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術,為何無人猜透?

張存路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我說實話,別說是帝王之術了,作為父母,你真的能搞清楚你的孩子都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嗎?如果連自己孩子也搞不清楚,那麼更別說什麼帝王術了。但是古代的帝王也不是各個精明似鬼,很多人也是普通人,因此也很容易被大臣、外戚、宦官等把持朝政。好吧,那麼我就斗膽和大家聊一下帝王術吧。

一、帝王走正道

司馬光曾經寫過一本書,很有名,叫做《資治通鑑》。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經典的帝王教科書了,甚至我們可以稱其為《司馬光教你如何做一個好皇帝》。司馬光在這本書中的主要觀念,是教導皇帝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即主張皇帝少用陰謀詭計,多走人間正道。畢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司馬光的思想中,更多的是儒家所期盼的那種“明君”,在儒家看來,如果要達到天下大治的效果,那麼必須需要一個“明君”,君主要正直、善良、仁愛,當君主做到了這些的時候,他手下的大臣也自然會這樣,然後大臣再教化百姓,百姓也會變成這樣,之後整個國家就成為了樂土了。不得不說,這是非常理想化的一種概念。

其實很多皇帝也是在努力踐行走正道的思想,在他們當政期間,少有陰謀詭計和政治鬥爭,避免了朝堂之上的政治內耗,進而可以讓更多的官員在治理地方上發揮自己的力量。這裡面我認為明仁宗和明宣宗可以作為典型代表。

二、帝王的平衡之術

但是其實大部分的時候,帝王往往都是要講究平衡之術的,正如同操縱木偶戲的演員一樣,帝王就是這個操控者,而大臣們就是他的木偶。

這其中帝王常常採用的是法家的思想,即韓非子所提倡的“法、術、勢”,通過這三點來平衡君臣關係,讓臣怕君,之後才能進行平衡。

而在平衡之中,往往帝王又要兼顧多個勢力間的權力均衡問題,一般來說,帝王都要面臨的就是大臣,宦官,外戚這三家問題。這其中無論哪一方勢力過大,對於君主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例如說大臣勢力過大,就會出現張居正這樣欺壓君王的事情;宦官勢力過大,就會出現唐朝末年宦官掌握禁軍,廢立君主的事件;外戚勢力過大,就會出現霍光這樣的跋扈將軍。

因此好的帝王往往是三家均用,讓他們去鬥爭,然後帝王可以坐收漁利。這裡面例如說嘉靖皇帝,穩坐釣魚臺數十年,全讓大臣們去鬥,之後大明反而出現了不錯的一段時間。因此平衡用的好,對帝王來說是好事,平衡用的不好,對帝王來說就是噩夢了。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帝王之術並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現在隨便找個省部級(市廳級)以上的人都懂,企業家級別的人大多也懂,不懂的人位子坐不穩。

皇帝的稱號和臣子的官職,都是他們獲取權力的法律依據,但並不代表他們就因此獲得權利,能不能獲取權力,得看他們的手腕,這就是帝王之術

《韓 非 子》《商 君 書》《申子》之類的法家書籍都是帝王之術,還有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史書,也是講帝王之術,《道德經》也是寫給帝王看的,都可以歸為帝王之書。

實際上,並不用刻意去學,很多普通人走上管理崗位,基於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權力安全性、延伸性和暢通性,基本能悟出來,

劉邦以前就是個村長、朱元璋以前就是個乞丐、石勒就是個奴隸,他們誰也沒有學過所謂的帝王之術,但是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來了

之所以覺得高深(有的人覺得邪惡),是因為你沒有走上高級管理崗位,當你走上管理崗位,自然而然就懂了,就不會覺得它高深或者邪惡了。


南朝居士


根本原因是:你不在其位,體會不到帝王的“不得已”。

帝王心術不等於傳統官場、商場上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它有更深廣的內涵。從根本上說,它源於帝王身份的諸多“不得已”(以下我只說合格的帝王,不論昏君)

