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士兵背後的被子是否是很好的防彈衣?國軍為什麼沒有?

用戶6220075212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呆了吧,日軍哪裡有被子。

日軍背在後背的,只有揹包、軍用毯子、雨衣和帳篷布。

其中軍用揹包分為好幾種,比如99式、93式、昭5式。

雖然樣式不同,都是用防水帆布製造。

帆布哪裡能夠防彈,一槍就射穿。

揹包裡面主要放一些個人用品,比如牙膏、牙刷、肥皂、衣物、野戰口糧、毛巾之內,同樣不能防彈。

至於軍用毯子,是羊毛、棉和人造纖維的混合物,薄薄一層,當然也不可能防彈。


另外就是雨衣、帳篷布,都是布料而已。

有意思的是,有些日軍士兵會把飯盒背在後背上。

大家從外表來看,飯盒似乎是個沉重的鐵盒,可以防彈。其實,日軍的飯盒都是鋁製品,不是鐵也不是鋼。

總之,日軍後背上的東西都無法防彈。

其實,就算可以揹著一床浸透水的棉被,依靠棉花的纖維來防彈倒是有點可能。只是,棉被這點防彈能力也不足以抵抗步槍子彈的強勁穿透力。

你得背上六七層棉被才可以,知道那個時代一床棉被浸水後有多重嗎?


薩沙


只有比較細心的軍迷才會發現,在抗戰劇中確實有這樣的鏡頭,鬼子步兵在發起衝鋒時會將背囊反轉置於胸前,貌似起到了一定的防彈作用,這麼做究竟有沒有效果呢?我們先看一下日軍的這款野戰裝備到底是什麼。其實用“揹著的被子”來描述是不正確的,這是日軍裝備的“昭五式”和“九九式”軍用揹包,尤其是後一種揹包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和實用的,背的東西也很雜。
(長沙保衛戰劇照)

跟什麼“昭五式”軍裝和軍鞋一樣,日軍的昭五式揹包也定型於1930年,早期型的製作材料中包括牛皮和一個木框,類似於在身後揹著一扇牛皮小窗戶,不過這樣的造價過於昂貴,鬼子發動戰爭後一擴軍就用不起了。

升級版的昭五式揹包去掉了木框和牛皮,開始改用全帆布製作,備包上有若干個金屬環用於調整和固定放置在背後的其他裝備,但是設計和質量都很糟糕,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固定材料後背包經常不成形,從而導致固定在上面的裝備亂七八糟,於是1939年日軍開始引進“九九式揹包”。
(真實的鬼子兵揹包)

九九式揹包又被稱為“章魚包”,是因為上面縫製了許多結合的帶子,用來捆束各種裝備和工具,這些帶子酷似章魚腿,遂有此名。九九式揹包用防水帆布製作,質量和實用性都還可以,裡面塞滿了日軍的襯衫、襪子、鞋油、手套、毛巾等雜物,長途行軍時還要裝入應急口糧(罐頭)等等。這些東西除了馬口鐵皮的牛肉罐頭能檔槍子之外,其他實在看不出來哪樣東西可以防彈。

那麼揹包外面用“章魚腿”固定著的都有些什麼呢?主要是分趾鞋(昭五式軍靴)、飯盒、工兵鍬、雨衣、鐮刀(這個真有),而在揹包邊緣固定的一般是軍用毛毯和帳篷布,用帶子勒緊之後,就是我們在抗日神劇中經常看見鬼子身後的所謂“背囊”。因此客觀來說,日軍步兵將揹包反轉置於胸前的辦法並非完全是精神勝利法,確實能起到一定的防彈作用,至少能減緩子彈速度從而減小傷害。


(日軍野戰裝備)

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起到防彈作用的絕不是揹包本身和軍用毛毯,而是包內的個別雜物和外束的飯盒、工兵鍬、軍靴、鐮刀等等硬器,這麼大一個傢伙擋在前胸,飛過來的子彈又沒長眼睛,打在這些物品上的機率還是蠻大的。不過日本軍官的“軍官揹包”則是完全用馬皮製作的,包內有不同的隔艙用來固定鉛筆、製圖設備等,外面捆束著大衣、雨衣和毛毯等備品,可以通過四條外帶勾勒成“U型”,當然戰場上軍官揹包總歸是少數。


所以,在抗戰初期侵華日軍的官兵在背後有棕色的行軍背囊是正確的,因為揹包上確實有皮製部分,但是到了1939年以後再有皮棕色則就不嚴謹了,應該是帆布的軍綠色;同時,日本兵也不是每天都揹著這玩意滿大街跑,只是在野戰和長途行軍中才需要,而在駐地附近執勤或作戰時是完全不需要的,那不是吃飽了撐的。日軍士兵同時還裝備了“九三式背袋”和軍用挎包,也能攜帶一部分用品。
(德械師的理論裝備)

