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戰敗了袁紹,取得了勝利,這一戰開創了曹操之後得以穩佔中原的局面,使曹魏在以後三國曆史發展中,始終佔有優勢的地位。這一戰袁紹號稱擁兵百萬(其實只有二十多萬),擁有冀青幽並四州,實力之強,曹操難以望其項背,而曹操當時只有兗州一地,兵不滿萬(其實也有三、四萬)。

這是一個實力懸殊的征戰,按照正常思維,不出意外的話,袁紹戰勝曹操,應該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歷史往往不能想象,它總是在不經意間,讓人大跌眼鏡。坐擁雄兵百萬的袁紹,居然被曹操打的一敗塗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了。當然對於這個結果,只要讀過《三國演義》小說,或者聽過《三國演義》評書的朋友,早就已經熟知了,但是曹操為什麼能夠以少勝多,佔據戰爭的優勢,一舉在官渡戰敗袁紹呢?小說雖然精彩,但是它畢竟中間還有演繹誇張的成分,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翻開史書,一起來了解這場三國時期最為關鍵的大戰之一,瞭解曹操究竟用了什麼辦法,在極其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打敗了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袁紹的。

官渡戰前的局勢

曹操在建安元年(196),逼迫漢帝遷都許昌,實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決策,架空了皇帝。同年,曹操以軍事編制的形式,推行屯田。當時北方的情勢是普遍糧荒、農民大量脫離土地,

而此時曹操所推行的屯田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證軍糧供應的舉措,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流民的就業向題,由於曹操的有效的推動屯田制度,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起到了經濟富足,軍事力量充足、政治威望提高的效果。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我們再來講講袁紹。在建安初年,整個關東地區,割據稱雄的人物中,勢力最大者是袁紹。他起兵討董卓時任勃海太守,乘董卓西遷長安之機,奪得了冀州。當時的翼州,"帶甲百萬,谷支十年",稱得上兵強糧足。隨後他又取幽州、青州、幷州,兼有河北四州之地。

上述這四州,在當時是具有戰略形勢的要地,其北有烏桓、鮮卑,可以為他提供援助力量。南邊又有黃河為阻,進可以戰,退可以守。冀州的位置有多重要,看看下面這段記載就知道了。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オ,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

上面所引這段文字,是袁紹的謀士沮授和袁紹談論國家大事時所講的話,寥寥數語間,就將天下的形勢分析的頭頭是道,由此也可以看出袁紹所佔這四州的重要性。袁紹其實早就有了佔據這四州形勝之地的心思了,早在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和曹操二人曾經有一段談話,《三國志》中記載的很詳細,我們來看一看。

"紹與曹操共起兵。紹問操日:"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操日:"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日:"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底可以濟乎?'操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這可以說明,袁紹早已看中了河北四州這塊地方。這四州之地確實關鍵,你想袁紹都看中了,更何況曹操呢?曹操雖然有本事,任天下之智カ與人爭衡,但是也同樣看重河北這塊地方。袁紹佔有河北,這是他強大的基礎。曹操想發展他的功業,也必然以河北為爭奪的對象。所以袁曹之間,在所難免的必有一戰。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袁紹的父祖,四世三公。他是一個煊赫的世家子弟。袁家的門生故吏遍於天下,所以他有很大的政治上的號召力。曹操在許(今河南許昌縣西南)興起後,迎獻帝都許,假獻帝之命,自為大將軍,以袁紹為太尉。袁紹不甘屈居曹操之下,並且也受不了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氣焰,決心要滅掉曹操。所以在建安五年(200),袁紹舉兵攻曹操,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

曹操在戰前的準備

袁紹當時可以說打就打,他是沒有任何的後顧之憂,而曹操不能,因為曹操當時在軍事上所處的地位,制約著他的發展,所以他和袁紹之間的戰爭,有著相當大的困難。建安元年前後,佔據南陽一帶的是張繡,荊州是劉表,揚州是袁術,徐州是劉備。這些人都需要曹操一點點的去平定。

建安元年,呂布襲取了徐州,劉備來許投靠曹操。當時劉備已經很有名氣。曹操的謀士對曹操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意思是勸曹操要殺掉劉備。曹操卻回答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建安二年,曹操徵張繡。張繡先投降,後又反覆,曹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大敗而歸。建安三年春,曹操再徵張繡。劉表派兵授助張繡,曹軍腹背受敵,又聽到袁紹將要攻許,就先退兵了。袁紹很想拉攏張繡,這樣就可以南北兩路出兵夾攻曹操。建安四年冬,就在袁紹進攻的前夕,張繡聽從謀士賈詡的勸告,最後還是選擇歸降了曹操。曹操非常高興,封張繡為列侯,食邑二千戶,張繡是在曹魏一代的封侯中,封戶是最多的。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袁術和呂布,一個在揚州,一個在徐州,他們雖然結為了兒女親家,但是雙方關係卻是時好時壞。建安二年,袁術稱帝,遣使請呂布送女完婚。呂布先是允許,送女在路,繼而後悔,追回絕婚。袁術大怒,發步騎數萬,七道進攻呂布,為呂布所破。曹操及時的抓住了這個機會,發大軍東征袁術,袁術失去了呂布這個強援,被曹操打敗,退到了準南。

