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甄嬛本可讓親生兒子繼位,為何非要讓四阿哥登基呢?

太極星空


與其做個勾心鬥角的皇上,不如做個逍遙自在的“果郡王”。

甄嬛從入宮時的單純可愛心底善良,被逼到如今勾心鬥角。

曾經的她只希望有份真摯的感情,到頭來卻親手為自己愛的人奉上了毒酒。



雖然受皇上萬千寵愛,可終究是別人的影子。

甄嬛走到今天是沒得選,但是兒子弘瞻還小,天性純良身為後宮之主的甄嬛可以替他選擇就安逸的路。

因為甄嬛在這後宮看到了太多的爾虞我詐,伴君多年也看到了皇上為王位手足相殘。後宮裡勾心鬥角的人生甄嬛本就排斥,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她厭倦了。



況且弘瞻是果郡王的親生兒子,深愛果郡王的甄嬛清楚兒子和果郡王,都是嚮往自由的人這樣的人何必被皇位禁錮呢?

甄嬛為何不立六啊哥,皇上出殯的那天為了皇位繼承人,大臣和王爺啊哥們都吵得不可開交。有支持甄嬛立六啊哥的人,也有極力反對甄嬛立六啊哥的人。



反對的人,怕的是主少國疑,甄嬛聽政。但甄嬛卻沒有立六啊哥,反倒是立了自己的養子四啊哥。

不立六啊哥是因為他還小,沒經歷過什麼事情,沒有四啊哥那般年紀不大,卻也經歷過些事城府也不淺。更重要的是六啊哥是果郡王的兒子,皇上臨死前念念不忘的都是弘瞻是誰的兒子。



不管是朝廷裡還是後宮對六啊哥的身世都有所傳聞,就連宮裡的嬤嬤都說六啊哥不同於其他啊哥。

倘若六啊哥當皇帝保不齊未來某天,就又有人拿六啊哥身世說事,到時候不好收場。



甄嬛厭倦了宮鬥更加不想捲入政治鬥爭,自己愛的人都不在了又何必讓自己的孩子步後塵,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兒子認祖歸宗。

另外四啊哥經過這些年的錘鍊,已經具備了比較好的政治素養。

他有心機也懂得感恩,是甄嬛才有了他今天的地位。當初圓明園相見甄嬛見他可憐,便收養他做了養子,最後四啊哥慢慢成了寶親王。



隨著四啊哥的長大他也參與了幫助甄嬛上位的行動,在甄嬛的身邊四啊哥也學了些權謀之術。

他感激甄嬛但也忌憚甄嬛,正是由於甄嬛那句“他的親王,由你來封”,讓四啊哥看到了自己繼承皇位的希望。



最終四啊哥繼承皇位,借典故讓六啊哥認父歸宗。既免了四啊哥提心吊膽的擔心六啊哥那天會奪了自己的皇位,又了了甄嬛對果郡王的愧疚讓六啊哥得以認祖歸宗,做個逍遙快活的“果郡王”不必被權利束縛。


因為甄嬛是第一個對四啊哥好的人,又是他的養母視他如己出,所以即便他當了皇帝,甄嬛和六啊哥的性命地位都不會被動搖。畢竟四啊哥再腹黑,也不可能想落個對“生母”不孝的罵名吧!



總而言之,甄嬛深知皇位表面風光,實則勾心鬥角。自己入宮本就無意權勢,奈何無心插柳柳成蔭。以前沒得選現在可以替自己兒子選,六啊哥還小何必要當皇帝,況且他又不是先帝的親生兒子。



四啊哥雖然是養子雖然有些腹黑,但是對甄嬛心裡還是感激的,他們是共贏的關係定能保自己和兒子性命和榮華富貴!