1、世上每個職業都有退路,唯獨皇帝沒有退路。帝王身退則必死——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魔咒般的宿命。你見過幾個喪失權力的皇帝有好下場的?康熙帝說:“《易》遁卦六爻,未嘗言及人主之事,可見人主原無宴息之地可以退藏。”所以皇帝必須永遠“太阿在握,權柄不移”,至死方休。

2、世上每個人都能有知心朋友,唯獨皇帝不能有朋友。“近則不遜,遠則怨”,這未嘗不是皇權周圍的眾生相。皇帝不能和任何人越過君臣禮法的邊界,就是避免人臣恃寵而驕,招攬權勢,反恩為仇。宋徽宗和大臣稱兄道弟,導致朝綱崩摧就是前車之鑑。雍正帝整死年羹堯,諭旨中罵道:“看來你當不得一個大字”,就是恨他恃寵為亂。

3、民主制度下的政治鬥爭,最後常出現沒人對國家真正負責的局面。因為政黨可以下野、總統可以辭職,大不了爛攤子交給別人。但皇帝不同,視天下為身家性命,不能撂挑子,必須對國家的治亂興亡負最終責任,必須至死堅守底線。

4、所謂“朝廷”,就是天下最精明、最大膽、最有本事的人湊到了一塊。皇帝在他們的包圍下,要用其智力,又要保住身家性命,又要保證國計民生,還要保證子孫萬年,想事不為人所欺,威不為人所竊,權不為人所攘,情不為人所奪,就免不了韓非子說的“上下一日百戰”,皇帝的神經必須長期保持草木皆兵的備戰狀態,剛愎雄猜就成了帝王職業的基本素養之一。

5、千夫所指在下,千秋史筆在後,皇帝要顧及生前身後的名聲,所以“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好事也好,壞事也罷,皇帝做事情不僅要做成,還要做圓。怎麼閃轉騰挪而饒有餘裕,自己做好人,別人做壞人,就離不開一連串的算計。

6、好逸惡勞,高己卑人,聲色自娛,是人的本能。皇帝和平民百姓概莫能外。所以,讓宰輔總其事,讓百官代其勞,讓國計得其所,來保證皇帝可以安享聲色犬馬之樂,沒有後顧之憂,就成了皇帝最後的小算盤。

以上六點,都是中國皇帝的“不得已”。而這六個不得已,又導致了皇帝要面對六個現實問題:

因為第1點,皇帝必須打擊任何謀求“提前接班”的兒子和兄弟叔伯。越是血緣關係親近的人越不能信,防盜防賊防子孫,“朕不給,你不能搶!”

因為第2點,皇帝不能和任何人推心置腹,必須默認每個人都不可信。一旦發現有欺君罔上的跡象,非黜即殺!“奸茴稍萌,即滅不旋踵”。

因為第3點,所以皇帝必須保證信息傳遞的上通下達、全面準確,隨時檢查下面是不是政令無違,自己是不是民隱周知,所以刺探、試探無所不為。可以參考韓非子說的“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因為第4點,所以皇帝必須時刻與一群天下最強的大腦和心臟鬥智鬥勇,想著陽謀,防著陰謀。最安全的活法,就是“恩威莫測”。皇帝擺出喜怒無常的性情,讓底下的人猜不到,讓每個人都覺得頭上懸著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他才能安全。反之,“有謀人之心而使人知之者,危矣!”一旦皇帝發現有人可以猜得到自己的心思——殺無赦!

因為第5點,所以皇帝必須始終維護儒家的政治正確,和莊嚴肅穆、端正平允的個人形象。“出一言而盈廷稱聖,發一令而四海謳歌”,皇帝要掂量什麼只能做不能說,什麼只能說不能做。所以暗地裡波譎雲詭的朝政,面子上都是一片仁義道德的氣象,我騙我騙我騙騙騙!

