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輔張居正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就是竹韻


張居正封建歷史上相權界的超級明星。他的偉大成就,就為相者而言,可稱第一人。其人面對一個統一的中國,危機四伏的大帝國,操盤如此大,而幾乎以個人之力,在10年裡實現偉大的國家改革。其成就前無古人,具有偉大的開創性,示範性。許多措施至今都有作用,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改革實踐。張居正具有偉大的情懷,愛國而且具有理想主義,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工於謀國,拙於謀身。在歷史上留下光輝背影,成為後世許多重量級人物無限推崇,學習的對象。


雪夜讀書聊天好玩


張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者。

一、生平簡介

張居正(1525~1582)明朝大臣。字叔大,號太嶽,江陵(今湖北江陵)人。(趙文博《中國通史》以下簡稱《中國通史》)載:他少年得志,十二歲進學秀才,十六歲中舉,二十三歲就中進士,走上宦途。

嘉靖進士,授編修。不久領國子司業,與祭酒高拱相善,旋遷侍裕王邸講讀。穆宗即位,遷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總裁《世宗實錄》,進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神宗即位,他結中官馮寶逐高拱,遂為首輔。

在任期間,整飭吏治,加強邊備,改革漕運,丈量土地,行“一條鞭法”,加強內閣和六部事權,裁省冗官等,朝政為之一新。有《書經直解》、《張太嶽集》、《帝鑑圖說》。

死後被中官張誠誣劾,遭削籍抄沒,子弟戍邊。僖宗時,復官爵。

二、是非功過

(一)大刀闊斧改革

張居正在神宗即位後任宰相期間,任勞任怨,為神宗建言獻策、處理政事,深得神宗和李太后的重用和信任。他大力推行萬曆新政,這些改革措施也深得神宗的認同。在得到皇帝和太后的支持下,其加大了對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改革的力度。在此期間他嘔心瀝血,勤奮工作,導致他積勞成疾。

(1)整頓吏治

《中國通史》載:張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規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門,凡屬應辦的公事,都要根據事情的緩急,立定期限辦理,設置文簿登記存照,依限辦完註銷。等等。

《中國通史》載:張居正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考成法實施以後,法必遵行,言 必有效,一時大小官員皆不敢翫忽職守,一切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2)整飭邊防

《中國通史》載:張居正支持王崇古的建議,改善同蒙古的關係,封蒙古古俺答漢為順義王,命名其城為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並在大同等地設立茶馬互市,與蒙古進行貿易。又調抗倭名將戚繼光鎮守薊門,用李成良鎮守遼東。…二十餘年沒有戰爭。

(3)興修水利

《中國通史》載:張居正用治河專家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大大減少了水災,保障了農業生產,多年棄地得以變為良田。

(4)清丈田地

《中國通史》載:明中葉以來…賦役不均是個嚴重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張居正提出在全國清丈田地…即清查出了一部分豪強地主隱瞞的田地,有利於抑制地主逃稅現象,改變賦稅不均狀況。

(5)推行“一鞭法”

《中國通史》載:一鞭法是整頓賦役的最重要的措施,主要是解決“役”的徵收問題。

一鞭法具有進步意義,《中國通史》載:第一,將力役部分地攤人田賦,有利於減輕農民的負擔。第二,把力役改為折銀,這就使農民擺脫了一部分封建國家的勞役束縛,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有所松馳。第三,賦役一概徵銀,這就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又反轉來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宦海風雲

(1)張居正之改革也並非一帆風順,他遭到了保守權貴們的嫉恨和激烈反對,為了確保新政的穩步實施,他不畏艱難險阻,克服重重困難,使得改革實施十年之久。《中國通史》載:由於他的堅定決心和堅強的意志,使改革得以貫徹執行,並取得一定的成效,得到後來史學家的高度評價。“海內肅清,邊境安全”,說萬曆年初,太倉的集粟可支用十年,國庫的錢財多達四百餘萬,“一時治績炳然”。

