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掘培養自己的興趣?

亞亞X


找到興趣並發展興趣其實很簡單,只是你沒掌握正確的方法罷了。來來來,學起來

看到別人英語說得賊溜,然而自己一背單詞就犯困,所以發現沒有語言天賦;看到別人寫著一手好字,再看看自己的像被狗啃了的,所以發現沒有視覺空間天賦;看著別人跳起舞來就是移動的荷爾蒙,自己動起來,同手同腳還能自己打到自己,所以發現沒有運動天賦;……

然後你慢慢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對這些都不感興趣,我沒有XX細胞,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1.首先你要找的這個興趣,它是從何而來?

先來看看這張圖,回答兩個問題:

問題1:你覺得哪張最有趣?問題2:你覺得哪張最令你愉悅?

這是心理學家Berlyne做的一個關於“有趣”的實驗。

結果是:

多數人選了第3排,複雜的圖片,為最有趣;選了第1排,簡單的圖片,為最愉悅。

有趣的事不一定愉悅。

就像創業很有趣,坐辦公室很愉悅;探險很有趣,躺著曬太陽很愉悅一樣。

但我們的生活應該是有趣+愉悅的,有趣和愉悅,就像湯和調料,一個合適的配比才能出一鍋好湯。

就像大人喜歡用舉高高來逗小孩兒,失重會讓其內心恐懼,但是大人的手有很有安全感,所以楞一會他就會咯咯大笑,要求再一次。

一遇到困難就說自己沒天賦,沒興趣,轉身去找下一件感興趣的事,這要的是愉悅,不是興趣。


所以,當我們說“我不喜歡我現在這個工作!”時,需要想一想,是什麼造成了自己這個不喜歡?

不愉悅?那就精簡,進入一個相對簡單清晰的職業環境中;

無趣?那就進入一個更復雜的環境裡。


興趣不是你舒舒服服就拿到結果,而是你日想夜想,即使很難也很想去做的事。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在哪裡?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①為探索新世界,做能力儲備。

剛出生24h的嬰兒,只對年輕女性的聲音感興趣,因為他們要儘快找到媽媽;3歲左右,開始喜歡模仿別人,因為他即將要脫離母親,發展獨立個性;4歲,圖像知覺最佳期;5歲,數字概念最佳期;12歲左右,開始對家庭和學校外的感興趣,因為未來要進入社會;……

然而如果興趣的種子從小被扼殺,

比如,中學時說,不許早戀!影響學習!大學時說,戀愛不靠譜,要找個好工作!然後大學畢業第二天就問你,你怎麼還不處對象?真的是很搞笑。

所以對任何東西有興趣時,別打壓它,也許它是提醒你有一個全新的領域在等你。


②抵消重複練習中的,疲倦感。

不管是10000小時定律還是1000小時定律,高手都是在單調的重複中生成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高手是怎麼堅持下去的呢?研究發現,各行高手都會在無聊中找到樂趣,他們覺得修煉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就像是玩一樣開心。


3.怎麼把一個興趣養大?發自內心地從事它?

“你的興趣愛好是?”這個問題你回答過多少次啦?同學錄?簡歷?面試?交友?是不是清一色的:看書,聽歌,旅遊,羽毛球,游泳……

你知道面試官怎麼看這樣的回答嗎?一坨廢話,而且還會覺得你能力差!為啥?


能力越強的人越能把興趣發展成能力。

如果你面試的時候(如下話術,僅針對旅遊相關的行業),這樣說:我喜歡旅遊,這6年我去了60++個國家,每到一處我都會寫出很多關於當地特色文化的文章,已經在xx網有100W++粉絲。我的目標是向1億人傳遞旅遊的正能量。

這不是任何一個喜歡旅遊的人都能出說來的話,

1顯示了你的獨特性,2顯示了你的能力,3沒準兒還會有一個面試官成為你的粉絲。

這時,你可能要反駁了,我的確也是愛旅遊啊,可是我沒時間沒錢,條件不允許我能咋辦。


我只能說,你的興趣和他的興趣,不是一個level!


