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農村還是喜歡城市?原因是什麼呢?

梁小峰


我還是比較喜歡農村,主要是環境好,空氣很清新,壓力也沒有那麼大,可以自給自足,就像這次冠狀病毒這麼厲害,人們的生活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影響,但是在農村,最起碼吃喝是不愁的,糧食很富裕,蔬菜地裡也是新鮮的,現吃現摘,吃飽喝足帶著孩子們,在院子裡做做運動,玩玩遊戲,很充足,很踏實,喜歡這種田園生活


半寸時光207303039


做為一個農村娃,讓我談談我的感受。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我不喜歡田裡的蚊子,不喜歡下雨的泥濘的鄉間小路,不喜歡農村七大姑八大姨的聒噪,不喜歡低矮的房子……

後來,真的等到讀完大學遠擇工作地方的時候,我卻又回到了農村,然後,等到自己結婚的時候又是在農村建了自建房代替城裡的商品房。

是啊,我討厭田裡的蚊子卻嚮往自己家有塊有機蔬菜地,沒有農藥自給自足;我不喜歡的鄉間泥濘的小路也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寬敞的馬路;我厭煩農村人的聒噪但我卻離不開父老鄉親聚在一起的這份熱鬧;我不喜歡的農村低矮的房子也被新農村善良的小洋房代替了;我享受農村清新的空氣,我討厭獨處我喜歡熱鬧;我喜歡農村純樸真誠善良的人們;我喜歡這個新時代新農村的改變。

每每看見我爸在自家菜園種菜時,總是心裡有所觸動,是的,我們每個人都該有自己所熱愛的東西,有人喜歡繁華,有人喜歡田園生活,但是,所謂的詩和遠方,也無須要遠走高飛,只需選擇一個方向,行之使歡愉心房,人之將憂慮皆遺忘即可。

所以,無所謂喜歡農村和城市,重視心靈的滿足,豐富我們的生活,拓展我們的視野才是生活的本質。


強大的茄子


在這裡分享一下我回農村八年的美好時光,06年之前我住在農村老家後來看到同齡人都陸續的嫁到了城裡,住進了高樓大廈,於是乎自己就拼命的創業掙錢,09年終於實現了美好願望,那個時候自己的大閨女也正好上一年級,成為一個城市中的小學生圓了我小時候的夢想,那個時候總以為小學同學城市裡的孩子有出息將來人脈也會不錯,也會有好多的大學同學,所以我們把這個願望寄託在大閨女的身上。

後來由於創業原因,很多的事情不是想象的那麼盡人意,後來的屢次創業改行我又回到了自己的婆婆家,也是現在的農村老家,。在這裡我們成立了農業公司,有了自己的西瓜地,玉米地,地瓜種植基地,還有各種蔬菜小園子。回來這八年最幸福的就是每天沐浴著新鮮的空氣,陽光,真的是不願意再回到城裡了。但是每週六週日也會帶著我的老三閨女去樓上看看自己的父母,最多一天一夜就回來了。好多村裡的人有時候說我們兩口子有問題,說您看人家城裡放著大樓不住回來踩著亂泥巴,其實他們不會懂得我們以前在城市裡創業的艱辛和曾經輝煌後被城市套路太深的人欺騙的感覺,在村裡的美好體會出了沒有空氣汙染更多的是那種消遣自在和淳樸。真的我特別喜歡自己的小屋,喜歡自己的開闢的小菜園,喜歡70年代的人幹活的踏實和韌勁,喜歡和老公一起努力的在地裡除草打藥和收穫。

其實我覺得無論從事怎樣的行業,只為自己的一個喜歡和堅持,這個八年裡我們有了自己的農業服務公司,帶給農戶新科技無人機做服務獲得了不同等級的榮譽證書還被省級好評。這些應該為自己自豪吧!下一步我要帶上農村的各種特色農產品走進城裡人生活裡,走進各種的高檔小區讓他們和我一起感受農村的美妙旋律。











醜媳婦帶你去農村


喜歡農村,喜歡那環境優美,風光秀麗的山河,花草樹木隨處可見,空氣清新,處在那樣的環境,給人心情放鬆、無憂無慮的自由自在的感覺。但是,現實是人們都是工作在城市裡,想要過農村的生活基本不可能。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在市郊租農房,價格低些,自己長住經濟能夠承受的起。把房子裝修一下,院子種上花草,每逢週末或假期過去小住,調節一下工作時的緊張思緒,是非常愜意的事。我有幾個朋友就在市郊租了窯洞,還有一個朋友在市郊承包了一個山溝,過段我也打算到那裡整間房子,閒了過去玩。