小沙看劇


甄嬛讓四阿哥登上皇位,是有很大私心的,下面我來具體說說為什麼甄嬛不讓親兒子繼位,卻選擇了四阿哥。

一、四阿哥登位能讓群臣信服

看過《甄嬛傳》的人都知道,四阿哥有勇有謀,能屈能伸,而且飽讀詩書有心機,這樣的四阿哥登上帝位能服眾。

而甄嬛所生的六阿哥年紀尚幼,且天真爛漫沒什麼心機,登上皇位後少不了甄嬛操心,但有規定稱後宮不得干政,甄嬛插手朝政,群臣會不服氣。

二、甄嬛藉此洗脫嫌疑

雍正駕崩時最後見的一個人是甄嬛,如果甄嬛真讓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恐怕會被猜測她是故意謀害皇帝,為自己的兒子鋪路。

四阿哥登位,甄嬛既洗脫嫌疑,又博得了一個好名聲。

三、為了果郡王

果郡王去世,只留下一個孩子,而這個孩子後來還被玉嬈夫婦二人收養了,所以果郡王算是膝下無子了。

為了不讓果郡王絕後,也為了讓六阿哥能夠名正言順的做果郡王的兒子,彌補甄嬛沒能在果郡王死前告訴他真相的遺憾,甄嬛早有讓六阿哥歸入果郡王一脈的打算。



所以多疑的四阿哥登上皇位,正好順水推舟讓甄嬛實現這個想法。

四、為了六阿哥的一生考慮

在甄嬛看來,六阿哥一生快樂無憂才是最大的幸福,當皇帝未必是一種幸福,她看到了後宮的鬥爭的慘烈,不希望自己兒子登上那冰冷的寶座,被無盡孤獨包圍,被後宮嬪妃整得子嗣單薄。

還擔心六阿哥登上皇位後,他的身份被有心人知道,利用。


娛劇圈


甄嬛的擔心還是不少的,她擔心自己的親生兒子也被老婆算計到斷子絕孫,擔心弘曕的身世有一天會曝光,擔心弘曕會被兄弟相殘。甄嬛作為宮鬥走來的老人,對於宮裡的那些手段和見不得人的事,她知道的實在是太多了。

甄嬛在打敗所有人之後,她唯一的顧忌就是四阿哥。沒錯,就是四阿哥。四阿哥心機比較深,這一點大家應該都能看出來。他登基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甄嬛商量弘曕的事,直接說弘曕身份尷尬。

甄嬛不是聽不出來,弘曕和他相比,自己是養子,養子不比親生兒子親,難保甄嬛有一天突然反悔,想要弘曕做皇上。四阿哥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必須要把這種可能性扼殺在搖籃裡。

在甄嬛剛回宮的時候,四阿哥幫她出主意,讓她借祺嬪立威;在涉及到皇帝臉面的事情,四阿哥牢牢地記住甄嬛說的話,保住皇帝的臉面;四阿哥這幾年跟在甄嬛身邊,早就學會、看透了甄嬛那幾招。

在皇帝駕崩出殯的時候,四阿哥聽到要立自己為新帝的時候,有點意外。對於四阿哥這種頗有城府的人來說,好不容易拿到手的東西就要好好握在手裡,不能再出一點意外。只有弘曕永遠不能繼位,那才能永保自己的江山。



甄嬛自己說讓弘曕出嗣旁支,永無繼位的可能,她不會再因為弘曕動搖江山,在四阿哥看來這是識大體,但是甄嬛的私心觀眾都能看到:讓弘曕認祖歸宗。


這是甄嬛的私心之一,卻也是甄嬛所擔心的。萬一以後有人說出來弘曕的真實身份,豈不是弘曕和她的性命保不住,而且名聲也會壞掉?

手足相殘是甄嬛不想看到的,弘曕一生假如被老婆算計到子孫凋零也是甄嬛不想看到的,弘曕一生被皇位、身份禁錮而不開心,也是甄嬛不想看到的。弘曕是果郡王的兒子,在甄嬛心裡,弘曕的性子必然是會隨果郡王的,皇位不是目標,自由才是。

基於甄嬛對弘曕未來的考量和私心,她必然不會讓弘曕繼承皇位的。


入行娛樂


《甄嬛傳》裡,甄嬛之所以扶四阿哥登基,而不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弘曕繼位,根本原因就是:首先,弘曕還小,若貿然扶他登基,不僅難以服眾,而且難免招來災禍;其次,四阿哥雖非親生,卻是養在自己膝下的,他登基對自己的其他孩子沒有威脅;再次,為了弘曕一生的平安喜樂,也為了果郡王考慮。