建安三年九月,收拾完袁術的曹操,隨後攻打呂布,圍下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引沂、泗水灌下邳城。呂布手下的宋憲等舉城降。呂布被擒後,求為曹操將,曹操不允,縊殺之。

袁術被曹操所敗後,困頓準南,又遇天早地荒,士民凍餒,極為狼狽。他打算通過徐州、青州,北投袁紹。曹操派劉備帶兵去徐州截擊。袁術不得過,想折回壽春,發病死在路上。

劉備在許,深得曹操的器重。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袁紹字)之徒,不足數也。"當曹操派劉備去徐州邀擊袁術時,謀士們都反對,謀士程昱等人對曹操說:"公前日不圖備,顯等減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

劉備離開許都前,曾與外威董承等受獻帝衣帶中密詔誅曹操。劉備到徐州後,立即派人與袁紹聯絡,共同反對曹操。曹操對劉備是很重視的,他決不會讓劉備在徐州站住腳。他計劃在袁紹出兵之前,先消滅劉備。

"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

這是曹操陣營中不少人的想法,但是曹操卻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曹操的謀士郭嘉也贊同先滅劉備。劉備到徐州還未來得及整頓,曹操大軍一到,劉備戰敗,只好經青州,北投袁紹。這一戰,從決策到勝利回師,都在建安五年正月之內。而袁紹也正像曹操所估計的,

"見事遲,必不動",待曹操回師北屯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袁紹還沒有動。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至此,袁術、呂布死,張繡降,劉備敗。在經過這幾次軍事勝利以後,許地被四面包圍的形勢已轉化為穩定的局面。至於劉表,這是個劃地自守的人,曹操根本看不起他。

曹袁兩方的形勢對比

曹操東征劉備,許都空虛,正是袁紹對曹操發動進攻的最好時機。在這一點上,袁紹的謀士田豐認為應該藉機消滅曹操。

"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操今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襲其後,可一往而定。兵以機動,斯其時也。"

如果袁紹能要抓住這一時機向許進兵,那麼歷史的走向就可能會改變。但是歷史沒有假設,袁紹卻並沒有採納田豐的意見,卻說兒子病了,無心出征。田豐氣憤地說:"夫難週之機,而以嬰兒病失其會,惜哉!"。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袁紹在曹、劉交戰時坐失良機。在曹操已回師官渡的時候,他卻又堅決出兵了。在討論出兵時,田豐又提出不同意見:"曹操既敗劉備,則許下非復空虛。今不如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人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袁紹又不從。田豐強諫,袁紹怒,把田豐下在牢裡。袁紹移檄州郡,歷數曹操罪惡。建安五年二月,進軍黎陽(今河南沒縣東北)。官渡之戰就此開始了。

關於雙方的兵力,袁紹軍隊人數是遠遠超過曹操。袁軍的人數,諸書記載都稱為十萬人。如《三國志.魏志.袁紹傳》中稱袁紹"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曹操軍隊的人數,

諸書記載多謂不過萬人。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ニ三。"

《荀彧傳》中記載荀彧對曹操說:"公以十分居一之眾,劃地而守之。"按當時的情況講,曹操兵士不如袁紹眾多,是沒有疑問的,但少到兵不滿萬,似乎又太少了。裴松之就不同意曹操兵不滿萬的說法。並舉了幾條事例,說明曹操兵數"不得甚少","記述者欲以少見奇,非其實錄也。"

"魏武初起兵,已有眾五千。自後百戰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黃巾,受降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紀。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

官渡之戰前,當時人對於曹、袁雙方的軍情,是有評論的。曹操和袁紹自幼就有交往,知已知彼,曹操對能戰勝袁紹很有信心。在聽得袁紹提大軍十餘萬將攻許的消息後,曹操手下請將都以為不可敵。但曹操卻說

:"吾知紹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ー,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荀彧和郭嘉都是三國時代有名的謀士。兩人都先仕袁紹後投曹操,對曹、袁都有比較深刻的瞭解

