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月光男孩》:多重標籤的背後,只是男孩的成長經歷

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頒獎禮,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不是獲獎的電影和演員,而是頒錯獎的大烏龍,因為工作人員失誤,導致頒獎人拿錯了信封,將最佳影片頒給了電影《愛樂之城》,主創們的獲獎感言都快說完了,又把奧斯卡小金人給還給了電影《月光男孩》,除了在場當事人們的尷尬,還有一群盯著直播的媒體人,原本是搶著第一時間推送,結果手快也是種錯誤。

電影《月光男孩》:多重標籤的背後,只是男孩的成長經歷

<strong>頒獎雖然發生烏龍,但我們最該關注的還是電影本身,很多人覺得電影《月光男孩》能夠得獎,不過是為了少數群體的正確,照顧他們的情緒,看到這樣的看法言論,讓我更加覺得電影《月光男孩》更加實至名歸,因為所有的敏感標籤都只是一種偏見和歧視,所謂的正確不過是高高在上的輕視和施捨。

電影《月光男孩》:多重標籤的背後,只是男孩的成長經歷

在我看來,電影《月光男孩》只是一位男孩的成長經歷和故事,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經歷和故事。

第一:情感世界的相互矛盾

電影分為三個段落,以男主角奇倫的童年、少年、成年來敘述故事,兒童時期的喀戎,家庭貧困,被周圍人稱為"小不點",母親吸毒成癮,在不不清醒的時候,對喀戎惡語相向。

瘦小單薄的他經常被同齡人欺負,一次偶然,他為了躲避追打,而誤入了毒梟胡安的地盤,胡安雖然是黑人毒販,但對瘦小沉默的喀戎友好溫和,帶他去吃飯,收留他過夜,還讓女友特蕾莎跟他溝通,胡安和特蕾莎的關愛,讓一直備受家庭傷害的喀戎,感受到少有的溫情。

除了胡安和特蕾莎,喀戎唯一的朋友黑人男孩凱文,看到喀戎被排擠會主動關心他,告訴他要去反抗,不能總是被人欺負,為此還跟他打了一架,雖然這樣並沒有改變喀戎狀況,但兩人的友誼得到昇華,從此對凱文有了不一樣的情愫。

電影《月光男孩》:多重標籤的背後,只是男孩的成長經歷

然而,這些美好溫情也是痛苦矛盾的來源。

波拉是喀戎的親生母親,卻一直對喀戎不聞不問,為了吸毒不管他的死活,在清醒的時候,又對喀戎說自己愛他,她明明是喀戎的母親,最該愛喀戎的人,卻給了喀戎無盡的傷害。

胡安是喀戎的精神父親,兩人沒有血緣關係萍水相逢,但卻給予了喀戎從未有過的父愛,教他游泳,告訴他要做自己,不要讓別人決定,讓喀戎有了自我的意識。然而,胡安也是將毒品賣給母親的毒販,喀戎受到的傷害,也是胡安間接造成。

凱文是喀戎唯一的朋友,也是他唯一愛過的人,在遭受校霸的壓迫,為了不被人排擠,而在眾目睽睽之下,對喀戎大打出手,可即便如此,喀戎也依然愛著他,即使十年之後,他也從未接納過任何人。

愛是真實存在的,傷害也是真實存在的,相互矛盾,彼此糾纏,就像父母與子女的問題,明明是世界上最該相互關愛的關係,然而,現實當中卻總有相互傷害,身份只是一個符號,人才是本質。

第二:自我身份的認同

都說要做自己,可是做真實的自己又談何容易,當發現自己跟多數人不同,又改如何面對了?

高中時期的喀戎,依舊瘦小,沉默,依舊被校霸欺辱排擠,母親依舊沉湎於毒品無法自拔,生活依舊是沒有改變,只是最關愛他的胡安過世了。

特蕾莎還是如母親一樣愛護他,在他無處可去的時候,收留照顧他,但卻成了別人侮辱傷害他的話柄。

凱文,成了他情感唯一的寄託慰藉,在一個夜晚,在海邊偶然相遇的兩人,發生了親密的接觸,喀戎為這份感情而迷茫不知所措。

然而,第二天,卻遭受了凱文的毆打,一直針對喀戎校霸混混,威脅凱文對喀戎動手,凱文為了不被排擠,而選擇了傷害喀戎,最後,一直懦弱內斂的喀戎,在傷害和痛苦中,徹底爆發。

因為對凱文的愛,他沒有選擇告發,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將那個一直傷害嘲笑他的校霸,打倒在地,從此那個弱小無助的男孩,消失了。

電影《月光男孩》:多重標籤的背後,只是男孩的成長經歷

成年後的喀戎,活成了另一個胡安,健碩的肌肉,一口金牙,成了他當初最厭恨的毒販,他好像擺脫了過去,然而,在夜深人靜時,他會因為夢到母親而從夢中驚醒,會因為凱文突然而來的電話,他窘錯惆悵,會因為母親的道歉,而不受控制的流淚。

