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狡猾”難釣?釣技是一方面,魚各項器官的功能,不可小覷

如今魚愈發難釣,越是資深釣友,體會越是深刻。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魚變得這麼“狡猾”呢?如果詳細、徹底的弄清楚這個問題,估計涉及到的學科不下7/8種,對於一名釣魚人來說,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此筆者從一個簡單而又熟悉的視角,即魚的器官功能,看能否找到其中的部分原因。

魚“狡猾”難釣?釣技是一方面,魚各項器官的功能,不可小覷

魚的常見器官及在釣魚中扮演的角色

與人的器官相似,魚的各項器官在行為活動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因魚種的不同,棲息環境的不同,個體間存在差異。比如鯰魚長時間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下,喜夜間覓食,視力逐漸退化,而像鯽魚、鯉魚這種白天、夜間均能攝食、遊動的,視覺功能則更完善。因此,下文所談及的各項器官、功能僅代表主流、大部分魚種,個體間的差異忽略不計。

首先是嗅覺。魚的嗅覺在覓食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用遠超它的聽覺、視覺。魚頭部有一對或兩對鼻孔,鼻孔中有分佈著大量褶皺組織的鼻囊,感知氣味分子的細胞及神經末梢便集中在此。魚在遊動過程中,水流從前鼻孔進入,後鼻孔排出,整個過程中水體中攜帶的氣味分子不斷的刺激魚的氣味細胞,並通過神經末梢反饋給魚的下丘腦,從而判斷對氣味的興趣與否,決定是尋覓氣味的來源,還是轉身離開。魚之所以喜歡逆水遊動,除去溶氧量豐富外,便於水流在鼻孔的進出,辨別水裡的氣味分子,發現食物。

魚的嗅覺靈敏度,遠超人的想象,大約是人的500倍。因此餌料、窩料中的味型調配的精細還是粗糙,是否合乎魚的偏好, 是很容易辨別出來的。許多情況下,釣魚人創作性地把各種餌料精細搭配,以為是美味佳餚,卻不知這種混亂的氣味,或者兩者氣味分子反應生成了其他魚不喜歡的氣味,以至引起魚的警覺,逃離窩點,所以魚的嗅覺是不可小覷的,一款好餌料需要反覆測試的。

魚“狡猾”難釣?釣技是一方面,魚各項器官的功能,不可小覷

其次是魚的味覺。與許多釣友認知不同,魚是有味覺的,感知味型的神經、細胞分佈極其廣泛,包括嘴唇、口腔,乃至觸鬚、尾巴。魚的嗅覺根據氣味分子的濃度,尋覓出食物的位置,到底是否能攝食,則需要魚味覺的判斷。不少釣友有類似的經歷,魚觸碰了幾下餌料,浮漂輕微動了幾次,再無動作。為何?魚的嘴唇輕輕觸碰一下餌料,接觸過程中,分佈在嘴唇周圍的細胞、神經末梢迅速便能判斷餌料的味道,能接受這個味道便進行下一動作,不能接受轉身離開。因此餌料的味型可能很濃郁,也能誘集到魚,但並不表示魚一定會吸食。像黑坑中的魚,多次鉤刺後,吃餌變得謹慎、小心,常被稱為“老滑魚”。其實涮餌、感覺刺痛後快速吞餌並不是最“滑頭”,有經驗的老滑魚會有尾巴擺動餌料,除去試探餌料的是否安全外,分佈尾部的味覺細胞,就輕輕觸碰的瞬間,便辨別出了餌料的味道,甚至老滑魚使勁用尾巴擺動餌料,使其脫落再將其吞食,可見老滑魚難釣不是沒有原因的。

魚“狡猾”難釣?釣技是一方面,魚各項器官的功能,不可小覷

最後是魚記憶。著名詩人徐志摩在名篇詩句中,曾提到魚的記憶只有7秒,並廣為流傳,基於詩句中的藝術加工成分,加之當時的科技水平,也無可厚非。其實魚的記憶遠非7秒,據現代科學研究,魚的記憶可維持3-5個月之久。最為明顯的例子,農村養魚塘的塘主,通常會向塘中投放一種顆粒飼料,魚在長期的攝食的過程中,逐漸會形成依賴,並且時間越長,這種依賴不停地被強化,

本質是同一種氣味分子不斷的刺激魚,記憶不斷被強化,逐漸形成慣性、依賴,長時間不能消退。另外前文提到的老滑魚,多次鉤刺後,為何對鉤尖、餌料產生警惕,便是記憶的原因。因此,釣魚人在釣魚過程中,特別是遇到老滑魚,細線、鉤不露尖,餌料定時更換,都會弱化魚的記憶對垂釣的干擾。

魚“狡猾”難釣?釣技是一方面,魚各項器官的功能,不可小覷

寫在後面

本文對魚攝食過程中的中幾個關鍵器官做了描述,指出了部分釣友認識中存在的誤區,當然魚的聽覺、視覺本文並沒涉及到。魚難釣是多方面的,本文是從魚的“狡猾”,對餌料、魚線、魚鉤的“反抗”的這一個視角,因此存在侷限性,比如水溫、溶氧量、水質、食物豐富度等垂釣環境這一方面,另外線組搭配、垂釣方式等方面,都會影響魚的垂釣難度。釣魚是一件系統工程,魚的因素、環境因素,釣魚人的因素等共同影響最終的漁獲,也正是如此,垂釣才有樂趣,需要不斷地去突破。

魚“狡猾”難釣?釣技是一方面,魚各項器官的功能,不可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