1秋野1


也許是人到中年了,和以前的想法不一樣了,要是讓我一個人生活的話我會選擇農村,我老家在山區空氣特別好,雖然離城市有點遠,但是該有的都有,生活還是能夠滿足的,也就是醫療和教學條件差點,人們過的還是挺幸福的。想想在農村有一個大房子,有個大院子,吃這自己種的菜,養養雞,養養花多麼的美好。可是條件不允許啊,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們都需要我們。畢竟在城市裡經濟來源要廣,我選擇在城市生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醫療條件要好的多,最開始我是為自己考慮,因為我是一個過敏體質的人,有嚴重的食物過敏,就是要命的那種,所以在城市裡要是有個問題可以及時搶救,比農村要好多。後來有了孩子就更不一樣了,我兒子在兩歲前,幾乎有一半的時間我們是奔波在一院的,所以對醫院的依賴性就更強了,那個時候就醫方便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所以我們買房子選擇了在醫院旁邊,老公在外地工作,在這個城市裡我沒有朋友和親人,一個人帶個愛生病的孩子,住在醫院旁邊讓我有安全感。還有就是我們雙方的父母年級都大了,身體免不了有個問題什麼的,離得近也有不少優勢。最後要說的就是孩子今年要上小學了,我們要進最大的能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條件。所以我肩上的擔子還很重,還沒有能力享受我們嚮往的農村生活,應該有大部分人和我一樣吧,面對就業,教育和醫療的問題都選擇了城市中奮鬥。


太行山上的杯子


謝謝這個提問。對於喜歡農村還是城市我想說的是未來城市貧民會越來越多,還是喜歡農村。

1、戶口問題和醫保問題, 二十年前,那個時候,農村人想著法子要弄個城鎮戶口,因為城鎮戶口有養老,有醫療。那個時候要是農村誰家的小孩考上了大學,進了城裡,那真是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但是現在考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多,城市也早不是天堂。 現在是農轉非,非常容易;非轉農,不好意思,國家沒有規定。 現在農村也有了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 醫療保險就是“新農合”,現在我老家江蘇報銷25% 養老保險就是“普惠式養老保險”,已經實行,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每月在領取。 另外,在農村,如果是感冒、發燒、拉肚子等的小病,一般20塊錢以內都可以看好(掛水等),試問20元,在城市,可以嗎?連掛號都不夠。 2、農村比城市更容易抵抗通脹 一般來說,即使糧價翻兩倍,對農村來說,只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因為老百姓收入可以增加。但是對於城市的貧民來說,那可是災難性的後果。蔬菜瓜果這些東西,在農村都可以種植,不要說這些都很難種,一般的農民都會種植。 就像現在的包菜,我在上海買是兩塊,我端午節回家,在農村集市上買,1塊錢給了我13斤。 像冬天吃的菠菜,可以賣到3塊錢一斤。我媽種的菠菜吃不了,都餵羊了。

3、住房等, 現在農村建小樓的越來越多,屋裡的傢俱電器一應俱全,淋浴抽水馬桶都有,而這些兩層小樓的總成本也就8萬元左右(6萬元的料,包括磚頭、樓板;2萬元的人工成本,請工人建房子)。現在8萬元在農村不稀罕,經濟 好了,可以在城市打工,經濟不好,可以回家有地。

4、收入來源 一部分可以在城市打工、一部分就近城市打工(平時在家也做農活,這種是雙棲的) 還有就是發展特色農業,可以種大棚、種果樹等等。 現在種地,國家有補貼,每畝每年補助70餘元。

5、老百姓對GCD的評價 我也經常像大家一樣,對GCD有很多抱怨,回到農村老家,我問我媽對GCD怎麼評價,我媽說很好啊,現在種地不要錢,還發補助,看病報銷,過了60還給養老。 看到了沒有,老百姓對GCD評價還是很高的。但是城市裡的人就不這麼認為了。