因為第6點,皇帝必須精雕細琢出一套最佳的人事佈局和行政程序。古人常說“祖宗之法不可廢”,就是因為帝國的制度是歷代帝王研深測化、窮盡智慧作出的頂層設計,後世子孫不能隨便動,最怕捅了個窟窿你堵不回來。

在皇帝制度下,如果沒有統握元樞的意志,致治於未亂的偵察、反偵查能力,和損有餘以補不足的平衡術,皇帝根本無法有效地駕馭偌大的帝國。而身不在其位的人,又簡單地以為皇權無邊,皇帝可以為所欲為,所以把歷史的是非對錯,簡單地歸功或歸咎於帝王個人。又或者覺得帝王心術處處虛偽,步步陷阱,讓人猜不透。其實設身處地想想這6個不得已,你也不難體會“為君難”的真實意味。

黏貼一個數據統計給你參考,看看皇帝好不好做: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國家,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死於疾病或者衰老)339人;非正常死亡(死於自殺或他殺)272人,非正常死亡率為44%,遠高於其他社會群體。有確切生卒年份可考者共有209人,其平均壽命僅為39歲多。

再給你看看北魏的一代雄主,道武帝拓跋珪晚年是如何被皇權逼瘋的:




噴子都是玻璃心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帝王之術?這好,聽著就玄。咋說呢?這東西,不能吃不能喝,但是能要人命,能讓一大幫子不如你的人跪地上,對你俯首稱臣,這就有人拼命的想學這玩意。

但真真能把這東西琢磨透了的,歷史上還真沒幾個人。

可您瞅瞅大街上,那馬路牙子上的小地攤,小販垮著一包,有的還弄一小喇叭,擱那吼。

就這書攤上什麼帝王之術秘史啦,什麼話說帝王權謀啦,什麼帝王馭人之術啦等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啊!那叫個酷拽炫啊!

有那心動的,就像被鉤子鉤住了魂,想著上去翻上一翻,心甘情願的掏上幾把毛毛錢,拿回去細心研讀。

讀了半天,有懵圈的,有恍然大悟的,有傻了的,還有睡著的。

要俺說,您要是真讀這些個東西,您可以洗洗睡了,還帝王之術呢?十幾塊兩指寬的書?就能整明白啥是帝王之術?您真把咱大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所凝結出來的東西,看成一山藥蛋,隨便整一下這就是一盤菜啊!要俺說,哎……,這都沒地說理去。

詳細介紹帝王之術的書

咋說呢?您沒有讀過韓非的《韓非子》,您就別提嘛叫帝王之術。

想當年秦始皇讀了《韓非子》之後,撓心挖肺的想見一見韓非本人,從這一點上,您就知道了《韓非子》上了說了什麼,而且還就說道了秦始皇的心口上了。

秦始皇是啥人,神人級別的人物,能讓他心動的,除了土地,就剩下所謂的帝王之術了。

您要知道韓非本人就是個口吃,但秦始皇還是願意蹲那老老實實去聽,當個學生。

沒別的《韓非子》裡邊那是有史以來,詳細闡述了帝王之術的一本書。

這也就是為嘛韓非被李斯一把毒藥給毒死了,因為韓非比李斯看東西看的明白,但可惜的是,他沒琢磨出李斯這人心。

畢竟人無完人不是。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西方還有那《君主論》,講的蠻詳細的!”

要俺說,差遠了!咱《韓非子》問世的時間比他早了一千七百多年,而且比他還詳細,別一天天的整啥西方的。

咱住大房子燒地火龍的時候,他們還住在石頭房子裡,烤火呢?

趙蕤 (ruí)聽過沒?估計大傢伙也沒聽過,蕤字不是俺標出來,您都不知道這字咋讀,這也是一位研究帝王之術的大家。唐朝的時候,那唐玄宗請了很多次,想把這主請出山。

“不去!”這就人家的回答。

聽聽歷史上對人家的介紹,博於韜略,一代縱橫大家,流於世的著作就一本《長短經》,也叫《反經》。

這本書,要是按照書面上的說法,黑白都有,以謀略作為串聯,歷史作為憑據,講述四個大內容,第一國家興亡,第二權變謀略,第三舉薦賢能,第四人間善惡。

就這書比那《君主論》還早七八百年。您如果真想研究一下所謂的帝王之術,這兩本書必看,當然把那《君主論》作為一補充瞅瞅,也未嘗不可。

掰扯了這麼多,咱先從《韓非子》的帝王之術有啥內容講起,然後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韓非子》

