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病區的堅守與溫情!記者探訪石獅市總醫院感染性疾病樓隔離病區

  這裡,令人望而卻步,是甄別“疑似”之所,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位於石獅市總醫院感染性疾病樓東側的隔離病區,是離看不見的“敵人”新型冠狀病毒“最近的地方”。

  逆著“疫”流而上!1月21日起,一支以市總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為主、多學科組成的特殊隊伍進駐隔離病區,集中隔離收治可疑患者,至今已堅守了20多個日日夜夜。近日,本報記者探訪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揭開了這支特殊隊伍的“神秘面紗”。


隔離病區的堅守與溫情!記者探訪石獅市總醫院感染性疾病樓隔離病區


首度啟用 盡銳出戰

  抗擊疫情,有備無患。

  市總醫院感染性疾病樓三、四層首度啟用,即擔當重任,成立了隔離病區。1月21日,市總醫院收治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進入重症醫學科ICU負壓病房,同一天,三例可疑患者住進了隔離病區。

  “醫共體”高速運轉,多學科火速集結!市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蔡茂勝告訴記者,除了所在科室外,急診科、重症醫學科、神經內科、消化內科、腎內科、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兒科等8個科室盡銳出戰,市婦幼保健院、各基層分院也派出精銳力量支援。

  “隔離病區所涉學科,其實是逐漸增加的。比如,來了兒童病例,院部便立即增派兒科醫生。”蔡茂勝醫生告訴記者,為有備無患,隔離病區增設了產床,增加了呼吸機、高流量氧療等搶救設備,“隔離病區首度啟用,涉及人員調配、設施配備、後勤保障等工作,給醫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

  相比ICU,隔離病區尚未配備負壓病房,防護風險其實更高。隔離病區劃分為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醫護人員辦公室是清潔區,病房和治療區是汙染區。在汙染區,醫護人員除了要配戴N95口罩,還要穿戴護目鏡、面屏、圓帽、防護服、隔離服、手套、鞋套,一身“戎裝”包裹得嚴嚴實實;內外的醫護人員通話,只能通過手中的對講機交流。

隔離病區的堅守與溫情!記者探訪石獅市總醫院感染性疾病樓隔離病區


可疑病人 精準診治

  隔離病區靜悄悄,一條走廊、一扇扇玻璃、一個個傳遞窗,似乎隔開了兩個世界。

  與醫學觀察點接收“密切接觸者”不同,隔離病區接收的是有症狀的、來自疫區的“可疑病人”。1月21日至今,隔離病區已接收病人44位(含出院),年齡最大的59歲,最小的才11個月。

  “雖說只是可疑,但需要當作病人來看待。”蔡茂勝醫生告訴記者,除接受正常的治療外,這裡的病人都需要採集咽拭子標本作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可以轉入普通病房治療或解除隔離出院。

  1月27日中午,從武漢回來的張某進入隔離病區,雖然發燒溫度不高,但CT影像顯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符合新冠肺炎病人特徵,當日核酸檢測即呈陽性。市總醫院按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診冶,次日張某的體溫恢復到正常範圍。1月29日,張某被確診為石獅第二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醫護人員與患者,是並肩的戰友。隔離病區的病人面臨著巨大壓力,更考驗著醫生們的耐心與專業水準。不光要排除可能性,還要對症下藥,助患者康復。每每有患者離開隔離病區,他們都對醫護人員深表感激。

隔離病區的堅守與溫情!記者探訪石獅市總醫院感染性疾病樓隔離病區


隔離病毒 隔不斷愛

  隔離病區,隔不斷的是溫情。

  採訪當日,隔離病區7名可疑患者中,有三名兒童,最小的僅3歲。病人單人單間隔離觀察,為了照護孩子,隔離病區允許一名監護人同住。

  “有一名小朋友是爸爸陪護的,哭鬧個不停想找媽媽,護士不得不當起了‘臨時媽媽’。”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黃金堡說。同在隔離病區的骨科副護士長蔡碧梭告訴記者,患者用餐由醫院食堂統一配送,與醫務人員吃的一樣,但也有患者想吃辣的、想吃稀飯,醫院都儘量滿足患者需求。

  有趣的是,醫生還幫小患者買過尿布。隔離病區兒科醫生楊武能回憶,那名11個月大的患者進入隔離病區時,媽媽說尿布、奶粉都沒帶,又來不及回家取,醫生立即按照這位媽媽的要求,幫著買了回來……

  病人一直在變化,而醫護人員一直在這裡堅守。只因那一襲白衣,賦予的責任與力量!

  願疫情早日過去,願隔離病區再無一人。

隔離病區的堅守與溫情!記者探訪石獅市總醫院感染性疾病樓隔離病區


記者 林恩炳 顏華傑 通訊員 姚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