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是如何從奴隸逆襲為皇帝的?

史事春秋


 石勒 職業皇帝,生於274年―死於333年8月17日,字世龍,初名石勹背,小字匐勒,羯族,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部落小帥石周曷朱之子,史稱後趙明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奴隸皇帝。

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別部羌渠部落的後裔,祖父名叫耶奕於,父親周曷朱。石勒的爺爺叫石耶,父親石周曷朱,都是部落首領,早期的羯族,作為匈奴奴隸,日子過的不容易,經濟來源,除了跟隨匈奴,劫獵以外,只能給漢人打工,掙點零花錢。戰亂時代,為了活下去,石勒被賣到了山東,成了一個奴隸。

雖然石勒的少年時期過得極其悽慘,顛沛流離,經常受凍捱餓,屈居人下,但是這樣惡劣的環境,並沒有對石勒的成長有所影響,不管環境有多險惡石勒也能泰然處之,並且石勒長大後健壯而有膽量,雄武而又愛好騎射。生活艱苦,又懷揣夢想和希望的石勒,沒有放棄對未來的展望,他就像是一個追夢者,為夢想期待著。他是從奴隸到皇帝的唯一一人。

他雖然是個奴隸,但是他的祖父、父親曾經也是部落首領,對於文化不是特別高的石勒,從奴隸做到皇帝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己的趙漢政權是靠自己一點點打拼下來的,而能當上皇帝也並非靠勇武就能實現的,在石勒成功的背後,有常人看不到的辛酸。他雖以武藝聞名,但治國理政比起賢君也是不差分毫。

在石勒稱趙王的第六年,命右常侍霍浩為勸課大夫,與典農使者朱表,典農都尉陸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戶籍,勸課農桑。農桑最修者,賜爵五大夫。並且石勒自己還曾親行過藉田之禮,這在紛爭割據的帝王中,也是難能可貴的。此外,石勒還禁止釀酒,以減少糧食的消耗。

其次,極其重視教育,在段部鮮卑和烏桓都相繼歸附支持自己,王浚勢弱,領下司州、冀州等地安定,人民開始繳納租稅時,在當地設立太學,以明經善書的官吏作文學掾,選了部下子弟三百人接受教育。不僅如此,石勒雖不識字,也經常教人讀經史給他聽,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見識,即在行軍打仗時也是這樣。石勒本人學習漢族文化經史,以身作則充分證明他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除了這些以外,石勒在建國後,還學習曹操的精神希望能夠廣納天下的豪傑和能人,他早期就成立了君子營,從實踐中認識張賓確有出人之才,於是就重用他,並且用而不疑。後來張賓早死,石勒痛哭流涕說:“天欲不成吾事耶?何奪吾右侯之早也!”張賓死後,石勒與程遐等議事,有所不合,石勒又感嘆說,“右侯舍我去,令我與此輩共事,豈非酷乎!”。石勒既知人才的可貴,也領會到不得人才的痛。 石勒雖然出身於草莽,稱霸於徵殺,但他的歷史功業是絕非一般武夫所能成就的。他在彎弓射鵰、逐鹿中原中表現了超凡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他雖目不識丁,卻能禮賢下士,熱心於漢族文化。他在馬背上讓人給他讀《左傳》、《史記》、《漢書》,從中領悟大意,並能結合實際,把書中的道理加以運用,為趙國政權創造了眾多光彩奪目的政績。

在稱王之前的公元313年(東晉建興元年),他在襄國就開辦了太學,以士人為教師,從將佐的子弟中選出了三百人人學讀書,之後又開辦了小學十餘所。他還親自到校考試學生,優秀者給予賞踢。在臨死的前一年,石勒還令各郡設立學官,每郡招收學生一百五十人。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是石勒治國的突出政績。

公元319年(東晉大興二年),他在後趙建國時,以張賓為大執法,總管朝政,並草創了各項制度:令各州郡查實戶口,預定稅賦;重視農業,中央設專職使官巡行州郡,督辦農桑;鑑於當時法律條文繁多,石勒令加刪簡,頒佈(辛亥制度)五千字,推行全國。後趙的中央職官機構多仿漢制,首席之官稱為“祭酒”。如律學祭酒主管獄訟,門臣祭酒專管胡人獄訟,經學祭酒掌管學術典籍,等等。這裡要著重一提的是“史學祭酒”一官的設置,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史學在古代向是經學的附庸,使它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併發明瞭“史學”這個名詞,是石勒的貢獻。這個目不識丁的揭族帝王是中國史學確立的開山祖爺。

石勒的吏治頗有獨到之處。他痛感魏晉以來門閥制度之害,對晉國故吏和豪門士族採取徹底否定的態度,攻略城池,盡力破壞,凡俘虜官祿二千石以上的晉官,全部殺死。雖為殘酷,實有予以保護和重用,他在襄國設立了“公族大夫”,在軍隊中設“君子營”,專門招聘管理這些人士。開國之後,石勒令張賓修改魏晉通行的“九品中正制”,打破門閥之見,令州郡自下而上地推薦秀才、賢良,經過考試合格後,授給官職。他還頒佈了許多吏治令,獎勵清廉,嚴懲貪暴,開一代新朝之風。五石勒是位愛憎分明、極有個性的人物。在對敵徵殺中,他兇暴如虎,殺人無忌,而對待友人卻又溫良恭讓,披灑著肝膽義氣,留下了許多令人景仰的故事。

