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客戶端消息,2月13日,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稱:該團隊在P3實驗室中,
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一例重症感染患者糞便樣本,分離了活的冠狀病毒。同時,趙金存還介紹說,這個發現不是偶然,今天李蘭娟院士團隊也有類似發現。
這個消息一出,相信不少人會有這樣的困惑:
- 這不是呼吸道疾病嗎,為什麼糞便中會出現病毒?
- 這次發現與之前相比,又意味著什麼?主要傳播途徑是否會發生變化?
- 普通人如何做好防護?
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解答。
一、為什麼糞便中會出現病毒?
理論上來說,有這樣一種可能:新型冠狀病毒大量存在於患者的鼻部、呼吸道黏膜、口腔內,可隨吞嚥進入消化道,最後隨著糞便排出。
但具體原因要待官方研究後公佈。
二、這次發現與之前相比,又意味著什麼?
之前的報道是稱在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而這次是在患者糞便中直接檢查出「新冠活病毒」。
分離出核酸與分離出病毒有什麼區別?
首先要明確,兩者不是一回事。核酸是病毒的序列,檢測出核酸陽性只能說糞便裡可能存在活病毒,而這次是真分離出活病毒,說明在糞便裡頭有生存的冠狀病毒。
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稱,部分病例早期的症狀中有腹瀉等胃腸道的症狀,患者糞便的標本中核酸檢測陽性或分離到病毒,提示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毒在消化道內也可以增殖。
三、糞便中檢出新冠活病毒,是否意味著主要傳播途徑發生變化?
從患者糞便中分離出病毒並不意味著主要傳播途徑發生變化。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指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其主要的傳播途徑。
但是不可否認,此次糞便中檢出新冠活病毒,提示新冠病毒傳播可能有新途徑:
比如,感染者或病毒攜帶者便後未洗手就觸摸食物,手上的病毒就可能弄到食物上,別人就可能在吃這個食物的同時,一起把病原體吃下去,如果該病原體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播,就可能造成感染。
是否確實存在糞口傳播,還要進一步研究。
四、此次糞便中檢出新冠活病毒,加之一些患者出現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症狀,那麼消化道症狀會是新冠肺炎的另一主要症狀嗎?
2 月 9 日,鍾南山院士團隊、李蘭娟院士團隊、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等醫生和研究機構,彙總了全國 31 個省市共 552 家醫院的 1099 例 COVID-19 患者病例資料,聯合在預印本平臺 medRxiv 發表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患者仍以發熱、咳嗽、乏力症狀為主,43.8% 的患者就診時出現發燒,87.9% 的患者在住院後出現發燒,咳嗽症狀佔 67.7%,乏力佔 38.1%。
僅有 3.7% 患者出現腹瀉,5.0% 患者出現嘔吐,說明消化道症狀並不多見。
國家衛健委1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回應,不管患者消化道症狀是初發還是併發,發熱、乏力、乾咳還是最主要的臨床表現。
五、普通人如何做好防護?
1、便前可以用消毒巾擦拭馬桶圈;
2、便後及時沖水,沖水前記得蓋上馬桶蓋;
3、飯前便後規範洗手,避免通過手揉眼、手接觸口鼻傳播病毒;
a. 用什麼洗手?
洗手液或肥皂加流水,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b. 如何洗手?
4、衛生間要勤消毒、勤通風,建議每天消毒清潔1次,通風至少2次,每次至少半小時。
閱讀更多 好藥師健康資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