咋說呢?所謂的帝王之術,這玩意還真就沒有啥統一的標準,您要給他下個定義,沒人敢保證他的定義就是完美的。

當然在大家的共識當中,這其實就是皇帝如何管理國家,驅使天下各路英才,為國家服務的一個學問。

如果這麼去解釋的話,他也沒錯,但不能全對。

大傢伙也知道,韓非本人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他這《韓非子》卻集合了法,術,勢三家的長短。

法,其實就是以法律作為根基來治理國家,任何事情拿這法來度量,就可以保證一個國家安穩的運轉下去,才能長長久久。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商鞅,利用法,將一個強大的大秦帝國展現到了世人的眼前。

這法字擱到現在,擱到現在的企業當中,就是各種而言的規章制度,這東西不能講情面,無規矩不成方圓嗎?

當然有的企業主特別的喜歡破壞規矩,你比方說,年初訂好了規矩,這賣出去多少,就能提多少多少的獎勵。

結果年底這麼一算,好傢伙,這員工居然拿到了十萬塊。這企業主回頭就把規矩給改了。

“啊!這年的效益不錯,你拿一萬塊意思意思就完事了。你拿多了其他員工怎麼看,俺這是在保護你!”

得,這企業主得了便宜還賣乖!

像這樣的企業長不了,而且也大不了,衰亡是必然的。

他就從來不想,員工拿的多了,你只會拿更多,所以規矩不能破。

接著就是術,這其實就是談皇帝管理臣子的手法。按照書說的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權,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執也。

如果您直接翻譯,就是說應該因材施用,這中間要考察臣子的能力,然後給他相應的位置,如何考察呢?用皇帝手中的生殺大權來考察,而這生殺大權就必須掌握到皇帝的手裡邊。

聽著挺牛掰吧,這就被一些個人拿來變成了地攤上,所謂的厚黑學之類的東西,什麼耍手段,弄心機的,不堪入目啊!

人家講的術是這些個東西嗎?壓根就不是,歪曲了,術的核心是利用皇帝手中的生殺大權來判斷臣子的能力,將他放到合適的位子上。

如果術對這人不起作用,作為皇帝曉得咋辦了吧。

但術這東西是空中樓閣,沒有法的依憑作為基石,這術所依靠的生殺大權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們是相互依賴的。

那麼術的代表人物就是申不害,他這人在韓國使用術治理,十五年過去了,韓國打一個弱小的諸侯國,一舉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他在的時候,韓國的實力那是槓槓的,對內有凝聚力,對外那個諸侯國都不敢小窺。

術這玩意全依賴人來把弄操控,這人如果不在了,這術也就會跟著消失,這東西是不能傳承的。

反觀商鞅的法,他人不在了,但法這東西依然貫徹大秦帝國的始終,不僅如此,也得到了後世所有帝王的認可。

所以沒有法的術就是空中樓閣。

所以申不害死去之後,韓國瞬間就變成了最為弱小的國家,一夜之間就打回了原形。

勢,這主要是說皇權至上,整個國家這都需要圍繞皇帝這個中心點來進行運作和維護的。

那麼這個代表人物是誰呢?慎到,他是在齊國的時候提出,這國家對皇帝的尊敬,無論那個階層這都是必須的。而這尊敬是通過中央集權來實現的。

不過很可惜的是,這慎到的學問碰到齊國這幫子喜歡空談的傢伙手裡邊了,這幫子傢伙天天的開會討論,就沒有落到實際上去。

那麼咱轉過頭來說,商鞅變法他如果沒有秦孝公給他勢作為助力,這變法壓根就不可能在秦國的土地上實現的,您說是不是。

而且術依憑的生殺大權其實就來自於勢。

那麼在所有三者當中,這勢是核心,法和術是為這勢提供助力和支持的,而其中最弱的一環卻是術。

當然篇幅有限,咱也不能說的太透。

所以韓非就提出了法術勢三合一,這才是真真的帝王之術,缺一不可。

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明朝時期,嘉靖皇帝就應用的很純熟。在初期他和文官集團對抗中,他唯一能夠利用的也就是勢,在勢的脅迫下,利用禮法也就是法,來讓文官集團低頭,從而獲得了最終的話語權。所以他可以不上朝,那幫子文官集團卻不可能不聽他的話。

那麼為什麼看不透呢?

