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沒有專門寫張三丰?

再見了舊時光84108441


我是你的朋友夜航船!請聽聽我的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三丰的年代,一來沒有這麼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往他身上套

二來張三丰創立武當,活了一百多歲,他的結局是固定的,無法二次創作,即不能郭靖一樣寫死,也不能楊過張無忌一樣隱居。

張三丰名氣太大,都知道他活了一二百歲,沒有生存危機的主角,很難寫。

楊過中了情花毒,張無忌中了玄冥神掌,黃蓉被裘千仞打成重傷,你都擔心他們會不會明天就死了。

但是張三丰不會,還有一二百年好活呢。

危機感蕩然無存。


所以,雖然張三丰武功通天徹地,但一生的作為不夠大俠的標準,自然不能以他為主角。

而且張三丰從一個普通青年成長為絕世神話,除了許多奇遇之外,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武學天資、超常人的毅力和聰明才智。故我以為金庸之所以不寫他的成長經歷,最主要的是他實在“太強了”。各位看官以為如何呢?


你的朋友夜航船


我覺得,這正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高明的地方,避實就虛,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我們可以先拿“射鵰三部曲”來捋一下金庸先生創造的主要人物的一個重要要特徵。


《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是主角。

《神鵰俠侶》中,楊過是主要人物。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挑大樑。

從中我們很清楚的可以發現,這些主角無一例外都是虛構的。即使按照現在某些牽強附會的解讀,他們在現實中有原型人物,但是,也只是其中的某一點比較吻合,而不是就是他原型人物的生平寫照。比如,有的觀點認為張無忌的原型是“小明王”韓林兒,理由是他也是從小就被寄居在深山裡,父親韓山童死後,被朱元璋請出來做傀儡,最後不明不白地死掉,朱元璋取而代之。

從以上內容的描述可以得知,韓林兒除了也在深山老林裡待過這一點外,其餘的都不契合。

所以說,這樣類比的話,有點兒勉強。

可以認為,射鵰三部曲的主角都是金庸先生虛構的人物。

虛構的人物,自由發揮的空間就大。

郭靖就可以騎寶馬、喝蛇血、練降龍十八掌和九陰真經。

楊過就可以和小龍女在古墓和諧相處,斷臂後練獨孤九劍,即使相思成災的時候,都可以創立黯然銷魂掌。

張無忌更是自駕遊了半個地球。

可是,圍繞在他們身邊,和他們發生互動的一些人,比如鐵木真、王重陽、丘處機、蒙哥以及朱元璋,陳友諒等人,又都是真真切切存在過的歷史人物。

而且,有些事件也真實的發生過,比如丘處機遠赴大漠給成吉思汗講養生,史上確有記載。

這樣真真假假的人物交織在一起,就給我們造成亦真亦幻的感覺,甚至有的人一度認為這就是真實的歷史,金庸先生厲害吧!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就像韋小寶說謊一樣,十句話裡有九句是假的,可是那一句真話特別重要,許多人也都知道,這才會讓人深信不疑。


再說張三丰。

張三丰是個在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關於他的生平,正史,野史有很多記載,甚至還有很多民間傳說。

如果把他做為主角來寫的話,自由發揮的空間不會太大。他也可以開掛,也可以不斷的打怪升級。但是,按照金庸先生的創作習慣,他的最終結局不會改變,就是做了道士,成了武當派的開山鼻祖。

這樣,最起碼就沒有了男女感情的戲份,即使有,最終也是分手的結局。沒了感情戲,或者說最後是個悽悽慘慘的結局,這樣不好。不符合讀者的審美習慣,大團圓的結局才是大家期冀的。

另外,用真實的歷史人物做主角,稍不留神就會引起爭議,惹上是非。比如,《神鵰俠侶》中的尹志平,金庸先生只讓他和一個小龍女纏綿了一次,就引起了其後人的強烈抗議。不得已,現在改為了甄志丙。

張三丰,武當派的追隨者甚多,如果寫的有些不太妥當的地方,那會是大麻煩。所以,擱誰都不會用他做主角來寫,得不償失。


田獲三狐


金庸為什麼沒有專門寫張三丰?