當初他被官府賣到山東後,與母親王氏失散。他舉兵造反,投奔劉淵後,晉廷官吏劉艱派人把他母親送來,並以高官厚祿召他降晉。石勒回報劉現以名馬、珍寶,感激送母之恩,但絕不歸降。他在回信中說:“道不同不能與謀,你應當為晉朝效力,顯示你的節操,我自當我的夷人,顯示我的節操。”他稱王之後,把家鄉的老人請到襄國來歡飲敘舊,聽取意見。有個青年時的夥伴叫李陽的,曾與他為漚麻事打過架,不敢來京見他。石勒託人轉告說:“漚麻那件事,是我們窮困時發生的,不能全怪他。現在我當了王,應兼容天下,怎能還計較那些小事?”李陽來了之後,石勒拜他為參軍都尉。

石勒在家鄉乞討時,曾得到鄉里地主郭敬的衣食救濟,後來把他請到營中當了參軍。張賓為他出謀劃策,得了天下,張賓死後,他放聲痛哭了幾天,水米不進。石勒攻佔鄴城後,打算新造宮殿,廷尉續鹹上書勸諫,石勒大怒,要殺續鹹。中書令徐光用夏萊、殷封王亡國的教訓規勸他,石勒大悟,重賞了續鹹,他說:“當皇帝真難啊!”

石勒很有民族自尊心,把胡人稱為國人,禁止人們有輕視胡人的言行,忌諱說“胡”字。有一次,他看見參軍樊坦衣服破爛,問是什麼原因。樊坦不假思索地說:“剛剛讓揭賊搶了。”石勒笑著說:“那些揭賊真是壞,我來賠償吧!”樊坦想起了禁令,連忙叩頭求饒。石勒說:“我禁的是普通人,你們老書生除外。”這說明他心胸開朗,尊重人才。

石勒曾這樣自我評價:“若是見到高祖劉邦,我願面北稱臣;若是遇到漢光武帝劉秀,我要與他並駕齊驅,逐鹿中原,爭個高低。”他鄙視曹孟德、司馬z之流從孤兒寡母手中奪權。他要做個大丈夫,光明磊落,像月亮一樣皎潔。

石勒卒於公元333年(東晉咸和八年),享年六十歲,在位十五年。溢為明皇帝,廟號高祖。後趙亡於351年(東晉永和七年),凡立國三十一年。




十八子三個木自媒體


《晉書·石勒》中記載有這麼一個歷史故事。石勒“雅好文學”(此處文學特指文章和博學),但不識字。雖然身處軍旅之中,只要有空閒之時,便常常讓儒生讀史書給他聽。每每論及古代帝王的善惡,都很有見地,周圍的人聽到後,也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有一次他讓人讀《漢書》,聽到劉邦的謀士酈食其勸劉邦復立六國後人,大吃一驚,說道:“這個建議極其錯誤,劉邦怎麼會因此統一天下的呢?”接著聽到張良的反對意見後,才放下心來,說:“幸好有張良的諫言啊!”

後趙石勒出身於綠林,這一段“雅好”歷史的故事與他殺人如麻的形象似乎頗不符。其實,翻看石勒的崛起,就會明白,《晉書》中記載的這一段應該是有所本的。歷史上殺人如麻的軍閥多如牛毛,但能夠建立政權並且雄踞一方的卻沒有多少人。石勒對於政治得失的判斷遠不是普通的軍閥莽夫所能比擬的,如若不然,一個異族奴隸在不到二十年如何能夠建立起一個政權。石勒先歸劉淵,然後漸次崛起,等待時機,在晉元帝大興中,叛前趙稱王,不久,又殺掉劉曜稱帝,其行徑在儒家正統看來,是個不守信用的小人,然而,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石勒的行為其實與其他軍閥相比,也並不醜陋多少。他之所以被士人不滿,除了濫殺,更主要在於他的出身。

史書上說石勒是“匈奴別部羌渠之胄”,而“羌渠”是匈奴入塞十九個部落中的一個,他是“羌渠”裡的羯族人。羯族人的長相是一副白人的樣貌,高鼻深目多須,而且信奉的宗教也與中原大不相同,他們信奉的祆教。後人有人認為,石勒的祖先應該是來自於“石國”,也就是現在的塔什干,可能有一定道理。石勒的祖先遷居到中原後,便以石為姓,石勒的父親和祖父都曾經為部落的小頭領。石勒出生在上黨武鄉縣,即今天山西的榆社北,十四歲時與部落中的人做生意到過洛陽,不久之後,便回到家鄉耕田。

晉惠帝的末年,山西出現大饑荒,幷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開始掠奪買賣胡人到山東、河北作奴隸,掠奪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要出售奴隸,換取急需的軍糧。當時害怕胡人奴隸逃跑,便用一個枷鎖套住兩個胡人,石勒當時已經二十餘歲,也在被販賣的行列之中。從山西到河北、山東的一路上,具體情形,不須描述,也知道其慘狀。石勒僥倖活到了目的地,立即賣到茌平人師懽家中,成為耕奴。時間稍久,師懽便發現石勒與普通的胡奴不一樣,所謂“氣象不凡”,放免石勒成為佃客。

其後,石勒召集王陽等八個人為“騎盜”,接著又得到了郭敖等十個人加入,號稱“十八騎”。在八王混戰中,成都王司馬穎被劉輿殺死,司馬穎的部將公師藩帶領數萬士卒,起兵趙、魏,打出的旗號就是為了司馬穎復仇。石勒趁此機會,帶著“十八騎”投奔公師藩。從此,中原大地迎來一位異族的亂世梟雄。

