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山大"的皇子求學路:古代皇室如何育人?

皇位由何人繼承一直是封建皇權統治體系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自從中國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國家制度開始,一直延伸到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皇位一直是統治者最為關心的關鍵,直至清朝初期選擇的一直還是冊立太子的基本方法——遵循嫡長繼承、順序嗣位的精神。

具體來說便是嫡出長子可以被率先考慮為皇太子,其他的是備選方案如果皇帝沒有子嗣,那麼就在近親中選擇合適人選作為太子。

然而到了康熙朝,這一基本原則的實施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康熙帝在位時間遠遠地的超出了歷史上皇帝即位的平均時長,再加上其有超過30個兒子,二皇子允礽兩次被廢后,眾多皇子紛紛對太子之位覬覦許久,如何能都在這一背景下對眾多子嗣進行教育,已經是擺在康熙皇帝面前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康熙皇帝執政的後期,隨著二皇子的第二次被廢黜,四爺黨八爺黨的出現,使已經步入中年的康熙帝倍感身心俱疲。

他放棄了傳統對皇太子早早登位的想法,轉而使用秘密建儲的方法。在這樣的總指導原則下,康熙帝更加註重對皇子們的全方位教育,使其能夠在全方面發展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潛能,也能夠促使皇子們在無法繼承帝位的情況下,找到自身的樂趣。

一:強調儒學經典的學習

1.皇子學習的硬件設施

康熙皇帝深諳滿族可以馬背上得天下,卻無法在馬背上治天下的道理。要保證清王朝統治的長治久安,必須對漢民族豐富的文化經典進行參考學習。

因此,他不僅自己遍讀儒家經典,甚至還曾經參加科舉考試,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更是將儒家經典的教學貫穿在對自己眾多皇子的教育過程中。為使得皇子們認識到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康熙帝將皇子皇孫專門接收學校教育的學習地點起名為"上書房",並將上書房的地址選在暢春園的無逸齋,寓意在這裡學習要專心致志,不能夠貪圖享樂,為的就是讓子孫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夠貪圖玩樂。

1.康熙對皇子學習的高度重視

通過研究清朝文獻《康熙起居注》,可以窺得到皇子皇孫們在學校統一學習時的大致情況:每天天剛矇矇亮,在凌晨三點到五點之間,學習的皇子們就要到無逸齋,對前一天學習的知識利用大約一個時辰的時間進行復習。

到了五點到七點,對學生們進行漢文教育的儒家學者就先後抵達上書房,

學生見到教師應當向漢族學生那樣首先實行相關禮節,禮畢之後教師就要對皇子們功課進行檢查,主要形式便是要求皇子背誦儒家經典背誦的內容,基本上是孔孟經典,還有相關史學知識。

學生能夠熟練的完成教師檢查的內容後,漢文師傅那就選擇另外一部分的知識進行講解,學生理解後便要繼續進行誦讀,並將學習內容熟記於心,確保在接受父皇——康熙帝下朝後的第一次檢測。

正常情況下,康熙帝只要在朝廷上處理完朝事便會直接到無逸齋,對皇子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隨機的進行提問,諸皇子一旦答不上來將會受到嚴重的懲罰。在康熙帝對儒家文化大力提倡和重視下,儘管最後登上皇位的只有四阿哥一個人,但是康熙帝其餘的兒子也擁有著頗高的文學造詣。

三皇子胤祉便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學者型代表,組織編修了儒家經典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十三皇子更是在文學、繪畫上有了傑出的成就。康熙帝的眾多子嗣中,因為早期接受了良好的儒家經典啟蒙教育,為非作歹者幾乎沒有。

二:不忘初心——文武雙管齊下

1.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尚武是長期生活在草原上滿族的基本精神與傳統,是滿族文化中最為精華的部分之一。在傳統的滿族教育中處於舉足輕重的核心位置,康熙帝作為滿族人的重要代表,必然會對"武'的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具體的教導過程中,為了能夠將皇子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棟樑,尤其是成為滿族自身教育過程中公認的英雄,康熙帝在對子孫教育時,不單單大力推崇漢家的文化經典,也十分注意對子嗣進行武術培養,使得諸多子嗣能夠在進行漢族文化學習時,不忘本民族的精神和宗旨。