在張居正去世後,反對派對新政進行了猖狂的反攻,導致改革以失敗而告終。

(2)張居正經過多年的官場歷練及恩師徐階的影響,他學會了隱忍求全。《明史卷•張居正列傳》載:居正為人欣面秀眉目,鬚髮至腹。敢於任事,豪傑自許。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澈也。

在嚴嵩與徐階的政治角逐以及嚴嵩罷相後徐階與高拱的權力爭鬥中,能夠左右逢源,在內鬥不斷、相互傾扎的內閣中,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展現了其為人處事之精明以及極高的政治韜略。後經徐階推薦,張居正被安排任裕王府講官,裕王朱載屋即為後來的隆慶皇帝。這一切都為張居正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會,使其政治聲望逐步提高,為而後一路升遷打下了基礎。

隆慶元年(1567年),穆宗繼位,他看中了曾為自己講學的張居正而加以提拔,張居正自此進入了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

隆慶六年(1572年),隆慶病故,太子朱詡鈞即位,改元“萬曆"。張居正夥同內監馮保排擠走高拱,張居正得以升為內閣首輔,開始了其政治生涯中最輝煌的十年。

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於是國家軍政大事基本都由張居正裁決。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希望張居正能把朱詡鈞培養成一個好皇帝,並能替神宗處理好國事,直到皇帝親政。

如此張居正既是內閣首輔又是皇帝老師。從隆慶六年(1572年),到萬曆十年(1582年),這十年期間,張居正身為帝師,他精心安排神宗的培養教育,親自編寫教材,即考究歷代帝王事蹟《帝鑑圖說》;身為首輔,他竭盡全力輔佐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使得朝政煥然一新,人稱張江陵為救時良相。因此李太后和神宗對張居正恩禮有加,“封爵至左柱國加太師、中級殿大學士,增歲祿二百石,蔭一子錦衣指揮金事進同知”。

(3)張居正得到了太后和皇帝的賞識,為了升遷與自保,其費盡心機,之前曾與內監馮寶連手,排擠陷害高拱。權勢熏天的馮寶乃一小人,陰賊險狠,張居正所恃,惟一馮寶,馮寶所恃不外張居正,二人沆瀣一氣,狼狽相倚,權傾朝野,為報馮寶,張居正竟放任自流,這也是張良相的一個弊端呢。

  • 然張居正死後,馮寶亦失寵,在張居正政敵反攻倒算,誹謗汙衊之詞不絕於耳,於是涼薄寡恩之神宗奪其官,籍其產,戍其子弟,且任閹豎張誠 勒索財賄,株連親族,逼死其子敬修,而未聞查究。

《中國通史》載:(張居正)被革除封號,抄沒家產,他的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次子張嗣修和他幾個孫兒被髮配到邊遠地區充軍。他執政十年的一些改革,便像皂沫一樣地幻滅,明王朝也從此一蹶不振,一天天走向沒落的深淵。


結束語:惟張居正功高蓋主,權勢熏天,光芒萬丈。生前得遇榮寵,為明代之冠,而身後屍骨未寒即家破人亡,一國權臣生前是何等風光,竟然落得如此狼狽之境況,真慘不忍睹也!

  • 功名利祿,無非泡影,一經借鑑,量身定製,好自為之才是上策耳!

手機用戶德友之書齋


以前有稗官野史把張居正描寫成家有妻妾四十多人,他無法滿足這些妻妾的要求,就猛吃壯陽藥,結果是吃了過量的藥物,一命嗚呼了。今天我給張居正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一,奉遺詔輔政,重用戚繼光:

明穆宗在位的時候,大學士張居正才華出眾,得到穆宗的信任。1572年,穆宗去逝,太子朱翊鈞登上皇帝的寶座,他就是明神宗。張居正等三人奉穆宗遺詔輔佐年幼明神宗。

明神宗正式登基大典後,命張居正為首輔。他像老師教學生一樣,輔佐年幼的神宗皇帝。還自編了一本圖文並茂的歷史故事書《帝鑑圖說》,每天講給年幼貪玩的神宗聽,真是做到事必躬親的地步。

神宗皇帝把張居正當作嚴師看待,對張居正是既尊敬又害怕。再有太后和宦官馮保的支持,朝中的大事幾乎全部由張居正作主,是真正的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的大權臣。