我猜測可能是不好寫,甚至可能是不敢寫!眾所周知金庸筆下許多人物都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物,比如說王重陽以及他的徒弟丘處機等人。

那為什麼金庸敢寫這些人,而不敢寫張三丰呢?原因就在於張三丰太過神話,就算是王重陽也沒辦法和張三丰比肩。

對張三丰這個人物有所研究的人,可能都清楚,張三丰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危機之謎。

第一個謎,名字,張三丰這個名字算是比較被大眾認可的一個名字,但也有人說張三丰其實名張三瘋,更有說名張山峰、張三風等等。

第二個謎,生存年代,歷史上宋朝有張三丰的傳說,元朝同樣也有,而最出名的就是明朝的傳說,這也是因為金大大做的貢獻。這也導致了張三丰的具體生存年代變得有些撲朔迷離!也有人說,其實這三個朝代都有一個張三丰,他們其實是三個人,只不過,三個張三丰的名氣都比較大,這才導致人們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了。

第三個謎,生死之謎,張三丰不但出生不詳,就連什麼時候死都沒人知道,有人說他已經羽化成仙,也有人說他一直就活著,甚至到了今天還活著,只是行蹤不定,也從來不與人透露他就是張三丰。當然也有人猜測,張三丰其實就一個號,每一代武當山最出色的道士,都會繼承張三丰這個名字,成為新一代的張三丰。

還有許多就不一一說明,就比如說張三丰的事蹟之謎,還有他的神異之謎、武功之謎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找。


小小二哥


另類君解題^_^

文學創作中涉及真實人物的話,不可避免的就會遇到很多“糾葛”。

我們試舉例說明。《神鵰俠侶》中尹志平這個人物,在史書中是真實存在的,他是全真派著名掌門丘處機的二弟子,丘處機就不用說了,他是成吉思汗非常尊重的道教領袖,在史書中也是光彩奪目的大咖。

然而尹志平在《神鵰俠侶》中的表現卻非常不堪,他是全真派的準掌門人,然而他愛小龍女愛到發狂,常常深夜不停地寫小龍女的名字,由於“愛得痴狂”,居然使出卑鄙手段佔有了小龍女的貞操,如此不堪之事讓許多讀者君給他起了個屌詭的綽號:龍騎士。

《神鵰俠侶》是虛構的故事,楊過和小龍女都是金庸杜撰出的人物,然而尹志平確實歷史上實實在在的著名的道教先賢,他也確實為中國道教的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

宣統年間,溥儀還以“國之大同,民之仰慕”為題目,在瀋陽參與了一場祭祀丘處機的大典。

《神鵰俠侶》中對尹志平的描述讓中國道教協會非常憤怒,他們請律師起訴金庸,還專門派人到香港與金庸交涉,要求金庸登報道歉。

金庸是有大智慧的人物,當然不會與道教協會掰手腕,當時我剛好在香港求學,因此事沸沸揚揚,我喝酒金庸在一起喝酒的時候建議他老人家不如換個名字,至於登報道歉賠償損失之類的,不妨直告道教協會:如果登報道歉,尹志平形象搞得舉國上下婦孺皆知,本來杜撰的事情,弄得又不清不楚,含混模糊,即便是在報上登出“玷汙小龍女”之事非真,然而以國人慣於捕風捉影的習慣和添油加醋的劣根性,反倒不如淡而化之更好。

最終,在我的主持下,金庸和道教協會握手言和,化干戈為玉帛,此時不了了之。

另類君略盡綿薄之力,化解了一場干戈,至今想起此事,仍莞爾一笑。

現在切題,正是有鑑於此,如果以張三丰為主角大書特書,無論是非曲直,總會引出一些筆墨官司,而另類君國事纏身,總不能動輒來調停這種學術爭端,所以就告誡金庸,涉及重要歷史人物的題材創作,繞道而行可也。

另類君言盡於此,讀者諸君明鑑。


另類文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張三丰的經歷還是比較普通的,不是主角。

張三丰其實一生最經典的就是兩件事,第一是少年時期因自練少林武功被追殺,只能在郭襄掩護下逃走。期間,張君寶曾經一度和崑崙三聖何足道打平手,有了名氣。

第二就是張三丰少年開始隱居,到中年悟出了以柔克剛的武學精要,創建了武當派。

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隨後整個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雖也很重要,但並非主角,甚至只下山過一次(為了替張無忌治病)。

