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當年很流行,現在已經成為老古董的東西有哪些?

雙韻白山印象


棒槌:這是我國北方居民洗衣服的必備工具,當年在小溪邊一群洗衣服的婦女,每人手持一根棒槌不停的捶打著衣服,也是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這種民間最古老、最好用的洗衣工具已經被洗衣機取而代之了,現在大家也只有在文物市場或者現代博物館裡能見到了。

銅盆:根據文物出土的史料證明,銅盆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一直延用至民國時期,是民間家庭裡必備的生活物品,銅盆的重量適中,不怕磕碰,據說長期使用銅盆洗漱,對身體能起到很好的殺菌作用,直到現在年輕戀人結婚,有些地區就有陪嫁銅盆的規矩,但這種年代久遠銅盆現在也很少能見到了。

手錶:在我國六、七十年代,有一種手錶需要憑購物票排很長時間隊伍才能買的到,我想大家一定能猜到,對,它就是上海牌手錶,也是當年年輕戀人結婚準備“三轉一響”中必不可少的家庭物品之一;走進新時代,人們現在也有很多佩戴上海牌手錶,這也充分體現了“上海牌”在人們心目中的品牌地位,市場收藏量很高。

在農村,這些當年很流行的生活物品現在都已經變成了“老古董”,也退出了時代的舞臺,但大家在條件允許下可以收藏,收藏並不在於藏品價值的高低,而是收藏內心深處永遠的一種記憶。




守味家鄉


在農村,當年很流行,現在成為古董的東西,我記憶中有三轉一響。

  以前在農村結婚,必須有四大件,也叫三轉一響。

三轉一響是在五十年代後期的一個時髦名詞,每個家庭都希望擁有的,四大件家庭物品。

這四大件家庭物品是: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電風扇。

  自行車

  當時著名的品牌有飛鴿牌。在靠雙腿走路的年代,太貴重了,都纏好多毛線,保護起來,相親的男孩都要騎自行車去相親,一般成功的概率大。

  收音機


 縫紉機

   電風扇

就是這些


其他 


還有



“四大件”從誕生之日起,隱含著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蘊意,但現在,已經不會,有人再為它奔忙了。鮮明的歷史痕跡,註定了它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消失。.


農民二姐進城


石磨

以前在農村有著磨不響,豬不長之說,在以前,家家戶戶都有一臺石磨,在條件差,幾家人都會有一個石磨輪流用,那時候人吃的食物也是需要石磨磨出來的,再有就是養豬也需要石磨磨玉米麵養豬,那時沒有粉碎機,都是靠石磨完成,我小時候就有推過石磨,小孩子是推不動的,就兩個人一起推,推米麵,推黃豆,推湯圓漿,推粑粑都是靠它。現在好多東西都是機械化完成了,石磨也漸漸退出了它的歷史舞臺。



石頭水缸。

我奶奶以前用的一個石頭水缸,很大個,現在也閒置在那裡了沒用了。石頭水缸裝的水特別涼快,即使是三伏天也是涼快的,並且不變味兒。夏天我最喜歡去喝石頭水缸的水了。

石臼

石臼在我們這裡又叫對窩,是用石頭挖的一種舂東西的工具,主要有兩種之分,一種大的,一種小的,大的我們叫對窩,主要是用來舂米,舂辣椒,打餈粑這些。現在打餈粑有了機器打,這個石臼基本就閒置了。



小的就叫沙盤兒,主要是用來舂佐料這些。最喜歡舂燒辣椒,燒茄子,最下飯了。

犁頭和磨耙

犁頭和磨耙現在也是老古董了,我小時候家裡養有一頭水牛,每年到了春耕時候,爸爸是最忙了,自己家的田犁完後還要去幫別犁田,現在有了微耕機代替了牛犁田的時代,就連牛都很少有人養了,這些東西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擺設。