那個時候,沿海的倭寇都讓戚繼光的戚家軍給肅清了,但是北方的韃靼族還經常的入侵內地,騷擾邊疆,對大明王朝構成威脅。張居正把抗倭名將戚繼光調到北方去鎮守薊州(今河北省北部),戚繼光到任後,他徵調大量的民工和軍隊,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上修建了3000多座堡壘,以防韃靼騎兵的進攻。韃靼首領俺答見戚家軍威伍善戰,知道自己不是戚繼光的對手。便表示原意和好,要求和平公正的貿易往來。張居正請示朝廷,明神宗封韃靼的首領俺答為順義王。在以後戚繼光鎮守的二三十年裡,明朝和韃靼族之間沒有發生一次戰爭,北方各族人民是安居樂業。

二,打擊地主豪門貴族,深化改革:

當時,由於朝政腐敗,大地主兼併土地,巧取豪奪,地主豪紳越來越富,國庫是越來越窮。張居正下令清查土地,結果查出了大量批被皇親國戚、豪門貴族隱瞞的土地,這一來,使一些豪門貴族大地主受到了懲罰和限制,增加了國庫的收入。

丈量土地後,張居正又把當時名目繁多的賦稅和勞役合併起來,折成銀兩來徵收,稱為*一鞭法*。經過這種稅收改革,一些貪官汙吏就不能營私無弊了。

經過10年的努力,張居正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明顯的效果,使十分腐敗政治有了好的轉機,國家的糧倉存糧也夠十多年用的。但是這些改革觸犯了一些皇親國戚、大地主官僚、豪門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表面不得不服從,背地裡卻對張居正恨之入骨。

由於張居正獨攬大權,明神宗長大後,卻反而閒得沒有啥事幹。這時候,就有一批親近的太監在內宮用各種辦法給他取樂。

後來,由張居正作主,把那些引誘明神宗胡鬧的太監全部趕出宮去,太后還讓張居正代替神宗皇帝起草了罪己詔(皇帝責備自己的詔書)。這件事情發生後,使明神宗對自己的老師由恐懼到懷恨了。

1582年,張居正病死,明神宗親自執政。那些對張居正不滿的大臣紛紛攻擊張居正執政時專橫跋扈。第二年,明神宗把張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還派人查抄了張居正的家。張居正的改革措施也遭到極大的破壞,剛剛風清氣好轉的朝政又昏暗下去。

三,稗官野史是怎樣描述張居正和抗倭英雄戚繼光的關係:

戚繼光是明朝有名的抗擊倭寇的大英雄,曾率戚家軍在浙、粵、閩沿海抗擊來犯明朝邊界的倭寇,歷經十餘年,大小近百戰,終於把倭寇趕出明朝的邊界,再也不敢來犯,被譽為民族英雄。可是一些昧著良心的人在野史裡描寫戚繼光巴結、賄賂首輔張居正的的醜聞。

《萬曆野獲編》中說:戚繼光在鎮守登州時,雖然軍務繁忙,卻仍然要花錢僱傭當地老百姓去捕捉*海狗*,因為當時人們迷信海狗的生殖器當藥材可以壯陽,於是戚繼光定期派人將此物送首輔張居正煲湯喝,因此張居正才對張居正很是信任。後來人們發現張居正的個人日記,裡面記載了一次戚繼光*行賄*之事:戚繼光的弟弟到京城裡辦差事時,給張居正帶了一些土特產,但是張居正卻只是象徵性的收了一點,其他全部退了回去。這種正常的同事之間禮上往來,怎麼能說是*行賄和受賄*。


隱者康司馬


張居正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還是文學家、戲劇家、詩人、畫家、史學評論家,非常非常有名。他還是一個獨裁者,陰謀家,也有嚴重的經濟和生活作風問題。

首先呢,張居正被人稱為“千古第一相”,主要是他的功勞太大,不只是對當時的明王朝還是後世。說他是政治家,改革家,人家擔得起這稱號。推行考成法(類似今天的考勤),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主要是稅收由實物稅變為貨幣稅),整飭吏治,挽救了當時內憂外患的明朝,“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文學上也有造詣,明史說他“書過目,終身不忘”,是當時嘉靖萬曆年間的第一才子,比徐渭還出名。