因為有術的掩蓋,有的帝王心思能被看透,一是時局,二是性格,但更多的看不透,其實就是術的作用。

這話說的有點玄乎,但您要去分析這當中間的事,沒個長篇大論三五個小時,壓根就掰扯不明白。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帝王之術,說的更直白一點也就是個人的領導藝術,駕馭人的權術。歷史上最懂的用“帝王之術”的皇帝,我覺得非漢高祖劉邦莫屬。

漢高祖劉邦——完整的帝王之術!

  • 劉邦用人的奧妙

漢高祖劉邦,原只是沛縣鄉間的一個無賴平民。儘管有些無聊的文人也給他找了個顯赫的祖宗,但是,他們弟兄三個(劉邦是老三),名字就叫作“伯”、“仲”、“季”,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老大、老二、老三,可見這個家庭有多少文化教養。劉邦的“邦”字,前人推測是他做了皇帝才起的。因為“邦”的意思就是“國”。

《史記》記這位皇帝未曾發跡時的行徑,大抵都是在家不肯幹活、光吃白飯、愛說大話、好酒好色、常欠了酒債不還之類。其人品和阿Q似乎有的一拼。


但當秦末大亂之際,劉邦奮起於草莽,提三尺劍,馬上奔波一生,竟然奪得夭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社會下層出身的君主,從而給後世許多胸懷雄心大志的浪蕩漢提供了榜樣為中國歷史塗抹上一層奇特的色彩,從這一點來看,劉邦也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做成這番大事業,自然要有過人的才智,而劉邦最突出的長處:是善於用人。

他初登上皇帝寶座,宴請群臣,自述得天下的原因,也是歸結於這一點。

劉邦說:“運籌帷棍,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 管理國家,安撫百姓,使軍隊在外,糧晌不絕,我不如蕭何; 統百萬士兵,戰必勝,攻必取所向無敵,我不如韓信。這三人乃當今豪傑,我能委心任用,所以能得夭下。”


群臣聽了,個個欽佩,離座跪倒。但這“用人”二字的奧妙,劉邦並沒有完全說透。其實,所謂善於用人,不僅僅是善於發揮一個人的長處,而且要善於利用一個人的短處來控制他; 當一個人對自己不再有用,甚至形成威脅時,還要善於選擇時機,將他除掉。

這才是完整的帝王用人之術。劉邦不肯說清楚,大約一是不好意思,二是這秘訣只能傳之子孫,不可公諸於眾。可借,不但當日參與酒宴的群臣被他騙了,就連我們今日許多聰明透頂的歷史學家也被他騙了,白白欽佩一場。

  • 劉邦權人之術之——虛晃一招奪兵符

劉邦權人之術,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劉邦列為三傑之一、非常器重的韓信。


要說韓信的功勞,簡直無人可比。一開始,從漢中出擊三奉,便是由韓信定計並率軍出征。而後與劉邦分兵,在三年中,從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直打到山東,破敵近百萬,打下了半個天下。滅項羽後,韓信不僅功勞無人可比,軍事天才為諸將所不及,他手下的三十萬軍隊,也是最強大的一支力量。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也就是滅項羽這一年的冬天,韓信率軍駐紮定陶,因大戰已經結束,戒備也就相對鬆懈一些。一天凌晨,一支大軍突然向韓信駐軍的中心營壘奔馳而來。當時,項羽的一些零星餘部,都只能據城死守,自顧不暇,韓信實在想不出誰還擁有如此數最的軍隊,並且竟敢向他這支攻無不克的30萬大軍進攻。

