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的故宮雪景!可惜再次無緣,只好看圖過把眼癮吧(多圖)


今冬也是奇了怪了,雪一場連一場!更奇了怪了的是,故宮,這雪中美景總是與大家無緣。嘆息啊嘆息!何況今天還逢2月14日情人節,有的情人早在之前就約好了,一定要一起去故宮看場雪。可眼下疫情正在防控期,這宮裡還是不開放呢……筆者趕緊專門整理一批之前拍的故宮雪圖, 我們人進不了宮,看圖總可以吧,就在網上想念一下故宮雪景吧。上圖是一對情侶在午門金水橋畔自拍,看樣子穿的夠厚實的。

最近幾次下雪,要麼逢週一故宮閉館,要麼處於疫情期,哪也去不了。的確是讓攝影發燒友們憋壞了。不過,下雪了,我們好歹也可以隔窗看看雪景了,放鬆一下心情也好。但願這故宮的雪景也能幫大家緩解下緊張的情緒。上圖是雪中的端門。端門城樓在明清兩代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

我整理完了這組圖,發現來自前幾年的不同時間段的雪景,最早的11月初,最晚的3月。像上圖這張,還垂柳依依呢,看了下拍攝時間,是11月1日,當年這雪下的可夠早的。這個機位是筒子河畔城牆邊,遠處的閣樓是午門東雁翅樓。


這個也是午門東雁翅樓下,由於紅牆是有斜度的,所以部分雪花可以“粘”在牆上,成了斑駁的積雪。但看這現場景觀,筆者自己也心生疑惑,這麼好的雪景、這麼大的雪,除了畫面中有兩個人物外,當年怎麼沒見幾個遊客呢?難道以前的人不出來玩?我專門查了查日期,是2011年2月13日,差點也是個情人節,跟今天只差一天。那麼9年前為何沒那麼多人湧進故宮看雪呢?我也不知,難道是因為那時候故宮還沒成網紅?

雪中故宮最壯觀的還是俯拍的視角。建築群本就氣勢宏大,再加上白雪覆蓋大殿,又多了一絲韻味。這視角當然是來自景山公園萬春亭了,天好的時候萬春亭上架滿了長槍大炮,全是觀光和拍攝的遊客。

這也是俯視視角,故宮東側的建築群,還可以看到御花園的一部分。

故宮裡面的雪景可就多了。可以說,無論什麼天氣,故宮都是移步換景。這是最核心的太和殿。太和殿就是咱老百姓常說的“金鑾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內有個寶物,那就是“建極綏猷”的匾額,原為乾隆皇帝的御筆。但我們今天看到的牌匾是複製的,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被搞丟了。

其他各類大殿的雪景,想必大家也都看過相關的圖片,由於篇幅受限,我不發太多,但關於“金鑾殿”前的幾件寶貝,我單獨整理出幾張,這些寶貝在雪中的細節,也許大家見的少些。這是那隻鼎鼎大名的仙鶴。在白雪皚皚的故宮雪景中,顯得更為修長更加安靜祥和了。


仙鶴身上披著一層白雪,細節迷人。至於太和殿前為何放置銅鶴?有些朋友可能去故宮多次,也沒細究原因。這要從太和殿的功能說起。很多人對於太和殿其實是有誤解的,以為電視劇裡演的上朝的場景就是在這裡發生的,非也,太和殿其實是紫禁城內舉行大典的地方,明清皇帝登基、宣佈即位詔書,皇帝大婚,冊立皇后等重大儀式都在此舉行。而統治者對祭祀、儀式等活動極為重視,期盼江山永固,社稷長存,所以就放置了象徵美好和長壽的鶴。

同樣代表長壽和江山永固之意的烏龜,也被置於太和殿前。看這雪中的烏龜,顯得更加可愛了,像是蓋了一層厚厚的白棉被。另外需說明的是,龜和鶴在這裡不僅具有象徵意義,它們還有實用功能。它們都是以銅鑄造,中間是空心的,每有大典時,中間點上香料,煙霧就從龜和鶴口中冉冉吐出,為現場營造起一分神秘感覺。這有點像今天舞臺演出時的煙霧機的功能。

層層疊疊的石欄在白雪映襯下,更顯韻律。

這是金水橋的石欄。S形曲線更顯魅力。白雪使這種韻律更為簡潔,也更為純粹。

這個日晷,我也專門整理出來。可能大家看到這種雪中的細節的機會不多。日晷是舊時的計時器,想必這個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多介紹了。

可眼下疫情還在肆虐,不能進宮怎麼辦?惟一能做的,也就是在故宮周邊拍拍了。比如這個視角,角樓。有一年下過雪我去拍時,發現機位全被佔滿了,根本沒有立足之地,恰好一個攝影師低下頭,露出角樓。我就抓拍下了這個瞬間。

也有遊客堆個小雪人,與角樓合影的。

像這種閉館時期,頂多是在城牆下、筒子河邊溜達溜達。但筆者提醒大家,目前仍處於疫情嚴密防控期,儘量減少出門,如果只是為了拍雪景外出,個人並不建議。實在不行,就忍一下吧,轉發轉發我這篇圖文,與朋友分享一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嘛。呵呵,最後祝您身體安康!也期盼瑞雪兆豐年,疫情早解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