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到戰亂,往往人口銳減,為何民國三十年軍閥混戰,人口卻維持在四億多?

用戶111181753575


古時候戰亂好屠城,勝方還好築京觀!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到了現代軍閥混戰雖然抓壯丁,搜刮民財,但是沒有屠城這樣的行為了,所以這就是古今之不同,個人愚見!


夢迴唐朝162458004


民國雖然軍閥混戰,但每一個軍閥都不是孬種,更不是毒夫民賊,大多都是鐵錚錚的漢子。利可爭、仗可打但民絕不濫殺,故而人口並沒有減少多少!以下試舉一二例:

一、閻錫山


終其一生,在山西修路建橋發展經濟,大興教育,保山西人民平安幾十年,有民國三十八年,可以說山西人民幸福指數最高。

二、直係軍閥吳佩孚


抗日戰爭時期寧願餓死也不吃日本人一口糧。

三、皖系軍閥段祺瑞及其大將徐樹錚


段祺瑞,一生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世稱“六不總理”,其手下大將徐樹錚僅帶不足5000人收復外蒙古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四、奉系軍閥張作霖

山大王出生,統領東北三省,終其一生不出賣一寸土地,玩弄小日本於鼓掌,有其在小日本不能輕易踏進東北,可惜一生心血被其傻冒兒子張學良斷送。


岸上行走


民國軍閥混戰,之所以沒有造成人口大規模減少。主要是因為,民國的軍閥往往都標榜自己的“革命、民主”。做事有底線。軍閥之間的混戰一不屠城,二不殺降,三不進行大規模的洗劫。而這三點是古代戰爭中造成人口銳減的最主要因素。

古代戰爭造成大規模的人口減少,其實並不是因為戰爭本身所致,而是主要由於戰爭的破壞性所致。

民國軍閥混戰,其破壞性要遠遠小於古代的一些殘酷的戰爭。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非常慘烈的大屠殺,以及舉不勝舉的屠城。

如著名的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趙軍共40餘萬人。

秦末農民起義,義軍打下一個城池就開始屠城,其理由就是要誅殺暴秦。西楚霸王項羽是個著名的殺星,他除了眾所周知的坑殺了二十秦軍,還有大量的屠城行為。每攻佔一城必將全城百姓殺盡。

項羽在一次攻打下外黃城後,又想搞大屠殺。有一個13歲的少年挺身而出,問了項羽三個問題:外黃百姓是否自願抵抗?外黃百姓投降,等著迎接霸王,卻要屠城,百姓如何表達投誠之意?霸王難道想斷了其他城市的百姓投誠之路嗎?項羽被這個少年問得啞口無言,放棄了屠城的打算,這一城的人才保住了性命。

那麼秦政府軍攻佔起義軍佔領的城池,又是怎麼樣呢?對不起,政府軍也是一樣的屠城,其理由就是城裡人都參與謀反,所以要殺。

那麼劉邦是不是好一點?答案是稍微好一點,也好不了多少。

一般人以為項羽搞大屠殺,劉邦仁義不喜歡殺人。其實劉邦殺起人也是很厲害。史書上有很多劉邦集團屠城的記錄,如:

“南攻潁陽,屠之”、“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攻城陽,屠之”、“屠煮棗。 屠胡陵”、“擊陳豨,屠馬邑。燕王盧綰反,勃以相國代樊噲將,擊下薊……屠渾都”……。

由於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攻打下一座城池,就放縱士兵大屠殺,都是殺的平民。



更加慘烈的是黃巢殺數十萬人充當軍糧,而且製作石臼,將人搗碎做成肉泥來供軍隊食用。

還有諸如張獻忠屠川,造成四川人口大滅絕,後來“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到四川。張獻忠屠川是不是屬實,爭議很大,有不少學者認為是清朝軍隊所為,嫁禍於張獻忠。認為張獻忠殺的人沒有那麼多。