興趣分幾種:

  • 直觀興趣(感官興趣)(原始興趣):通過直觀的感官刺激產生的興趣。
如,Dior口紅美,法拉利跑車帥……但這時Channel出了個更美的口紅,你可能就很快轉移到Channel了。

因為外界的刺激決定著感官興趣的長度和強度,當時很爽,但是難以形成能力。

你看到別人環遊世界,好多趣聞樂事。你也說,“wow!好棒!我也喜歡旅遊!”然後,回家之後該吃吃該玩玩,因為你沒時間你沒錢。這就只算直觀興趣。

  • 自覺興趣(認知興趣):產生感官興趣後,加上對其認知思考。
如,蘋果掉下來,思考為什麼會掉下來,叫科學;一幅畫很美,怎麼畫的,叫藝術。……

怎麼把旅遊養成你的自覺興趣呢?說完你也喜歡旅遊後,回來開始查攻略訂機票就飛了,回來收穫滿滿,開始計劃下一段行程。關鍵是讓興趣與能力循環。

  • 潛在興趣(志趣):在感官、認知的基礎上,加上志向和價值觀。
愛迪生髮明燈泡的時候說,自己沒失敗,只是發現了1000++種不適合做燈泡的材料。我們佩服他的心態,但不止如此,他是怎麼做到有這麼強的耐心和動力,去做這件事?他自己也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他為的不是成功,而是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價值觀)!所以他會覺得他發現了那麼多種不適合的材料,在他眼裡,所有材料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鎢絲亮了鎢絲就更高一籌了,每發現一個材料可以或不可以都給了他無盡的動力。

我們以為他是艱苦奮鬥,其實人家是興趣盎然。

我們把感官興趣通過學習,變成能力;

通過能力,再找到合適的平臺輸出,獲得價值;

在眾多價值裡,找到最令自己能堅定專心的,無論是生是死,是成功是失敗,都不會被動搖。


最後,再梳理一下如何養大一個興趣:

1.獲得興趣第一步:讓自己沉浸在足夠多的感官體驗裡,挑幾個最感興趣的;

2.養大:在感官興趣還未消退時,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進化成自覺興趣;

3.再養大:把這個興趣和自己最感興趣的價值綁定。

不斷重複,興趣就會被固話下來。

比如,你想養大"減肥"。1.多跟身材好的一起去逛街試好看的衣服,受點刺激,奮發圖強說自己要去減肥;2.去學習瞭解正確的方式,有哪些坑要避免,瞭解自身情況,每天開始練習;3.和自己一個看重的價值觀綁定,可能是管不好自己身材的人沒資格管好自己的人生、鍛鍊可以延年益壽、成功的人多是瘦子……因人而異你自己去匹配一個自己認同且很看重的價值觀。然後先定個合理的目標,比如先做兩個月瘦10斤,循環123慢慢培養出來。

那會有哪些誤區,導致你把減肥養死了呢?

  • 誤區一:很多人想減肥,但是行動的只佔20%。因為他們沒有被真正的刺激到,“減肥”對他們來說是個“我希望我瘦一點”“我應該要瘦一點”的概念,而非一個真實可見的體驗,刺激一消失就該吃吃該喝喝了。

  • 誤區二:沒有及時研究減肥的各種理論方法,不成體系,今天跑步明天節食,肥沒減掉,身體給搞垮了。

  • 誤區三:與價值觀聯繫不緊密,比方說你的價值是管好身材才能管好人生,那你管好身材的同時對你的人生有了什麼積極影響呢?一味管理身材但是不用起來,看不到它給你的價值觀帶來的好處,你很快就會放棄了。

最後再舉一例子:

模特為啥身材都那麼好?

1. 她們身邊都是黃金身材的大美妞,換你到那個環境下,你能不好好控制?

2. 她們有合理有效的方法!

3. 她們能走臺立刻兌換價值。


【文末彩蛋】你是否還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渴望找到自己一項可發展變現的核心競爭力。喜歡我的回答,點個贊❤️關注我@Cynthia楠姐,帶你找到你的【核心競爭力】。每週分享一篇【個人發展】乾貨!

