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社區“戰疫”防線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陳紅霞,姚煜嵐 武漢報道

治療一線在醫院,防控一線在社區,尤其是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發展,社區防控則更為關鍵。在這一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作為城市社會的基層,社區工作人員一直奮鬥在一線負重前行,然而,社區人力不足、專業能力缺乏等問題也迅速暴露。觀察疫情防控的進程,社區疫情防控不能僅僅依靠社區工作人員的努力,在整個社會和社區,發動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參與和社區居民的積極配合,也十分關鍵。如何提升社區應急體系,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更加專業、有效進行應對處置,也是擺在我國公共衛生治理體系構建之路上必須回答的課題。

武漢社區“戰疫”防線

2月3日開始,在漢口一家社區工作的劉敏新增了一項工作任務,就是安排轄區內的居民,前往附近的隔離酒店自我隔離,“我們已經通知安排發熱居民去入住隔離酒店,但根據社區的情況,這些酒店很快就會住滿,後續怎麼辦?我們還不知道。另外,隔離酒店是一人一間,社區裡還有一部分生活無法自理的人員,如果被隔離後,他們的生活問題還得想辦法解決。”

這個新增任務源自於武漢市的一則最新公告。2月2日,武漢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第10號通告(下稱10號通告),要求確診患者集中收治,疑似患者集中隔離,發熱患者、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觀察。武漢市此舉的目的是,有效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遏制疫情擴散。這是防疫緊要關頭的必要之舉。

如同以往一樣,處於基層的社區,將在以往的科普、社區消毒以及服務居民的採買、出行、看病等工作外,新增一項排查及安排發熱和疑似病人的隔離工作。

但幾十個人匹配幾千人的服務,已經讓社區工作人員超負荷運轉。劉敏說,“因為接觸的人多且雜,我們身邊也已經有工作人員感染,人手更不足。”

當前武漢疫情抗擊已從大規模流動疫情,逐步轉移到社區,“如果這條防線不守好,將十分危險,”2月4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的多位專家均表示,要通過人手補充、改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並配備適當的具有強制權限的力量共同介入當前的社區防疫戰,才能更有質量地守好社區這道防線。

此外,在社區管理的過程中,社會力量在有效渠道和組織下,應積極有效參與其中,同時,社區居民應積極配合相關政策措施,在整個社區和社會形成合力,承擔起每個人的社會責任,使得基層社區疫情防控管理工作更加順暢和有效。

負重前行的社區工作人員

根據武漢市10號通告要求,當前,重症患者必須送定點醫院入院治療,輕症患者無法全部進入定點醫院治療的,必須徵用其他醫院或酒店作為臨時治療區,集中收治。疑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必須實行集中隔離。為有效防止家庭聚集性傳染,不得進行居家隔離。檢測結果為“雙陰”,但臨床症狀符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條件的患者仍按照疑似患者進行管理。對無法明確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的發熱患者,參照疑似患者進行集中隔離觀察,但要與疑似患者分開隔離,防止交叉感染。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必須實行集中隔離觀察。因一些病毒攜帶者,自己不發病但是仍具有傳染性;一些病例在尚無症狀的潛伏期就已具有傳染性。所以,已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也要參照發熱病人實行集中隔離觀察。

武漢市要求在2月2日中午12點前,以各區為單位,完成現有“四類人員”的集中收治和隔離工作,對新增人員要實現“日清日結”。“四類人員”的集中收治和隔離場所必須分開,有效防止交叉感染。並安排好集中收治和隔離點的醫護人員和後勤保障工作。

這一措施是武漢市針對早期的疫情防控的人員管理的“升級”。

此前的1月24日,武漢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揮部的第7號通告明確,為解決發熱門診等候時間長、床位安排不及時等問題,全面實行發熱市民分級分類就醫服務。其中,全員排查發熱病人工作,由全市各社區負責,全面排查所服務轄區發熱病人(含已就醫和未就醫市民),並送社區醫療中心對病情進行篩選、分類。對於需要到發熱門診的病人,各區統一安排車輛送達指定發熱門診就診,指定發熱門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病人;對於不需要到發熱門診就診的病人,由各社區落實在家居家觀察,社區負責做好市民居家觀察服務工作等。

這些分類和分級診療體系,讓社區成為疫情防控鏈條上的重要環節,其執行落實的質量直接關係到疫情繼發性爆發的概率。

連續“作戰”之下,當下的社區,已不堪重負。

2月3日,如同往常一樣,劉敏的手機又接了上百通電話,“有反映病情的,也有代買代購服務的,每天講話嘴巴都講幹了。”

“病了找社區,沒吃的找社區,發熱找社區,沒病床找社區。”劉敏說,更難把控的是,無論是疑似還是恐慌,都來找社區,在這些尋找的過程中,增加了居民以及社區工作人員的感染風險。當前,已有不少社區工作人員被感染,進一步加大了社區工作人力不足的缺口。

