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西遷,中華民族史上一段感人的偉大事蹟




錫伯族,是中國境內的一支少數民族,與古代鮮卑和近代滿族有一定的關係。有一種說法說沙俄曾以此名稱創造北亞的新地名:西伯利亞。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餘人,遼寧瀋陽約5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

1762年10月設置伊犁將軍“統理諸務”,開始移民戍邊,墾荒造田。伊犁將軍向清廷請示增派官兵,清政府應其所請,決定“從盛京所屬各城,調遣攜眷駐防塔爾哈臺之錫伯官兵1020名,眷屬共計3275人。 1764年四月十九,西遷的錫伯官兵扶老攜幼,趕著牛車,拉著行裝,在清兵護送下離開盛京,離開了生活半個多世紀的家鄉,開始了偉大的西遷征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西遷。


1765年七月先後抵達伊犁,勝利地完成了西遷的偉大曆程。長途的艱難跋涉,使這支龐大的隊伍減員不少,但在途中還出生了嬰兒350餘名。清政府原計劃西遷3年到達,由於錫伯族軍民堅忍不拔,吃苦耐勞,僅用了1年零3個月,行程萬餘里,提前到達了伊犁,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史上的一大壯舉。

從1764年西遷戍邊到新中國成立的185年間,瀋陽與新疆的錫伯族之間處於隔絕的狀態,一直到1958年的8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參觀團來沈,其中有五名錫伯族成員。遠隔兩地的錫伯族同胞相聚在一起,激動之情無以言表。瀋陽的一位錫伯族代表拿出了自己的家譜給新疆的錫伯族代表看。新疆的同胞們返回新疆後,幫助瀋陽的錫伯族同胞找到了自己家的後代。這樣,通過交往與家譜記載,離散近200年的骨肉同胞又恢復了聯繫。





住房還保持著在東北的風格和習慣。









錫伯族具有鮮卑和蒙古族的血統。

圖伯特領導修建的100公里長的察布查爾大渠,成為為子孫後代造福的工程。當時也是力排眾議,因為錫伯人相信一個說法,乾隆皇帝允許他們60年換防回東北,但這可能就是個安慰,他們的前幾代先人死後都是火化,就是為了等待回東北的那一天. 一直等了兩百多年。

大西遷線路示意圖

在風沙彌漫的大西北,勤勞的錫伯族人民鑿山築渠,修築了長達100多公里的察布查爾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變成了阡陌縱橫,樹木蔥綠,瓜果飄香,美麗富足的地方。



現在,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風俗習慣,而新疆查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濃厚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並經過與兄弟民族的長期交往,取長補短豐富了自己、發展了自己。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錫伯文是民國36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圖伯特是錫伯族人民中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蹟,在錫伯族人民中有口皆碑,世代相傳。圖伯特在1809年進京朝覲嘉慶皇帝,並繪圖紫光閣,隨後被恩准回東北家鄉省親,也是唯一一位回過家鄉的錫伯人。

大鐘是用來召集兵民集合的信號。



錫伯族是出射箭人才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