不久之後,石勒又投奔前趙開國皇帝劉淵,成為劉淵的部將,在這一時期,石勒的軍隊已經發展到了十餘萬人。公元三一一年,石勒追擊西晉主力軍“東海王”司馬越於苦縣寧平城,全殲了晉軍。就在這一年,前趙劉曜與王彌會師於洛陽。之後,石勒用計策誘殺了王彌,兼併了王彌的軍隊,勢力大增,信心滿滿的南侵江、漢等地,旋即失敗。採用張賓的計策,北據襄國,也就是今天的邢臺市,作為根據地。西晉的東北八個州,石勒擁有其中的七個。公元三一四年,石勒襲擊了王浚,奪取幽州,割據了河北、山東的大部分地區,兩年後打敗晉將劉琨。公元三二一年,滅掉鮮卑段氏,同年趁東晉大將祖狄病亡,佔據了河南和皖北地區。接著破曹嶷,取青州,公元三二九年,滅掉前趙,攻佔關隴,此時,中原地區,除了遼東的慕容氏,河西張氏以外,統統都歸石勒所有。石勒建立的後趙,在全盛的時候,其疆域,“南到淮、海,東達大海,西至河西,北盡燕、代”。公元三三零年,石勒正式稱帝。

石勒是羯族胡人,對西晉以漢族為主的政權自然有強烈的民族仇恨,所以,他在戰爭中殺死不少所俘虜的西晉王公士卿和世族大家。但是對於投降他的世族大家則採取了較為優厚的態度,並且有步驟的吸收他們加入自己的政府。石勒轉戰河北的時候,將當地的“衣冠人物,集為君子營”,並且吸納漢族失意的文人張賓,將其任命為自己重要的幕僚,甚至石勒將其任命為“大執法”,總管朝政。這樣的用人方法,使得石勒在征服周邊的軍閥有了不一樣的氣象。建立後趙後,不僅將世族大家三千家遷徙到邢臺,還下令胡人“不得侮易衣冠華族”。同時繼續採用九品官人制度,很多當時的大族都在石勒的國家中擔任重要的官職。

當然法令歸法令,羯人欺負漢人的事件,還是經常出現,這也是胡漢分治政策下的必然。石勒有一次召見參軍樊坦,看到他的衣服破爛不堪,大吃一驚,問道:樊參軍怎麼貧苦到這般田地!樊坦率性直接回答,剛剛遭到羯賊欺負,財產都被劫掠而去。石勒笑著說:“羯賊乃爾暴掠邪!今當相償耳。”隨後賜給石勒車馬衣服以及錢三百萬。當時後趙的法律規定,稱呼羯人應該為“國人”,漢人為“趙人”,嚴禁漢人稱呼羯人為“胡人”,這次樊坦違反禁令,石勒並沒有加以責備,不過,通過這次事件,可以看出來,當時後趙的羯族人明顯高出漢人一頭。

石勒因為早年經歷過“兩胡一枷”被賣到山東做奴隸的悲慘生活,所以,他對於普通百姓的艱難生活,應該是深有體會的。雖然他也曾在災荒年間,為了保證自己軍隊的糧食的充足,不顧百姓死活,採用掠奪方式獲取軍糧,甚至被百姓罵作“胡蝗”,可是當他奪取幽州之後,實施的租賦制度,規定百姓每戶帛兩匹,谷二斛,遠較西晉政府實施的“佔田法”之後,“民丁課田,夫五十畝,收租四斛,絹三匹,綿三斤,輕緩的多。在十六國時期,軍閥林立,戰爭頻仍,石勒減輕編戶齊民的田租戶調的做法,是難能可貴的。石勒為了節約糧食,一反匈奴的舊習俗,在自己統治的區域內,嚴格禁酒。史書上記載,石勒“以百姓始復業,資儲未豐,於是重製禁釀,郊祀宗廟,皆以醴酒,行之數年,無復釀者”。

石勒在對於不同意見的聽取也頗有可取之處。他曾經要營建鄴宮,廷尉續鹹上書反對。石勒大怒罵道:“不殺了這個老臣,我的王宮不能建成!”下令讓御史逮捕續鹹。中書令徐光進言道:以陛下的天資聰穎和睿智,超過了唐虞,卻越發不愛聽忠臣之言,豈不成夏桀、商紂之類的人了嗎?群臣的話如果可以採納就採納,如果不能採也應當寬容,怎麼能因大臣的直言不諱而隨便殺人呢!”石勒聽完徐進的一番話,感嘆道:作為君主不能獨斷專行,我難道不明白續鹹諫言的忠誠嗎?原先我就是和他開玩笑。”石勒隨後停修了宮殿,賜給續鹹絹百匹、稻百斛,接著又發佈詔書命令百官每年舉薦賢良、方正、直言、秀異、至孝、廉清各一人。石勒的主觀目的當然為了自己政權的長治久安,但是客觀上卻使得當時朝廷的政治也清明瞭許多。

相比與中國歷史上一些君主自吹自擂,石勒對於自己的評價,倒是頗公允。

他曾經在宴請高句麗和餘溫屋孤的使者,酒興正酣時,對徐光說:“我相當於自古以來開創基業的哪一類君主?”徐光大拍馬屁回答:“陛下的神明威武宏謀大略勝過高祖劉邦,才略卓絕超過魏祖曹操,自三王以來沒有人可比,可以說僅次於軒轅!”石勒聽完笑著說:“人怎能沒有自知之明呢,你的話不是太過分了嗎?我如果遇到高皇劉邦,必當北面而事奉他,與韓信、彭越並肩齊驅而爭為人先。倘若遇到光武帝,當共同馳騁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要行事光明磊落,如日月光明,不能像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負孤兒寡母,以狐媚來奪取天下,我應當處在二劉之間而已,哪能與軒轅相比呢!”