米升子。

米升子好多年輕人都沒有見過,比如小年輕,甚至有的聽都沒聽過,我家以前有一個,是裝4斤米,就是裝一升是4斤米。那時候稱稱糧食為ying糧食,就是用米升子完成。


現在這些東西都已經很少見了,但是在以前卻是和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基本上家家都有,現在多數都是由機械完成,這些東西自然就成為了古董,擺設,這些物件身上流淌著它曾經和人們生活密不可分,卻因為時代的進步而被淘汰的悲涼氣息。


如沐春花


隨著科學的進步,農民的生產技術的提高,在過去很多的流行的當時很多的工具現在都成為了老古董。

小時候在家裡面做飯,每次放學之後都會坐在灶前,拉著風箱,添柴做飯,風箱在我的記憶裡面真的是摸不去,因為當時經常的幫媽做飯就會用到,給我的記憶還是很深刻的。不過現在很難見到了,因為現在農村都用上了燃氣灶,不過燒柴火也見不到風箱了,因為現在的爐具都非常的先進。

還有一種農民常用的工具就是獨輪車,小時候收莊稼都會用到獨輪車,在我們這個地方,因為當時道路非常難走,所以說有很多的地方只有獨輪車才能夠經過,所以在當時的生產生活當中,獨輪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現在根本就見不到獨輪車了,因為都是用現在的汽車,或者是機動三輪車來代替。

我記得小時候上34年級的時候還學過算盤,現在的小朋友幾乎不知道算盤是什麼?可以說在當時的很多的超市或者是小賣部裡算賬,都會用到算盤,但是現在你們還能夠見到用算盤來算賬嗎?都是計算機或者是計算器來代替了過去的算盤,所以說算盤已經成為了老古董。

在農村還有很多的工具都已經成為了過去都已經成為了古董。假如說誰家裡有,或者是在自己農村有的話不要忘記收藏一下。








李二的生活


1.水缸。除了用來裝水外,還可以醃菜。到了秋冬天,外婆採很多的蔬菜,把黃色的葉子去掉,然後稍微曬一下,就放進這個缸裡,那個時候就會讓我吐掉鞋子在上面踩,踩緊後,封上泥巴,到了冬天拿出來蒸肉吃😘,現在外婆年紀已老,早做不動了。

2.風車。我們家鄉話叫風cha,用來吹走穀子裡的不良品,空殼。下調最喜歡搖這個了。

3.板車。到了農忙季節,把穀子裝上去,我和弟弟一起往前推,大人在前面拉,現在都用不上嘍。

4.磨盤。過年前媽媽總要做點豆腐,醃鹹豆腐,或者腐乳,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幫媽媽添豆子。

5.算盤。曾經被外公關在房裡學算盤,666,999,口訣背得滾瓜爛熟,一天要打給他聽好幾遍,現在外公已經走了,算盤也不知道去了哪兒。😭😭😭







新農人慕生


現在只要工藝好,年份久都是老古董,好文物,銅錢肯定有價值的,最少也有幾十年了,再往前就是上百年了哦,這也得看發行的年代,發行的數量,還有存世的數量,年代越久,所發行的朝代越靠前,存世的數量越稀少,價格會越昂貴。上百年的都算得上古董級的,稀少的,算得上文物級別的,具有收藏價值。

刨子農村木匠不可或缺的傳統木工工具,現在,農村不要說這個木匠工具刨子,連木匠,都不好找了,這些工具,趕緊收藏起來,可能是古董或者文物哦,如果你能找到魯班大師的刨子,斧子之類的,那將是古董或者文物裡面特別值錢的啦。

匾額有木雕和石雕的,價格也是幾千到幾十萬不等。主要是看雕刻的工藝、字跡、年份、是否是名人題字等等因素決定。如果是具有歷史考究價值的,就等同於文物,那這個價值可就高了!😊😃



戀坔


記得70年代末,有一天父親從外面回家的時候,搬回一個“戲匣子”,擰開以後,裡面便有人說話、唱歌,惹得我的一干小夥伴們十分好奇。就這樣一個小匣子,這裡面的人是怎麼進去的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和小夥伴們苦思不得其解。而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原來很神奇,很是流行的這些老古董已經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當年都有那些東西如今成為了老古董了呢?