張居正是陰謀家,老實人也幹不到內閣首輔,徐階是他老師,他們一起鬥倒了嚴嵩,高拱是小皇帝萬曆的老師,高拱當上了首輔,張居正人長得帥,李太后兩人也有曖昧(生活作風),設計把高拱趕走了。他還是個有仇必報的人,他的爺爺被藩王害死了,張居正進了內閣之後就把這位藩王殺了,還把老師徐階的敵人也殺了。

張居正是個獨裁者,他曾說“吾非相,乃攝也”,攝政,當時的言官很厲害,動不動就參一本,張居正打壓言官,連自己的學生劉臺都給殺了。當時的書院不止教書還喜歡搞政治,於是,張大人把天下的書院都關了,真是“上天下地,唯我獨尊”。

下:

張居正使明朝延續至少60年,是歷史上極少見的救世之臣,無愧於“天下第一相”。



胡家小胡


張居正(1525-1582 年),字叔大,號太嶽。明朝湖廣江陵(今湖北荊州)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江陵神童,仕途順利

張居正幼時名白圭,雖年紀很小,但聰穎過人,是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他 5 歲識字,7 歲就通六經大義,10 歲就能寫文章,12 歲時考中了秀才。

荊州知府李士翱看到幼小的白圭聰明伶俐,十分喜愛,並給他改名為居正。嘉靖十五年(1536 年),12 歲的張居正去參加鄉試,他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重視,這位愛才的巡撫很喜歡他,認為將來必是棟樑之才。但考慮一個孩子過早中舉對其成長並沒有好處,希望對他多加磨礪,以成大器,因而有意沒有讓他中舉。鄉試是隔三年舉行一次的,張居正 16歲順利通過了鄉試,成了最年輕的舉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23 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談不上是有級別的官職,實際上是為走上官場在見習。翰林院裡的教習中有老臣徐階,在他的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鑽研,為他後來走上仕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力改革,興利除弊

張居正早在翰林院時就懷有遠大的理想,曾上《論時政疏》。此時獲得大權之後,便要有所作為,以實現他的富國強兵的理想。此時的明王朝已是危機四伏:一是流民四散,地方上時有動亂;二是國庫空虛,財政質乏;三是北方噠靶進兵中原,製造過“庚戌之變”;四是南方土司爭權奪利,發生叛亂;五是東南沿海委寇騷擾,民不聊生。面對著這麼多棘手的問題,張居正採取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採取了不少措施。

政治上的改革是整頓吏治。

張居正在朝中早就目睹嘉靖、隆慶兩朝“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以委絢”的頹敗狀況。他認為這根源就在於吏治的自明朝中期以來,宗室、官僚和地主豪強不僅兼併大量土地,而且還隱瞞土地的數量,以少納稅;另一方面,廣大的農民卻賦稅窯役嚴重,這種狀況讓政府賦稅徵收困難,財政吃緊,又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張居正面對這種現實,於萬曆六年(1578年)下令清查全國的土地。對全國的土地逐一丈量,限在三年內完成。清查的結果是全國土地數量比弘治時期多出了300萬頃,查出隱瞞的田畝達80多萬頃。這樣使朝廷比較準確地掌握全國的田畝的數。

實行“一條鞭法”,是繼唐代以後在賦稅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稅窯役的項目和徵收辦法。主要內容是使賦稅和福役合併,田賦和窯役一律徵銀(過去多是徵糧),役銀按人口攤到田畝中徵收,由地方官直接收繳。在福役方面取消力役,

改為用錢招募。這賦役由徵糧改為徵銀,在交納、運輸等方面就方便多了。“一條鞭法”的實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減輕了農民的賦役負擔,限制了骨吏的舞弊,抑制了貴族豪強的偷稅漏稅,促進了農業生產,也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嘉靖時期太倉所儲不夠一年的開支,而實行“一條鞭法”後,太倉所儲則足夠使用近十年萬曆皇帝剛即位時,還是不到 10 歲的孩子,他由太監馮保照顧,而皇帝的生母李