這一段話,石勒說的很誠懇,他也確實在一些政策上效法漢高祖的,拋開石勒是否有吹噓之嫌,在他統治下,百姓要比漢族執政的西晉末年,和匈奴人劉氏統治的前趙時候,生活的更好,這都是不容置疑的。


跪射俑


石勒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從奴隸做到皇帝的人,很多人對石勒都褒貶不一,站在當時的角度來說,可能確實算是外族,但是站在如今來看,也可以理解了,畢竟當時有些人也內遷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奴隸皇帝的傳奇經歷。

早年經歷:出身世家,逃難被奴

  • 石勒是匈奴羌渠部後代,父親周曷朱曾任部落的小帥,所以他的家庭也算是一個小世家,相對其他人而言,他的家庭環境相對優異,童年時基本過得無憂無慮,不過後來家族沒落,為了維持生活,他的父親開始在洛陽做一些小買賣,而年僅14歲的石勒也常常跟隨他的父親去到洛陽。
  • 因為從小家庭的影響,石勒在武藝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學會了一身高超的騎術和箭術,再加上經年累月的跟隨父親經商,也開闊了他的眼界。由於他的父親脾氣比較暴躁,所以手下對他父親有所不滿,石勒就成為父親緩解和部下關係的一個橋樑,由他幫助父親管理部落,因此部落民眾和手下對他也十分愛戴。
  • 西晉太安年間,石勒的部落發生了大饑荒,不少人為了吃飽肚子流落他鄉,石勒也和幾個人一起從雁門逃到陽曲,被東贏公司馬騰派手下郭陽張隆等抓住,準備送往冀州當奴隸,由於石勒隨身沒有值錢的物品,遭到了貪婪的張隆的毆打,恰好石勒的好友郭敬是郭陽的族弟,於是向其兄求情,才得以改善了待遇。
  • 石勒到了冀州一覺醒來,已經被賣身為奴,他的主人是山東人師歡,石勒到了主人家裡就開始了奴隸生活,每天早出晚歸辛勤耕作,他在種地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戰鼓和號角的聲音,然後他把這件事情告訴他的同伴,他的同伴也聽到了,後來他的主人師歡聽說了這件事情,覺得這個人有點與眾不同,就免除了他的奴隸身份,從此他就變成了一個平民。

變身平民,不甘平庸,毅然起義

  • 石勒回憶起來自己目前的經歷,在想到自己的出身,覺得世道不公,想要恢復以前的榮光,重振門楣,必須要做點什麼,所以他隨後召集了8名騎兵起義,後來又有十個人投奔於他,所以最開始石勒的班底達到了18騎。
  • 公元305年公司藩起兵反晉,石勒率領他的十八騎投奔了公司藩,後來公司藩被濮陽太守苟晞殺死,石勒率兵攻打附近郡縣牢獄,收編了一些犯人以及流民做手下,自己建立了一支軍隊,隨後不久他投奔了劉淵,並被封為平晉王、輔漢將軍。
  • 劉淵早先多次招降伏利度都沒有成功,石勒剛投奔劉淵,出於對他的感激,也是為了博取他的信任,石勒假裝和劉不和去烏桓投奔伏利度,伏利度不知是假,還和石勒結拜為兄弟,並且讓他去攻打其他胡人,石勒這人平時善於收買人心,所以身邊拉攏了不少人。
  • 伏利度設宴,石勒見時機成熟,假裝赴宴,抓住了伏利度,然後帶著收編來的兵馬向劉淵報功,劉淵仍然面臨他管理伏利度的兵馬,並且任命他為督山東征討諸軍事,這時他手下的兵丁就更多了。隨後在公元308年,他攻陷魏郡、汲郡、頓丘、鄴城、趙郡、中丘等地,可謂戰功赫赫,而隨著一次次戰鬥的勝利,他的手下兵馬也發展了10多萬人。

天災病禍,轉據襄國,建國後趙

  • 公元312年,石勒於葛陂徵集民狀,修造戰航,準備進攻建鄴,然而天公不做美,連續下了接近三個月的雨,大雨把軍糧也沖走了,而且雨停了之後又鬧起了瘟疫,石勒的大軍幾乎有一半的士兵生病或者是飢餓而死,而這時琅琊王司馬睿調集大軍,準備討伐石勒。
  • 石勒還沒打仗就看到自己損兵折將,心裡非常難過,再加上敵軍來襲,於是招集手下商量對策,他的謀士張賓建議他轉戰河北,經營河北,石勒同意了他的意見,並且提拔他為右長史,隨後到了鄴城,張賓進一步提議,說襄國和邯鄲原來就是趙國的首都,而且那裡地勢比較險要,可以選擇一個地方建立都城。
  • 石勒採納了張賓的建議,隨後進佔了襄國,立穩了根基之後,又對同樣是在湖北境內的其他勢力進行了討伐,隨後自己的勢力進一步壯大,公元318年,劉曜繼位,石勒被封為大司空和大將軍。石勒為劉氏立下漢馬功勞,然而劉曜卻聽信饞言殺了石勒左長史,於是石勒開始修建宮殿,設置官員,並於公元319年11月自稱趙王,建立後趙。直到後來公元330年,石勒才正式稱帝,改元建平