然而,張三丰仍然是書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最主要的配角。

第一,武當派在整個書中,是最為關鍵的門派。

如果沒有武當七俠,當然也就沒有張無忌了。

沒有武當派,也就沒有武林中的那麼多事。

第二,張三丰是書中第一個高手。

張無忌武功如此高強,同玄冥二老還要噼裡啪啦打很久才能獲勝。

而張三丰可以一掌制服鶴筆翁,武功深不可測,大大強於張無忌。

後張無忌武功精要主要是太極拳和太極劍,均是張三丰傳授。

如果不會這兩樣武功,僅僅會乾坤大挪移,張無忌早就被少林三老打死了。

第三,張三丰的性格對張無忌有著很大影響。

張三丰和張無忌,不是普通的師祖和徒孫的關係,更像祖父和孫子。

張三丰把土地張翠山當做親生兒子一樣。

甚至張翠山大逆不道娶了邪教教主的女兒,張三丰不但既往不咎,甚至還要同徒弟的岳父殷天正結交,後者是武林出名的大魔頭。

可見,張三丰就像一個溺愛兒子的父親一樣,對待張翠山。

張翠山自殺時將張無忌交給張三丰,後者為了救徒孫,不惜代價。

張三丰是一代宗師,當時武林中武功和名聲的第一人。就這樣一個宗師,為了救徒孫張無忌,竟然跑到少林寺求救,被少林寺僧人狠狠奚落、譏諷了一番。

可見,張三丰就像親祖父一樣,為了張無忌可以說用盡了一切。

大家注意,張無忌在武當山上救了張三丰以後,說出自己身份。

張三丰當時狂喜,並不是因為張無忌救了武當派和他本人,也不是因為張無忌是明教教主,而是僅僅是因為張無忌竟然還活著。

這是兩人真情的表露,做不了假的。

而且張三丰為人善良正直,對人熱情,同滅絕師太完全不同。

所以,張無忌和周芷若都是孤兒,兒時又是差不多的朋友,長大卻有極大差別。

張無忌淳樸善良,對人不提防,安全感很強;而周芷若步步驚心,處處留一手,不安全感極強。

說通俗點,就是滅絕師太和張三丰的區別。

另外,張三丰有著很強的民族氣節,誓死不和蒙古朝廷合作。還有,張三丰也是大俠人物,看到蒙古人虐殺漢人,立即出手援救。張三丰誠實守信,救人危難,先天下之憂而憂,是個非常好的榜樣。所謂言傳身教,張無忌後來的俠義行為很多就是受張三丰的影響。

其實,張無忌最大的幸運就是他有張三丰這個師祖,還有比如俞蓮舟這樣幾個疼他的師伯師叔。


薩沙


這個問題有意思,拋卻書中的情節不說,今天我們單純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看,為什麼金庸沒有專門寫張三丰呢?

01.人物生平統一

張三丰作為武當山始祖,在歷史上有統一的生平詳述。

張三丰的一生可以說是頗具傳奇色彩,有傳言說其是真武大帝轉世。出生在宋朝,14歲考取狀元,18歲擔任縣令,三十歲之後辭官修道,最後不知所蹤。

這樣的人物生平雖然傳奇,但是完全不符合一部小說主角的設定,人生沒有低谷,只是單純的修道,最主要張三丰的修道理念是“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完全是隱仙一派的修真理念。

這樣的人物如果發散性的寫,完全有可能寫偏,最後反而會得不償失。

02.人物週期綿長

張三丰具體活了多少歲沒有定論,但是卻經歷了三個朝代。

出生在宋朝,成長在元朝,成道在明朝,最後在明朝五位皇帝的敕封下,被尊為“天尊”。這樣一位歷久彌新的人物,如果金庸先生真的寫出來的話,估計就沒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14部曲了,單單寫一個張三丰就夠了。

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如果作為配角來寫,就會平添幾分神秘色彩,更可以為主角的成長鋪墊,所以並不需要專門來書寫。