弘曕太小,難以服眾,執意扶持只會招災禍

當時的弘曕,年紀太小,雖然有少部分大臣支持他登基,但是大多數朝臣都是極力反對的。若甄嬛執意要扶持弘曕,不僅難以服眾,還會造成朝局動盪。當時皇上剛剛駕崩,人心本就不穩,還要提防居心叵測之人趁機作亂。當務之急,便是穩定朝局,穩定民心,不可再橫生枝節。

再者,皇上未駕崩前,有大臣曾提議過弘曕可為儲君,但必須去母留子。也就是說,六阿哥登基可以,但必須賜死甄嬛。以防母強子弱,後宮干政。大部分朝臣不支持六阿哥登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擔心六阿哥太小無法親政,甄嬛掌權,干涉朝政。


四阿哥養在自己膝下,對弘曕等無太大威脅

四阿哥雖非甄嬛親生,但早已過繼到甄嬛名下,是由她親自教養的。對於四阿哥的學識及能力,甄嬛是清楚的。她並不是未經考慮,就把四阿哥隨便推出來的。由誰繼位,這不僅關係到她自己,關係到朝局,關係到大清的江山,也關係到天下的百姓。甄嬛是經過長久的觀察和深思熟慮,認為四阿哥是有能力繼承大統的。況且當時那樣的局面,扶持四阿哥,不僅能服眾,且能控制局面,穩定人心。

還有一點,四阿哥畢竟是自己教養長大的,就算登基,也不會對弘曕造成太大的威脅。畢竟,四阿哥也會顧及到甄嬛與他的母子之情,甄嬛對他的教養之情。



為了弘曕的一生考慮,同時也是為了果郡王

四阿哥雖本性不壞,但是一旦坐上了那個位置,身為帝王必然會為了江山穩定,地位穩固,剷除可能對自己有威脅的手足。就算甄嬛在世時能護住弘曕,難保以後她不在了,弘曕無人看護,不能一世平安。她必須為弘曕的一生考慮,將他過繼給果郡王,從此弘曕就無緣帝位了。這樣,四阿哥不僅會對弘曕放下所有戒備,還會顧念甄嬛,顧念兄弟之情,對弘曕一生悉心照顧。

至於另一個方面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果郡王。對於果郡王允禮,甄嬛一直覺得自己有愧於他。如今允禮被皇上害死,他的兩個側福晉一個被毒害身亡,另一個自盡而亡。果郡王唯一的兒子,早已過繼到了慎貝勒允禧名下,也就是甄嬛的妹妹玉嬈的膝下。果郡王一脈,可以說是後繼無人了。而六阿哥弘曕本就是果郡王的親生兒子,無奈一直到果郡王身死,都不能相認。用這樣的方式過繼到他的名下,不僅名正言順,還能保得果郡王一脈後繼有人。這也可以算做,是甄嬛對允禮的補償吧!


總而言之,無論是權衡當時的朝局,還是考慮到弘曕的一生,扶持四阿哥登基都是最好的選擇。正如甄嬛所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娛記小蛇


其實立四阿哥為帝已成定局,甄嬛沒必要再大費周章,讓自己和六阿哥弘曕墮入深淵。先帝駕崩之前,早已擬好密詔,藏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甄嬛既然能知道,自有王親重臣也知道,嚴加防範,別人也別想動什麼手腳。為江山社稷計,為長遠計,甄嬛其實與皇帝早達成共識,四阿哥就是不二人選。





對於立儲之事,多疑的皇帝早就對甄嬛三番五次的試探,稍有不慎,甄嬛只怕早就丟了小命,還談什麼讓六阿哥上位,能護母子周全已屬不易。

想必大家對皇帝那句“白綾價貴,朕想想也就算了”那句話印象深刻吧!


