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不交叉,疫情之下董家草莓借力社區團購覓到新商機

春節以來,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響,市民們多選擇閉門不出,自覺抗疫。為讓讀者吃上貨真價實的董家草莓,2月13日,大眾報業(集團)發行有限公司旗下的社區服務品牌——大眾壹家,聯合歷城區董家街道辦事處,開通草莓直通車,主動對接讀者和產地。省城居民通過社區團購小程序下單,草莓基地按單採摘,發行員直接配送到社區,無接觸,不傳染,保障市民第二天就能吃上新鮮的董家草莓。

現在,就請跟著記者的腳步,去探訪一下董家草莓基地。

疫情來勢洶洶 草莓供不應求

“雖然受到了疫情影響,但是銷量還是不錯的,感覺比以前還好……”,董家街道紅梅農場的老闆武紅梅望著棚內紅彤彤的草莓告訴記者,言語表情中,讓人不免感受到她的欣喜。據瞭解,以往董家草莓的主要消費群體是批發商,然而今年受疫情的影響,批發商“閉門不出”,這讓棚內漸熟的草莓犯了難,更讓種植了560畝草莓的武紅梅犯了難。

无接触、不交叉,疫情之下董家草莓借力社区团购觅到新商机

“我很感謝街道領導和草莓協會對我們的幫助。春節期間原本是採摘園最火爆的時候,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很多草莓種植戶手足無措,街道和草莓協會幫我們出謀劃策,開始了董家草莓的社區團購之旅,沒想到銷量是以前的一倍。”武紅梅說,560畝的草莓,仍然供不應求,目前已有8個小區實行社區團購模式,一般一天要配送1000多盆,銷售額可達5萬元。

“董家街道大部分的草莓種植戶今年的銷量都勝於以往。”據董家草莓協會會長楊馥羽介紹,目前協會共有178家會員單位,濟南市區一半以上的小區都加入到了董家草莓社區團購當中,一天銷量能達十幾萬斤。

董家草莓香味獨特 不打農藥隨摘隨吃

其實市民喜愛的並非只是社區團購的便利,更是董家草莓獨有的香甜。“從種植方式上看來,董家草莓不似其他地方草莓是長在地上的,而是懸掛在距離地面一米左右的空中。我們種草莓用的不是土,而是由草炭、珍珠岩和蛭石混合而成的基質。”楊馥羽說,跟土壤相比,這些基質的營養性更好,而且經過高溫處理之後沒有病蟲害。基質沒有病蟲害,就意味著草莓不需要農藥。“所以,我們的草莓絕對可以隨摘隨吃,對身體沒有任何危害。”

无接触、不交叉,疫情之下董家草莓借力社区团购觅到新商机

這裡的草莓種植模式分為立體和地面兩種,立體種植是懸空而掛的基質槽中,澆水、施肥用的都是自動化的噴灌設備。肥料是由專家專門配置的,澆灌用的是純淨水,這種單元素的礦物質肥料,效果好,絕對安全。而且有學術研究表明,草莓對人的心理和身體都有極高的防疫價值。

“科學種植,線上銷售,配送入戶已經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青睞,下一步協會將會配備專人專車,走好社區團購的道路。”疫情衝擊下,董家草莓絕處逢生,讓人不免對未來的發展有了更多期待。

政府助力 明年產值有望破20億

據瞭解,疫情防控期間,董家街道主動為草莓收購車輛辦理出入證,對運輸車輛進行消毒,在指定地點限時買賣,通過宣傳推廣,愛心企業、人士大量訂購,緩解了廣大草莓種植戶的燃眉之急。“因為這裡的草莓被稱為中國最好吃的草莓。”董家街道辦事處主任李仁鋒說。

无接触、不交叉,疫情之下董家草莓借力社区团购觅到新商机

目前董家街道有高標準草莓冬暖溫室大棚一萬五千餘個,打造了張而草莓、董家草莓等多個商標品牌。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董家街道舊城村改造的力度持續加大,原有的農業發展空間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為確保張而草莓、董家草莓的品牌穩固發展,街道拉開了草莓產業轉移和全面升級的大幕。

“我們利用新思維、新設施、新技術、新模式,融合休閒文化旅遊元素,通過規劃手段,實現品牌振興、園區振興、設施農業振興和產業振興,將這裡打造成為濟南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實踐基地,著眼打造有溫度的鄉土品牌。”李仁鋒介紹,目前東部的核心草莓區,已完成3500畝建設,部分種植大戶也將種植地搬過去了。

此外,記者瞭解到,預計到2021年,董家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精準化的草莓栽培面積達到2萬畝,輻射周邊發展到8萬畝,脫毒草莓苗供給能力過3億株,草莓及衍生產業年產值突破2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