所以,接到將士的案報,這位大將軍糊里糊塗,弄不清是怎麼回事,只好一面吩咐準備迎戰,一面親自登上軍營的土牆觀看。這時,來兵已將韓信所在的主營四下圍住,與其他兵營隔開。


韓信仔細看對方的旗號,竟是漢王劉邦的軍隊!原來,該下之戰結束後,奮地忠於項羽的將吏仍不肯投降,於是劉邦親自帶領一支軍隊前去平定。他派人帶著項羽的頭顱傳示各城,守將見項羽已死,也就無心再做抵抗,紛紛歸降。所以也沒打什麼仗,魯地就平定了。

劉邦率大軍向西回洛陽,途中突然折向定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韓信的主營。原來,這才是他親自平魯的目的! 一會工夫,只見劉邦騎著高頭大馬,身後跟隨數十人,緩緩朝營門走來。韓信急忙命將士列隊恭迎,打開營門,將劉邦等人接人軍帳,,設宴款待。

席間,劉邦說說笑笑,稱讚韓信為打敗項羽立下顯赫的功勞,而後話題一轉,說道:“如今天下大定理應休兵息民,將軍可交出兵符,回齊國安享富貴了!” 此時此刻,韓信還有何話可說了,一眨眼間三十萬軍隊便到了劉邦手中。


不久,劉邦在諸王的擁戴下稱帝,定都於洛陽。後來又遷都至長安,以洛陽為東都。當時國家的體制,主要是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也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這不僅因為他們功勞大,而且因為他們原來都已形成相對獨立的軍事割據力量,並且大都在這以前已經稱王。齊王韓信,被改封為楚王。

理由是韓信本是楚人,可以衣錦還鄉,榮宗紹祖。其實,劉邦是考慮到齊國的地理位裡重要。一日有動亂,不可收拾,不肯讓韓信在這裡稱王。而韓信此人,雖說軍事才略無可比擬,政治上卻很幼稚,能夠回家鄉稱王,他也覺得很滿足。於是在劉邦的擺佈下,韓信又走了一步被動棋。


韓信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的,正是那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可這背後的主角,何又不是劉邦的“一番搗鼓”了?劉邦能從一個流氓地痞,混到一國之君,他的帝王術,起到了極大的輔助作用!這一點也是他的厲害之處所在。


文史議春秋


法家經典《韓非子》和《商君書》就是言帝王之術。

秦朝之後,法家著作都是禁書。只有法術之士和皇帝本人可以閱讀。

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

《商君書》主要是針對人民:尚奸,選拔重用奸惡之人。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

尚奸必出惡政:愚民、貧民、弱民、疲民、辱民、虐民。


《商君書》一言蔽之——與人民為敵!

《韓非子》主要講述如何整治大臣:文臣、武將、兒子、老婆、近侍、王室兄弟。

韓非子把老子的無為,進行了法家化改造。

《韓非子•主道》有曰:“明君無為與上,群臣懼乎其下。”韓非借用老子的無為,來闡述君主駕馭群臣之術。

君主不能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好惡習慣。才能駕馭群臣。

在《大明王朝1966》中,嘉靖皇帝把韓非子的帝王之書,展現的淋漓盡致。


楊朱學派


古代帝王都有一套治下的理論標準,這便是所謂的“帝王心術”。帝王心術核心就是為了維護統治地位,常採用過河拆橋。

漢高祖劉邦出生卑微,卻能先入關中,結束秦朝統治,通過楚漢爭霸一通江山,坐上皇帝寶座。繼位後,為了維護劉氏統治,對異姓王的戒備之心越來越大,逐彭越、滅英布,殺韓信,只留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帝王心術篇。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一同打江山的兄弟兵權,採用偃武修文國策,防止武將兵變,留下和平演變政權的美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通過胡惟庸一案誅殺功臣,廢丞相制,皇權得以高度統一,使得專制統治更上一層樓。