太后對皇帝管教得很嚴格。皇帝每有不符合規矩,馮保便告知李太后,皇帝即受到太后責備。每當此時,李太后總要說: “要是張先生知道了,該會怎樣呢?”因此,皇帝很害怕張居正。

隨著皇帝年齡的增長,對張居正和馮保的管束,心中漸漸滋生了反感。1582 年 6 月 20 日,張居正因病去世,萬曆皇帝為他停止了上朝,並且下詔追贈張居正上柱國的稱號,諡為“文忠”。此時太監張誠也返回內廷,向皇帝報告了馮保的罪行和馮保與張居正相互勾結驕橫恣肆的情況。馮保被抄家,並被貶到南京,不久就死了。


歷史天天說吧


張居正是明朝首輔裡面最優秀的一個,也是將明朝延續五十年的高人。如果沒有張居正的改革,或許明王朝早在萬曆初年就會土崩瓦解。

明朝的滅亡原因不是內憂外患的軍事對手,而是貪腐嚴重,經濟衰敗後的結果。一座大廈空有一個架子,可裡面的裝修都已經腐爛陳舊了,必然是要倒閉的。唯有重新裝修一遍,才能讓這座大廈煥然一新,顯然張居正就是這麼一個裝修高手。

張居正的一鞭法,便是清朝《攤丁入畝制度》的雛形,官紳一體納糧,改實物為白銀上繳,避免官吏上下其手,也因此得罪了天下官紳。

張居正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張居正推行官員績效考察,大明減員增效,又得罪了一批人。

張居正整頓風紀,嚴查貪腐,官員面貌渙然一新。

通過新政,明朝國富民強,但張居正也變成了全民公敵。

張居正飛揚跋扈,做人高調,容易遭人忌恨。

再加上,張居正對萬曆十分嚴歷,且獨攬朝綱,萬曆對其十分不滿,長大之後,趁機奪權,將張居正貶回老家。

綜上,張居正功在社稷,但人品堪憂,其晩年身敗名裂,新法也被逐漸廢除,大明終於走上了不歸路。



當代曹植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張居正任首輔十餘年,推行“一條鞭”法,使得明朝“太倉慄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鞏固國防、掃平叛亂。對於明朝來說是福,但對於萬曆皇帝朱翊鈞來說卻是泰山壓頂般的存在,親政前後都是張居正說了算,身為人臣竟然訓斥皇帝,終為萬曆所忌,去世後被抄家,明熹宗天啟二年恢復名譽。





彭衙古風


張居正(1525-1582),湖北江陵人。明朝宰相,著名改革家。明神宗時任內閣首輔,前後主政10年,在歷史上總體評價較高。

一、張居正是卓有成效的政治家

張居正有強烈的政治抱負,在擔任萬曆首輔的十年間,他以帝王老師的身份輔佐萬曆皇帝。他辦事雷厲風行,對內提升文官集團效率,啟用事業心強、作風務實、敢於創新的能吏;對外繼續開放海禁,對周邊國家採取懷柔政策;軍事上實行強軍、鞏固邊防的政策,任用戚繼光、凌雲翼等名將鎮守邊防,平定叛亂。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讓已經走下坡路的大明王朝重新煥發生機,梁啟超稱他為“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

二、張居正是富有魄力的改革家

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最有名的“考成法”和“一條鞭法”。他加強中央集權制,設計出能者上、庸者下的“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他推行“一條鞭法”,重構經濟格局,促進民間經濟發展,同時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改革措施,為明朝帶出了一批有才華的人士,開創了“萬曆新政”,也使明政府的收入有了顯著增加,財政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善。他與商鞅、王安石並立為我國封建社會初期、中期與後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三、張居正是言行不一的兩面人