上圖為石勒雕像

總結:

石勒一生四處征戰,從一名奴隸到一國皇帝,他定都襄國,西取關中,東擒苟晞和曹嶷,滅亡前趙,南掠晉土,北侵代國,令後趙成為北方最強的國家。從奴隸到皇帝,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位。拋開他胡人(異族)身份不談,他確實也算作是一位傳奇皇帝,而且當了皇帝之後,並沒有忘記他的父老鄉親,哪怕小的時候和他一起搶過池塘的李陽,最後也一笑泯恩仇,並且提拔他做了參軍都慰,聽說老百姓缺衣少食,他就下令禁止用糧食釀酒,長史張賓去世,他也悲痛欲絕,對忠言直諫的大臣,他也能聽取意見,咱們再回頭看一看朱元璋稱帝之後殺了多少功臣,所以石勒在這些方面還是值得稱讚。


珊珊是個girl


後趙高祖名叫石勒,是周曷朱之子,後趙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亂世中靠武力起家,他英勇善戰卻又十分殘暴,胸無鬥墨卻能選賢任能,這樣一個人,使後趙初期出現了興盛的氣象。

在《晉書·石勒載記》中,記錄了石勒身上的很多奇蹟,以暗示石勒後來的成功是天命所佑,早已註定。這種粗劣的神秘主義手法,自然會為今天的讀者不屑一顧。除此之外,說石勒很早就有了要建立自己的功業的想法,也一樣不是讓人可以輕易信以為真的結論。\r

投靠郭敬,投靠汲桑,投靠張都,一直到後來追隨匈奴的劉淵,石勒總是在尋找一個強有力的主人。與其說這個過程,是為了一個巨大的野心而準備的漫長的隱忍負重,倒不如這樣看:在這樣的亂世裡,似乎只有這麼做,才能為生存贏得起碼的安全感。石勒的過人之處在於,他總能在適當的時候,抱上他當時所能抱到的最粗的大腿。\r

再然後呢?不要忘了,亂世的諸多法則裡永遠有這樣一條:這個年代裡不但有諸多異常慘重的失敗,而迎來的成功之巨大,有時候連成功者自己都猝不及防。

石勒,字世龍,生於公元274年,羯族,上黨武鄉(山西榆社北)人。石勒的先祖是匈奴別部羌渠的後裔,他的祖父耶弈於,父親周曷朱(又名乞翼加),都做過部落的將領,因而石勒從小家境還不錯。不料他僅過了一個衣食無憂的童年,家道就衰敗了。為了維持生計,14歲的石勒就與同鄉一起去洛陽做小買賣。長年在外走南闖北的經歷,加上部落小帥的家世,成年後的石勒膽識過人,並且騎馬射箭都嫻熟。他的父親周曷朱脾氣暴躁,經常打罵部下,引得許多怨言。為了緩和與部屬的關係,周曷朱就讓兒子石勒代管這個部落。石勒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卻很聰明,他將部落管理得很好,很快就贏得了部下的信任和尊敬。

西晉惠帝太安年間,石勒部落生活的地區發生了大面積饑荒,不少人活活餓死。為了活命,許多人都離鄉背井,四處流浪,石勒也在其中。此時西晉政權已經比較混亂了,諸侯王們都在擴大勢力。其中東贏公司馬騰正為兵員短缺而發愁,建威將軍閻悴就建議他抓胡人來補足。司馬騰採納了這個建議,就派屬下郭陽和張隆來做此事。於是,石勒等人剛從雁門逃到陽曲,就被張隆抓了,並押送到了冀州。張隆很貪財,他想從這些胡人身上搜刮一些財物,可是逃難出來的石勒等人窮得叮噹響。張隆什麼也沒搜到,就虐待他們來出氣。這樣石勒不僅經常餓肚子,還飽受拳腳之苦。與石勒一起的朋友郭敬是押送胡人的另一名將領郭陽的族弟,他見石勒實在可憐,就向族兄郭陽說情。這樣石勒總算能吃飽肚子,沒有餓死在前往冀州的途中。

石勒到了冀州後,並沒有入伍。他疲憊至極,倒頭睡了一覺,醒來時才知道自己已經被賣給了山東茌平(今山東茌平縣)的地主師歡為奴。石勒到了師歡家後,就開始了起早貪黑的耕作生活。石勒曾告訴一起勞作的同伴,說自己幹活的時候經常聽到鼓角之聲,同伴覺得很不可思議,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地主師歡。師歡也感到很驚奇,就開始關注石勒這個人,當得知石勒曾是部落首領之後,開明的師歡就解除了石勒的奴隸身份。從此,石勒就成了一名普通的佃戶。

石勒是個很有志向的人,他從奴隸變成了平民,心中感慨萬千。他想到自己出身名門,又曾做過部落首領,怎麼能甘心任人擺佈呢?為了重振聲威,向這個不公平的世道抗爭,他決定招兵買馬,做出一番事業。此時,晉朝八王之亂已經開始了,整個中原一片混戰。石勒就趁機招集了18人起事,號稱“十八騎”。