。荀彧評論曹、袁,認為曹操與袁紹相比有四勝,而郭嘉則稱袁紹有十敗,曹操有十勝,內容與荀彧所說基本一樣。

"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罐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倭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土成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這是曹操陣營中對二人的比較和評價,其中不乏對曹操的溢美之詞,我們再來看看袁曹陣營之外的人士對他倆的評價。

涼州從事楊阜:"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後事,今雖強,終不能成大業。曹公有雄オ遠略,決機無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

三國時期評論曹、袁優劣的還有很多人,

荀彧、郭嘉、楊阜之說是有代表性的。袁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其心,也就必然不能容人、不能用人。好謀少決,就必然當斷不斷,失掉時機。作為一個軍事家,這就足以招致失敗了。

官渡之戰的序幕

官渡之戰,具體是由三次大戰所組成的。

一是解白馬(今河南滑縣東)之圍。

二是延津(今河南延津縣北)之戰。

三是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主力決戰。

袁紹和曹操首次交戰的地點是白馬。袁紹駐軍黎陽,派大將顏良攻曹操別將劉延於白馬。曹操謀士荀攸建議曹操領兵趨延津,虛張聲勢,好像要從延津渡河襲擊紹軍的後路,引誘袁紹分兵西來應敵

。然後掉轉兵力,快速行軍,掩襲圍困白馬的袁軍。袁紹見曹操兵趨延津,以為曹操要從那裡渡河抄襲自己的後路,果然分兵,西趨延津迎擊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曹操得知袁紹已分兵西下,即從

延津急行軍,斜趨白馬。曹軍離白馬只有十餘里路了,顏良オ得知這一消息,倉卒應戰。曹軍大破袁軍,斬顏良。遷徙白馬軍民,沿河往西撒退。

曹操能取得白馬之戰的勝利的原因,第一,曹軍主動,袁軍被動。曹操以計分散袁紹兵力,袁紹果真陷入曹操的計謀。第二,曹操採取的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滅敵人的作戰方法。第三,曹操所採取的速決戰。黎陽在河北,白馬在河南,相距不過幾十里路。這就要求曹操從延津向白馬的進軍,要秘密而迅速,而且作戰也要速決。不然,察陽袁紹授軍一到,戰局便會全部改觀。所以白馬之戰,曹操之所以得勝,最主要的還是一個"速"字。曹操從白馬後撤的時候,袁紹從黎陽渡河迫擊,在延津南又打了一仗。這一仗,曹操又獲勝了。

"紹於是渡河追公軍,至延津南。公勒兵駐營南阪下,使登壘望之,目:可五六百騎。有頃,復白:騎稍多,步兵不可勝數。公日:勿復白。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葡攸目: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醜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日: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日: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

延津之戰,曹操利用了袁紹軍隊的貪無紀律的弱點,採取了以白馬輜重誘敵的策略。袁紹兵騎雖多,但到了"分趣輜重"之時,已經亂了陣腳,成為一群烏合之眾了。所以延津之戰,曹操也是勝在了"詐"字之上。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官渡決戰,曹操的勝利之路

白馬、延津二戰之後,曹操從容地把軍隊撤退到官渡,與袁紹在官渡準備決戰。撤軍到官渡,曹操早有預謀。原因無它,就是官渡的地理位置,對曹操太有利了。我們來看看古官渡的地理位置。它位於中牟縣北,在官渡水的南岸。此地比延津更靠近許都。因此曹操就縮短了防線,也縮短了補給線。袁紹則不然,他可是深入敵境,分散了兵力,延長了補給線。選擇在官渡與袁紹決戰,是對曹操有利的。

官渡之戰,曹操是守方,袁紹是攻方。當曹軍撤至官渡,袁軍進到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東南)時,沮授向袁紹獻策:"北軍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財貨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這仍是出兵前田豐、沮授向袁紹建議的策略。袁紹沒有認真考慮,一下就把沮授的意見否定了。

建安五年八月,袁軍自陽武連營稍進,進迫官渡,

大軍依沙堆為屯,東西數十里。曹軍亦分營相當。從八月到十月,袁、曹兩軍在官渡相持了兩三個月。由於袁軍兵多勢強,曹軍兵少勢弱,曹軍的處境是非常艱苦的。

《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紹為高檜,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曹操乃為發石車,擊袁軍之樓,皆破。袁紹又挖地道,欲襲曹營,曹操輒於內為長塹以拒之。"

曹操與袁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版應紹,軍食乏"。相持期間,曹操也曾一度打算撤退到許,再與袁紹決戰。他寫信與留守許下的荀彧商議。荀彧回信讓曹操堅守。曹操聽從了苟彧的建議,堅守官渡。