戲匣子

其實,農村人口中的戲匣子就是收音機。在那個年代,戲匣子也不是誰家都有的。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傍晚的時候,聽著那熟悉的旋律,開始收聽節目。“滴滴答,滴滴答,滴滴滴滴答。小朋友們,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對於那個年代的兒童來說,聽“小喇叭”就像後來有了電視機以後,看動畫片一樣的感覺。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又從戲匣子裡聽到劉蘭芳的岳飛傳、楊家將,以及後來單田芳的隋唐演義等,都是通過戲匣子聽到的。

縫紉機

說到縫紉機,那可是當年“三轉一響”中的其中一轉。那個時候,農村人結婚,女方會要求男方家庭置買“三轉一響”。這三轉一響是指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也就是指上面所說的戲匣子。那個時候,哪家娶媳婦的時候,能夠置買齊全三轉一響的家庭,可謂是“小康”家庭了。隨著成品衣服的普及,這縫紉機也就成為了老古董。

自行車

說起自行車,到如今還是很多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可在那個年代,自行車不是你想買就能買到的,都是憑票購買。記得那時候的自行車是國防牌、永久牌、金鹿牌,以及後來的飛鴿牌等等。如今自行車依然存在,但都是更新換代產品,像過去的那種老古董自行車已經不多見嘍。

曾幾何,農村人流行的那些老物件如今已經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對於50歲以上的人們來說,對這些老古董還是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的,畢竟是這些老古董伴他們度過了那個年代。對那些當年流行的老物件,你還有印象嗎?歡迎同齡人留言,一起重溫那與這些老物件朝夕相伴的歲月。


建行漸遠


在農村,當年很流行,現在己經成為老古董的東西很多很多。比如二八加重自行車,舊傢俱,縫紉機……

說說我對當年很流行,現在己經成為老古董的記憶吧。

95年正月初八,是我結婚的日子。當年我的家鄉結婚必有自行車,縫紉機,新做的傢俱。我在94年臘月初6早晨,坐班車到縣城”五金百貨大樓”去買自行車,國營單位,不搞價。280元我買了一輛飛鴿牌自行車,還另外買了菜籃,纏車子的紐帶,坐皮,車鎖,花了310元,我往外掏錢手都顫,這麼多錢,在那時對我來說,可是大數目,不是結婚打死我也不買,接著再買了一臺虎頭牌腳踏縫紉機,捨不得進飯館,餓著肚子,騎著新自行車,馱著縫紉機,騎騎推推,我家到縣城,多一半是盤山路,四十里路到家,全身溼透,累的要死,但心裡樂滋滋。後來家裡買了摩托車,媳婦讓我賣了,我一問是自行車換白瓷碗,給五十個碗,我沒捨得換,現在收舊自行車只出五塊錢,我更捨不得,自行車還在柴房擱著。我想什麼錢不錢的,這輛自行車,伴我十年,有了感情,留著吧,做個念想。

時至今日,當年農村流行的老古董,我一件也捨不得扔掉,這裡面有太多太多我的故事,裡面裝滿了滿滿的回憶。

見笑了,我可能也成了老古董了。





心繫農村538873358716


歷史在向前發展過程中日新月異,留下的東西在日新月異中成為老古董,老古董在農村被稱為老物件,他們承載了一代人的烙印,也留下了一代人的念想。今天把那些當年在農村很流行,現在已經成為老古董的東西扒出來,曬曬它們有哪些,

當年,紡花織布是解決一家人的穿衣問題。白天,母親要幹農活,紡花織布多在夜晚進行。兒時夢中醒來,時常聽到嗡嗡的紡花聲和穿梭的織布聲,那是母親在連夜紡花織布,趕製一家人的夏衣冬棉,母親燭光中晃動的身影成為記憶中永恆的暖色。