永興二年(公元305年),山東河北一帶的割據軍閥公師藩起兵反晉,石勒就帶著自己的“十八騎”去投奔。不久,公師藩被濮陽太守苟殺死,他的殘部就歸屬到石勒手下。沒過多久,一些犯人和流民也加入了進來,這樣石勒就組建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公元307年,石勒率領部下投奔了匈奴漢國國主劉淵。劉淵封他為輔漢將軍、平晉王,後來又晉升為安東大將軍,累封趙公。劉淵死後,繼任的劉聰對石勒也很器重。石勒在行軍打仗上很有天分,漢國幾次攻陷晉朝都城洛陽、長安,俘虜了晉朝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都少不了他的功勞。

公元318年七月,漢主劉聰病亡,傳位給兒子劉粲,並囑託劉曜和石勒共同輔政。不想才過了2個多月,外戚靳準就殺死劉粲,篡奪了政權。同年十月,劉曜從長安起兵討伐靳準。行軍途中,劉曜就在部下的擁戴下稱帝。十二月,劉曜殺了靳準,平息了叛亂後,就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劉曜稱帝后封石勒為大司空、大將軍。

不過石勒並不接受,他認為自己與劉曜一同被劉聰封為輔政大臣,同樣軍功赫赫,實力相當,就對劉曜很不服。劉曜其實對石勒也不怎麼信任,公元319年二月,石勒的左長史王修被劉曜殺了。石勒得知後非常憤怒,就宣佈公開與劉曜決裂。同年十一月,46歲的石勒在襄國(河北邢臺一帶)建立政權,自稱趙王,他也將國號定為“趙”,以示與劉曜對立。為了區分他們,歷史上將劉曜的政權稱為“前趙”,石勒的政權稱為“後趙”。






天香引


石勒曾言:“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姣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母,狐媚以其天下也。”可見石勒之心胸氣魄。

石勒字世龍,原名石勹背小字匍勒,羯族上黨武鄉人(今山西榆社)。父輩都是匈奴別部羌渠部落的小帥,長大以後的石勒在幷州一帶替人種田餬口,永嘉亂起打破了石勒的平靜日子,他被司馬騰當奴隸賣到了山東。還好僱主看他有英氣,非平常人沒有為難他,從此他開始過起了流寇的生活。

石勒健壯雄武有膽略,善騎射,他和當時的流民汲桑(石勒之名即起之於汲桑)等十八騎帶著幾百匹馬投靠了成都王司馬穎的部將公師藩。公元307年汲桑羽翼豐富打著為司馬穎報仇的名義攻打鄴城的司馬騰,石勒為前鋒迅速打敗了將軍馮嵩,佔領了鄴城,殺死了司馬騰,劫掠一番後又迅速的撤離了。

之後汲桑和石勒都打算投奔當對已在左國城立國的漢王劉淵(字元海),只是汲桑被幷州的乞軍田蘭、薄盛殺死未能如願。石勒運氣好些投奔了劉元海,憑藉著戰功,石勒於公元308年劉淵稱帝之時被封為輔漢將軍、督山東征討諸軍事,成為了一方鎮將,有了自己的人馬和地盤。

在與群雄逐鹿北方之際石勒不忘收羅各地人才,其謀主張儐成了石勒的諸葛孔明,他還在軍中成立君子營廣納北方衣冠之士,建立起了一個高效的幕僚機構,為他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人才基礎。

公元310年劉淵去世,石勒依張儐之計殺了大將軍王彌,順利的成為幷州刺史,督並幽二州諸軍事。自此實力更是今非昔比。

公元318年漢趙帝國內亂,劉曜殺死了劉粲奪了皇位,石勒借機脫離了漢趙政權,319年,石勒於襄國(今河北邢臺)自稱大將軍、大單于、領冀州牧,稱趙王,後趙政權登上了歷史舞臺。公元329年石勒佔洛陽,擒殺劉曜,滅亡了前趙,公元330年石勒登上了皇帝寶座,終於完成了從奴隸到皇帝的華麗轉身。



賀拔嶽


石勒的起家

一、出身

石勒(274~333),出身羯(jié)族,上檔武鄉人(今山西人)。

這裡普及一下羯(jié)族的小知識,羯(jié)族是北方匈奴部落的一個分支,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後趙政權,輝煌時期曾稱霸中國北方地區。

二、販賣為奴

石勒從小家境困難,卻有一張勇健的臉。西晉時期,石勒家鄉幷州發生了大饑荒,在逃荒途中,不巧被西晉幷州刺史死馬騰抓住,賣到了山東。

石勒,當時二十多歲,和其他胡人像牲口一般被賣到了冀州為奴。好在為奴一段時間後,由於長相氣質不凡,被奴隸主師歡相中,才免去了他奴隸的身份。

東晉十六國時期,百姓是十分悲慘的。

北方大大小小有十六個政權,黃河流域常年開戰;南方地區,本應為收付中原為己任的東晉王朝,卻軟弱無能,百姓只能在地方勢力的壓榨中艱苟延殘喘。

當時,整個中國人口從西晉初期的4000萬,銳減到1200萬左右。

但是還有一組數據更觸目驚心,西漢末年中國人口還約6000萬,但是經過三國人口已銳減至800萬左右,戰爭年代,活著,就是最大的天佑了。

三、趁亂而起

當時奴隸主師歡家靠近牧場,石勒正好善於養馬,就和當時養馬的豪強汲桑有了聯絡。

正值政局混亂,石勒和汲桑就趕著幾百匹馬開始闖蕩,畢竟生平沒有打過仗,首戰石勒大敗而歸,就回到老地方,又幹起了放馬的生意。

沒想到,放馬的生意越做越大,石勒後期有了一支頗為壯觀的隊伍。待勢力大了,就自封為大將軍,因履立戰功,後被汲桑封為掃虜將軍。後來汲桑在征戰中遇害,石勒就跑去匈奴那兒,投奔了劉淵。