清朝軍隊還有揚州十日,屠城十天,縱兵搶劫屠殺,約80萬人慘遭殺害。嘉定三屠,殺死近10萬人。其慘烈程度甚至超過南京大屠殺。

李自成攻打開封時,掘開黃河,淹沒開封,致使數十萬人死亡。

太平天國爆發(1851年)前中國人口4.3億,太平天國失敗(1863年)後,中國只剩下2.3億人,直到1911年才恢復到3.4億人。

古代戰爭經常會裹挾無辜的平民百姓參加 ,所到之處洗劫一空。田地沒有人耕種,糧食大幅度減產。民間的存糧都被軍隊徵用,交戰雙方又會想方設法破壞對方的糧道,甚至把對方從民間徵集來的糧食採取火燒的辦法燒光。由於糧食大規模減產,由戰爭而引起人禍,造成許多平民流離失所,不少人因此而餓死。

與古代戰爭截然不同的是,民國軍閥交戰,俘虜了對方的士兵,一般都是把對方的士兵補充到自己的軍隊中。他們俘虜的士兵不僅不殺,而且當成寶貝,作為自己補充兵源的一個有效的手段。

民國軍閥交戰,他們往往還要爭取民心的支持,更不可能搞屠城、大屠殺。

民國軍閥之間交戰,一般也不趕盡殺絕。仗打到一定程度,一般就是戰敗方下野,或者出國躲避。有的還能重新成為盟友。如蔣馮閻雖然曾經中原大戰,但後來馮玉祥和閻錫山都投靠了蔣介石。

因此,民國軍閥混戰不像古代一定要致對方於死地。因此戰爭的殘酷性大大降低,而這種戰爭本身,死的人並不會太多。


今古講堂


20世紀初的時候,一般公認的說法是,中國的人口是4.5億,《辛丑條約》的4.5億兩白銀的賠款就是由此而來,平均每個中國人賠八國聯軍列強一兩銀子。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仍然是4.5億人。這就是說,這五十年裡,雖然中國經歷了多次的全國性的大規模戰亂,以及不計其數的天災人禍,但是卻並沒有出現古代常見的人口數量大幅度倒退。這是為什麼呢?

話分兩頭說。首先是古代的大規模戰亂之後的人口減少,雖然是肯定會發生的事,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數字,往往也不準確。比如東漢人口一般公認大約五千多萬,而到了三國的時候,卻只有一千萬還不到,這顯然不太可能,是統計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戰亂時期,大量的人口逃亡,脫離了國家原來的編戶齊民管理體系,所以成了國家的統計外人口,因此造成了數據上的大規模人口減少。但這些人口一般都是逃到當時國家還管理不到的地方,並不等於這些人口就真的不存在了,只是脫離了統計體系而已。

古代的編戶齊民制度下,國家徵收賦稅,徵發勞役和兵役,都依賴於人口和土地的統計,所以每個朝代進入比較穩定的時代後,都會進行大規模的人口統計,一方面是計口授田,恢復生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便於徵收賦稅和勞役、兵役。而到了王朝末期,一般都會因為各種加收的攤派賦役很多,會大大超過國家原來規定的賦役,大幅度增加農民負擔,農民不堪重負,就會千方百計的逃避。而逃避的主要方式,就是脫離國家分配給自己的土地,或者是逃到之前尚未開發的地方,比如深山老林或者邊遠地區,或者是託庇於豪強大戶。

比如東漢末期,就出現了大量的蔭庇,也就是農民為了逃避賦役,主動把土地獻給豪強地主,因為給豪強地主繳納賦役要比給國家繳納賦役要更少,從國家的角度來說,這些託庇於豪強地主的農民,就成了消失了的人口。但實際上這些人口仍然是存在的,只是國家統計不到了而已。也有大量的人口在這個時期大規模、長距離的逃亡,遷徙到比較邊遠的地區去。東漢時期整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重心都在北方,長江以南人口數量不多,而在東漢末年,很多人口就遷徙到了長江以南地區。比如諸葛亮家族原先在山東臨沂,為了逃避曹操進攻徐謙的戰爭,就遷徙到了江西一帶,之後又到了襄陽一帶。孫吳這種流亡而來的中原世家大族就更多了。