在社區的人力設置中,一般群幹5-7名,專幹7-10名,而每個社區大小不同,2000-3000多戶不等,對應著幾千人的工作。

在疫情發生後,社區工作人員全部召回,全員上崗,至今沒有休息,解決幾千人的生活和治療等需求。如今發熱病人要“四個確保”,“但要摸排清楚轄區內居民的詳細信息,量太大。”劉敏說,群眾基礎好的社區,可能處理起來難度不大,但一些新交付社區、拆遷社區、生活困難人員多的社區等,摸排存在很多難點。而社區的發熱病人,也並非所有人都願意去隔離,還需要社區工作人員一對一做工作,“但未必所有人都會聽。”

當前居民的需求主要聚焦到醫療和救護資源的匹配。“居民的各種需求無法及時得到滿足,但社區工作人員也無可奈何。”劉敏說,發熱病人需要確診、確診病人需要病床,按照當前的管理模式,第一時間都需要向社區申請,但社區將登記反饋的信息往上報,也很難得到及時的回覆,自然也無法及時回覆居民。而在日常工作中,社區工作人員每日科普診療流程圖,讓大家線上問診、找家庭醫生、去社區分診,登記信息、安排住院。“其實我們安排不了醫生,我們也只能協助聯繫。”劉敏說,包括撥打120、去醫院問診等,也一樣需要排號。醫院的壓力也不小,對社區報送的信息,也難以全面兼顧。尤其是醫院病床不夠的問題,“我們和居民一樣,也只能等”,劉敏說。

此外,很多疑似患者需要試劑盒確診,部分還是一些無法行動的居民,“需要醫院派醫護人員,來社區對他們進行取樣,對他們的病情進行判定。”劉敏說,但這些特殊需求,目前的防疫體系還沒有能完全覆蓋到,“不過,雖然我們很忙碌,但只要能讓這些問題快速解決,我們也願意奮戰在一線,希望這些問題都可儘早有效解決,同時核酸檢測、集中隔離等政策的出臺,也需要充分考慮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等特殊情況,加強政策覆蓋的全面性。”

急待升級的社區防線

“武漢現在已經進入戰時狀態,以前是大規模流動帶來的疫情,如今是社區化、集聚化爆發的第二階段疫情,防疫的主戰場應逐步轉移到社區。”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指出,但社區工作人員很多是沒有編制的,且年齡偏大,人手不足,“讓他們支撐這麼久已經很難得。”

在馬亮看來,當前,全國的城市社區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武漢這種情況,即社區功能不完整,在常態運行方式下的社區機制很難適應應急需要,而且社區不同於街道,屬於自治組織,在當前大城市的陌生社會下,其能力不足以承擔這些職能,“此時如同風箱裡的老鼠,政府體系和居民兩頭都不被理解。”

此外,在以往的日常工作中,社區承擔的主要是一些民政工作為主,主要包括流動人口登記、福利分發等,針對防疫的專業力量薄弱,如今應急狀態下,要對他們進行緊急培訓,並接入更多的專業力量,增強他們自我保護和保護他人的能力和意識。

當前,針對四類人員的集中,單靠社區很難達到理想效果,“需要考慮把上一級的人員下沉到社區,現在需要精兵強將下沉到社區,特別是給疫情嚴重的社區配備更多人員。而多級政府大都沒有直接決斷功能,要改變信息報送和逐級上報程序,讓具有決策能力的人下沉到社區,把人員集中到更需要的環節。”馬亮表示。

針對社區不具備集中“四類人員”的強制權限,馬亮建議,“可以把更多的警力轉移到社區。”讓警力充實進來是第二步,引入合法和強制的手段,第三步想辦法通過志願者或其他方式,充實社區人力。

在重大疫情防控面前,只有政府在努力顯然是不夠的,為了減輕社區工作人員的壓力,社會力量應該積極有效參與其中。這些社會力量包括社會組織、企業,尤其是有相關專業知識和經歷過相關培訓的人員,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輔助社區工作人員進行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目前,不少社會力量已經積極參與到武漢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但是在社區疫情防控中,仍表現出一定的缺位,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暢通渠道,進行有效組織。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德福也指出,當前的社區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手,進行合理和專業化的分工。比如,針對“四類人員”的篩選,他們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專業性,需要通過專業人士指導社區和新增人員一起,用更簡便的辦法,加快排查的力度。

當然,作為社區的居民,也需要積極進行配合,有能力和條件的情況下,也可適當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對社區進行疫情防控管理。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角色,但是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對社會都有擔負的責任,不管是醫護人員還是社區工作人員,他們在特定工作角色外,其實也是社會的普通一員。在這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戰鬥中,需要社會共同努力,擔負起每個人的社會責任。

2月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要強化社區防控網格化管理,採取更加周密精準、更加管用有效的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會議強調,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要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

杭州一高校教授認為,社區實際上是抗擊疫情的最為重要和堅固的防線,但是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目前來說難以承受之重,需要全面賦權賦能。這裡涉及到人財物等資源的調配問題,涉及到具體領導方式和途徑問題;長期以來,《社區自治章程》《居民公約》等制度化能力不足;比如公共衛生防治在社區制度體系中幾乎是空白。

此外,社區賦能目前主要是通過網格化治理來實現的,但網格化治理是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重點交叉領域,立法必須賦予網格員相應的權限和職責,政府需要加大編制、財政、預算的支持力度,社會需要給網格治理予以包容支持;只有充分激發黨領導下的群眾力量,通過網格化支點撬動社會資源,才能全面推進社區治理能力的快速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