四、血腥屠殺

投奔劉淵後,石勒率軍縱橫南北,成了劉淵擴張的主力軍。由於自己早年販賣為奴的經歷,石勒十分痛恨漢族官僚,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對漢族官僚大開殺戒。

後來,東晉王朝察覺石勒勢力越來越大,就派兵討伐石勒;不知是老天保佑,還是太過幸運?

討伐石勒的主帥卻在征伐途中病死,軍心大亂;石勒抓住時機,拍騎兵追擊圍困住晉軍,被圍者無一生還。從此,石勒和東晉王朝結下了深海大仇。

五、石勒的結局

石勒戰後,一直經營著中原,勢力越來越大的他,再也不甘心做一名大將軍。

東晉319年,石勒自封為趙王,與前趙政權對立,最後在329年,消滅前趙,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自封為趙明帝,並與東晉王朝南北對峙。

333年,先為奴隸後為帝王的石勒病死,他遺囑不要厚葬,勸誡自己的兒子石弘和侄子石虎和睦相處,不要重蹈晉朝司馬氏自相殘殺亡國的覆轍。

但是,人心對權利的嚮往又哪有盡頭?石勒死後,侄子石虎就發生政變,殺死了石勒的兒子石弘,自己篡位當上了皇帝。

石勒的冷知識

1、黃瓜原名叫胡瓜,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後來因為石勒在“御賜午膳”時的一句喜歡,就將胡瓜更名為黃瓜。

2、石勒是科舉制的先驅。石勒自己不識字,但是對人才和文化卻格外重視!在國家每個郡都設立一個學官,置辦學校,統一招考。這一措施後來被一直流傳和完善,一直到了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出現了。


世界城市記憶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草根做皇帝,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劉邦與朱元璋,他們一個是泗水一亭長,一個是破產的貧農。但論起身份之低賤,恐怕誰也比不過後趙皇帝石勒,石勒原本不過是河北一奴隸,卻藉助八王之亂的亂世陡然崛起,成為劉淵的手下,最後幫漢趙平定北方,殲滅西晉政府軍,攻陷洛陽,最後更是自立為帝,建立後趙。如此傳奇經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八王之亂給了石勒崛起機會

而如果考慮到自周朝以來,中原大地一千多年皆為漢人所有,胡人從未染指,那麼石勒就更是第一個在中國北方建立王朝的少數民族政權,石勒的逆襲和勝利昭示著,中原大地不僅可以歸屬為漢人,同樣可以為少數民族所有,從而打開了後世胡人的慾望之窗。石勒雖然殘暴,期間殺害過無數無辜之人,但仍不失為亂世梟雄。

一、因為好勇鬥狠而被主動釋放的奴隸

石勒是羯人,羯族曾是匈奴一部,其人多高鼻深目,樣貌與漢人迥異。

由於東漢末年人口銳減,政府允許很多胡人內遷至中原,因此,石勒開始也是和族人給當地的豪門耕田。但是晉惠帝時期,幷州發生饑荒,石勒被迫和族人逃走,飢困交加,途中遇到一個人,叫郭敬,郭敬給了石勒衣服和食物,但是石勒卻對郭敬說:“你可以把我們賣到冀州,那樣,你可以得到錢,我們則能有飯吃。”通過石勒的話足見當時羯人生活之困苦,寧肯被賣為奴隸也不願再忍耐飢餓之苦。

但最終,買賣石勒和其他羯人的不是郭敬,而是幷州刺史司馬騰,他當時正苦於無法處理境內的災民,於是便把石勒和他的族人一併賣給了山東地主師歡,眼看石勒就要成為累死累活的奴隸,但令人吃驚的是,作為奴隸主的師歡居然主動把石勒釋放了。奴隸主主動釋放自己花重金買來的奴隸,可以說是千古一大奇聞。而石勒之所以遇到這等好事並不是因為死馬騰良心發現,而是石勒好勇鬥狠的性格使自己擺脫了被奴役的命運。

師歡收到這批羯人後,發現石勒好勇鬥狠,善於打架,經常惹是生非,又通過四方打聽,得知他擅長弓馬騎射,絕非善類,聽到這些,師歡害怕石勒哪天糾集奴隸們造反,到時自己反而得不償失,索性做個順水人情,主動將他釋放。

歷史上成為奴隸的人千千萬,而因為太過兇狠而讓主人畏懼主動將其釋放的,恐怕只有石勒一個了。

二、從匪徒到漢趙將軍,一舉殲滅西晉主力,攻下洛陽城

獲得自由後,石勒立即發揮自己善於打鬥的長處,率領十八騎起義,石勒充分的認識到,在這個亂世,要想立足必須有自己的隊伍,當時中國北方的混亂程度,根據時人虞預追憶, 當時的中


亦是某人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字世龍,初名石勹背,小字匐勒,羯族,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部落小帥石周曷朱之子,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史稱後趙明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奴隸皇帝。