2.因材施教,學以致用

在進行武學教育時,康熙帝不僅僅注重課堂學習,更關注子孫們武學知識學習的實用性。具體來說騎射、摔跤之類滿族特色明顯的體育運動,是皇子們在接受學校教育中必須學習的課程。康熙帝還十分注重將子孫們學習到的體育知識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因此他每年都會帶領兒子們到塞外進行行獵。

這方面的資料不僅僅在我國清代的基本文獻資料中有所體現,供職於清廷的傳教士張誠對此也有形象的記錄:1692 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一年,玄燁在塞外巡視時身邊就帶了七個皇子,最小的皇子年齡還不到十歲,在為期一個月的巡視中間,這些皇子們終日能夠策馬揚鞭、肆意馳騁。九歲的九皇子甚至在一次圍獵過程中,成功捕獲兩隻鹿。

因為長期以來的嚴格訓練,不少皇子在箭法上都有著出色的表現,皇三子允祉便是一個典型,他的箭法甚至可以與康熙帝本人不相上下。按常理說生在帝王家的王子們都是養尊處優的,然而在康熙帝的有意識教導下,他三十五個兒子絕大多數都練就出了過硬的武術技能。

不僅僅如此,康熙帝對子嗣的教育現代化,還體現在他可以根據每個皇子不同的性格、特長學習能力等特點,開展因材施教的策略,三皇子允祉就是一個典型。

康熙帝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他在學術學習上有著濃厚的興趣,且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要比其他皇子好很多,因此便在科學文化知識學習上單獨的對其進行教導,尤其注重對其進行幾何學知識與原理的教學。在這樣的專門教導下,三皇子的特長被充分的挖掘出來,後來在修訂《律例淵源》時,先前的科學文化知識儲備為其順利的開展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障。

三:為什麼清朝皇帝的綜合素質這麼出色?

縱觀清朝歷史,不止康熙一朝,大多數皇帝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是其他王朝難以比擬的。

1.秉承一脈的皇室教育

滿清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在青少年時期,自己受到了很好的皇室文化教育和能力訓練,即便到了晚年也堅持讀書,同時,他對子孫們的教育也極其重視。

一次,乾隆皇帝見到皇子十五阿哥學著當時名士的派頭,在自己扇子的題畫詩落款,署有名號"兄鏡泉",非常生氣,好好地將其訓斥了一番,並且以此教育皇子皇孫:"皇子讀書,惟當講求大義,有益立身行己,至尋常琢句,已為末務,何可效書生習氣,以虛名相尚乎?"(《清稗類鈔》)

乾隆皇帝告誡皇子們要學習"講求大義,有益立身行己"的務實的真學問,不可養成虛浮的習氣,堪稱是對清代皇室子弟讀書提出的指導思想。

乾隆皇帝有個關於皇室教育的理論很有代表性:"我國家(滿洲)世敦淳樸,所重在國書、騎射,凡我子孫,自當恪守,烏可效書愚陋習流入虛謾乎?…事關非小,不可不防其漸。"這個手諭貼在皇子皇孫們上課的上書房,時刻提醒皇室子孫。

2.清朝的公主教育

《清稗類鈔)中有清太祖努爾哈赤對公主們進行教育的記載:"天命癸亥( 1623年),清太祖御八角殿,訓諸公主以婦道,毋陵侮其夫,恣意驕縱,違者罪之。"

這是滿清皇族對皇室女性後代品德教育的一個生動例子,從對公主出嫁後的婦德要求,以及懲罰口氣來看,滿清皇室對公主們的教育管束是很嚴格的,或許這也是有清一代,沒有出現過於驕橫跋扈、有失婦德之公主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總結

秘密建儲制度是清朝統治者推行的汗位推選制以及嫡長子繼承製後,所創造性使用的皇位繼承製度。在該種制度下,每個皇子都可能是下一任皇位的繼承人,因此對於皇子們的教育模式便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關係著未來國家實際統治者的整體素質和決策能力。

康熙帝作為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偉略奇才,在進行子嗣教育時,不僅僅注重堅持學習漢族儒家經典,還堅持文武雙管齊下的宗旨,注重對所學知識的實踐與應用,這對提升皇子們的綜合能力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