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是中國的“後花園”,漫山遍野開滿花朵,卻在全世界臭名昭著

提及緬甸、老撾、湄公河這類的字眼,不知大家內心最先跳出的是哪個詞彙?但那些緝毒影視劇給出的答案卻是:毒窩。沒辦法,聞名於世的“金三角”就在這幾個國家的“三不管”地帶,它的存在時刻提醒著人們一個事實:世界毒品就看“金三角”。

此地是中國的“後花園”,漫山遍野開滿花朵,卻在全世界臭名昭著

“三不管”因之特殊的位置,以及其特別的歷史,從而成為罌粟遍野的地方

事實上,緬甸、老撾、泰國邊境所形成的這塊“三不管”地帶,是東南亞原始森林被保護的最好的地方,加之該處的長日照以及低緯度環境,使得各類植物都特別豐茂。所以,這裡被人們視為“中國的後花園”。

可惜,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卻因為它特別的歷史,以及它後來的發展,致使其在世界上的名譽並不怎麼好聽,用臭名昭著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那這塊“三不管”地區到底是個什麼歷史呢?恐怕這就要追述至十九世紀末了。當時歐洲很多國家為了聚集錢財,以種植鴉片為生財之路。而“三不管”的這塊地帶,因為其受殖民的現實,自然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說起來,這實在是世界的悲傷,當年很多國家為了不斷拓展自己的地盤,最終運用武力去殖民他國。而殖民成真之後,又不真正愛護人家,從而讓“三不管”這樣的地區變成了後來剎不住車的“毒窩”。

此地是中國的“後花園”,漫山遍野開滿花朵,卻在全世界臭名昭著

據有關資料反應,英國、法國、美國幾乎都在這個地區進行過鴉片種植、提煉以及銷售的參與。特別是二十世紀的五、六時年代,這一地區的鴉片產出量高達200噸。

而在這個基礎上,該地區還被不斷投入設備、技術等手段進行量的提升。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此處一年的鴉片生產量已經達到了3000噸之巨。

正是因為有錢賺,有人要,所以該地區的農民幾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種植罌粟。原本美麗的東南亞風情裡,被夾入了大量罌粟花的氣息,那麼神秘,又那麼特別,讓人聞之心生戰慄。

但當地農民種植罌粟的收入到底有多高呢?恐怕讓你失望了,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麼多,因為有統計得出結論:普通種植罌粟者一年一畝地的收入不過幾十美元。

這也就是說,大量的金錢並不是在種植的源頭上產生,而在於它幾經轉手之後的市場上變現,這就是所謂的“產業鏈”。用極低的投入,去換取最高的利益,難怪那些販毒者會為之瘋狂。

此地是中國的“後花園”,漫山遍野開滿花朵,卻在全世界臭名昭著

“金三角”毒窩的傳奇故事:那個操著東北口音的黃埔高參才是不敗之王

眾所周知,在一個有著高利益,又極複雜的環境裡,總會有人以頭目自居。而金三角這樣一個生財、黑暗的地方,自然也就少不了各位“梟雄”的角逐了。

但真正瞭解金三解的人似乎都知道一個現實:能在這個地方稱霸作大的,絕對少不了一個叫張蘇泉的東北人。

當然,金三角的勢力肯定不止一股那麼單純,特別是那些以販毒、投機等手段致富的人。而這其中坤沙、羅星漢的名字就格外讓眾毒販買賬。

那張蘇泉在金三角算什麼角色呢?等齊於坤沙、羅星漢等人的又一位毒販小頭目?恐怕不是那麼簡單。有資料顯示,張蘇泉實際才是稱得金三角不敗之王的人物。

此地是中國的“後花園”,漫山遍野開滿花朵,卻在全世界臭名昭著

這個張蘇泉可不是簡單人物,據說他曾是黃埔高參,手下有著200多號僱傭軍。他在金三角混的風聲水起的時候,像坤沙這樣的大毒梟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

但作為高參,張蘇泉就是有這樣的眼光,與其自己冒險去拼去打,不如作為他人幕後指點江山的謀士,這樣一是風險小,再就是收益一點也不少。

果然,成為坤沙的參謀之後,張蘇泉出謀劃策,很快就幫坤沙打開了金三角的新格局,讓他成為該地舉足輕重的人物。而且,不久之後,張蘇泉又用計打壓了羅星漢,使得坤沙實力更加巨大。

但羅星漢也不是好惹的,據說他趁著坤沙押送16噸鴉片去老撾交易的途中,採取了非常手段的報復。與此同時,坤沙回返時更被老撾一位叫溫拉迪功的搶了個乾淨。

面對這樣的現實,張蘇泉採取各種報復手段,最終將羅星漢給打的節節敗退,只恨自己的手下沒有張蘇泉這樣的智囊人物。

因此,在金三角的傳奇人物之中,他張蘇泉是有名的,也是有目共睹的。雖然他自甘居於第二位,但事實上他才是最能撼動金三角這塊地盤的人,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讓自己始終被稱為金三角傳奇人物。

此地是中國的“後花園”,漫山遍野開滿花朵,卻在全世界臭名昭著

“金三角”民眾的生存現狀,“替種”是否可以改變“毒窩”的本質?

其實,很多人肯定不理解,為什麼這個地區的人一定要種罌粟而不是糧食。原因太簡單了,這個“三不管”的地區,實際上就處於原始人的生活狀態。

去過當地旅遊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邊的很多村莊,每家都會有幾個孩子,而孩子們多為赤身裸體的樣子。這種環境下的他們,可能會缺少食物,但更為主要的是貧窮。

種植糧食可以自給嗎?不一定,畢竟糧食的豐產與否並不能一概而論。但種罌粟卻能直接換來金錢,這才是他們認為最直接有效的“脫貧”方法。

當然,因為時代的發展,加之歐洲很多國家對該地的捐助,他們已經有了學校,有了法律,有了一定的常識,對種植罌粟也幾乎認識到了危害性。

此地是中國的“後花園”,漫山遍野開滿花朵,卻在全世界臭名昭著

所以,現在的金三角正在慢慢擺脫“毒窩”的帽子,不再像從前一樣家家戶戶、村村莊莊都種植罌粟了。只有那些相對更為原始、偏遠的村子,才會保持著一小部分種植罌粟的地段。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歐盟組織又豈能不知改變現狀的最有效方法。所以他們在該地區推動“替種”手段,讓當地人改變掙錢的單一思維,比如從種罌粟改為種茶葉、橡膠等等。

只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因為擴大規模、種植熱潮的推動,當地的生態又面臨了新的問題,大片的生態環境被破壞。另外,毀林燒荒造成的土地荒廢更為嚴重,有些土地因為破壞將要等待10-30年之後才能再度耕種。

這就是昔日的“三不管”,想要從“毒窩”金三角轉變為真正的黃金三角,恐怕是任重道遠,其路漫漫之遠、之難,都不是快速可改變的。

此地是中國的“後花園”,漫山遍野開滿花朵,卻在全世界臭名昭著

“金三角”的“毒窩”之名已經隨著時代的步伐慢慢發生改變了,但它能變成什麼樣,用多長時間來改變,想來都不是我們可以想象出來的。至少,老撾、泰國、緬甸這三個國家,他們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自己的邊境上去才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