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別部羌渠部落的後裔,祖父名叫耶奕於,父親周曷朱。石勒的爺爺叫石耶,父親石周曷朱,都是部落首領,早期的羯族,作為匈奴奴隸,日子過的不容易,經濟來源,除了跟隨匈奴,劫獵以外,只能給漢人打工,掙點零花錢。戰亂時代,為了活下去,石勒被賣到了山東,成了一個奴隸。

雖然石勒的少年時期過得極其悽慘,顛沛流離,經常受凍捱餓,屈居人下,但是這樣惡劣的環境,並沒有對石勒的成長有所影響,不管環境有多險惡石勒也能泰然處之,並且石勒長大後健壯而有膽量,雄武而又愛好騎射。生活艱苦,又懷揣夢想和希望的石勒,沒有放棄對未來的展望,他就像是一個追夢者,為夢想期待著。他是從奴隸到皇帝的唯一一人。

他雖然是個奴隸,但是他的祖父、父親曾經也是部落首領,對於文化不是特別高的石勒,從奴隸做到皇帝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己的趙漢政權是靠自己一點點打拼下來的,而能當上皇帝也並非靠勇武就能實現的,在石勒成功的背後,有常人看不到的辛酸。他雖以武藝聞名,但治國理政比起賢君也是不差分毫。

在石勒稱趙王的第六年,命右常侍霍浩為勸課大夫,與典農使者朱表,典農都尉陸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戶籍,勸課農桑。農桑最修者,賜爵五大夫。並且石勒自己還曾親行過藉田之禮,這在紛爭割據的帝王中,也是難能可貴的。此外,石勒還禁止釀酒,以減少糧食的消耗。

其次,極其重視教育,在段部鮮卑和烏桓都相繼歸附支持自己,王浚勢弱,領下司州、冀州等地安定,人民開始繳納租稅時,在當地設立太學,以明經善書的官吏作文學掾,選了部下子弟三百人接受教育。不僅如此,石勒雖不識字,也經常教人讀經史給他聽,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見識,即在行軍打仗時也是這樣。石勒本人學習漢族文化經史,以身作則充分證明他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除了這些以外,石勒在建國後,還學習曹操的精神希望能夠廣納天下的豪傑和能人,他早期就成立了君子營,從實踐中認識張賓確有出人之才,於是就重用他,並且用而不疑。後來張賓早死,石勒痛哭流涕說:“天欲不成吾事耶?何奪吾右侯之早也!”張賓死後,石勒與程遐等議事,有所不合,石勒又感嘆說,“右侯舍我去,令我與此輩共事,豈非酷乎!”。石勒既知人才的可貴,也領會到不得人才的痛苦,這大概就是他能選拔人才、重用人才,並且信任而不疑的道理吧!

加之,執政時石勒曾下令“均百姓去年逋調”,又赦免三年刑以下者。不久,又赦免五歲刑以下者。在刑法上也大有所為,石勒立法雖嚴,卻能靈活處理。還曾特別下令:“自今諸有處法,悉依科令”;如果是石勒自己在忿怒中下旨殺的人,而其德位已高,不宜訓罰,或是因公致死的孤子,不期而得譴,門下都應奏明情況,石勒就會重新予以考慮。執法而不拘泥於法,通情達理,緩和了緊張的局面,也收攬了人心。如此種種,都是緩和當時社會矛盾的措施,也是石勒穩定政權的辦法。依法辦事,在當時雖未必能貫徹執行,但在紛擾割據時期,能提出這點就很不簡單。

石勒曾說:“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在二劉之間,軒轅豈所擬乎!”從這段話,又看出石勒自身是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如黃帝,不如漢高祖,卻要做一個行事當礌礌落落的大丈夫。大丈夫石勒不僅忙於戰事,還不忘在實踐中不斷學習,見識大為提高,從而能夠從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美人會遲暮,再偉大的帝王終究也會老去。建平四年,石勒患病,石虎入侍並詔不許親戚大臣見石勒,令無人知道石勒的病況。七月戊辰日(8月17日),石勒逝世,享年六十歲。廟號高祖,諡號明皇帝,葬於高平陵。





歷史名人物


可以說石勒的一生是一個豐富的一生,凡是在當時能夠被他所經歷的身份他都經歷過了,他做過奴隸,體會奴隸的那種最下等的生活。還做過土匪,知道當草莽的感覺,然後一直到後來的將軍最後到權傾天下的趙王。而且他這個奴隸身份被免除也具有傳奇色彩的,就是因為別人看他的面相不太像奴隸,所以把他的這個身份給免除了,所有現在有的人在調侃說這是老天爺在幫他,畢竟是天選之子。你要知道在古代的社會一個奴隸身份的被廢除,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可以說能影響他的一生。在他當了土匪之後,他的日子可以說並不好過,也窮的叮噹響。所以說他果斷的追隨了當時的劉淵,只能說他當時的眼光是好的,然後跟隨著劉淵一起建功立業。並且他在作戰的時候也是一個能征善戰的人,為劉淵立下了很多功勞。然後在他過人的能力之下,一點點的強大了起來,並且他手下的兵和將領越來越多,最後成為了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不僅如此,他能當皇帝還跟當時的形勢有關,當時的劉淵和他的繼任者不知道什麼原因相繼死去,對他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一旦皇帝死去國內就會發生戰亂,他在戰亂當中陸續打敗了所有強大的對手,並且奪取了北方大量的土地。然後再經過時間的洗禮就自然而然的在北方稱霸做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