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南渡避禍,諸多原因造成“宋明”之間結局不同

女真族是中華文明中,極其重要的一支遊牧民族,前後影響華夏文明長達近半個世紀,是唯一能夠兩次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金朝和清朝),對推動華夏曆史的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女真(滿清)兩次入主中原的過程中,曾經與兩個重要的中原本土文明發生大規模火併,結果卻驚人的相似,直接導致兩大華夏漢族政權(宋朝和明朝)頃刻覆滅,造成轟動歷史的建炎南渡和弘光南渡。兩次重要的歷史事件中,宋朝有幸得以南渡避難成功,偏安一隅苟活150年,明朝卻曇花一現。其中的歷史緣由眾說紛紜,一直令歷史學家爭論不休。本文從共性和特性的角度,剖析造成兩者不同結果的原因。

同為南渡避禍,諸多原因造成“宋明”之間結局不同

女真騎兵圖

共性的背後是土地與賦稅激化內部矛盾

導致建炎南渡和弘光南渡的的主導者都是起源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民族。關於女真族,《遼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女真不能滿萬,滿萬無敵於天下"。此話出自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從中可以看出同為遊牧民族的契丹遼國都驚奇讚歎女真民族強悍的戰鬥力。

南北宋交替的時候,女真民族傑出的首領完顏阿骨依靠數千兵馬開啟抗遼的旅程。一方面經過道宗和天祚帝兩朝的昏庸統治,遼國早已經腐朽不堪,另一方面女真男兒的驍勇善戰,僅用十年左右完成滅遼大業。


同為南渡避禍,諸多原因造成“宋明”之間結局不同

女真民族驍勇作戰

公元1127年,金國二代皇帝世宗完顏吳乞買繼位(天會五年),隨即發動對宋的全面戰爭。此時金國作為新生的政權,國勢正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態勢,再加上坐擁完顏宗翰、完顏宗輔、完顏宗弼等一批百戰名將。宋朝那邊經過徽宗一朝的折騰,政局已經腐敗到只剩一副纖弱的軀殼。金兵揮師南下,勢如破竹,宋朝沿途州郡舉城投降,無處可遁的徽欽二帝淪為俘虜,被金兵押送北上。

史書記載,徽欽二帝北行之旅,遭受女真人無盡的羞辱,僅僅給徽欽二帝提供少量的食物,其他嬪妃大臣只能自給自足挖野菜充飢,由於無法忍受生活的鉅變,很多王公大臣選擇自盡。所以,明人筆記《良齋雜說》原話記載"李後主亡國,最為可憐,宋徽宗其後身也"。可見,北宋亡國之慘。

所幸,北宋趙氏中康王趙構虎口脫險。由於北宋舉國上下皆知女真民族戰鬥力,趙構只好一路南逃到臨安府(今杭州)。趙構的逃跑本領實在了得,金國人提出"搜山檢海捉趙構"的口號。靖康之變導致原有的北宋政權全盤覆滅,以高宗為核心的南宋政權便在杭州建立起來,史稱南宋。


同為南渡避禍,諸多原因造成“宋明”之間結局不同

兩宋時期,華夏大地政權分佈圖

再說明朝的弘光南渡。明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闖王李自成帶領起義軍打入北京城,崇禎皇帝選擇自縊於煤山,以身死社稷後。明史》記載:帝(崇禎)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嘆息曰:"苦我民耳!"

此處每每讀來,不禁令人心生慷慨悲歌惋惜之情。明朝的核心力量全面瓦解,舊有的皇室權貴紛紛攜家眷南逃,這一幕與500年前的靖康之恥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明朝遺民逃到南方擁戴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權(弘光皇帝)。

北宋與明朝都是亡於女真族,亦或者說女真民族曾經兩次挫敗較有代表性的兩個漢族政權。通過提煉其中的緣由,女真族之所以能夠取得絕對性的勝利,除自身崛起強大以外,最根本的是北宋和明朝實在已經腐朽到弱不禁風的地步。