前朝大臣議論立儲之事,眾說紛紜,但重臣張廷玉說:熹貴妃出身不高,且出宮修行本非善類,如立六阿哥恐惹人非議,況且主少國疑,怕將來牝雞司晨。 皇帝說拋開生母熹貴妃,單論六阿哥,張廷玉就說:若立六阿哥,當效當年漢武帝,殺母留子。



後來皇帝就專門試探甄嬛,當時,甄嬛正在撫琴,皇帝讚道:聽熹貴妃琴音當飽餐。

甄嬛:臣妾自問沒有那樣的好本事,皇上萬萬不可抬舉臣妾,若哪一天聽信牝雞司晨之言,皇上會一條白綾賜死臣妾。

皇帝:白綾價貴,朕想想也就算了。

皇帝又說:朕煩心的是太子之爭,四阿哥年長,六阿哥是朕心頭最愛,朕也為難,說到底,朕總想起四阿哥出身來。



甄嬛先說皇帝春秋鼎盛,提議早立國本之人必然心存詛咒,又說臣妾希望國本歸正,弘曕資質平庸,為長遠計,四阿哥最合適。皇帝說:四阿哥並非你親生!

甄嬛:皇上煩心的是太子人選,而非臣妾親生。

皇帝:那朕若為四阿哥尋一個出身更高貴的養母呢?

甄嬛:只要名順,江山後繼有人,臣妾絕無異議。

皇帝:經此一事,朕已屬意你為皇后。

甄嬛:臣妾不敢與純元皇后比肩,已蒙聖恩殊榮,為臣妾之事已經物議如沸,臣妾不願居於炭火之上,讓皇上為君臣夫妻情分為難。




正因甄嬛識大體,顧大局,皇帝暫時打消了對甄嬛的疑慮。

可是隨著果郡王的邊關歸來,還有夏刈發現果郡王“問熹貴妃安”的書信,皇帝又開始懷疑甄嬛的雙生子,已經著手安排夏刈採血準備私下再滴血驗親。當然,皇帝身體狀況江河日下,他心裡很清楚,後事自然作了安排!

皇帝的喪禮上,恆親王就率先發難,因為有慎郡王的全力支持,後宮又是甄嬛大權獨攬,恆親王料定甄嬛會立六阿哥弘曕。當慎郡王說請熹貴妃上位時,恆親王立刻說:立黃口小兒,怎能服眾。


慎郡王自是少不了與之爭辯,甄嬛先是謙遜推讓:國家大事,深宮婦人如何知曉?

接著話鋒一轉:先帝既讓本宮掌管六宮,諸位親王就不得不聽本宮一言,先帝聖明,雖然喜愛六阿哥,卻也知主少國疑,一切以國事為重,皇帝有親筆密旨,四阿哥弘曆人品貴重,歷練有成,宜承繼大統,先帝高瞻遠矚,早將親筆密旨黃紙固封,貯於錦匣內,擱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後,諸位親王大臣可一同前往驗看。



四阿哥弘曆乃甄嬛養子,甄嬛說立四阿哥尚且遭到恆親王逼問,何況立幼小的弘曕?況且先帝生前身後,甄嬛都反覆強調不願居於炭火之上,為江山計,為長遠計,四阿哥都是最合適的人選。況且四阿哥為甄嬛養子,甄嬛已是毫無異議的聖母皇太后。甄嬛假如一意孤行,立弘曕,勢必禍起蕭牆,牽出陳年往事事小,說不定四阿哥與六阿哥同時都不保,因為甄嬛的母家既無兵權又無政權,連個得力之人也沒有,四阿哥生母卑微,朝中更無什麼勢力,到時候,四阿哥與六阿哥兩敗俱傷,漁利之人更不知是誰!



最聰明有頭腦的女人莫過甄嬛!


尋桂子




最皇帝未必是天下第一得意事

新帝登基,甄嬛成為太后,多少次死裡求生,多少手段和被陷害,終究成為太后。

但這新帝不是甄嬛的親生兒子,是她的養子。這一天,甄嬛去看宜修皇后,皇后百思不得其解的問甄嬛,為何不讓自己的兒子做皇帝。

甄嬛說,做皇帝未必是得意事。其實,皇帝受了多少算計,又用多少心思算了多少人!坐擁天下,也得為了天下而思量、考慮!

皇位是權利,令很多人爭,可是坐上去的那個人,有時候也很委屈,也很無奈。這是事實。不光是電視劇,歷史上的皇帝也是呀!

帝王有帝王的榮光,也得有敢承受這榮光背後的委屈的能力!