帝王順利繼位後,都對奪取政權的驚心動魄心有餘悸,為了長久延續其統治,他們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他們是心狠手辣嗎?他們是不仁不義嗎? 換一個角度,身處帝王位,便是孤家寡人,高處不勝寒,身敗便是滅門之危險,便是百姓被生靈塗炭之時,便會釀成不可挽回的危險局面。 歷史上不乏這種案例,秦二世與趙高就是典範。如果沒有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就會像秦二世一樣被趙高所殺,身死異處,丟掉祖宗留下的江山,何其悲哉。

帝王心術其實就是採用種種手段,相互制約臣下,讓臣子相互猜疑,失去信任基礎,從而維護自身統治,實現其長久延續之目的。

帝王心術為何別人猜不透,主要是你所掌握信息不全面,看待問題高度不夠,沒有十面埋伏的危機感而已。帝王心術是身處高位的被迫行為,是不得已而為止。


知天道應民心


什麼是帝王之術?三句話概括“帝王之術”的根本!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現如今人們肯定聽說過帝王之術,現如今看來這樣的話是對古代帝王說的,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皇帝要維護一個王朝的發展和穩定,由此就出現了帝王之術。時至今日,人們對古代的帝王之術仍然是存在爭議的,到底什麼是帝王之術呢?

  這個問題恐怕一時半會兒沒有人能夠回答清楚。帝王之術在現如今看來,可能是屬於哲學的範疇,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大多數老闆或者領導是會用到帝王之術的。其實帝王之術一般指人君南面術,什麼是“人君南面術”那?

  簡單說就是治國之道、帝王學、統御天下之術。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懂得帝王之術的,一般的情況下,一個王朝的太子就會在老師的教導下去學習一些古籍知識,在學習的時候,老師就會將這些歷史講解為帝王之術,以便日後的運用。

  拿漢高祖劉邦來說,根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根本上的帝王之術無非就是善於發現和利用人才。怎麼這樣說呢?看看史記中的記載:“夫運籌策於幃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從這樣的記載來看,劉邦是很懂得自己的缺點的,接下來記載了關鍵。

  “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這句話就說明了一切,懂得運用三人,才是劉邦能夠得到天下道根本原因。現如今看來,漢朝距今已經過去了上千年的時間,漢朝之後的歷朝歷代中,每個開國皇帝都是懂得運用人才的。

  換句話說,古代的帝王之術就是統御天下之術,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發現人才和利用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古代的帝王之術從根本上可以看成是用人之道。在三國時期編著的《人物誌》中,作者劉劭寫了如何發現和利用人才。

  不過要是細說帝王之術,那麼這個範圍涵蓋的就太廣泛了。古代的帝王之術在各門類學問或輕或重、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不過在這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帝王運用人才的技術。假如當時的劉邦沒有運用好蕭何、張良和韓信,那麼他肯定建立不了漢朝。

  假如要詳細說到帝王之術,那麼恐怕三天三夜都是說不完的,可是要說帝王之術的根本所在,肯定就是在用人和識人。三國時期的《人物誌》詳細地說明了人們如何識人和用人,時至今日這本著作仍然有參考意義。

  根據《人物誌》的描寫來看,三國時期的用人和識人的本事,可以理解為三句話。別看三國時期距離現如今已經過去了上千年的時間,但是古人對人性的研究,絕不是現如今人們可以理解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帝王之術除了用人和識人外,還有權謀學、運籌學、管理學、縱橫術等諸多學問輔助運用。

  “臣以自任為能,君以能用人為能”,這是人物誌中的一句話。簡單說它的意思就是大臣們以自己能勝任某種工作為有才能;帝王卻以會用人為有才能。這句話說出了古代的君臣關係,從“君以能用人為能”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古代的帝王重視用人。

  皇帝根本不需要什麼都會,但是假如不會用人,那麼王朝大業將會毀於一旦。放到現如今來說,就是領導需要把握全局,他的本質工作就是發現人才、提拔重用人才。這是古代帝王之術的根本所在,做好了這一點,才有之後的帝王之術所在。

  “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大臣們以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為有才能;帝王以善於聽取臣民們的意見為有才能。歷史上有所成就的人大部分都是懂得低調和謙遜,越懂得要“少說多聽”。

  最後一點顯得更為重要,就是“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大臣們以能身體力行為有才能;帝王以賞罰得當為有才能。這一點更是重要的,假如古代的帝王沒有實施賞罰分明,那麼很可能這些將領或者謀士不再為他所用。

  懂得賞罰才是古代帝王之術的重點所在。古代帝王的最高境界就是將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像自己擁有一樣去支配使用,這才是真正的帝王!


