今麥郎:送貨到家,社區團購

由於疫情影響,今麥郎也開啟同樣的服務。據瞭解,消費者只要通過電話、微信、掃描二維碼下單,企業會根據地址就近安排工作人員進行派送,全國區域、縣市鄉村均可訂購,滿100元起送。目前,僅有今麥郎涼白開、軟化水兩款產品可送貨上門。

本次疫情,帶給快消品經銷商有哪些啟發和價值呢?

此外,為保障安全,所有配送人員一日三測體溫,規範佩戴口罩,每單配送之前都會進行嚴格消毒,全程“無接觸配送”,即消費者通過電話、微信、掃描二維碼等方式下單,並與接單人員溝通好商品放置的指定位置,配送人員送達後通知顧客自行取走。

今麥郎銷售人員通過微信社群完成一筆訂單

本次疫情,帶給快消品經銷商有哪些啟發和價值呢?

服務:到店——到家背後的思考

無論是經銷商和還是企業這個時候要思考:

1.如何低成本的獲客?

2.讓你的產品直接觸達消費者?

這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2018年後半年,團購火熱,不被很多人看好。本次疫情的出現,加劇了它的快速發展。通這種售賣方式對於企業來說,是非常時期的全新嘗試;對於消費者來說,更是封閉生活狀態下一種特殊的購物體驗。那“社區社群”何以成為疫情期的香餑餑?

1.環境教育了消費者認知。此次的疫情讓消費者覺醒,讓消費者從認知上更加開放的接受這種零售模式。這種模式具備:安全,便捷,高效等優點。

2、傳統門店力不從心。

除涉及民生剛需的部分門店允許開業外,很多門店不讓開門。即使開門,很多人也害怕到人群密集區。

3.電商也有心無力。對於高頻剛需,比如蔬菜、日用品,這不是他們的強項。遠距離無法觸達給消費者。說白了,電商是特定品類的聚集地,比如長尾產品、高附加值產品、高價值產品,以非剛需為主。

疫情期間,能夠實現無接觸訂單,以及最後一公里的“無接觸配送”,社區團購成為疫情期間最佳選擇。

作為快消品經銷商的思考:

1.深挖當地的零售渠道。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把當地的渠道更加垂直細分。不要再侷限於商超和流通兩大類。讓產品更加高效快速的出現在消費者的視線中。

2.經銷商要知道自己的優勢:人/車/資/倉/網。如何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呢?今天再次就不多做解釋,後面再給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3.優化內部人員結構。合理規劃人員的路線工作安排,能夠實現對本地區的全方位的覆蓋,同時增加線上的業務開展。

明天都是未知,我們能夠降低風險唯一能做的就是未雨綢繆,提前佈局,摸索出線上+線下的統一業務體系才能更好的發展。

我是劉永國,一個值得用生命交往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