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几天前,在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韩国电影《寄生虫》连续斩获了4项殊荣: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国际影片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这是韩国电影史上,首次在奥斯卡获奖的影片。

其实,早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该片就已经获奖。其超高水准的故事设计、细节场景化的描写,让这部影片在法国、越南等地,票房均破千万,虽然国内没有公映,但其在豆瓣上的评分,却高达8.7分,可算是一部良剧了。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社会底层家庭如何寄生到一个富裕家庭的故事。

这部具备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上映后引发了很多的热议。它和《摔跤吧!爸爸》,《起跑线》,《小偷家族》等影片的相似之处,都无不直面了当今世界中最为激化的矛盾:贫富分化和阶级固化。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在这个阶层分明的世界,富人生活在地上,外面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而那些社会底层的人,却只能住在地下室,常年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有些人用尽了各种手段,努力往上爬着,挤入这阳光和绿树之下生活了几天,最后,他们发现,这里并不属于他们的世界,他们不是被打回原形,就是与之格格不入。

影片中的基泽一家四口,明明有手有脚,却不愿出去工作,终日做着一夜暴富的白日梦,最寒心的是,一家人竟卯足了劲,互相配合,以进入富豪人家做工为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食利者”,便是真正的“寄生虫”。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寄生于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之上,不从事劳动生产,却享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这种可怕的“寄生心理”让人不寒而栗。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01 失败的家庭教育,是可怕的“寄生心理”滋长的根源

“寄生” 是整部影片的核心,贯穿始终。

生活中的寄生虫,指的是那些附着于体外,以获取或维持其生存繁殖所需营养为目的的生物。

它们微小,却也足够顽强,一点点营养,即可维持生存。

影片里的基泽一家四口,就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

爸爸基泽和妈妈忠淑都没有工作,哥哥基宇和妹妹基婷也没有上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给基宇带来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家教工作。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为了应聘成功,基宇让妹妹基婷伪造了一份大学文凭。

在儿子隐瞒真是学历,女儿帮忙造假文凭的事上,父亲基泽竟然不是批评和斥责,而是无羞地鼓励和赞美: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只可惜首尔大学没有伪造文书系,不然,基婷一定考榜首,你是我的骄傲!”

“儿子,这不算伪造文书或犯罪!”

而就靠着这样的欺骗,基宇成功上位社长家,成为社长女儿的补习老师。

在此之前,基宇本已找到机会自荐成了披萨店员,虽然可以解决温饱,但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对学业的坚持,已经顺利找到工作的他们,没有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而是选择享受当下,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寄生”。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不仅如此,基宇还推荐妹妹基婷成为社长家小儿子的美术老师,妹妹再推荐父亲成为司机,父亲再推荐忠淑为女管家,一家四口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寄生”于富人家。

父母的纵容,让可怕的”寄生心理”种在了孩子们的内心深处,等它发芽了、蔓延了,孩子们会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继而发展为畸形家庭教育的恶果。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02 父辈的人生格局,决定着后代的人生结局

基泽一家四口人,都是身体极其健全的人士:

基泽,一家之主,是一位失业的老司机;夫人有极高的协调性;女儿虽然没考上美术系,却很有艺术天赋;而儿子虽考不上大学,但人缘却很不错,很机智。

可就这样一家人,却从未想过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情愿攀附在社长一家中。

与之相对应的是,社长,是一家IT公司的老板; 妻子为傻白甜的家庭主妇,但却特别会低调炒鱿鱼;女儿是需要英语补习的高二学生,儿子是有着怪异行为,却有艺术天赋的童军。

本来两个家庭如《雪国列车》一样,是两个相互平行的世界,因为一次英语家教,让两个家庭有了重叠,并逐渐发展成了寄生关系。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父母勤劳、善良,有总体的目标规划,养育出来的孩子,一定赢在人生的起点,他们的成长方向更多源于父母养育的意识。

一个家族,传承的绝不仅仅是相貌,更多的是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及心理上变化。

上文提到的 “寄生心理”,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种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当孩子提出了任何要求,父母无条件地去满足且不求回报时,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你为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在这种环境下培育出的孩子,是不会懂得感恩的。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基泽自己无业,孩子依然如故,生活形式没有发生任何丝毫的改变,如果基泽能给孩子多一点正向的引导,支持孩子刻苦读书,认真备战考试,也许未来能考入一个好的大学,就业上也能多一个成功的砝码,孩子也不会至今一无所成。

两个孩子虽天资聪明,却没有把心思用在正道上,最终落了个女儿惨死,儿子重伤,父亲失踪,母亲遭打击的局面,生活状况大不如前。

反观富人一家,他们非常注重孩子心智的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从这点上来看,两家人的教育认知是有天壤之别的。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03 尝试摆脱、消除寄生心理,人生也许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精彩

《寄生虫》想要表达的思想与《雪国列车》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生物间的寄生,都是阶级间的斗争,所不同的是,这种以家庭为单位,折射整个社会的处理手法,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昆虫这种生物,其生命力是比较顽强的,刘慈欣曾在《三体》中,用蝗虫来隐喻大家:昆虫从来都没有真正被打败过。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其生命力、繁殖能力都是很顽强的,而处在底层与上层的人的关系,类似于虫与人的关系:一方面上层需要底层人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以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同时,上层也在不断压制下层,抱怨他们占用过多的资源和空间,生活没有品质和质量。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只要存在贫富差距,寄生就不会消失,而且这种寄生生活是个舒适圈,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越陷越深,被”舒适”圈住,而无法自拔。

所以,如何教育自己或孩子摆脱这种舒适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人生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影片中,基泽一家是处于底层社会的人,是十足的穷人,每天都要为生活而发愁,可真正导致他们穷的,却是他们的内心。

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基泽儿子的同学来家里做客,带来了一块石头。据说这块石头能给人带来财运。而当他从盒子里把石头拿出来时,妈妈说,“还不如带些吃的来呢!”