但要進行一次這樣的大規模的人口統計,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是要國家完成統一,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和平與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秩序穩定,社會也比較穩定,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基本上結束,才能進行這種人口統計。比如北宋進行這種人口統計,已經是在宋神宗時期了,而這時候距離北宋開國已經將近百年了,之前並沒有進行這種全國範圍內的統計。這就是因為,在宋神宗之前,北宋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先是和遼國進行了多次戰爭,之後又和西夏進行了時間較長的戰爭。到南宋時期,金國進行這種統計已經是大定時期,已經是金國的後期了。

一般進行這種全國性的大規模的人口和土地統計,還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足夠強大,能夠深入到基層社會,這樣才能進行相對比較準確的統計,而不是地方上的官吏胡亂填寫虛報上來的數據,才能成為國家進行賦役管理的依據。最起碼的是,國家的有效控制能力要能夠控制到縣一級,而縣一級在縣以下的鄉里社會也有比較穩定和可靠的管理體系,才能做這個事。比如明初為了進行這種統計,朱元璋因為對基層官吏不信任,所以曾多次派太學的學生下到基層進行這種土地丈量和人口統計的工作。即便如此,現在能看到的歷代人口統計數據,也遠遠低於當時的實際人口數量。比如現在一般公認明朝時期人口規模已經達到1.5億,但明朝留下的數據是萬曆時期的六千萬人。

而在民國近四十年的統治時期,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後來的國民政府,始終都不具備這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首先是全國性的戰爭始終沒有結束,一直在持續不斷的進行戰爭,先是各種軍閥混戰,然後是持續八年的抗日戰爭,再接著又是持續三年的解放戰爭,始終沒有完全結束戰爭,也沒有時間進行恢復和建設,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也沒有停止下來,所以根本不具備進行全國性的人口和社會、經濟方面的統計。只有一些學者在進行田野調查的時候,進行過一些小範圍的局部性的統計,但完全不足以以此來推算全國的整體情況。

再就是基層管理體系,清朝崩潰之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都沒有建立起來。因為處於戰亂時期,所以整個國家實際上都是處在以軍事為中心的狀態,行政管理體系的整頓始終無暇顧及,連最基本的文官官僚體系都沒有能夠建立起來。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之後,又因為經歷了黨派鬥爭,所以始終沒有能夠將國家的管理體系延伸到基層去。我們經常說古代中國是皇權不下縣,到了民國時期,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甚至連縣一級都達不到,更不用說到縣以下了。而且,因為國民政府腐敗得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誨過揚功、上下瞞報的習慣,所以完全不具備這種進行全國性的大規模統計的能力。比如電影《一九四二》中就提到,河南省因為饑荒餓死的人口超過三百萬,但是上報到中央的數據只有兩千人。

所以,整個民國時期的賦稅徵收和勞役、兵役徵發都極其混亂,許多地方甚至還在使用清朝乾隆時期編造的土地和人口統計數據的黃冊,有些地方統計上來繳納賦稅的土地甚至還不到實際土地面積的三成。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新中國建立後,因為大規模戰爭結束,社會秩序逐步穩定下來,才具備了進行這種全國範圍內的人口統計的條件。同時,國家管理體系一直向下延伸到了鄉村內部,也具備了這個能力。因此,新中國一直到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才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統計。而經過這次統計,很快就發現,全國人口數量達到了六億的規模,比原來習慣的說法4.5億多出來了1.5億,也是因此,才有了“六億人民盡舜堯”的說法。