中國軍隊在當時也有裝備仿製德軍的軍用揹包,但問題是列裝數量太少。一時沒有查到相關資料,根據經驗最多隻有第一批真正的德械部隊能夠裝備齊全,包括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二批的調整師無論是槍械還是野戰裝備,很多都是國內仿製的,礙於羸弱的國力不可能再有全套的野戰裝備,不少部隊連軍鞋都配發不齊,何況這類耗時耗錢的制式揹包呢?



《長沙保衛戰》劇中的雙方士兵,都有野戰揹包出現,作為中央軍嫡系的第八軍(後來的第10軍)全套的野戰裝備令人驚訝,按照該軍屬於第九戰區直轄部隊的性質,有一定的可信度,其他雜牌軍則不可能配備了。日軍士兵仍然是棕色的揹包肯定不太準確了,如果說第一次長沙會戰的1939年還曾經存在的話,1941年下半年的後兩次長沙會戰仍然如此,那明顯就是錯誤的了,應該是帆布綠。

度度狼gg


日軍那個是99式背囊。而不是被子,只是在背囊上綁著毛毯,1939年開始大量裝備的99式背囊其實就是帆布揹包。更早前日軍揹包是皮製,後來都是帆布揹包了。

這個揹包裡基本就是軍鞋,雨衣,2天口糧,襯衣襯褲1套,襪子兩雙什麼的。要說防彈作用,可以說是隻能是心理安慰,聊勝於無吧!除非一發子彈正好命中揹包裡的罐頭,還會一點防彈作用。

為什麼,我國軍隊不背,其實就是因為經濟上不允許。我國士兵基本都是揹著被子,我們的口糧不在書包裡,而是裝進一個布口袋,然後再綁在身上。從老照片看,也有揹著竹條揹包的士兵,但是人數很少。當然,也有極少數精銳的德械師和美械師有真正的軍用揹包。

我軍真正有野戰背囊還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在戰爭年代,主要就是揹著被子,那也不是為了有防彈作用,只是單純的攜行方式。

所以,我軍很長時間以來,都會訓練打揹包,就是把被子,膠鞋,工兵鍬,甚至是臉盆。使用揹帶打成三橫兩豎的揹包。我軍真正開始大面積使用軍用揹包則是在90年代以後的事情了。

不過現在,我國確實有一款使用防彈材質的SFAS隱蔽快速攻擊系統揹包,可以將書包橫著翻到正面,隨後將肩帶插好,就變成防彈背心。從一個普通人立刻變成戰鬥狀態,可以擋得住AK-47步槍射擊。這種揹包還出口到了北美和伊拉克。


深度軍事


二戰時日寇士兵背後背的包是軍用九九式揹包,裡面涵蓋了士兵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用品。九九式背囊的攜行總重為:背囊1個1.47公斤,襯衣襯褲1套1.6公斤,襪子2雙0.13公斤,工具1套0.87公斤,攜帶口糧2日份1.7公斤,雨衣1件0.9公斤,軍毯1條2.5公斤,合計總重8.4公斤。 早加上行軍時,步兵鍬 +攜行帳篷+水壺+飯盒+風鏡+手套+步槍+彈藥+綁腿+背囊 +鋼盔+急救包+刺刀 步兵帶的東西真不少,通常在野戰行軍的情況下,一個日軍士兵的負重約40斤。作戰時,日寇士兵的揹包裡就只有衣服、襪子、工具、餐具、口糧、軍毯等等,這些東西根本沒有辦法防彈;放在胸前只起心理安慰作用。


日寇的單兵裝備比國軍強多了,只有國軍中的德械師、美械師裝備可以跟日寇一較高下,甚至還比日寇裝備好一些。八路軍、新四軍、川軍、滇軍、晉綏軍的裝備就遠不及日寇了,步槍都難以做到人手一支,更不要說裝備軍用揹包了。國軍的德械師畢竟數量太少,大部分國軍裝備都差,很難見到裝備軍用揹包的;淞滬會戰時德械師大部分戰死,南京保衛戰時國軍精銳大部分被日寇殲滅;也就是說抗戰初期裝備較好的國軍都被殲滅了,後期抗戰就很難見到配備軍用揹包的國軍了。