Cynthia楠姐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積極的思維和良好的效率建立在濃厚的興趣之上。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與高昂的情緒,我們要把培養髮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擺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激發興趣,培養兒童的創新慾望

歌德說:“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兒童要進行繪畫創作,首先要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創作靈感和慾望。而這種興趣則需要師長的鼓勵,增強其信心,從而才能促使兒童創作出充滿童真童趣的創造性作品,使其創造個性得以展現。因此對待兒童的創作,應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多給予肯定和適當的指導,使孩子多一分自信,多一分自豪,少一分失望和灰心。有的家長和教師不瞭解兒童的特徵,一味強調孩子每畫一張畫,都必須很像,只要有一點不像就會受到指責,這兒不對,那兒不對,總是不滿意,兒童的興趣沒有了,熱情減少了,藝術生命在於創新,這樣怎樣能創新呢?

1、激發學生認識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認識興趣?我覺得:教師必須酷愛自己所教的學科,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職責,在備課和講課時,不但要熟練地掌握教材,安排教學程序,激發興趣,使學生的被動情緒轉化為愉快、積極、自覺的學習,而且要把學生當成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以興趣作嚮導。比如:在教五年級的《雕蘿蔔》時,為了創設情境,我首先拿出幾個雕好的蘿蔔,讓同學們觀察,“呀!多麼有趣的雕刻啊!”同學們都很驚奇,於是我讓他們猜一猜是用什麼做的?原來是普通的蘿蔔,紅皮白肉,青皮紅心,雕出來是那麼妙趣橫生,色彩鮮明。這時學生的興趣濃厚,急於嘗試,我便啟發孩子們,如果你來雕刻,你準備雕什麼?同學們互相討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有了想法,再進行製作。這樣,提高了他們的認識興趣。

2、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

創造主要是在內在動機的激發下產生的,由於內在動機是個體評價與自己的興趣相匹配的,所以在創造過程中,內在動機與興趣直接相聯繫。例如指導孩子嘗試使用新的繪畫材料,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好奇是興趣的先導,沒有好奇心理就不會產生興趣。在課堂上先讓學生用蠟筆,後來再讓學生用油畫棒,再後來又用水彩、水粉,每一種嘗試都會帶來不同的畫法和效果,學生的繪畫越來越活,創造性也隨著不斷地發揮。再如我在教小朋友畫《美麗的魚》時,我是這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的,拿出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魚。“同學們想不想真正的看一下小魚在水中無拘無束的游泳?”隨之,我便端出一魚缸放在講臺上,裡面放著五顏六色的魚,孩子們瞪大眼睛觀察,這時我便說出要求:同學們大膽進行簡化誇張,讓你們筆下的小魚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同學們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得到了認真觀察,對魚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發生了興趣。於是,想象力豐富,又新穎,奇特又美麗的魚便出現了。

3、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

我們要針對兒童的心理特徵,引導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在科學界裡,大家知道有個大發明家叫愛迪生,他小時候看到母雞在孵蛋,自已也跟母雞一樣趴在一個雞蛋上,他這種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使他一步步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藝術和科學發明一樣,需要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如有效地運用智力玩具、七巧板拼圖、彩色木塊拼圖等以此來啟發兒童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孩子們易產生“畫畫好玩”心理,有利於孩子想像力的培養。同樣,不斷的變化教學形式,則更會令小朋友大開眼界、熱情倍增,比如,室外寫生教學,採用做遊戲、講故事、聽音樂等形式輔助教學。通過實踐,孩子們的作品更具靈性,繪畫語言也豐富多樣、極具個性。

4、激發學生的繪畫熱情。為啟發孩子們的繪畫靈感,使他們的繪畫熱情在一堂課中自始至終得以保持,對兒童適時進行一些物質激勵。在教學中,製作孩子們喜愛的卡通畫(如孫悟空、美少女戰士、宇宙英雄奧特曼等),蓋上學校印章,寫上碩大的獎字,要求孩子們給塗上色彩。這樣,孩子既受到表揚,又多了一次塗色練習,一舉兩得,孩子們亦興奮不已,繪畫熱情高漲。