蕭武


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了長期的軍閥混戰時期。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長期的軍閥混戰不僅沒有使得中國社會總人口銳減,反而使得人口維持在四億的水平。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筆者在總結之後,得出了以下幾點因素,僅供各位參考。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流通。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傳統的閉關鎖國政策被強制破壞。《南京條約》簽訂之後,大量國外商品湧入中國市場。當政者發現商品經濟的優勢之後,果斷開始了大規模的洋務運動,建設工廠。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後,確立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民族工業蓬勃發展。

資本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前所未有的提升。民國初期,物價水平穩定,商品流通順暢。這為人口繁衍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二,近代軍事戰爭的特性。

近代軍事戰爭與冷兵器時代不同。冷兵器時代講究人多勢眾、威勢震天。本來人口基數就不大,還要將男丁強制入伍。在古代,通常可以見到關於大戰之後的記載:“十室九空、餓殍遍野、孤寡婦孺遍地皆是。”

在晚清末年時期,受到西方新式作戰理念的影響,清政府開始培養新軍,派遣留學生。民國建立之後,廣建軍校,培養軍事人才,這些人都是投入戰場的主要力量。

近代戰爭廣泛運用火器,單兵作戰能力有較大的提升。一場戰役,往往是先拔頭籌者取得碾壓態勢,獲得完勝,敵方部隊要麼投降,要麼作鳥獸散。實際傷亡遠遠少於古代的冷兵器作戰。另外,近代醫療技術的提升,也成為了很多負傷將士的生命保障。

總而言之就是,近代戰爭比起古代戰爭,存活幾率會更大一些。(當然不是指逃兵)

第三,近代軍事理念的變化。

民國時期與古代不同。古代戰爭,不僅僅是征服一方勢力,還要威震一方,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屠城。

在近代戰爭中,人權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大規模的屠戮行為基本上不復存在,尤其是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佔領敵方土地,必定會保全地方居民。屠城這種事件成為了歷史,當然,我在這裡指的是中華民族的內戰。某些禽獸部隊缺乏軍事道德素養,在我國領土上大肆屠殺,這種連人都不算的部隊不包含在內。

結束語:綜上而言,一是社會人口繁衍能力的提高,物質保障充分;其次是熱兵器戰爭決定了戰爭的快速、乾淨;第三這是作戰思想的轉變。結合其他因素,共同締造了民國時期四億人口的結局。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觀點,歡迎評論。點贊關注,感激涕零!】

<strong>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還真是如此,在清朝末年,當時中國的人口約為4.5億人。《辛丑條約》的4億5000萬兩白銀賠款,就是這麼來的。因為當時列強的為了懲罰、屈辱中國,要求每一箇中國人賠償一兩白銀,而當時中國的人口數量為4.5億。

《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901年。10年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1911年到1949年,民國一共存在了38年之久,在這38年間,除了8年全面抗戰,其他30年間,中國始終處於軍閥割據的局面,軍閥之間的戰爭也從未停息。如此之久的戰亂,到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人口依然有5億之多。

辛丑條約簽訂

為什麼民國30年的軍閥混戰,中國的人口始終能維持在4、5億呢?對比中國曆朝歷代王朝末期,隨著遍佈烽煙的農民起義和藩鎮割據,中國的人口總是銳減,甚至出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烈景象,戰亂地區人口十不存一。

例如明朝末年,先後經歷了張獻忠和清軍進川之後,高達600多萬人口、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人口甚至不足1/10,曾經的天府之國,變成了荒無人煙的野獸出沒之地。也因此,清初清廷開始了持續上百年時間的湖廣填四川的行動。

湖廣填四川

為什麼古代中國人口會因戰亂而銳減,到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的人口始終能保持4億多,並沒有出現大範圍的人口減少呢?