"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袁紹也曾試圖分兵擾襲曹操的後方。他曾派劉備到汝南帶協助當地的地方勢力,擾亂許南。最初確也給了曹操後方ー些威脅,使得

"自許以南,吏民不安"。但劉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曹操派曹仁將騎出擊,劉備敗退,盡復諸縣。袁紹又遣別將韓荀抄斷西道,為曹仁擊破。袁紹就再不敢分兵出擊了。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袁紹在討伐曹操的時候,他也曾幻想著像討伐董卓那樣,他振臂一呼,響者雲集,但是卻根本不是這回事。袁紹在檄文中是這樣寫的。

"幷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軍泛黃河以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

檄文設想的多好啊,如果這個檄文的內容實現了,那對曹操就是四面包圍的形勢。而真實情況呢?實際出兵的,卻只有袁紹親自率領的黎陽、官渡這一路。荊州劉表根本沒有出兵的打算。而且曹操已佔有河內,他委派魏種"以河北事",幷州高幹的軍隊,一時也就出不來。

官渡之戰的前一年,建安四年八月,曹操已派臧霸等將精兵入青州,以捍東方。青州刺史是袁紹的長子袁譚。從一出兵,袁譚就在袁紹身邊。袁紹似乎根本就沒有從青州出兵的打算。這樣一來,袁紹在檄文中所聲稱的四面包圍,

其實只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實際上只有袁紹這一路兵。

官渡會戰,主要是因為曹操成功的兩次奇襲袁軍輜重,並且燒燬袁紹屯糧的烏巢而獲得了大勝。九月,袁紹運糧車數千乘送軍糧到官渡。荀攸對曹操建議說: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魏(也有說是韓猛的),銳而輕敵,擊可破也。"曹操採納荀攸的建議,派徐晃、史渙在路上邀擊韓魏,大破之,燒其輜重。十月,袁紹復遣軍運糧,使部將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護送,宿紹營北四十里烏巢。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袁紹的謀臣許攸與審配不和,攸家犯法為審配所治。攸往投曹操,將袁紹輜重屯集烏巢,"袁軍無嚴備"的情況告訴曹操,並建議曹操乘夜往襲。曹操聽從許攸的意見,決定由曹洪、荀攸留守,自己親自率兵夜襲烏巢袁軍糧谷。

"步騎五千人,皆用蒐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抄略後軍,遣兵以益備。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

這段文字選自《資治通鑑》,生動的再現了烏巢之戰的場景。烏巢守將淳于瓊,等到天明之後,看見曹操兵少,便開門出擊,後又入營自守。曹操一時攻之不下。袁紹聽得曹操往攻烏巢糧屯的消息,以為曹操本營必已空弱,決定攻取曹操的本營。

袁紹對袁譚說:"就曹破瓊,吾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

乃使部將張郃、高覽等攻操營。張郃反對說:"曹操精兵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事去矣,請先往救之。並說曹操營固,攻之必不能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袁紹的謀臣郭圖為了迎合袁紹,力主進攻曹操本營。

"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的袁紹,採取兩聽的辦法,一面以重兵攻曹營,一面也派了一部分輕兵去數淳于瓊。袁紹援救淳于瓊的軍隊將近烏巢。曹操眼看兩面受敵,情況十分危急,在這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曹操十分沉著冷靜。仍決定集中兵力,先攻破瓊營。

"操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操怒日:'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遂大破之,斬瓊等,盡燔其糧谷。"

袁紹的援軍,眼見瓊軍已破,也就不戰自敗了。張郃、高覽偷襲曹操大本營的結果又如何呢?當然也是大敗而歸。郭圖自慚他的計策失算,卻反來陷害張郃,對袁紹誣說張郃"聽得軍敗很高興"。張郃一怒之下,遂與高覽焚燒攻具,投棄曹操至此,袁軍敗局已定。軍中聽得淳于瓊被殺,張郃、高覽降曹營的消息,全軍大潰。袁紹僅和兒子袁譚單騎逃回河北。官渡大戰就此以曹操完勝而結束。


官渡之戰:曹操成就霸業關鍵之戰,此戰的勝利,原本應該屬於袁紹


結語:

三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三場大戰分別是:袁曹之間的官渡之戰、曹孫劉之間的赤壁之戰和孫劉之間的夷陵之戰。這三場大戰,分別形成了三種形勢。三場大戰之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赤壁之戰,經過文學的精彩傳播,使得赤壁之戰讓所有人鬥耳熟能詳,但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筆者認為卻是這場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曹操基本上消滅了袁紹的有生力量,此後的幾年裡,曹操在官渡之戰的基礎上,徹底打敗了袁氏集團,統一了中國北方。為此後曹魏集團以及延伸的司馬氏最終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