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给每个写作者布置了一份假期作业

病毒给每个写作者布置了一份假期作业


疫情期间,大多数人隔离在家无法出门,除一些积累了长期战斗经验的资深肥宅之外,“无聊”成了大多数人的日常。为了消磨时间,有人炸厨房,有人磕cp,还有人在客厅散步……

那作为写作者,在这段比想象中漫长的隔离期里,我们能做点什么?


病毒给每个写作者布置了一份假期作业

首先,我们可以阅读。

这段时间我的阅读量很大。

读书好像成为让我从信息爆炸的焦虑和现实生活的压抑中得以喘息的出口。

就像鲁敏在散文集《路人甲或小说家》里说“只有阅读,仍是可以依靠的一部分,像坏年份里的维生素一样,维持着小心翼翼的供给”。

这听起来似乎是一种逃避和软弱,但我知道在焦躁和恐惧中崩溃也毫无意义。

就像鲁迅说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对我来说在阅读中收获的静定会支撑起生活的秩序,这是一切的前提。

哦,说到鲁迅,最近网络上有一句话颇为盛行——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读懂了鲁迅。

如果大家真的有如受到神明点化般突然理解了鲁迅,理解了那个从一百年前开始就在注视着我们的人。

那我想,这绝不是悲哀。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读懂了鲁迅,而是读不懂鲁迅,甚至不读鲁迅。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河南一定点医院的护士下班回小区遭到阻拦,理由是怕其携带病毒。

鲁迅说“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35岁的年轻医生用生命碰壁,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鲁迅说“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有人字字泣血为救至亲,有人高唱赞歌粉饰太平。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确应该想起鲁迅。

想起那颗外冷内热的赤子之心,跳动不息,不曾息。

想起那声铿锵有力的呐喊,回声不绝,不应绝。

如果文学是有价值的,那阅读就不是无为。

乱世之中,我们可能无力抵御硝烟,但至少还可以通过阅读来守护内心的宁静。

动荡岁月,我们可能无法救死扶伤,但至少还可以通过阅读来警告自己的良心。


病毒给每个写作者布置了一份假期作业

另外,我们可以写作。

俄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得名于普希金的专有名词叫“波尔金诺之秋”。

1830年秋天,普希金为了筹备婚礼,处理亲人的丧事前往波尔金诺村,不料遭遇了瘟疫爆发,村子被封,普希金被困整整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里,这位大作家选择没有打牌、追剧做凉皮……

而是专注写作,完成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短篇小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产记录。

对别人来说非常倒霉的三个月反倒成就了普奇金一生的创作丰收期,也促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对很多写作者,尤其是对业余自媒体人来说,写作更像是和时间的战役,抓紧一切零碎时间进行写作是生活的日常。

而自我隔离期间,不能上班上学,也不便出门社交,外部干扰被阻断,我们有了更加纯净的创作环境。

疫情让你失去了外卖蹦迪肯德基,但它没有夺走你手中的笔。

少掉了拖延的借口,这段时间或许正好可以用来检验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和忠诚。

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普希金,但专注和勤勉永远是写作者的美德。


病毒给每个写作者布置了一份假期作业

如果,你是一个更有担当的作者,你也可以选择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

这场疫情似乎向人们宣告了我们的生活远比小说魔幻。

在车站挥泪告别家人的医生,在阳台上敲锣哭号的妇人,捐出全部积蓄的同时自己缝制口罩的老人,炫耀从做官的舅舅那得来的大把口罩的年轻人……

我们看到绝望、看到善良、看到腐朽、看到坚守、看到挣扎、看到泥泞。

看到人间疾苦,也看到烛火不息……

一场灾难,让我们明白了自己并不是历史和生活的读者,而是置身其中,无处逃脱——也因此必须承担起什么。

就像陈晓明先生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面对着的既定的历史材料,他们必须对此作出必要的反应,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阿列克谢耶维奇真实记录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为:她的复调书写,是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寄生虫》横扫奥斯卡,“以最韩国的故事打动了全世界的观众”。

韩国总统文在寅发文说“政府将进一步为广大电影人提供能够尽情发挥想象力并大胆制作电影的环境”。引发了中国电影人和影迷的集体酸涩和无奈。

或许,对我们来说自由表达之路依然漫长。

但始终有人如平原上的韧草——野火烧不尽,生生不息。

比如三联生活周刊被禁言一周后解封,微博写下“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比如作家方方微博被禁言后转战微信平台持续更新封城日记,记录下作为一个个体眼中的武汉实景……

我们应该向那些执笔做剑的人们致敬,也应该以此勉励自己。

不要装作看不见,不要轻易遗忘,不要以沉默当作推卸。


病毒给每个写作者布置了一份假期作业

里尔克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被艰难包裹的人生。对于这个人生,回避是不行的,暗嘲或者堕落也是不行的,学会生活,学会爱,就是要承担这人生中艰难的一切,然后从中寻觅出美和友爱的存在,从一条狭窄的小径上寻找到通往整个世界的道路。”

行文至此,无意鼓励大家成就某种伟大。

只是希望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放弃当下的生活和热爱,这是对自己的意义。

如果可能的话,再勇敢地担负起那只笔曾意味着的责任,这是对时代的意义。

毕竟,我们无法在完全意义上和外界隔离。

纵使渺小如蚁,我们也和这个庞大的世界——同呼吸共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