甄嬛的親生兒子並非皇上親生兒子

甄嬛的親兒子是弘曕,弘曕是甄嬛與果郡王的孩子。所以,按理說,弘曕不應該叫皇上皇阿瑪,而是伯伯。

那麼,甄嬛心裡能沒數嗎?那必須的呀,既不是皇上親兒子,怎麼能坐江山呢!

萬一有朝一日,這個事情被翻出來,弘曕、果郡王王府、崔槿汐、蘇培盛以及甄氏一族等一干人,將會受到什麼處罰?結果不堪設想!

再者,甄嬛一路走來,不容易。她也明白弘曕的身份,不該有此想法。尤其是果郡王的性情,自然對權利也沒什麼想法。

甄嬛大概也有這樣的意思吧,果郡王的孩子也應該隨他吧!最後甄嬛讓弘曕過繼到了果郡王名下。總算是認祖歸宗吧!



四阿哥有做皇帝的資質,再者老皇帝也是這一個意思

四阿哥雖然年幼的時候,不受皇帝喜歡,但是他努力,學得快,領悟力也高。綜合來講,還是很有資質的!

甄嬛一句,有皇后一日,三阿哥就有登基之望。四阿哥就旁敲側擊的鼓動三阿哥為十四叔求情,結果三阿哥被撤去黃帶子,貶為庶人!

三阿哥被皇帝責罵,四阿哥在門口聽著,寧嬪問他會不會,他說他不會。等寧嬪走了以後,甄嬛說才聽他背過,怎麼不會?

四阿哥說額娘謙虛,不喜歡張揚,所以耳濡目染,他也該。

皇帝試探過甄嬛,說弘曕最好。但是聰明的甄嬛,肯定覺得不妥,她既然知道華妃是怎麼死的,便知道如何避其光芒!

最後,四阿哥登基,有人不信。甄嬛說皇帝遺詔放在正大光明後面!所以,弘曆登基也是謹遵遺詔的。

所以,非甄嬛一定要讓四阿哥弘曆登基,而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弘曕,是由多種原因決定的!


無心浪味仙


原因如下:

甄嬛活了這一輩子,看透了做皇帝的本質。皇位並沒有那麼好坐,坐上這個位置有許多的無可奈何和壓力,成為皇帝要心繫天下,沒有過多的自我,還要娶一堆自己不喜歡的女人勾心鬥角,不得安寧。她希望自己的親兒子能活得開心快樂,無憂無慮,不想他承受太多。

雖然兒子明面上是皇帝的兒子,其實是甄嬛和果郡王的,果郡王被皇帝殺害沒有留下子嗣,甄嬛希望親兒子能在恰當的理由下光明正大地過繼成果郡王的兒子,讓果郡王這一支傳承下去,綿延子嗣。她也不想自己的親兒子去繼承殺父仇人的皇位,這會讓她覺得對不起果郡王。

四阿哥畢竟不是甄嬛親生的,雖然甄嬛養育了他,但是四阿哥並沒有把她當做自己的母親,心中始終有隔閡。她知道四阿哥心繫皇位,如果不讓他登基而讓自己的親兒子登基,不僅會讓四阿哥心生芥蒂,讓他們兄弟反目成仇,還會讓支持四阿哥的眾大臣心生異心。為了皇室的和睦,更為了讓四阿哥心中對她充滿感激,友愛兄弟,甄嬛推四阿哥坐上皇位。

甄嬛本已是身份尊貴的皇貴妃,不管是親兒子做皇帝還是四阿哥當皇帝,她最後都能成為皇太后,擁有無上尊貴的地位,是後宮中最有威望的女人,掌握著後宮所有人的生殺大權。自己的親兒子能活得逍遙自在,自己也可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不快哉。


冰凌無瑕


甄嬛傳中甄嬛本可讓親生兒子六阿哥弘曕繼位,為何一直都支持四阿哥弘曆登基呢?