嘿哈養樂多


我喜歡農村,可能受小時候的影響,骨子裡總是有濃濃的鄉情,我家是個小漁村,只有三十多戶人家,可是風景秀麗,資源豐富,從小划船抓魚撿螺絲,水裡泡大的,每次回家,都喜歡去走一走村中的石板小路,看看家家戶戶小院子的花花草草,思緒都會飄的很遠很遠……








西瓜太郎瀞文


喜歡農村,在村裡長大,城裡工作。可是還是想回農村,那裡有童年的回憶,有山有小河,可以山上採野果,放牛羊,何等自在。小時候經常去山上採野菜,回來經過爺爺的加工,嗯。。那個香啊,綠色無環保。南方的城裡待久了,總是會溼熱,腸胃不舒服。可每每會老家爺爺奶奶身邊就能神奇地好了,不排除水土原因,但家裡的環境真的好,吃的東西都是純天然。整個人很安逸,沒有那麼浮躁。現在回憶起,真的想回小時候呀,多麼無憂無慮,逍遙自在,還想再調皮搗蛋一次,三天不被揍,上房揭瓦那種,哈哈哈。


喵咪學藝Vlog


我個人比較喜歡農村

①環境與消費

在這裡你不用考慮什麼PM,出了家門口就是莊稼,自家院裡都有種月季、杏樹、石榴樹、葡萄樹、香菜等等.不用想著菜價水果多少錢一斤之類的,院子裡有種啊!只管摘。

②鄰居

遠親不如近鄰,在農閒時端個碗蹲在大門口兩家就嘮起來了,誰家有個紅白事的都互相幫襯著!缺油缺鹽家裡先拿著用去,很多細碎事在這不舉例子了!滿滿的溫暖!

③互聯網與交通

記得小時候對外面世界的瞭解很有限,大多是通過黑白電視機、廣播和村裡出去打工人的閒聊略知一些,知識的獲取途徑也大多是發的課本!去個縣城吧路不好也沒有公交車[捂臉]!現在不同了由於互聯網的出現,你想了解哪個城市哪個國家也就敲敲鍵盤的時間。農村現在到縣城或者市區都有那種綠色能源公交,現在農村私家車也不少無論去哪都方便了,路修的都是柏油路或水泥路!

我本人是在這出生長大,直到上大學去了鹽城!

“林塘闃寂偏宜夜,煙火稀疏更似村”這種狀態的農村真的很美,每次回家都睡的太早而且還睡的太舒服,晚上起個夜還能瞅一瞅星星,城市真的沒得看!




海賊小暉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喜歡是一種心理感受。既然是一種感受就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我在農村長大,一直到上高中之前我眼中世界的樣子就是農村那樣的。鄉里鄉親都認識,吃飯還能端著碗串門兒。屋前可以種櫻桃樹,柿子樹,樹下可以搭鴨棚。屋後是菜園,一個星期不買菜也餓不著,還喜歡跟著媽媽去菜園,她摘菜,我就神侃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兒。旁邊有山,山上長竹子,初春挖春筍,初冬,挖冬筍,可有勁兒了。不冷不熱的時候,還可以挖葛根,磨成葛粉,一天一碗,比啥阿膠桃膠都好吃。小夥伴們一起上學放學,不用家長接送,自由自在的長大。現在,在城裡工作了,但父母還在老家,每當生活工作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想回去那個小村莊,聽聽清早雞打鳴的聲音,聞聞土灶燒木柴的炊煙味兒。回去那一刻就覺得心落下來了,這才是生活。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不過就像此次疫情導致的突發事件,如果一直呆在農村,也會覺得焦慮,日復一日,看得見結局的生活也會覺得沒有激情,會嚮往城裡鬥志昂揚的生命力量。有了小孩之後也會更多的考慮教育醫療資源的配置,拋開這些硬件因素,我更傾向讓孩子在大自然里長大,接地氣兒。我們這代人骨子裡都是崇尚奮鬥的,熱愛攀比的,這個攀比不是貶義的意思,是我們會不自覺的將自己的一切與同齡人比較,他買房買車了,我買了嗎?他小孩參加夏令營了,我們要不報個班兒?所以我們必須在城市的熱土上奮鬥,為我們心中生活應該的樣子努力。農村的家就作為我們心累的時候可以暫時歇息的地方。圖為農村老家快90的老太,抱著她的重孫兒,我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