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上)

中國在哪兒?位居地球上的什麼位置?今天看來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或純“地理”學的問題,當年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敏感至極的“政治問題”。徐繼畲的《瀛寰志略》當年即因此而被封殺,而後人卻因此而盛讚其巨大的啟蒙意義。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上)

《瀛寰志略》共10卷,約14.5萬餘字,收圖42幅,其中只有一幅關於日本和琉球的地圖未用西方所繪地圖,其餘都按西方原圖描摹。在當時,這可是大膽的非法之舉。但他認為:“地理非圖不明,圖非履覽不悉。大塊有形,非可以意為伸縮也。泰西人善於行遠,帆檣週四海。所至釩抽筆繪圖,故其圖獨為可據……此書以因為綱領,圖從泰西人原本鉤摹。”在這部著作中,他首先比較全面地介紹了地球的概貌和各大洲的基本知識、經緯度的劃分等,然後分別介紹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這四大洲各國地理、歷史和現狀,還介紹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南極的基本情況。可以說,他的著作是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世界地理、歷史著作,代表了當時中國人對世界認識的最高水平。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上)

在這樣一幅如實客觀的世界圖景中,中國位於“世界之中”的神話自然破滅,“天朝上國”的迷夢也將破碎。對此,徐氏實際已有相當認識,但面對現實卻又無可奈何。所以他雖在初稿中明確寫道“亞細亞以中國為主”,但在定稿時卻心有親悸地將此話改寫成“坤輿大地以中國主”。由“亞細亞”改為“坤輿大地”雖只一詞之易,但徐氏內心那種不得已的苦衷,卻可從中略窺一斑。還是在此書的刻印過程中,他的同鄉好友、地理學家張穆見徐將《皇清一統輿地圖》置亞細亞圖之後深感不安,甚為他擔憂,急忙致書徐繼畲,提醒他應將《皇清一統輿地圖》置於卷首,因為中國傳統的“春秋之例”最嚴內外之詞,嚴守“夷夏之防”,而且“執事以控馭華夷大臣而談海外異聞,不妨以彼國信史,姑作共和存疑之論。進退抑揚之際,尤宜慎權語助,以示區別”。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上)

他特別以明代徐光啟等人在此方面未加註意結果“負謗至今“為例,要徐繼畲吸取教訓。“負謗至今”的確可怕,徐繼畲立即採取張穆的建議,將《皇清一統輿地圖》放在卷首。同時,徐氏在“凡例”中謹小慎微地申明“此書專詳域外”,於中國情況“不敢贅一詞”,以避免中外對比。因為“對比”起碼意味著可以“並列”,而這是中國是世界中心的“主流話語”斷難容忍的。因此,在介紹亞洲不得不提及中國時,便不得不將中國說成是“壤盡膏腴,秀淑之氣,精微之產,畢萃於斯。故自剖判以來,為倫物之宗祖,而萬方仰之如辰極”的中央之國。儘管他已知道中國實際位於何處,但仍不得不說中國居於“萬方仰之如辰極”的地位。的確,諸如“天朝上國”、“世界之中”這類根深蒂固的社會性觀念,並非理性、知識等可輕而易舉打破的,面對這種巨大的力量,徐繼畲也不得不屈從。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上)

而且,《瀛寰志略》並不是一部單純的地理學著作,它以更多的篇幅介紹了各國的風土人情、宗教社會、政治制度、歷史沿革等。從這些介紹的重點和評論中,可以看出徐氏的苦心所在,即中國的安危與富強,向對鴉片戰爭的意義仍毫無覺察、仍沉迷於“天朝上國”幻覺中的朝野人士呼籲,這實際是“古今一大變局”,中國當前的處境不僅不是什麼處於世界之中,而是“求隔絕而不能”,面臨“天下從此多事矣”的局面。

在對亞洲、非洲的許多國家的介紹中,徐繼畲強調的是其亡國原因和反抗精神。他對文明古國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過程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述,併發出“哀哉”的感嘆、意在提醒國人以印度的淪亡為前車之鑑。他尤其提醒人們注意西藏南界、滇省西界及粵東的安全。對南洋小國蘇祿人的英勇反抗,他稱讚道:“當西班牙、荷蘭虎視南洋,諸番國鹹遭吞噬。蘇祿以拳石小島,奮力抗拒,數百年來,安然自保,殆番族之能自強哉!”對以前是中國藩屬的“南洋”諸國被西方殖民後給中國的安全造成的威脅他憂心仲仲,格外關注,認為這是“古今一大變局”,中國“求隔絕而不能”,“中土之多事,亦遂萌芽於此”,“天下從此多事矣”!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上)

然而,徐繼畲更加關心的是歐美等同是如何強盛的。所以他對歐美諸國作了更加詳細的介紹。他認為歐洲“其人性情縝密,善於運思,長於制器……火器創自中國,彼土仿而為之,益加精妙……越七萬裡而通於中國,非偶然也”。正是這“非偶然”使他對鴉片戰爭的意義、對當時的世界大勢、對西方強盛的原因等諸多方面的認識遠遠高於當時的其他人。所以,他要探究這“非偶然”,也就是西方強盛根本、必然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這種探索使他初步意識到在華夏文明之外還有別種與之相當的文明,所以他對伊斯蘭教、佛教和基督教都作了公允的介紹評價。在談到西方文化源頭之一的基督教時,他這樣寫道:“摩西十戒,雖淺近而尚無怪說。耶穌著神異之跡,而其勸人為善,亦不外摩西大旨。周孔之外無由宣之重譯,彼土聰明特達之人,起而訓俗勸善,其用意亦無惡於天下。”以徐繼畲當時的身份,對“周孔之外”的文明能如此公開稱讚,確屬“駭人之論”。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上)

可以說,徐繼畲此時已隱約觸及到文化比較的價值層面,而中國社會是在此大半個世紀之後,歷經器物——制度層面的接觸比較之後,才觸及到文化的價值問題。對歐洲文明的另一個源頭希臘文明、尤其是雅典政治,他也作了詳細介紹,並得出因此“勢益富強”的結論。在對古羅馬的介紹中,他也強調廢除國王之後“選賢者二人,居高爵,立公會以治事。高爵每年一易,由是國無王而勢益強盛。”明確說出“國無王而勢益強盛”,當時確是石破天驚之論,這本身亦透露出重要的歷史信息——新的時代已經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