這是因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深諳宮中計謀

甄嬛從十六七歲入宮,到最後登上太后的位置用了十幾年的十年,這十幾年也是一個單純的甄嬛變成一個心思算計、殘忍的甄嬛。這十幾年的時間甄嬛經歷了被誣陷、殺人、囚禁等一系列宮中汙穢的東西,也慢慢變成了耍手段、互相算計的人。甄嬛知道這種生活是多麼不容易,多麼痛苦,而且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被別人把自己的孩子算計沒有,所以甄嬛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經歷這種痛苦的事情。

二、稚子年幼、不擔大事

雍正去世的時候,甄嬛的兒子才剛剛七歲,用現在的年齡來看,七歲的孩子剛剛上一年級,什麼都不懂,那他怎麼能擔得起治理一個國家的重任呢。所以甄嬛不讓年齡小的兒子當皇帝。當時的四阿哥已經被雍正歸為甄嬛的養子了,所以只要皇帝的位置在甄嬛的兒子名下,甄嬛就是至高無上的太后。所以甄嬛會支持四阿哥登基。

三、對十七王爺果郡王的真情

在甄嬛傳的電視劇中可以看出,前期甄嬛是對用雍正真心的,可是到後來甄嬛看清楚了雍正的面目,覺得雍正是個很自私的人,而且疑心、狠心。所以最後甄嬛被髮落出家,好在後來遇到了真愛果郡王。果郡王為了甄嬛可以不要自己命,這也換來了甄嬛的真愛。冒險為果郡王生下了孩子。以至於果郡王被雍正害死之後冒險為果郡王報仇,慢慢的要了雍正的命。雍正死了之後,正好將果郡王的孩子歸到果郡王的名下,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甄嬛對果郡王的真情。


丫丫說史


甄嬛本來是有機會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承皇位的,

但這又怎麼樣呢,當皇帝,未必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尤其是在見證了後宮的爭權奪勢,甚至為了權利爾虞我詐之後,

甄嬛就真的怕了,她不想自己的兒子再走這條路。

這條路即便是萬人之上,可是,不知道哪天就會死於非命,

很多時候甚至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一定知道。


作為一個母親來說,孩子平安健康就好了,相比於權貴,

她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無虞。

當然,當時的情形,即便是甄嬛獨攬宮中大權,

但還有其他的大臣,如果真的按照其他王爺的建議,

要立甄嬛的兒子為皇帝也不是不可以,但去母留子是古代讓新皇繼位的一貫做法,

這就意味著,如果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的話,

不僅僅是母子分離,更重要的是逝去生命。

這對一個死裡求生的女人來說,是何其的殘忍。


其實,別人不知道,甄嬛自己心裡清清楚楚,親生兒子並不是皇帝的親兒子,

即便是再恨皇上,她對皇上應該也還有那麼一絲絲的情感吧 ,

皇家血統,怎麼可以讓外人來繼承,即便是這個人是皇帝的親弟弟的兒子,

她是一個女人,但她心中也有大義。

為了國家的江山社稷,她只有讓皇帝的兒子繼承皇位,自己才會心安。


由此種種,四阿哥繼承了皇位,而甄嬛的親生兒子也算是認祖歸宗了吧,

做一個逍遙自在的清閒王爺,有什麼不好。

這也是甄嬛想要的。


老徐說事999


其實現在看來,甄嬛的手段和攻擊能力確實和歷史上的一些女人一樣厲害,好比呂后武皇,但是,甄嬛的思想也和大部分女人一樣,不能妄議朝政,所以,甄嬛這一點就比較符合大多數的女性。

另外,也是因為甄嬛雖然聰明,但是,這一生都和女人在鬥爭,也和四郎在‘鬥爭’,所以,在這這樣的節骨眼上,讓甄嬛垂簾聽政輔佐六阿哥,她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甄嬛看過武則天的故事,她應該知道女人走這一條路的辛酸。

其次就是,武則天和呂后是因為所遇到的男人‘無能’,雍正皇帝這一點就相對而言要好得多了。

我記得最早的時候,我確實挺希望甄嬛輔佐六阿哥,然後垂簾聽政,做女皇帝,以甄嬛的能力,不比武則天呂后差,但是,滿朝大臣,還有四阿哥都會是自己的威脅,所以,甄嬛還算比較理智。

人這一輩子,盡力了太多太多,到最後,滿滿的都是回憶了,也就確實無慾無求了。

也就成全了四阿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