一支軍隊的裝備跟這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密切相關,日本作為一個工業強國,加上掠奪中國等國的資源,他單兵裝備就比較好。中國作為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大國,工業基礎薄弱,生產力十分低下,很多裝備都要靠進口,因此要裝備數量龐大的軍隊就力不從心。抗戰時期,中國依然處於軍閥割據的狀態,各地軍閥雖然一致抗日,但是裝備、給養、軍餉、糧餉大部分還得自籌自給,國府財力有限又有所側重,無法顧及全部軍隊。刺刀這麼簡單的兵器,國軍都無法全軍列裝,主要依靠進口刺刀;國軍則使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大秦鐵鷹劍士


細心的軍事迷朋友們會在看影視劇的時候發現,在不少戰爭片中都有這樣一個場景:在戰場上的一片槍林彈雨中,日軍會下意識地將身後的揹包轉過來,擋在自己的身體前,以防被子彈擊中,但幾乎難以看見中國的抗日將士這麼做。

有人會疑問,這樣一個“被子”一樣的小小揹包能否擋得住飛來的子彈呢?接下來,我們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日軍揹包的材質以及裡面裝的物品了。

日寇侵華的十四年間,主要使用了兩種背囊:前期的“昭五式”背囊以及中後期的“九九式”背囊。

“昭五式” 背囊

昭五式背囊是四四方方的,這歸因於外圍的木框架。除此之外,這種類型的背囊還以防水帆布為外圍,內部有皮革帶,所以昭五式背囊也相對笨重些。

“九九式” 背囊

九九式的背囊有個有趣的外號叫“章魚包”,是因為裡面有許多帆布帶子用來固定包中的物品不四處亂竄。由於沒有木板支架,且帶子的材料由皮革改為帆布,比昭五式背囊輕便了不少。據可靠數據統計,日軍包中的裝備加上章魚包的自重,一共約八公斤,還是很重的。

無論是昭五式還是九九式背囊,裡面主要裝著的軍備物資大體是不會變的。絕大多數士兵的標配是一套襯衣襯褲、兩雙襪子、兩天的乾糧以及武器,另外,還有雨衣、毯子、水壺等物件。

另外,特殊的兵種在此基礎上還有自己兵種的特殊裝備,如偵查兵的望遠鏡,工兵的鍬鏟,有的兵還要揹著臨時搭建帳篷的材料。

我們看這些東西:無論是衣褲毯子,還是揹包本身都是不能擋不長眼睛的子彈的,反倒有可能是鍬鏟,水壺,飯盒等堅硬的物件有小几率可以擋住子彈。

所以,在子彈飛來時,把揹包擋在身前也可以說是人在戰場上本能的行為,就像針尖扎到手時快速將手縮回,眼睛突然暴露在強光之下會閉眼一樣。與其說是一種反射,不如說是求生的本能。

那麼,中國軍人為什麼沒有呢?

正如《亮劍》等正宗抗日劇中見到的,我國士兵的揹包材料只是十分普通的帆布,揹包中背的物品也只是日常的衣服、鞋子、綁腿,揹包裡最堅硬的物品可能就是腰帶了。

這些東西,是不可能擋住子彈的。

所以我們在抗日劇中看到的鏡頭中,大多都是將士們躲在坡後或壕溝裡,而沒有用揹包擋子彈的行為。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我軍並不富足,軍備物資自然也不及日本先進。不僅武器落後,而且糧食短缺,條件惡劣。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取得了抗日戰爭最後的勝利,粉碎日了本企圖佔領亞洲佔領世界的貪婪計劃。

這都歸功於我們偉大的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保衛我們的領土不被佔領。他們用他們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和平,我們應當珍惜當下的和平年代,為祖國效力,才能使抗日將士的亡魂得以安息!

如果奇蹟有顏色,一定是中國紅!


小小嬴政


這沒什麼奇怪的。因為他們不習慣,天當被,地當床。怕地上的蟲子咬。軍人也要好好保護自己不受背後的傷害。別說國軍了,就是二戰德軍士兵也沒有。蘇聯紅軍還背個布兜呢!裝麵包和水或者牛奶。美國人打仗全靠機械化部隊,適應打平原地區的仗,工具都隨車拉著走。在哪宿營,就在哪裡紮營。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也背被子,因為去時正值冬天。,我們是野戰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部隊不習慣,也沒有受過委屈。所以我們的戰士有的打埋伏,凍死的也不在少數!李琦維將軍佩服的五體投地,給這些烈士一個隆重的敬禮。並且說,這支隊伍,無往而不勝!