第一,文明的進步。無論中間發生怎樣的曲折和倒退,人類的文明終究是在進步的。因此,在古代的時候,一些軍閥割據勢力可以肆無忌憚的屠殺,動輒屠城。例如清朝入關之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慘烈的屠殺,往往一場屠殺數10萬人就徹底失去了生命。

但是到民國時期,無論軍閥底線有多麼低,如何他們如何橫徵暴、斂草菅人命,但沒有任何一個軍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再如古代一般肆無忌憚的屠城和屠殺。少了這樣大規模的屠殺,民國時期自然不會如古代一般百姓大量減少。

軍閥割據的民國

第二,戰爭方式不同。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人數的多寡是一場戰鬥乃至戰役勝利的極為關鍵的因素。哪怕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面對數量超他數十倍的流民,依然有可能被其消滅,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蟻多咬死象。

因此,古代的軍閥們為了擴充勢力,往往竭澤而漁,將無辜百姓全部席捲一空,強行納入軍隊。他們如蝗蟲一般四處擄掠,為的就是增長自身的實力。這種模式,往往導致一個地區,數十萬乃至百萬人都被迫脫離生產,淪為流民。

民國廣州

而大量不事生產的人,不但徹底斷絕了自己生產的能力,還要四處擄掠維持生存,這種如滾雪球一般裹挾流民的方式,導致這些勢力所過之處,寸草不生,人口銳減,而民國的軍閥就不再是如此。

對於民國軍閥而言,軍隊的數量不再是最重要的,反倒是裝備軍隊的槍支彈藥,成為制約一支軍閥部隊戰鬥力的最關鍵因素。因為在火器時代,即使裹挾了百萬人口,沒有足夠的槍械和大炮,面對對手的槍炮,依然只有被屠殺的命運。因此,軍閥們開始加大壓榨力度,以掠奪更多的錢糧,用於購買武器。

民國軍閥部隊

第三,包括軍閥在內民族意識的覺醒。民國時期,軍閥們雖然一直在爭權奪利,軍閥之間的混戰也從未停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為深重的苦難。但是,從來沒有哪一個軍閥不承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同為中國人,軍閥之間的紛爭終究只是內戰而已,彼此之間也很少人下死手。自然也不會,也沒有必要對自己的百姓下手。

因此,民國時期的中國百姓雖然要遭受著戰亂、自然災害、軍閥壓榨、土匪土豪劣紳欺凌、列強剝削等諸多苦難,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依然艱難的從事著生產。也因此,雖然飽經磨難,但依然能勉強維持生存,民國時期的百姓們不會如古代的流民一般,徹底杜絕了生產,坐食山空,並最終導致人口大量死亡。


鳶飛九天2018


民國30多年戰亂,為何人口一直維持在4億多?

首先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民國30多年的戰亂中,中國的人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增長。

民國時期到底有多少人?

很多人非常熟悉的數字是4.5億人,因為1900年庚子國變,八國聯軍逼迫清朝進行大賠款,總數是4.5億,代表的意思是全體中國人民應該向西方列強道歉,道歉費每人一兩白銀。

辛丑條約後,四萬萬五千萬,成了中國人口約定俗成的一種說法,並且深入人心。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令人鮮為人知的是,民國時期我國有過多次人口普查,給我們提供了比較詳實的人口數據。1912年,民國初建,中央政府內務部即舉行了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後來的民國四大經濟學家之一的劉大鈞評價1912年人口普查說“夫民元人口統計雖不能為盡美盡善, 然觀於所列項目, 則誠可認為中國戶口普查之最詳細者”。以至於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普查,也參考借鑑了這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方法。

不過,在民國初年,北洋政府並沒有並沒有能力把統治末梢擴展到全國,所以,普查中缺少了廣東、廣西、 外蒙古、 西藏 5 個地區,只好用宣統年間的數據進行增補調整。因此得出了《內政年鑑》 版本的419 640 279 人,《中國經

濟年鑑》 版本的405810967人。

不管是4.06億還是4.19億,都比宣統年間瓦爾特·威爾考克斯給出的341 913 497 人數據要大得多。可見,從清朝到民國的改朝換代,並沒有造成巨大的人口損失。