二、提供培養創造思維能力的情景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學生的技能靠過多的臨摹,尤其是簡筆畫教學,造成了兒童繪畫的公式化,影響了兒童天性的發展,使兒童的稚趣、童真被死板與茫然替代,想像逐漸枯萎。而畫畫則需要一次次的求新求異,讓思維不息地跳躍,持能不斷地靈變,才能有充滿個性色彩的作品產生。因此,教師的責任就是如何去正確在啟發引導,使兒童在繪畫創作中讓個性得到最好的發揮與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做到怎樣去發現兒童的自我意識,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大膽去創新,愛護他們“自我意識”的流露,使他們能夠獨立思考,隨意發揮,自由創作。不管他們想得多離奇,讓他們畫自己所知、所感、所想,切勿用成人的框框套著他們,束縛他們異想天開的天性,羈絆他們豐富的想像,抑制其靈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讓學生想象,進行創造性的構思。作為教育者應多給學生提供想象的機會,並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將激勵他們不斷的去探索,從而走向成功之路。

1、 在寫生課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實踐性強是美術學科教學的重要特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創作的源泉,新奇的想法來源於實踐,多感才能多知。孩子生活的空間太小,小孩子自由支配時間太少,這是傳統教育所造成弊端。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我們應當多讓學生與大自然接觸,面對真花,真草進行寫生,這樣便於兒童認識大自然,瞭解大自然。常帶學生去公園、去碼頭寫生,讓他們與社會接觸,認識社會,瞭解社會,這樣他們通過各種方式面對大自然,面對社會,在接觸中,既豐富了他們的廣博知識,對他們進一步創造繪畫 也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教《房屋》一課時,讓學生去寫生,在寫生過程中注意把繁雜的事物概括成簡練的畫面,如果完全照搬畫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寫生中,注意觀察自然中的結構、形狀,要求學生用減法的方式,減去不能入畫的部分,去粗取精,創造出比現實景物更有個性,更為鮮明的形象。

2、 在動手動腦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在我們的現在生活中有很多物體通過我們靈巧的雙手,一件件藝術品便會展現在我們眼前,在教五年級《我設計的鞋》時,我便讓學生用廢紙盒、易拉罐、紙條、粘土等材料來製作,大膽地想象,設計出具有自己的獨特想法的鞋。最後,我在班上開了一個鞋子展覽,讓同學們把自己的作品“推銷”出去。這一課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同學們不僅動手,還要動腦構思,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三、尊重兒童的獨特感受

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還應注意保護兒童的獨特的個性,尊重兒童的獨特感受,並給予其發揮個性的自由空間,鼓勵兒童對他人的藝術作品發表自已與眾不同的見解。近日看到一幅漫畫,畫的是在一堂美術課上,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片葉子,全班的學生照著老師的畫依葫蘆畫瓢,其中有一學生畫了一隻蟲子把葉子吃了一大半,正被老師叫到一邊訓斥著。在這幅漫畫上,可以看出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黑板-學生的眼睛-經由學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樣板“畫”下來,是一個簡單的由眼睛到手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反覆接受這種模式的訓練,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性地以“像不像”為標準來要求自已。用統一標準培訓出的學生,缺乏創造力、自信心。我們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種重複他人、扼殺創造的教育,一種與科學創新精神背道而馳的教育。作為美術教育者,我們應該做到:注意每位兒童獨特的感受和表現,保護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因為創造性正是由此產生的,如果小時候本來能夠很敏銳地表達自已的觀察結果,卻總是被別人指正,那他就不再相信自已所看到、想到或感覺到的事物,而是想方設法說出別人想要聽的話。孩子們的求知慾、想像力、好奇心也全被磨滅殆盡了,那麼,下一代的愛因斯坦和牛頓哪裡去找呢?

