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我們鍥而不捨地改造別人,是因為我們也曾被“操控”

40多歲的徐伊萬和自己的老婆張璐離婚了,他們從創業到結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卻越來越多。


《囧媽》我們鍥而不捨地改造別人,是因為我們也曾被“操控”


這其中包括有生活方面的,工作方面的,但我認為追根揭底徐還是徐伊萬對老婆張璐的控制慾太強,張璐的那句:“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這也是電影《囧媽》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看的時候,很多人都是笑笑一過,但仔細想想,在生活裡,我們又何嘗不是那個曾經被改造,後來想要去改造別人的人。


《囧媽》我們鍥而不捨地改造別人,是因為我們也曾被“操控”


在美國作家蘇珊·福沃德博士 和克雷格·巴克 所著的《原生家庭》中,表示一個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薩提亞也曾表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因此,我想,我們之所以總想去改變別人,是因為我們身後都一對“操控型父母”。

1.什麼是操控型父母?

他們總是用她/他認為,來代替我們的想法,一些父母因為遺憾沒有活成自己曾經想要的樣子,而去要求孩子照著他們心中所想的樣子去成長。

就像電影裡,母親自己認為吃番茄好,所以不停給徐伊萬吃番茄卻不曾問問他是否喜歡。

雖然影片並沒有講述徐伊萬的童年,但從這一點,不難看出,徐伊萬的母親,和很多操控型的父母一樣,他們從孩子蹣跚學部的時候,就開始控制他,不讓他走到街道上,但對於一個小孩子而言,母親的這種操控只能說是謹慎,但當孩子成年了,母親依然如此“操控”,那麼,適度的控制就變成了過度的控制。


《囧媽》我們鍥而不捨地改造別人,是因為我們也曾被“操控”


生活裡,有很多的父母,他們從來都不曾嘗試去傾聽孩子孩子心底的聲音,他們十分狡猾陰險,還經常把自己的控制偽裝成為對孩子的關心,總是在教育子女時,名正言順地用一句“這都是為了你好”來開頭,去幹涉和操控子女的生活。

這類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甚至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而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並希望他們永遠不會消失。

甚至以一種簡單直接,毫無掩飾的方式來控制你:

按我說的做,否則我就再也不給你錢花!

如果你違揹我的意思,就等於在我的心口上插一刀!

這類父母甚至一度將這一切都歸功於愛,因為愛,所以忍不住要去控制。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他們之所以有這麼強烈的控制慾,是因為,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父母們開始害怕被遺棄,害怕孤獨,他們想要的是子女們永遠的依賴。

在電影裡盧小花和兒子的關係並不好,兒子結婚以後,各自過各自的生活,兒子很少回家,以至於家裡的門換了鎖他都不知道。

和很多的控制型父母一樣,盧小花要做的,就是讓子女自覺自己還是個孩子,這樣她就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成為兒子依賴的大樹,從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很多控制型父母培養的子女,在成年以後,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會產生一定的模糊,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在《囧媽》中,盧小花不停的給兒子嘴裡塞小番茄是這樣,盧小花因為個人主觀意見,而不讓兒子,接近俄羅斯美女同樣如此。

面對母親的控制,40多歲的徐伊萬顯得無力反駁,但事實上他的心裡,曾無數次想要逃避這樣的控制。

一把沙子,握得越緊,流失的越快,有時候該學會適當的放手,但往往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做不到。

2.“操控型”父母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因為長時間被“操控”,孩子失去了父母的鼓勵,失去了嘗試和探索新鮮事物的風險,而覺得無助和不滿足。

對子女而言,取悅父母就成了一場永遠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他們時常把孩子當做能力不足、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小孩來對待--儘管他們的這種認知與事實並不符——卻以此達到控制子女的目的。


《囧媽》我們鍥而不捨地改造別人,是因為我們也曾被“操控”


所以,不管孩子多麼的努力,都無法到達父母心中的終點。

就這樣,當父母給不斷對孩子施壓,控制,甚至摧毀他們的感情,令他們產生膽怯、內疚好控制他們時,他們的面前就只剩下了兩條路,一條是投降,一條是叛逆,但不管孩子們選擇哪條路,都不利於心理上的解脫。即便叛逆看起來似乎是一種解脫,但事實上,叛逆和投降是一樣的,我們依然被父母牢牢地控制著。

在《囧媽》裡徐伊萬白手起家,四十多歲就當上了小老闆,生意做到了美國,也算是小有成就。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們眼中小有成就的人,在母親盧小花的眼裡,依然是一個什麼都做不好的孩子。

在她眼裡,兒子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他的婚姻,他的身材,他接不接電話,生不生孩子都是問題。在她眼裡,兒子就沒有讓她放心的地方。


《囧媽》我們鍥而不捨地改造別人,是因為我們也曾被“操控”


就這樣,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在媽媽的“控制”下,瞬間變成了擁有成人外表的無助孩子,他不停地跟母親互懟,甚至一次次想要衝破母親畫下的牢籠,做出違背內心的舉動,但即便選擇了叛逆,他依然沒有擺脫母親的控制。

生活中,像影片裡,盧小花這樣的父母有很多,他們常常將自己的精力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明明是自己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卻要說,不是我要管你,而是你管不好自己。

最終,讓孩子在父母的管控下,努力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父母就這樣在我們的心裡種下了一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他們會隨著我們一同成長。

就像《囧媽》中的徐伊萬那麼努力的想要擺脫母親的操控,卻不知道,自己早已經成了和母親一樣的操控者,在混上和家庭哥哥方面飽受折磨。

就像武志紅說的: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

3.“操控型”父母該如何跟孩子相處?

紀伯倫曾說過:“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囧媽》我們鍥而不捨地改造別人,是因為我們也曾被“操控”


如果你是一位“操控型”的父母,就請在子女可以把我自己生的時候,停止對他們的控制。因為他們又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活,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靈魂。

你有屬於你的夢想,但不要把這一切都強加到他們的身上。只有當你做出改變,重新掌握自己人生的控制權時,對孩子,對你都是一種解脫。

在《囧媽》的最後,盧小花跟兒子經過6天6夜的相處,她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兒子已經長大,他不再是從前的那個小孩,他是個大人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她知道因為自己的操控,對兒子婚姻和生活上造成的不良影響,她選擇了放手。

結果,當她不再對兒子的生活橫加干涉後,自己跟兒子的關係反而變得越來越好,兒子甚至主動邀請媽媽和自己一起住。

因為,得體的退出也是一種愛。母子一場,是生命最深厚的緣份,深情只在漸行漸遠中才真實。

最後,把《原生家庭》這本書送給那些正要或者已經成為父母的人,在這本書中分析了很多如“操控型”這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這類行為是如何傷害並影響他們成年後的生活的。

但書的主旨並非在控訴這類父母,而是傳授你如何應對,讓那些曾經受過傷害的人重新獲得勇氣和力量,從“有毒父母”的模式中解脫,重獲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