1912年到1928年的北洋時期,軍閥混戰雖然很頻繁,但戰爭烈度都很一般,遠遠比不上甲午中日戰爭和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更比不上太平天國運動、丁戊奇荒、捻軍起義和同治回亂。造成較大人口損失反而是白朗起義等民間軍事運動。不僅如此,因為經濟出現大發展,中華民國的人口容量反而增加,人口數量雖然沒有大增長,但倒退基本不可能。

1928年,又一次改朝換代,又一次人口普查開始了。這次人口普查從1928年7月開始,到1930年7月才結束,內地16個省份中,只有陝西完成了普查,所以,這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很讓人失望。

經過複雜的算法和一部分估計和猜測,最終內政部公佈的人口數據是474 787 386 人。這就是抗日戰爭中人們常常宣傳的“四萬萬七千萬同胞”的最早來源。

不過,經濟學家經過的對人口統計的結果很懷疑。陳華寅給出的人口估計數量估計數量是445 000 000 人,而王士達424 906 746 人。一般認為,4.2億的數據可能更接近事實。

就是說,北洋時期的低烈度軍閥混戰,幾乎正好抵消了這16年的人口自然增長。中國人口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狀態。

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準備啟動憲政改革,推行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於是開始了新的戶口統計,到1938年,全國戶口統計結果顯示為474 625 744 人。這裡面要注意,為了增加本地區本族群的情況,各地極有可能使用各種方法虛報人口,從而獲得更多選票。

之後,1941年,1943年和1944年,國民政府都曾對大後方戶口進行過統計,因為能力有限,這些調查都僅限於局部地區沒有得出全國性的人口數據。

解放戰爭中,國民政府忙於內戰,更是無暇顧及全國人口統計工作。到了1950年全國解放,1953年半島戰爭結束,新中國才有了第一次人口普查,這一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是5.8億!

從宣統年間的3.4億人口,再到民國30多年始終堅持的4億多人口,一直到1953年的5.8億,我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戰爭烈度很低的北洋戰爭,似乎削減了最大數量的人口,而戰爭烈度明顯更高的新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好像反而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民國人口之謎太難解開了,因為民國的統治技術性太差了。有種非常有趣的說法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人口數據,主要依靠食鹽銷售量進行估算,大概是因為委員長是鹽販子的兒子吧!


歷史知事


從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到1936年西安事變結束,民國的新老軍閥們打了20多年戰,中國的人口一直維持在4億以上,為什麼?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產力本身在進步,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慢慢進入這個古老的國家,交通運輸、農業生產、機器生產等有了一定的提高,人們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在增強。

第二個原因,就是軍閥之間雖然打戰,但是不像以前李自成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等舊式戰爭,動不動殺俘虜,殺人民,屠城。民國軍閥打戰是軍人之間的事情,沒有哪個軍閥敢隨便屠殺人民,更沒有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屠城。

所以,軍閥打了那麼多年戰,人口沒有明顯減少,但是人口也沒有增長。


坐看東南了


在古代社會,每逢大戰亂人口必然會大幅銳減,但是近代民國幾十年的亂世卻沒有出現人口大量銳減的現象,始終維持在清末的四億人口上下,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古代社會為什麼每逢戰爭,人口會銳減那麼多?