03.小說脫胎於歷史,但不是歷史

以前看金庸小說的時候,總感覺這是真正的歷史,可是真正看過正史後才知道,小說畢竟不是歷史。



三點文墨


張三丰這個角色在《倚天屠龍記》中的定位,其實就相當於是一個職業導師。他不但規劃了自己弟子的武俠成名路,更是深刻影響了張無忌的一生,張無忌能夠放下自身的仇恨,帶領明教逐步去消除與各派的積怨,最終聯合他們一同抗元,張三丰功不可沒。至於金庸先生為何不專門寫以張三丰為主角的故事,羽菱君個人認為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張三丰成名的時間跨度太長了。以張三丰至少一百二十歲的一生,無論摘哪一段來寫,都一定會留下不完整的遺憾。



張三丰的一生跨度太長,可寫的故事太多,反而限制了他的角色在武俠小說中,能被作為獨立篇章的可行性。

張三丰跟王重陽一樣,都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但相比於王重陽六十歲不到的陽壽,張三丰是真的活得久。歷史上記載,他出生於宋理宗淳佑七年,也就是1247年,那時候襄陽城還沒被蒙古大軍攻破,那他從這一年出生,活了多久才仙逝呢?誰也不知道,這是個未解之謎。但起碼到明太祖建立明朝(1368年),他還活著,那時已經是120年後了,也就是說張三丰至少也有一百二十歲。

我們都知道,一般的武俠小說寫一段故事,跨度雖然也有幾十年的,但真正描寫男主角的成名故事,其時間往往就只有幾年而已。我們可以《天龍八部》和“射鵰三部曲”這四部金庸最知名的小說為參照,來看看具體的情況。

《天龍八部》的三大男主。喬峰一出場其實已經是三十一歲了,小說結尾他在雁門關自盡時,也才三十三四歲。也就是說《天龍八部》中的時間跨度雖然有三十多年,但當世的武林故事其實只有三四年,喬峰另外三十年生涯的故事,包括他的學藝和成名,都只是一筆帶過。另外兩位男主,段譽出場時十八歲,結尾二十二歲,他的故事在小說中持續的時間最長,整整四年。虛竹的故事最短,小說結尾時他二十六歲,但小說中出場時他已經二十四歲,真正寫他的故事只有兩年。

《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真正的故事,發生在他十八歲返回中原之後,到小說結束他二十歲時的兩年裡,《神鵰俠侶》中他雖有再度出場,但已經不是男主角。而《神鵰》中的男主楊過,雖然書中寫他的時間從他十三四歲遇到郭靖夫婦,到三十四歲攜小龍女退隱江湖,足有二十年之久,但是真正的故事只有十六歲出古墓到十八歲夫妻分離的那兩年,另加退隱前的幾個月時間而已,包括十六年之約在內很多時間都是被一筆帶過的。跟他差不多的還有《倚天屠龍記》男主張無忌,小說中退隱江湖二十歲的他,有十年在冰火島,兩年在武當,兩年在蝴蝶谷,還有五年在崑崙仙谷修煉“九陽神功”,還有好幾個月時間被困無名荒島,真正的故事也只有一年多而已。


由此可見,真正設置的故事主線情節,時間跨度都不能太長,這也是為了照顧到寫作。假如張三丰是像楊過那樣早早的出名,而且早早的退出江湖,那完全可以寫他的單人故事。但是他的一生,時間跨度太長了,要以他為男主,去展開他一生的故事,估計至少能寫個單人傳奇三部曲。

按照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中為他這個人物的設定,他十六歲離開少林之後,就上了武當山潛修,到小說中再度出場,已經是九十歲高齡的人,這其中足足有七十四年的時間可寫。這期間包括他是如何開創武當,如何成名於江湖,又是怎樣收下武當七俠的?能寫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即使是隻摘他其中的一段人生來寫,都一定會留下不完整的遺憾。

比如就寫他是如何收下武當七俠的。可是按照《倚天》小說的設定,張三丰至少年長他的大弟子宋遠橋五十歲,當他收下宋遠橋時恐怕也得是六十歲的人了。有哪部武俠小說的男主角,出場就是六十歲的,更何況金庸先生的寫作還要一邊照顧著作品隨時會被影視化,在當年香港影壇,追求俊男美女組合成熒幕情侶的潮流中,張三丰這樣的故事哪能會受歡迎呢?