<strong>無論身份容貌如何變化,他依然是那個脆弱無助的男孩,渴望被愛,渴望被尊重,只是曾經的傷害和背叛,讓他選擇用另一方面孔,保護自己,他遠離母親,不再接受任何感情,他用逃避的方式,避免任何傷害。

可是,逃避雖然有用,但不能解決問題,傷害、背叛、恐懼,依然存在,只有勇敢面對,才能獲得解脫。

最後,喀戎接受了母親的道歉和勸導,一邊哭泣一邊抱住母親,曾經的傷害不會消失,但對母親的愛也無法割捨。

電影《月光男孩》:多重標籤的背後,只是男孩的成長經歷

喀戎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凱文也是這樣。

童年時期的凱文,告訴喀戎要學會反抗,不能讓任何人欺負,可是,凱文自己卻不敢反抗,為了不被校霸排擠而傷害喀戎,他跟周圍人關係很好,有許多朋友,跟女孩談戀愛,但,這只是他為了迎合大眾的方式,害怕因為自己的不合群,而被群體欺負傷害排擠,為了跟隨群體大眾,他掩藏了真實的自己,活得小心謹慎。

成年後的凱文,成了一位廚師,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要為生活奔波,雖然,辛苦疲憊,可是他卻覺得無比充實,他勇敢地接受了一切,接受了真實的自己,鼓起勇氣給喀戎打電話道歉,約他見面,為了做了一頓晚餐。

這些,不能改變凱文曾經對喀戎傷害,但可以讓喀戎明白,他的愛並不羞恥,至少這麼多年過去了,凱文的心裡一直牽掛著他,只是愧疚和懦弱,讓他不敢面對。

電影的結尾,當喀戎依偎在凱文肩膀上,他們都接受了真實的自己,勇敢面對內心真實的情感。

第三:標籤之下是狹隘的偏見

拋開電影中的膚色、性別、出身等因素,拿掉一切標籤,只是一位普通男孩的個人成長,原生態家庭、校園霸凌、環境排擠偏見,自我認知的矛盾迷茫,這些除了所謂的敏感,還有存在性。

在我們大部分人的成長經歷中,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困難和迷茫,遭遇各種傷害和欺辱,很多人即使一生,也無法擺脫原生態家庭的傷害,童年的陰影,情感的挫折。

電影《月光男孩》:多重標籤的背後,只是男孩的成長經歷

這些情況不僅僅只屬於外國,屬於黑人,屬於少數群體,也屬於每個普通人,無論是誰,擁有多少身份,首先是都是人,是人都有追求愛與被愛的權利,都有對夢想的追求,都該被平等對待,任何身份,在情感面前,都是形式上的虛無。

可是,現實當中,我們卻無法避免被標籤化。

河南人偷井蓋,廣東人什麼都吃,內蒙古人上學騎馬住帳篷。

這是開玩笑的梗,但也是地域黑,對各個地區的偏見,狹隘的看待每個地方的人,因為長相,性別,學歷,工作等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而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用有色眼光看待每個異樣的人。性別歧視,地區歧視,外貌歧視,這些問題我們都存在,拿個別現象來代表少數群體,就是一種野蠻自我的無知。

<strong>去掉一切標籤,大家都是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剛剛降生的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誰都不知道,黑人中有罪犯毒梟,也有總統和籃球巨星,白人中有精英紳士,也有變態和詐騙犯。

<strong>同樣,我們也是如此,這無關身份。

結語:

在看電影《月光男孩》時,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家庭的不和睦,經常經歷過的校園暴力,無疾而終的暗戀,最終年華已經消逝,成了現在的模樣,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最終,我也沒有實現曾經的夢想,成為自己渴望的人,但,這才是大部分人的情況。

<strong>電影也是如此,用平靜細膩的方式,講述了一位普通男孩的成長經歷,沒有熱心逆襲,沒有無病呻吟,沒有疼痛青春,有的只是無法改變的生活,無處逃離的宿命,無法釋懷的傷害,雖然電影的最後,生活依然發生變化,但,喀戎終於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了。

或許,我們沒有能力改變生活,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生活,就像"大喜哥",一個貧窮又孤單的底層男人,他遭遇過太多的不幸,依然積極面對生活,不在意旁人的眼光,遵從內心的渴望,他不是異類,只是將自己真實的模樣展現出來,他活成了獨一無二的自己。

而我們很多人,卻將自己藏在身份之下,掩藏內心真實的渴望,活成了別人眼中的正常,到最後,除了遺憾無奈,自己還不開心。

電影《月光男孩》:多重標籤的背後,只是男孩的成長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