尋你and奔跑


帝王之術,有些帝王本身自己也未必能猜透。

我們把歷代的君王,劃分為明君和昏君,昏君是不用說了,國家都治理不好,昏庸無道,沉迷酒色,更別談帝王之術。明君當中,對於帝王之術,也有略知一二和精通之分,精通帝王之術的,自古以來是少之又少了。

本人很好奇的一點是,那些皇子們從小接受的是一樣的教育,在皇宮裡,還沒當上皇帝之前是沒有人敢教他們這些的,為什麼當皇帝了就能運用自如了呢?也許都是後來當上皇帝了,才慢慢鑽研出來的吧,也許真的身在帝位之中,有權利,才能把帝王之術發揮到極致,皇宮的生長環境相對於平民百姓而言,陰暗、危險,稍有不慎就會死去,所以他們從小應該也是養成了步步為營、深謀遠慮的性格。

關於帝王之術,歷史上寫過這方面的書不少,但實際運用起來還是要因地制宜,看情況而定了。歷史上有幾位帝王能稱得上是運用的比較精湛的。

首先是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劉邦真的是把帝王之術運用的最好的一個了,他把知人善任、事必躬親研究的非常透徹,也因此吸納了不少人才。包括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精巧的馭臣之術。

再有明世宗,在位期間,牢牢掌控著軍權,把諸大臣玩弄於股掌之間,逃不出他的計策,真的是非常厲害的了。

還有康熙皇帝,他們能讓還沒發生的事情掌控的八九十分,一環連著一環,心思縝密,每個帝王都有每個帝王自己的想法,帝王之術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只是有理論,也要結合實際去運用,再加上自己的見解,所以每個帝王的帝王之術都是不一樣的,要去猜透它很難,這最主要的還是要摸清帝王的性格。如果一個臣子輔佐了先皇,再來輔佐新上任的皇帝,那他也得換輔佐的方法了。


歷史在我心中223


帝王之術就是君主要合理的掌控權力,駕馭群臣,從而達到人盡其能,物盡其用。最大化的讓天下英才為己所用,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賢。高超的帝王之術能夠有效的管理群臣,讓他們兢兢業業的為皇家服務,為國做事。同時

也要能殺伐決斷,賞罰分明。一個合格的帝王要能馬上打天下,但不能馬上能治天下。聖君眼中,文臣武將都是馬,文臣是輕騎,武將是悍馬,而君王是馭者,駕策隨心,統馭天下!

正所謂“ 善不居官,柔不監國”,君主最為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不能善良,也不能心狠手辣,而應該恩威並濟。

同樣作為臣子,如果不知帝王之術,對帝王的心思琢磨不透,往往很危險。正所謂“伴君如伴虎”。秦朝大將王翦就是一個瞭解帝王心思的


人。他在攻打楚國前,三番五次的向秦王嬴政要賞賜,金銀珠寶,土地房產。他深知作為一個手握兵權,領兵在外的將軍,是讓為君者非常忌憚的。所以他在打仗前通過向秦王要賞賜,從而打消秦王的顧慮,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結局。

在中國的歷史上,很多大將不懂政治,不瞭解帝王之術。帝王身處高位,正所謂“高處不勝寒”。一些功臣在打天下時功高蓋主,嚴重影響皇帝的威望,之後行為也不知收斂,導致最後不得善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漢初三傑
之一的韓信,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被劉邦封為齊王,有封地有軍隊。後來有人誣陷他謀反,被劉邦貶為淮陰侯。最終在劉邦外出打仗時,呂后和蕭何騙韓信去未央宮將其殺害。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