而像李連杰主演的《太極張三丰》電影那般,選取他出少林到悟出“太極拳”的這段故事來寫,包括後來的張衛健版《少年張三丰》,都是遵循這樣的套路。這樣的張三丰人物形象,又必然少了他應有匹配的一代宗師的仙氣,而且也違背了金庸先生本身對張三丰“太極功”的設定。因為按照金庸先生的設定,“太極功”是在張三丰一百歲時,才參悟出來的武功,代表著他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說張三丰在少年時期,就創出了“太極拳”,是對張三丰修為的一種顛覆。


所以說,張三丰的一生活得太久,跨度得太長,反而成為他這個角色,在武俠小說中無法成為男主的一種制約。武俠小說畢竟不是人物傳記,寫他人生的哪一段都必然會留下遺憾。也總不能一部小說裡,每隔幾回就一筆帶過十年數載吧,如此頻繁的跳躍,讀者也會懵圈的。金庸先生自然不會這麼做。

張三丰這個特定的歷史人物形象,更適合以配角的身份出現在武俠小說中,這樣更能體現他的文學價值。

其實無論是陽壽沒有六十的王重陽,還是高齡至少一百二十的張三丰,他們這種宗師級別的人物,在小說中的出現,只能是以配角,甚至是回憶的形式來出場的。主要是通過他們個人的影響力,來從側面塑造出男主角的形象和性格特徵。就像周伯通在桃花島,聽到郭靖講出他師兄王重陽當年對待《九陰真經》一樣的話時,會感覺特別不可思議那樣,襯托出來的,正是郭靖極其正義的人物形象。而張三丰對張無忌的影響,就更加深遠了。

看過《倚天屠龍記》小說的人都會知道,按正常情況下,張無忌必然會成長為一個充滿仇恨和暴戾的人。因為他的童年遭遇太過悲慘了,父母被武林各派逼死,自己還身中“玄冥寒毒”,幾乎每一天過的都是生不如死的日子。這樣的人,假如有一天讓他練成絕世武功,說他沒報復的心理完全是不可能的。但是張無忌卻能明辨大是大非,放下個人的深仇大恨,不但以德報怨,還會帶領著明教不斷去消除與武林各派的積怨,最終還能聯合他們去一同抗元,去為天下蒼生謀取幸福。這裡面就是因為張無忌有張三丰,有這樣一位有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的太師父。


張無忌在張三丰身邊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但是他的言行舉止卻對張無忌影響深遠。後來張無忌在不同的際遇裡,我們都可以在小說中看到他總會想起張三丰所說的話。張無忌最終會將抗元大業為繼任,也無疑是繼承了張三丰的志向。因為聯合天下志士驅除蒙元,一向就是張三丰所認為的我輩本分。

俞蓮舟搖頭道:“不然,目下以武功而論,自是你不及我。但恩師的衣缽傳人,負有昌大武學的重任。恩師常自言道,天下如此之大,武當一派是榮是辱,何足道哉?但若能精研武學奧秘,慎擇傳人,使正人君子的武功,非邪惡小人所能及;再進而相結天下義士,驅除韃虜,還我河山,這才算是盡了我輩武學之士的本分。”《倚天屠龍記•第九章》

可以說,沒有張三丰就沒有後來的張無忌,張三丰在《倚天屠龍記》雖然不是主角,但他的思想和作風無疑卻是男主張無忌的人生導向。這也更能體現出,張三丰這個近乎於仙人的歷史人物,在武俠小說中的文學價值和影響。從這方面來說,這比起把他當成第一主角,來開展他一生的故事,相比之下,無疑是更加形象,更加立體,也更具藝文學術效果。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金庸先生沒有寫張三丰,我認為有幾點原因。張三丰的年齡很尷尬,他第一次出現在華山,大約十幾歲,等到襄陽城破郭靖夫婦戰死,張三丰應該是23歲左右,當時他武功很差,如果他為國捐軀行俠仗義,也就沒有後來的武當,所以張三丰在百歲之後說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遺憾,為武功不成沒有能夠救出文天祥而自責。張三丰創立武當大約是四十歲左右,這才會有宋遠橋這第一個徒弟,為了興復漢室,在元朝初立根本就沒有機會,所以張三丰沒有什麼作為,只能是開宗立派傳承行俠仗義驅除韃虜的精神,留有用之身以待將來,所以張三丰這一生是苦悶的,也沒有什麼英雄事蹟可寫的。另外張三丰唯一鍾情的郭襄年年不忘的是楊過,甚至於四十歲出家,張三丰愛情也是苦悶的,他也做不到揮劍斬情絲,一生把玩那一對鐵羅漢,這也不符合一位大宗師的身份,所以也不能寫。唯一可以寫的就是教出七個徒弟和打敗百損道人,可這寫起來一章即可,沒有韻味,不如不寫,在回憶的隻言片語中反映出來。