同為南渡避禍,諸多原因造成“宋明”之間結局不同

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可哀可嘆

《宋史·食貨志》記載有關北宋的腐敗

"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皇明經世文編》記載有關明末的腐敗

"富者種無糧之地,貧弱者輸無地之糧"

可以說積貧積弱只是北宋和明朝形式上的共性表現,剝開貧弱的外表,實際上是北宋和明朝統治者和貴族階級大量地土地兼併,造成內部階級矛盾激化升級。因此,北宋和明朝看似亡於女真,確切地說是自毀江山社稷。

多重原因造成結局不同

徽宗的九子康王趙構是皇室成員中唯一的倖存者。有幸躲過國破家亡的災難,逃到杭州再立朝廷,使得宋朝趙家的江山得以延續上百年的國祚。不長不短的百年間,南宋迎來中華史上另一個文明巔峰,特別是文化領域方面締造出一個空前繁榮的盛世。

同為南渡避禍,諸多原因造成“宋明”之間結局不同

南明與滿清形勢圖

另一邊的南明政權(朱由崧為核心)卻沒有那麼幸運,不僅沒有實現復國大業,數次易主苟延殘喘地存在39年(1644-1683)終究難逃覆滅的厄運。

面對同樣的對手,可以說南宋和南明製造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其中的主要原因,無外乎內外環境決定。

①外部是主因。兩宋時期的建炎南渡,正值華夏文明不穩定的階段,中原大地尚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局面,雖然史學界通常以中原漢文明的宋朝為主導,但邊陲地區的金、西夏都不容小覷,包括更遠的北方正在醞釀崛起的蒙古族。多個勢力相互制衡,彼此虎視眈眈、小心提防,金國不能完全地將作戰的中心放在對宋的攻伐。曾被金國滅掉的遼國,尚有一支由契丹貴族後裔耶律大石領導的西遼政權,時刻準備完成復興大遼的願望。所以,金國對宋的攻伐還是有一定的心存顧慮,使得宋朝能夠獲得喘息的機會。

再者,按照現有的史書寄予宋朝的評價"北宋缺將,南宋缺相"來看,北宋傑出的文臣輩出,卻沒有善於作戰的武將,南宋剛好相反,是名將層出不窮的時代,特別中興四將中的"韓世忠、岳飛",包括四川蜀地的吳玠兄弟,他們都是可以獨擋一面的百戰名將。即使宋軍的戰鬥力再差,依靠主場作戰,熟悉山川地理險要的優勢,雖然進攻不足,但防守綽綽有餘。

同為南渡避禍,諸多原因造成“宋明”之間結局不同

宋高宗趙構畫像

南明政權卻沒有如此幸運。這種不幸運不是說沒有武將,而是缺少傑出的武將。雖有張煌言、李定國、史可法,鄭成功,客觀地說南明的將領忠君報國的氣節有餘,帶兵打仗、驍勇作戰的能力相對不足。唯一能夠稱得上帥才的吳三桂,最後還選擇倒戈。

② 內部是次因。此外,隱藏在南明政權中,存在更加巨大的隱患,政權內部黨同伐異極其激烈,各路的將領人人擁兵自重,隨意擁立明朝皇子為皇帝。相比之下,南宋政權確實值得可圈可點,君臣民上下齊心一致對外,以高宗趙構為正統核心,如此一來南宋政權至少能夠保持步調一致,有著統一的作戰計劃,反倒南明最終死在自己人的鬥爭中。

同為南渡避禍,諸多原因造成“宋明”之間結局不同

滿清發動對南明的全面作戰

綜合來看,南宋憑藉趙構一人之力,依靠臨安府(杭州)重新實現國祚的延續,原因是多方面綜合的結果。然而南明迅速敗亡的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弊端註定南明的慘局。

憶往昔,念天地之悠悠。宋金明清都已經成為歷史,女真族曾經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兩次入主中原,以當時的時局來看,是中原文明的災難。然而長遠地看,女真入主中原後,自覺地選擇漢化,認同並接受華夏文明,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