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古人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古人喜歡縱情山水,在精緻的小橋上、飛流的瀑布旁、潺潺的河流便、奇巧的樹木下與遠離人世喧囂的房屋小舍裡肆意歌唱……他們在山水的滌濯中,對內在世界的瞭解也逐漸加深,並逐漸達到了一種真正超越物質世界、超越自我、甚至超越“神”的人生境界。

在中國畫史上就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出家為僧,用水墨丹青留下了那一代人心目中最美的山水記憶,他們就是明初畫壇四僧:原濟(石濤)、朱耷(八大山人)、髡殘(石溪)和漸江(弘仁)。他們是僧人,也是文人,甚至還蒙受道家的影響,他們的作品融匯著文人習性,禪宗三昧,老莊哲學,在清初畫壇各樹一幟,其筆下的意境山水更是孕育了人對於自然、生命的大徹大悟。

弘仁開新安一派,髡殘開金陵一派,八大開江西一派,石濤開揚州一派,四人的山水畫各有風格。他們都竭力發揮其創造性,反對摹古,取得創新成就,其特點分別為:

石濤之畫,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畫,簡略精練;髡殘之畫,蒼左淳雅;弘仁之畫,高簡幽疏。

他們的畫風對後來的“揚州八怪”都有較大的影響,近代的吳昌顧、齊白石等畫壇名家都對他們的山水膜拜有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明初四僧筆下的那山那水,感受那份來自大自然給予生命的純粹美好吧!

一代宗師石濤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石濤山水立軸畫精品

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佈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鬱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對清代以至現當代的中國繪畫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石濤 西津野航圖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石濤 水容侵古岸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石濤 松風草堂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石濤(款) 深山秋水圖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節藝彪炳八大山人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髮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後又入青雲譜為道。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八大山人的山水畫多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他用董其昌的筆法來畫山水,卻絕無秀逸平和,明潔幽雅的格調,而是枯索冷寂,滿目淒涼,於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樸之氣,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

他的用墨不同於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潤明潔,朱耷乾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朱耷與別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朱耷與別人潤得不一樣。一個畫家,在藝術上的表現,能夠既不同於前人,又於時人所不及。有評論說:八大山人山水,看似怪異、荒率、粗糙,多類似恃才放曠、初學之作,然細品之,則似見黃公望之繁茂;董香光之清淨;倪雲林之簡遠。更其出三者之右者,則為詭異奇偉,直入阿羅漢之境界也。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書畫巨匠髡殘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髡(kūn)殘(1612-1692),清畫家。本姓劉,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髡殘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山水中度過,經常駐足於名山大川,在山林澤藪之間,侶煙霞而友泉石,躑躅峰巔,留連崖畔,以自然淨化無垢之美,對比人生坎坷、市俗機巧,從中感悟禪機畫趣。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 髡殘 層巖疊壑圖 軸 紙本 淺降 縱169cm 橫41.5cm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石溪(髡殘)山水畫主要繼承元四家傳統,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現技法,多從王蒙變化而來;而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著的淺絳設色,又近黃公望之法。在平淡中求奇險,重山覆水,開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結構嚴密,穩妥又富於變化,創造出了一種奇闢幽深,引人入勝之境,他喜用渴筆、禿毫,蒼勁凝重,幹而不枯,並以濃淡墨色渲染,使得筆墨交融,形成鬱茂蒼渾、酣暢淋漓的情趣,使畫面產生雄渾壯闊、縱橫蓬勃的氣勢。

髡殘性直硬,脾氣倔強,寡交遊,難於與人相合。這種強烈的個性表現在他的禪學上是“自證自悟,如獅子獨行,不求伴侶”;表現在繪畫上則為“一空依傍,獨張趙幟,可謂六法中豪傑”。他自己也說:“拙畫雖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髡殘作品中的題跋詩歌多作佛家語,這不僅因其身為和尚,而且在他看來,禪機畫趣同是一理,無處不通。如《禪機畫趣圖》軸、《物外田園圖》冊的諸多題跋,大都是借畫談禪,因禪說畫。融禪機與畫理於一爐,是髡殘畫作的主要特點之一。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 髡殘 秋暉蒙釣磯 1661年作,125.5×40cm。題識:繡嶺宮前西日暉,忽驚嵐氣上人衣。人家隔岸留殘照,樓閣經年掩翠微。遊子不知秋已暮,蹇驢直與世相違。何當寫我臨流處,黃石橋頭看釣磯。千尺飛流落半空,散為煙雨盡濛濛。草堂留在匡廬曲,頭白歸來睡靄中。辛丑(1661年)秋八月華公北歸留此紙屬餘塗之,幽棲石溪殘道人。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梅花古衲弘仁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弘仁(1610-1664),清畫家。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明亡後於福建武夷山出家為僧,字漸江,號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擅畫山水,初學宋人,晚法蕭雲從、倪瓚,筆法清剛簡逸,意趣高潔俊雅。尤好繪黃山松石,為“新安畫派”創始人,和查士標、孫逸、汪立瑞等四人並稱“新安四大家”。兼寫梅竹,工詩。存世作品有《枯槎短荻圖》《西巖松雪圖》《黃海松石圖》等。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弘仁出身貧寒人家,性格孤僻,他是明末秀才,他晚年經常外出遊覽,流連於武夷山、黃山等名山,明亡後入武夷山報親庵出家,皈依著名的古航禪師為僧,法號弘仁。受大自然的薰陶,他把自己的感受融入畫中,促使了他自身風格的變革和成熟,其畫風自成一格,能於“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膩處見蒼勁”,山川奇秀多姿,少荒寂之境而多清新之意。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弘仁善畫山水,初從學孫五修,又師事蕭雲從,後宗四家,他的作品相當簡潔,筆墨蒼勁整潔,善用折帶皴和幹筆渴墨。相比倪瓚,他的畫沒有那麼荒涼,多一些清新的感覺。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清初四大畫僧筆下的意境山水大比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