罗振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穷人思维,根植于人类的基因。

马斯洛需求理论也提到,人类最基本的是物质上的需求,这是需要优先得到满足的,越穷的人,越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他们在跟生存对抗时,意志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他们在给披萨店代加工盒子时,做的很多都不合格,当收盒子的人来验收时,他们会找各种理由,且威胁对方说要去对方店里工作,对方才勉强只扣他们1%的工资。

可拿到工资后,一家人立刻买了啤酒小菜庆祝,似乎只有在这个时刻,是最开心的,但他们却没想过,这一顿后,依然要继续面临穷的窘境。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环境艰苦可以理解,但心穷的人,往往会陷入无资源、无动力,无目标的境地。

而要摆脱这种境地,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因为没计划的人生虽然不会有失败的可能,但也难以成功。

很多家长,帮孩子制定了计划,可孩子在执行中,却发现了困难,计划无法执行下去,干脆就不再定计划,来什么事,就干什么事。结果发现,自己很多时候是在忙于“救火”,花了很多的时间,却发现不是重要的事。

因此,做计划,真正的意义是在于提醒我们去做更重要的事,而真正重要的事,不是那看起来紧急又重要的事,而是预防未来的一种风险,比如让孩子学一门谋生的技能,比如让孩子参加健身锻炼等等。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高效能的人,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的思维定式是预防型的。

所以,留出时间处理一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帮助孩子写入日常的规划中,让他们花时间去研究、探索,当他们看到这一个个成果时,才会明白计划的含义。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2) 孩子的未来,父母必须做好引导,树立榜样

《变形计》中的主角是两类孩子:

一种是家庭富裕,条件优越的。孩子吃不得苦,耐不得劳,任性而娇气;

一种是家庭贫困,甚至无法上学,从小就勤俭节约,早早地就已经学会了独立。

而当把这两类孩子放入不同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往往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是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在学识和阅历及思维方式上,更多的习惯,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给后代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那些小时候被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脾气会比较暴躁;小时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容易不劳而获。

这就像《寄生虫》中基宇与基婷的”寄生”心理,人聪明且机灵,但为何不愿去考个好的大学?一定和父母平时营造的家庭环境和行为是分不开的。

如果他们早早掐掉儿子的“寄生”心理,也就不会出现影片中一大家子扮演各种角色,处心积虑赶走司机、管家,全家寄生于富人家的场面,最后也不会引发儿子重伤、女儿被杀的悲剧。

其实,儿子,完全可以靠自己教书的能力赚钱;女儿完全可以靠自己画画的技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本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却在父母的错误的引导下,变得与一切都不相符。

拥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3) 侧重孩子心智的发展,让他们树立危机意识,远离舒适区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稀缺性,指的是在某个时间段里,人拥有的东西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的一种状态。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当欲望大于能力时,这种状态下,人难免会觉得很痛苦。

基泽的儿子基宇在同学的帮助下,获得了一份给富家小姐做英语老师的机会,能够获得一份非常不错的薪水,本来这对他乃至整个家来说是一个良性的开始,但因思考方式不对,而让这一家人一步步陷入了深渊。

精心的设计,让每个人都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拿到了丰厚的收入,看似光鲜的背后,其实危机四伏,他们却从没考虑过该怎么改善现状。


揭露原生家庭教育丑态,电影《寄生虫》启示:让孩子远离寄生心态


假如基泽一家能把现租的地下室退掉,租个好点的,也许不会让富人一家闻到特殊的味道;

假如他们不先忙着享受,开始有危机意识,努力提升自己,像基宇专注于学习和考试,好好规划下自己的人生,也许,自己和家人的结局不会是这样。

遗憾的是,盲目的乐观与自信,让他们失去了危机意识;过度的享受,让他们忘乎所以,一心只想着跻身上流社会,体验富人的生活。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中就提到:

当稀缺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无论它的存在是以毫秒计算,还是以小时或天计。这种对稀缺的感觉,会时刻萦绕在我们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对选择的权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决策甚至是行为。

虽然我们选择不了自己的出生,但是,自己是生活的助教,未来的幸福是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苑囿于某个舒适圈,靠他人富余的养分来养活自己。

因此,越努力的人,就越容易跳出原有的约束,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越容易成功。而且,越自信的人,越愿意去突破自我。如果你敢于跳出舒适区,也许你的人生会因此而发生巨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你会发现,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所以,尝试走出舒适区,你也许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