第一是因為古代生產力落後,封建王朝對農業糧食的依賴程度很高,餓死的人很多。每逢戰爭,國家的農業生產就會被中止,但軍隊對糧草的需求卻更大,這就會不可避免的產生兩點影響。第一是農民喪失了農業生產,造成了糧食無法自足以至餓殍遍地,第二是官府過度對農民增收大量的糧食軍用,導致農民破產餓死。

第二是因為古代冷兵器時代,大兵團肉搏戰是主流打法,死傷甚巨。冷兵器時期的決戰都是大規模幾十萬人的近身肉搏戰,所以無論是輸是贏都會有“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結果,而死傷的還都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勞動力的喪生也就會導致未來人口的稀少。

第三是因為醫療水平低下,無論是大病小病、大傷小傷都會喪生。沒有較好的醫療衛生條件,許多人都是因為小病而遺憾喪命。

知道了古代人口巨減的原因,就自然可以推導出民國時期人口相對恆定的原因了。

民國時期糧食種類與產量都有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先前馬鈴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引入大大緩解了戰爭的饑荒問題,而且價格比較實惠讓很多平民都能夠填飽肚子。

其次就是民國時期的戰爭步入了熱兵器交鋒,與傳統冷兵器時代大兵團肉搏戰不一樣,是依靠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取勝,而且多是局部小戰役,發動的大戰很少,自然傷亡也小的多。

還有就是民國時期的醫療條件大大改善,並引入了西藥,而西藥的特點就是醫療效率高,這就讓傳統的小病患者治癒率很高,大病患者有機會重生,大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另外一點就是民國時期人口的流動更為頻繁,老百姓的出行方式也較為多元,有鐵路、海運等方式,北方打仗可以逃到南方避難,南方打仗可以跑到邊疆謀生,存活的方式也更多了。


納蘭談史


人口銳減不等於人口死亡。古代戰亂導致的人口大量削減,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統治根基崩塌了導致的。

舉個例子說。三國後期,魏蜀吳各自滅亡時的人口統計分別是443萬、94萬、230萬。然而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全國人口統計,全國人口竟然有1616萬人。除去當年(280年)納土歸降的東吳,原曹魏和蜀漢領土範圍內的人口高達1386萬。

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晉書·志第四》


蜀漢和曹魏滅亡的時間大家都知道,分別是公元263和265年。短短十幾年,537萬居然就激增到了1386萬,翻了兩倍多,這怎麼可能呢?

更誇張的還在後面。根據南北朝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的記載,太康三年,也就是西晉統一後的第三年,西晉全國清查出來的人口高達377萬戶,比兩年前的245萬戶又多出了50%。

案晉太康三年地記,晉戶有三百七十七萬,吳、蜀戶不能居半。——裴注《三國志·陳群傳》

短短兩年時間,戶數就增加了50%!這是什麼概念?母豬生崽也沒這麼誇張。

所以,西晉統一後,全國人口激增的道理很明顯——因為戰亂,大量的人口死亡,同時大量的人口隱匿了起來。但全國統一後,隱匿死角沒有了,並且因為戰爭停止、剝削減輕等原因,大量的隱匿人口都出來登記了。

也就是說,古代戰亂導致的人口銳減,很多人並不是“死”了,而是沒被朝廷登記在冊。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了唐朝。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全國人口約961萬餘戶。

六年後,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全國人口就只剩193萬戶了。

但詭異的是,又過了四年,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又增加到了293萬戶。

961萬→193萬→293萬,短短十年時間,人口上升、下降起伏竟然這麼大,如同坐過山車一樣。

通過唐朝的這組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古代戰爭肯定是會導致人口銳減的,但是人口銳減不等於都被殺掉了。

實際上,我們從史料中得到的數據,僅僅只是當時政府可控的戶口數據而已,並不是當時真正的人口情況。

所以總的來說,古代王朝人口數據,可以用來參考,但不能奉為真理。畢竟這些數據的統計口徑不統一。而歷史上真正有參考價值的人口統計數據,應該是雍正皇帝實行“攤丁入畝”之後。

因為雍正皇帝的“攤丁入畝”,加上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以及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承諾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促使了中國的戶籍政策與賦稅制度分離,老百姓不用再繳納人口稅了,也就是不用再隱匿“人頭”了。

所以雍正之後的人口統計數,才更加接近當時的真實情況。(至此之後,不管多大的戰亂,全國人口都沒有跌破三億,沒有呈現斷崖式的下跌)