張居正儘管在歷史上做出了卓越成就,但他不是一個完人。比如說,他自身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我們也可以說他是個典型的兩面人。他勾結太監,為自己鋪平政治之路;他一再標榜自己廉潔奉公,一直教導年幼的皇帝要節儉、遠離女色,自身卻生活奢華,金玉珠寶琳琅左右,沉溺於聲色歌舞之中;他為整頓朝廷秩序大刀闊斧,兢兢業業,卻又大肆排斥異己,作風霸道,聽不得不同意見;他生前權傾天下、備受推崇,死後卻被抄家奪爵、慘遭清算。


太湖縣黨史方誌王茂華


張居正 (1 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是我國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張居正一生經歷了嘉靖、隆慶和萬曆三朝,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改革思想。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達到個人權力的巔峰。張居正為官講究實用,推行其改革和治理之道,在明朝中晚期領導了影響深遠的“隆萬大改革”和“萬曆新政”,使朝不保夕的明朝出現了短暫中興的局面。

因時制宜,務實為政

明朝祖制強調皇權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通過各種制度手段限制行政官僚的權力,最高的行政首長不再是宰相,而是首輔。首輔僅具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即根據皇帝要求針對現實中的問題提出政治見解,對國家的大政方針、財政政策和用人等,不具有決定權。

張居正要實現其政治抱負,需要和皇權建立政治聯盟。張居正在為政中主張務實主義,因時

制宜,主要有以下兩點表現:一是“宮府一體”,統一政治。張居正認為,要實現高效的領導和改革,離不開權力集團的團結和統一,而不是對立。在張居正之前,高拱擔任內閣首輔。高拱信奉傳統的儒家思想,不願在核心權力內部展開鬥爭,不能形成統一合力。因此,儘管高拱成為一

代儒學大師,卻沒有成為一名合格的官員。在高拱擔任首輔時期,行政效率低下,核心權力中派系林立,極大地影響了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格局。

在沒有統一政治領導的格局下,很難進行高效的管理。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之後,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政治上與司禮掌印太監馮寶和李太后建立政治同盟,形成了皇權、宦權和封建官僚權力的聯合。在政治上,張居正遷就馮寶和李太后的利益,在行政上,張居正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取得了“隆萬大改革”和 “萬曆新政”的成功,這些行政改革的成功都與張居正務實的為政之道密不可分。二是因時制宜,進行變法。明朝中後期,儒家思想盛行,傳統的儒家學派主張

“復古”,認為孔子時期的法律和道德是最佳的狀態,解決現實問題應該回到傳統的儒家經典中去找答案,反對一切形式的更新與發展。張居正認為:“法制無常,近民為要,古今異勢,便俗為宜。時宜之,民安之,雖庸眾乏所建立,爾可廢也。庚子時,拂於民,雖聖哲之所創造,可無從也。”意思是,社會是在不斷髮展和進步的,在法律法規的制定方面也要不斷進行變革,不能故步自封,要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法律,對於不適宜的法律要進行更新或廢止。在甄別法律方面,要以實際效果為考量標準,而不是根據法律的由來和書面意義進行判斷。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要懂得通過協商的手段保證領導層的統一協調,根據實際情況更新或廢止不符合實際的規章制度,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整頓風紀 統一輿論

張居正非常重視社會風氣和輿論的作用。在明朝中後期,儒家各個學派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學派。張居正認為,儒家“心學”學說和道家老莊學派是“空談”,整個社會的“唯心主義”輿論對於國家的改革和經濟發展是不利的,因此,他主張統一國家輿論,為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張居正統一輿論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整頓學風。明朝中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和經濟衰退,學術精英們轉而投靠無為的老莊文化和儒家的“心學”文化尋找精神安慰,在全國範圍內廣設書院,圍繞“形而上學”文化進行講學,在“形而上學”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教條主義學風。張居正認為,整頓“空談”和“形而上學”的社會風氣應該從學風入手,在書院中

嚴格規定講授內容,不得講授“心學”等“唯心主義”學說,嚴格禁止對於政治和行政改革進行議論,同時,營造符合統治意圖和改革之勢的政治輿論,在整個社會中形成了符合改革要求的社會輿論氛圍。二是整頓政風。在行政系統中,行政組織的政風直接影響著領導者的權威和執行效率。張居正發現,當時的政風存在著 “派系鬥爭”“爭名好利”和 “形而上學”共存的問題。