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兒童筆下的世界,總蘊含著大膽的想像,他們敢想成人之不敢想,敢畫成人之不敢畫,正是想像才使孩子獲得了繪畫中靈感。在兒童的頭腦中,太陽被想像成和藹的老爺爺,小鳥是藍色,海洋是玫瑰色等,把許多形象都擬人化,賦予它們生命,他們通過想像來描繪客觀事物,不僅提高了造型與配色能力,更重要的是豐富和發展了他們的審美觀察力、感受力、想像力和表現力。因此,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我們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多問幾個為什麼?大膽探索,多幾個設想,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認識程序的束縛,以新奇的思維去探索問題。為此,教師要做到每一次活動都給學生留出一塊個性發揮的餘地。如教“曲線運用”,我畫了一條蛇,大部分同學都模仿範畫來畫,突然有位同學告狀:“老師,他的蛇畫的不好,畫了一個帶翅膀,有輪子的蛇。”同學們都笑起來,這時,我並沒有指責那位同學,而是讓他把他的想法說出來,他說:“我想蛇只能在地上走,我畫了翅膀,它就能上天,像飛機一樣,帶輪子是在地上像小汽車,我的蛇既能在天上飛,又能在地上跑。”他的創作打破了蛇本身的形體,大膽探索、大膽設想,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潛能便得到了充分發揮。為不束縛孩子們思維的隨意張揚,鼓勵他們去展開想像的翅膀,我們應及時把那些迸發智慧火花的佳作展示給其他小朋友借鑑,就其中的閃光點(或獨特想法、創意,或是技法上的東西)作深入淺出的點評。孩子們需要鼓勵,需要相互影響、相互啟迪。教師若作出“期待佳作出現”的意向,孩子們會更加樂意去想像、豐富畫面。如在畫《太陽》時,學生們充分想象,有的把它畫成一位仁慈、博愛的媽媽,有的孩子畫了四季的太陽,春天他們聯想到綠葉、鮮花、微風等,夏天他們聯想到針、刺,秋天,有的同學畫了豐收的場面,用收穫來表現太陽,冬天,用寒風刺骨、結冰、雪花來表現。這都是孩子們創造能力的表現。在藝術的天地中,他們自由地發揮,自由創造。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讓我們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鏡,要看事實,看未來;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巾,要想得通,想得遠;解放嘴巴,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地,談出真理來;解放雙手,甩去無形的手套,大膽操作,向前開闢;解放空間,把學生從文化的鳥籠裡解放出來,飛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去捕捉。”陶先生的話告誡我們:在教學中要勇於發掘孩子們思維的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的發展,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儘自己之力。


真人真事


你好。首先,我們要來討論下,什麼是興趣。興趣,用通俗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喜歡做的事,若一個人說:“我喜歡旅遊”或者“我喜歡做菜”,我們就可以暫時認定,這個人對旅遊、烹調有興趣,這兩樣是他的興趣愛好。

但為什麼是暫時認定?因為要衡量一件事是否是一個人真正的興趣,至少要從兩個方面加以驗證。一、他是否做過,並且經常做這件事?二、樂趣是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還是在得到結果時產生的?

要知道,有很多人雖然嘴上說自己很喜歡做某事,但事實上卻從未做過或做得很少,最經常出現的例子就是旅遊。有很多人聲稱自己喜歡旅遊,但細問之下,他們可能一年也不會出去旅遊一次,旅遊之前不喜歡查資料,做攻略,旅遊時“上車睡覺下車看廟”,看景點時只是在牌子前照個相,對景點本身的歷史、地理、文化甚至景點本身都缺乏熱情。他們在這過程中並不會感到由衷的快樂,令他們開心的只是回來後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照片,告訴他人自己去過某某地方,得到認同和羨慕的感覺。換句話說,令他們喜歡或者感興趣的是這種感覺,而非旅遊本身。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發掘培養自己的興趣,首先要拓寬自己的視野,多看多聽,多接觸新事物。其次要讓自己多去嘗試、親身體驗各種事物,選擇那些我們可以享受過程的事物深入鑽研。不要懶惰,不要怕麻煩,不要僅僅因為“聽起來很厲害、很風光”,容易得到他人的認可與羨慕就隨便定義自己的興趣。要知道,如果我們對一件事本身缺乏好奇心與熱情,做事時不會感受到快樂,只是在有好的結果時才令人滿足愉悅,那麼,我們就會變成結果的奴隸,同時也扼殺了自己天賦的可能性與享受生活的能力。


【答主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範圍包括人際關係、婚戀情感、青少年困惑、家庭關係、人生規劃等問題。想要更多瞭解,歡迎關注我的自媒體。頭條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微信號:caohuaining。新浪微博: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