說完了古代王朝,再來說民國。民國實際上也存在統計數據不準確的問題。

1912年,民國建立,至1949年,中間三十多年時間,實際上民國政府並沒有真正有效的統計過人口。當時最有名的一句口號叫“四萬萬同胞”(四億),喊了三十幾年。

然而解放後,新中國政府在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卻發現——全國的真實人口竟然高達六億!(不包括港澳臺,但包括了當時的海外華僑和留學生)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辭中,當時中央政府預估的全國人口大約是4.75億。結果誰也沒想到,竟然有一億多人被“隱匿”了。(因為民國軍閥又開始按人頭收稅了)

所以,實際上民國時期的人口數據,也是不準確的。雖然當時的人喊“四萬萬”,但實際人口遠超“四萬萬”。


當然了,民國已經是近代化社會了,其與古代封建王朝也有很大區別。所以民國時期沒有古代王朝那麼大人口起伏波動,除了當時人口不準確外,還有兩方面原因。

①:民國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流民戰爭。

中國的戰亂,不是說戰場上的規模越大,破壞性就越大。而是要看普通老百姓在戰爭期間都幹什麼。

比如說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年年混戰,軍人相互廝殺幾百年,然而由於老百姓並沒有參與其中。所以秦朝統一全國,結果戰國時代後,統計人口大約有兩千萬,並沒有因為百年混戰而斷崖式的人口銳減。但到了秦末大亂,情況就不一樣,當時農民普遍參加了暴動。這種暴動的破壞力極大,如滾雪球一般的裹挾著大量農民放棄生產而從事戰爭,由此對經濟和社會秩序的破壞也是極其驚人的。

秦始皇稱帝后,不興土木,大搞國家工程。而劉邦建立漢朝後,皇帝的天子座駕湊不齊四匹白馬,王侯將相們慘到要坐牛車上朝。各行各業百業凋零。這就是流民戰爭與諸侯戰爭最大的區別。

再看民國。民國時代屬於軍閥混戰,也就是跟戰國時代類似,打打殺殺的都是軍人,沒有很大的流民戰爭。戰爭規模再怎麼大,大部分老百姓的生產並沒有停滯。(民國早期的軍閥混戰也類似於春秋“義戰”。規模看似很大,但死傷並不嚴重)

也就是說,民國老百姓雖然艱苦,但因為生產還在維持,大體上還能混個溫飽。除了日軍侵華那種大規模的人為破壞外,基本上不會出現有大規模的人口衰減現象。

②:民國時期已經初步形成了民族意識和人權意識。

古代的戰爭中,統帥為了激勵士氣,通常都會允許“城破之後,大搶三天”,所謂“賊過如梳,兵過如篦”,說的就是這種暴行。

但在民國時代,由於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長期遭受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民族意識覺醒,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逐漸深入人心。當時除了日寇和少部分沒節操的流氓軍閥外,幾乎沒有誰敢大屠殺。即便偶爾有,也會很快通電全國,輿論大譁,屠殺者遭到千夫所指,不得好死。

所以民國時代,並不像古代那樣,把殺人作為一個目標。尤其是虐殺俘虜這種事,民國的正規軍是幹不出來的。


民國時期沒出現統計數據上的人口銳減,主要是三方面原因。

第一,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將近四十年沒有做過準確的人口統計,所謂的四億人口仍然是照搬清朝數據。這就導致了雖然當時戰亂導致了大量人口死亡,但隱匿人口比死亡人口要多的多。因而民國時期,至始至終都給人一種人口大概在四億人左右的錯覺。

第二,民國軍閥混戰的規模很大,但強度普遍不大。更沒有爆發流民戰爭,把整個社會拖入戰爭深淵。

第三,大多數的民國軍閥不像古代軍閥那麼弒殺。日寇侵華是一場浩劫,但抗戰勝利之後,又有一波出生高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