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帕帕頭上戴,原來是這樣!


白頭帕帕頭上戴,原來是這樣!


白頭帕帕頭上戴,原來是這樣!

白頭帕的傳說

王寅明(整理蒐集)

三國時候,漢中叫東川,成都叫西川。東西二川都是蜀國的國土。蜀國的諸葛亮是個出將入相的人物。他六出祁山都是以東川漢中作為前線的後方,他被封為武鄉侯。武鄉這個地方至今仍是漢中的一個鄉鎮。東西二川的百姓,過去無論春夏秋冬,不管男女老少,頭上都包纏有一幅一丈多長,一尺來寬的白布帕子來替代帽子。這種習慣至今在巴山裡和平川上仍可見到。這是為啥原因哩?

這得從諸葛亮在漢中屯田說起。諸葛亮最愛護老百姓,他在漢中時給大夥做了很多好事。

白頭帕帕頭上戴,原來是這樣!

他興修水利,改良農具,獎勵耕織。他經常下鄉勸農,幫助百姓解除一些困難。

話說武鄉鄉下有個叫陳老大的人,他與妻子靠織布為生。織的布老是有毛病,總不容易賣出去。事情被下鄉勸農的諸葛亮知道後,就叫夫人黃阿醜上門去幫助。黃阿醜是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她面醜心靈,諸葛亮的水牛流馬還是她幫助設計製造的哩,所以她被人稱軍師的軍師。

白頭帕帕頭上戴,原來是這樣!

黃阿醜幫助陳老大夫妻倆改進了織布機,織的布又細又勻又結實,人們爭著購買。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陳老大夫妻永遠記下了丞相的恩情。

過了幾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為國為民積勞成疾,病死在前線軍中。遵照他的遺命,人們把他安葬在勉縣定軍山下,陳老大夫妻倆知道後,就將自己織的白布作了孝帕纏在頭上,背後還拖了很長的尾巴。夫妻倆選了良辰吉日提上雄雞燒酒去武侯墓前祭奠。

白頭帕帕頭上戴,原來是這樣!

武侯墓內,各地來祭奠的人很多很多。他們看見陳大夫妻倆用白布戴孝,大家就模仿開了。他們祭奠完畢回去後,各地的人也照樣仿效。就這樣,很快就傳遍了東西二川,蜀漢全國。

人們因為太還念諸葛亮了,都不願意把頭上的孝帕取下來。但是,背後的尾巴,勞動起來又不是很方便,有人順手把它盤在頭上,就這樣,又一傳十,十傳百地仿效了起來,大家都覺得這是對諸葛亮長久紀念的最好方法。同時,還覺得這白帕還有實用價值:一是遮風禦寒頂帽子用,二是可臨時作帶子,三是遇有喪事尾巴一拖就可去弔孝,不用另行準備。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就把白帕變成了一種民間的實用品了。

摘自:《漢中風物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