當年,外婆家的一盤石碾,永不停息的轉了轉,保證全村人的吃飯問題,多數是用一頭灰色的驢,拉動石碾運轉 ,也有人力輪番推動石碾碾米麵。如今,糧食加工是很簡單的事情,而石碾已經成了擺放在旅遊景區的老古董。

當年,家家戶戶離不開盆盆罐罐,多數是陶瓷製品。罐子用來儲存米麵和油鹽,也有用來醃製鹹菜或雞蛋、鴨蛋。盆是用來和麵、盛菜用的。記得每年春節前,表姨都會送家一個用紙糊制的紙盆,外面繪製了精美的圖案,看上去十分精緻,紙盆多用來盛放母親的針線等物品,如今這些盆盆罐罐也已經成為老古董了。

當年流行的“三轉一響”,即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也已有了新的替代品,被陳列在各地的民俗博物館裡,供市民參觀留念。

當年很流行的物件還有很多,它們早已完成了歷史的使命,成為老物件,老古董。在過若干年,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手機、電腦、汽車等也會成為老古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視天下i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有錢人還是一個窮人,只是得到的價質不同罷了。隨著時間的過去,童年的回憶變的越來越遠。

父輩們在一天天老去,我們也一天天長大。曾經的一些老物件也在慢慢的淘汰和丟棄。

1:碾子。

從小我就記的家中有一盤碾子,在我家院子裡的南邊。我家東屋和北屋之間還安著一盤水磨。那時候還沒有電磨和麵粉廠,我們村安電晚,在85年才安上電。所以,那時用碾子壓五穀雜糧的人各外多,可以說家家戶戶都要用碾子壓糧食,這是我們小時候經長幫父母乾的事情。
'

2:磨子。

玉米在碾子上壓碎以後,放在盆裡放上水泡上半天,然後用磨子磨下來,母親每天都給我們攤煎餅吃。剛攤的煎餅香香的,酥酥的,捲上我們章丘大蔥那真是特別的美味,煎餅卷大蔥是我們章丘有名的美味小吃。


3:風箱大鍋灶。

童年的記憶到八十年代中期,可以說我們這裡家家都有一個大鍋灶,風箱一拉灶火更旺。記的那時候幫母親拉箱燒鍋灶,鍋裡添上水,母親把合好的玉米麵做鍋貼玉米餅,鍋中水燒開把玉米餅貼在鍋邊,貼滿整個鍋邊,然後蓋上蓋子風箱拉動,灶中火呼呼燃燒,不到半小時餅子熟了。我最願意吃的是焦黃又脆的貼著鍋邊的那一層鍋貼,咬一口嘎嘣脆滿口香,再咬上一口小鹹菜,現在想想是回味無窮。


4:小推車。

那個時候,小推車是家中的一個大件,是當時人們主要運輸工具。人民公社時往地裡推土雜肥,莊稼成熟後收穫糧食。農民出民工義務修水庫,築河堤都離不開小推車,為當時勞動人民立下了功勞。在六七十年代還有人用它娶過媳婦。

5:大缸。
在小時候就知道家中所有糧食都裝在大缸裡,上面用木蓋子蓋著,防止老鼠偷吃。大缸有大、中、小几種,還有若干樣式,那時家中除了裝糧食的大缸,還有小點的水缸,淹鹹菜的中型缸,可以說家家都離不了的大缸。

6:28型自行車。

六七十年代,公社書記才能有一輛自行車,八十年代自行車進入普通家庭,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國是自行車王國。無論城市農村人們上班都騎自行車,城市沒有汽車尾氣,空氣也沒有汙染,也沒有霧霾。自行車也是農村結婚的必須品。

小時候農村的回憶太多太多,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閒遐之時也會想想,回憶一下童年樂趣,溫馨一下童年時光,就讓那美好的回憶伴我們慢慢變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