我本狂人5


所謂“專門寫”,我的理解是:要麼是男一,至少是男二。

金庸小說的主人公,無一例外的都是虛構的人物,著名歷史人物在金庸小說中,都是重要配角的位置。如《鹿鼎記》裡的康熙、索恩圖、明珠,再如《碧血劍》裡的李自成等,還有就是《倚天》裡的張三丰了。

對於虛構的人物,作者可以發揮想象,天馬行空的設計人物形象、性格與命運等,但對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尤其還比較著名的人,這些人的一生結局、做了什麼事、褒還是貶都已蓋棺論定,作者寫作時就會受到很大的禁忌,搞不定還會惹出什麼是非。從寫好作品以及不惹事的角度看,都不便寫真實的歷史人物,比如《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就是真實人物,後來不是鬧得有點不愉快嗎?

另外,張三丰的事蹟存在於明清大量也是筆記中,後人對他了解較多,雖然是一個傳奇人物,但如果專門寫他,讀者的好奇心勢必下降,當時金庸小說都是在《明報》上首先刊發,主要是為了提升《明報》的影響力,如果專門寫張三丰,要麼人家不感興趣,要麼認為你寫錯了、寫歪了,跟你打筆戰,把你弄得焦頭爛額,有悖於自己的初衷。

第三,張三丰生活的年代主要是元朝,他實際上和元朝官府的關係不錯,在明朝還自稱大元遺民,這個是歷史事實了。你怎麼寫?寫他幫官府緝拿盜賊?那肯定不行;寫他對抗官府?又不符合事實,所以不好專門寫。

以上三點,我認為就是金庸不專門寫張三丰的原因。


孤舟釣江雪


為什麼金庸沒有專門寫張三丰?

如劍魔獨孤求敗其時闖蕩江湖的經歷,一代宗師張三丰小年輕的故事等。那麼金老為什麼不以張三丰為主角另寫一部閒書呢?

大家都清楚當年張三丰年少的時分尾隨少林寺覺遠大深造法力,之後在華山之巔相遇楊過、郭靖等人,這全盤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開始,在少林與崑崙何足道相鬥,遇到郭襄,末尾覺遠謝世前記誦《九陽真經》等,也可以視作故事的主線來寫,以至張三丰末段初步了人生的下方閱歷。

大家不妨料到時而,金老在《神鵰俠侶》與《倚天屠龍記》中八十年的時間跨度,其實產生了好些事情,金庸如果以張三丰為主角來寫一部小說,其實不少素材得以動用,如彼時的神鵰俠楊過並絕非真正幽居,繼續抵抗蒙古人,舊版《倚天》中陽頂天不畏他的門徒,由此可見楊過很有可能應用明教來貫徹郭靖的遺願;郭襄上峨眉開立峨嵋派的進程;玄冥堂上的師傅百損沙彌為禍武林的故事等,這就是說金庸為何不寫呢?

在下認為問題在於主人公張三丰有一個極大的嗜好,那即便閉關獨自領悟武學真諦!大家都明瞭已往張三丰拿走有的《九陽》與羅漢拳後,在塵世中浮生了大概十年之久,而後在武當山閉關從頭專研勝績,張三丰的戰功基本心氣自己會意的,據此他終將會閉門謝客與武當山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想開厲害武學,為了開立厲害武學他絕對會常常閉關,不怕他能力再高,最少也亟需小半年的歲時幹才想開厲害絕學,如【純陽無極功】這麼樣的戰績。

張三丰這終身修煉武功的歷程跨度太大了,金庸莘莘學子很難秉筆直書來描摹,而張三丰汗馬功勞完成實績的時段最少也得在七十歲自此了,這個時候再以張三丰為主角來寫,全然不曾了意義,在這而後他依然常常閉關,有時一閉縱然一年多,一個常常閉關自守的人,尚未精彩的塵世經驗,金庸什麼樣亦可入手寫?之所以還是讓他做一個隱形高手人選比較好。

回答的不好請見諒,感謝大家瀏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