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蓮川幕府,蒙古文化和漢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金蓮川幕府,蒙古文化和漢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四大文明古國

前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過很多的民族和文明。由於種種原因,民族逐漸消亡了,其文明也隨之中斷了。有這樣一個民族,從她誕生在這個世界起,就一直延續著,其歷史從未中斷,這就是漢族,一個偉大的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文明更是豐富多彩,經久不衰。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各個領域優秀者比比皆是、層出不窮,讓漢族的文明始終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巔。儘管時常有外族入侵,暫時丟失了政權,但文明始終未中斷,強大的漢族文明甚至同化了入侵的外族,接受了漢族文明,蒙古政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 “金蓮川幕府”蒙漢文化的暗中融合

公元1251年,蒙哥即位蒙古大汗,即位後立重用了自己的弟弟忽必烈,他認為忽必烈在眾多的弟弟當中"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民庶事,遂南駐爪忽都之地",於是"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忽必烈就在金蓮川駐帳開府,廣徵四方文學之士及藩府舊臣於府內,形成了著名的<strong>"金蓮川幕府"

金蓮川幕府,蒙古文化和漢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金蓮川,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端的正藍旗,此處水草豐美,氣候宜人,金蓮花在每年的七八月份盛開。是遼金帝王的避暑勝地。忽必烈正是在金蓮川廣攬人才,確立了安邦治國之策,開創了大元盛世的偉業。

當時進入金蓮川幕府的人才,大約有六十餘人。多是儒學、文學等領域的精英,是一個來源廣泛、文化淵源和師承各異的儒士群體。這些人在有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大都將推行漢法、經世濟民都當做畢生的追求。

金蓮川幕府,蒙古文化和漢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金蓮川上金蓮花


<strong>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當時幕府人員的組成,分成幾個部分,一是藩府舊臣,另外是招攬的四方文學之士。藩府舊臣有董文炳、董文用、燕真、賈居貞及孟速思(他不是漢人,但會理財),招納的四方文學之士又分成了三個團隊,一是以劉秉忠為首的邢州人組成的,如劉秉恕、張耕、王恂、馬亨、劉肅、張文謙、李德輝等,這些人都是由劉秉忠推薦而來的,二是儒家學者,崇尚程朱理學,有竇默、姚樞、楊惟中、許衡、趙復,代表是許衡,他是元代儒宗,是一個可以影響政治和學術的人物。三是金國的名士。如張德輝、元好問(寫"問世間情為何物"的那位)、王諤(金國狀元)。此外,還有一些西域人和蒙古人也加入了幕府,其中代表人物是廉希憲,他是一位漢化極深的西域人,精通儒學,和中原學者不相上下,19歲入忽必烈王府,人才"廉孟子"。

金蓮川幕府,蒙古文化和漢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金蓮川幕府的靈魂人物--劉秉忠

金蓮川幕府的這些人,不但有可以稱為宗師的學者,還有精通科技的人才,有精通兵法、治國之道的謀士,也有善於打仗的軍事人才。金蓮川幕府的建立,實際上讓忽必烈擁有了一個治理國家的團隊,為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儒教大宗師"蒙漢文化的公開融合

如果說金蓮川幕府的建立是忽必烈默默的接受漢化,那麼接受"儒教大宗師"就是向世人表明,公開的接受漢族的文化了。

公元1252年,張德輝(晚年別稱龍山三老、曾為忽必烈推薦元好問等二十餘人)和元好問一起覲見忽必烈,請求忽必烈接受<strong>"儒教大宗師"稱號,忽必烈欣然接受稱號,此舉正式宣佈忽必烈接受儒家文化。施行漢化。

作為一個蒙古人,忽必烈一定知道接受這個稱號的意義,那他還為什麼接受?他現在還不知道自己能當蒙古大汗,但他此時"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1253年又受封於關中,要想把自己的領地治理好,就必須"用漢法治理漢地"。於是先從邢州開始,推行漢法治理。果然劉秉忠的老家沒有讓忽必烈失望。

"協心為治,洗滌蠹敝,革去貪暴,流亡復歸,不期月,戶口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 -《元史張文謙傳》

金蓮川幕府,蒙古文化和漢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忽必烈營建元大都繪畫

忽必烈高興之餘,決定大範圍施行漢法,河南、關中紛紛效仿、不久,金蓮川幕府中的人員出馬,又將蕭條的關中治理的煥然一新,政治、經濟、農業、教育都繁榮起來。史稱關隴大治。

邢州、河南和關中的治理是忽必烈用漢法治理漢地的開始,也為他治理全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金蓮川幕府,蒙古文化和漢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內蒙古烏蘭巴托蘇赫巴託廣場忽必烈雕像

但是,你覺得對的事情,別人卻不這麼認為。很快這些成果,給忽必烈帶來了滅頂之災,差一點就功敗垂成。

三、"鉤考局"的危機

<strong>在江湖上混,遲早是要還的

忽必烈大張旗鼓的施行漢法後,得到了非常理想的成果,讓他在漢地和漢人中的勢力威望與日俱增。引起了大汗蒙哥的注意,蒙哥是以"遵祖宗之法,不蹈襲他國所為"自居的,當他知道了忽必烈的做法,極為不滿。又聽說忽必烈聽從漢臣建議,由劉秉忠等人建立了一座新城(即元上都開平),更是不滿,這一矛盾於1257年春天爆發了。蒙哥大汗臨時設立"鉤考局"派近臣赴忽必烈封地,全面清查財賦,同時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表明上是檢查忽必烈的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對忽必烈任用漢人施行漢法的一種否決,並想瓦解忽必烈的勢力。忽必烈一下子從雲端跌落到地獄的入口了。

金蓮川幕府,蒙古文化和漢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元上都遺址


金蓮川幕府漢臣姚樞為忽必烈獻計。其一送妻子和世子到首都和林,於大汗前長期居住。其二面見大汗,以表心跡。忽必烈三思後答應了。果然兄弟情戰勝了猜忌心,酒桌上都沒有讓忽必烈解釋。忽必烈安全了。

樞曰:"帝,君也,兄也;大王為皇弟,臣也。事難與較,遠將受禍。莫若盡王邸妃主自歸朝廷,為久居謀,疑將自釋。"及世祖見憲宗,皆泣下,竟不令有所白而止,因罷鉤考局。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姚樞傳

忽必烈估計當時流下了好多冷汗。還是漢人有辦法,幸虧有姚樞,幸虧有金蓮川幕府,幸虧有漢臣,幸虧我選擇了漢化。


金蓮川幕府,蒙古文化和漢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忽必烈雕像

結語

忽必烈一生的事業,正是從金蓮川幕府廣招賢士起家的,這個期間他通過日夜的耳目渲染,知道了漢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了天下"以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治"的道理,找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向和方法,通過用漢法治理邢州和河南的成功,完成實踐對理論的檢驗,證明了自己的選擇是對的,雖然經歷了"鉤考局"挫折,但經過姚樞的化解,有驚無險的度過了,這更證明了自己選擇的正確性。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正是這些知識、人才的儲備,讓忽必烈抓住了上天給他的機會,成為一代傑出的帝王。


參考文獻:

  • 《元史 卷四 本紀第四》
  • 《元史張文謙傳》
  •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