他主張,在行政系統中進行政風改革,建立實用性和高效性強的行政體系,實行《考成法》,在選人和用人方面,以個人的業績作為考核標準,淘汰不符合改革要求的冗餘官員,重用了以戚繼光為代表的一批能臣武將,形成了務實肯幹的政風。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要學習他重視組織風氣和外在輿論的作用,提升組織和領導者個人的美譽度,提高領導效率。

革新吏制。任用賢能

高效率的領導需要完備的組織保障。張居正在擔任首輔期間,非常重視行政組織的效率和用

人問題。為了提高行政執行效率和淘汰冗餘官員,張居正制定並實施了考核官員的《考成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考成法》中,張居正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一是加強權力集中。張居正認為高效率的領導離不開權力的集中,因此,《考成法》中規定,內閣具有絕對權力,不僅管理六部,同時管理著負責監察的六科。因此,在張居正擔任首輔期間,明朝內閣的權力處於頂峰。一方面,在

行政權力上內閣高度集權,政令通暢;另一方面,內閣權力不受到監察部門的監督,引起了朝廷內部的非議,為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埋下了伏筆。

二是改革監察體系。明朝為了監督官員的言行,實行以“言官”為代表的監察制度。“言官”級別較低,但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彈劾一品官員,在傳統儒家文化的氛圍下,很多“言官”為了獲得聲譽不惜犧牲生命去彈劾官員。張居正認為,“言官”制度不利於官員進行改革和提高效率,容易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作為現象。因此,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嚴格限制 “言官”彈劾行為,同時,對官員的績效進行考核,形成官員的考核組織和系統,而不是個人的彈劾。

三是績效考核官員。《考成法》強調組織管理,而組織管理的中心就是績效考核。《考成法》規定,行政部門和官員的績效由上級部門進行考核,加強了上級部門的權威,促進了政令的通暢。與此同時,《考成法》規定,要對各級衙門中的編制進行統一計劃和管理,裁撤閒散官員,節約了財政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也使得張居正遭到了很多閒散官員的記恨,也成為事後遭到清算的重要原因。

四是嚴厲打擊腐敗。張居正認為,腐敗是影響行政效率的重要原因,地方官員為了獲得晉升,大多依附“京官”作為靠山,從而導致地方官員和“京官”共同干預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張居正主推“巡按御史”制度,通過巡按御史對地方的腐敗行為進行蒐集和彙報。張居正說:“對違法者,不問官職崇卑,出身資格,一體懲之,必罪無赦。”同時,對於巡按御史的腐敗行為,加倍處罰,絕不留情。張居正採取恩威並濟手段,不僅懲治腐敗,同時對於勤政廉潔的官員實行嘉獎。通過張居正的吏制改革,使得明朝呈現出了煥然一新的政治局面,經濟和社會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也應規範組織結構和部門關係,裁撤冗餘和閒散人員,賞罰分明,提高領導權威和效率。

簡化稅制,統一賦役

物質經濟條件是政治領導的經濟基礎,為了維持穩定的政治局面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要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發展。明朝中後期,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和基礎就是農業。因此,張居正非常重視對於農業的管理。當時,農業中存在著土地丈量不準確和賦役不統一的問題。針對這些現實問題,張居正制定了《一條鞭法》。

《明史》記載:“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僉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貨,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共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並一條,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故謂之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主張統一丈量全國土地,統一農業人口,明確土地的所有權,在丈量土地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的面積徵收賦稅。明朝的農業賦役主要包括稅負和勞役兩個部分,很多大戶為了逃避勞役而僱傭其他農民代替或者通過賄賂逃避勞役行為,引發了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張居正提出將農業的賦役統一為稅負,以銀兩進行支付,統一了稅制和支付方式,大幅提高了農業的徵稅效率,為明朝中晚期的中興提供了經濟支持,為其政治領導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和保障。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可學習他從經濟基礎問題著手,穩定財政收入,保障賦稅的統一公平,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經濟問題,提升領導者的美譽度,提高領導效率。


如是我聞人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