用戶102193487364


日軍背的可不是什麼被子,而是行軍的背囊,裡面放有不少東西,穿著多多少少能有點防彈效果,但不能跟專業的防彈衣相比,畢竟還是很容易被打穿。

背囊是單兵作戰的裝具之一,上面會有不少袋帶子、釦子,日軍士兵會把軍毯、帳篷、襪子、飯盒、口糧等物品固定在上面。

明治時期的背囊,用皮革製作,很多原材料來自朝鮮半島。鑑於皮革緊缺,而軍隊人數眾多,後來日軍的背囊就採用帆布來製作。

日軍著名背囊有2種,一種叫“昭五式背囊”,其製造的原料包括牛皮、1個木框,成本比較昂貴。後來就出來一款過渡型的背囊,就是將“昭五式”的木框去掉,缺點是不能保持基本形狀。

另一種叫“九九式背囊”,不僅更加實用,而且成本低廉。這款不帶有木框的背囊,又被叫做“章魚囊”,因為這款背囊有許多結合的帶子。“九九式背囊”的材質是防水帆布、鐵環,易損壞財產、乾淨衣物會放入囊內防止被破壞或弄溼。

日軍士兵除了背囊,其實還有便囊(其實就是挎包)、背袋等,而軍官們則帶著小一號的揹包,材料主要是用馬皮製造,少部分使用防水帆布。

與日軍作戰的中國部隊,其實也或多或少、或美或醜地裝備背囊,畢竟行軍打仗還是要帶不少必需品的。如果要提到比較正規化的背囊,那就是國軍德械師的背囊,比較上檔次。

德械師儘管裝備的德國武器不是很齊全,但頭盔、背囊之類的便宜貨,普及還是比較到位。德械師的M1934型(後來產生改進版的M1939型)背囊,繼承普魯士的軍隊背囊風格,囊外採用3條可拆卸的皮帶將大衣、軍毯、帳篷組成馬蹄形捲起來,囊內可存放毛巾、針線包、內衣等。

隨著德械師在對日戰場上消耗殆盡,中國成建制擁有軍用背囊的部隊就變得很少見,國軍裡的中央軍會裝備一部分,其他的地方部隊幾乎就沒有。


子屠龍


並不是被子,其實是毯子,這東西,幾乎沒防彈功效,而且,國軍也不是沒有。

日軍在二戰期間是有背囊的,前期有錢,弄個皮質的,後期窮了,都變成帆布的了。主要是“昭五式”“九三式”“九九式”。


日軍的背囊主要作用和現在差不多,其實就是裝一些生活用品,只不過當時戰術配件一類的東西比較少。裡面大概是一個毯子,再加上一點衣服,還有什麼雨衣帳篷布一類的,還有一些東西一起紮在上面,揹著直接走。

這些東西呢,都不能防彈,疊加也不能防彈。其實就是士兵作戰時的一些生活用品。這些東西沒多厚,一槍打過去一樣還是直接射穿了。要是在裡面塞一塊鋼板的話,沒準有防彈功能,但是太重了。



國軍其實也有的,不管是哪個時代,都是配發的。這些其實都是各國的制式裝備,不會沒有,就連八路也有,不過就是太簡陋。


軍武文齋


如果認為單純的被子就可以擋住子彈,很大可能是受到抗日神劇中某些劇情的影響。電視劇《戰旗》中,男主靠一條浸溼的被子抵擋住了日軍瘋狂的火力壓制,不過這一情節遭到很多觀眾的吐槽。



不過有人持懷疑態度,認為以當時的武器裝備水平,說不定真的打不穿浸溼的被子。對於這一問題,老兵最有發言權,看看他們怎麼說。

根據一位參加過抗戰的老兵說,在抗戰時期間,確實發生過用浸溼的被子來擋子彈這種事。但是用的不單單是被子這麼簡單,要先把一條被子完全浸溼,披到身上,然後再披一條被子浸溼,最後在兩條被子間加上很多沙土,這樣才能起到擋子彈的效果。(蘋果手機也不一定擋得住,更何況是被子。)



還有人為此專門做過試驗,用一條很厚的溼棉被裹在塑料人體模特身上,用中國54手槍在15米遠的位置射擊。結果顯示,浸溼的棉被被輕易射穿,手槍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日軍的機關槍和衝鋒槍了。


綜上所述,單純的被子是不可能充當防彈衣用的。在戰時,如果披條被子就往上衝,估計很快就會去某個地方報道了。


小武漫談


日軍士兵背後不是被子,是背囊。在一些影視劇中偶爾會看到:日軍在衝鋒時,把背囊反背在前面。就有人認為,日軍是為了抵擋子彈,從而認為日軍士兵的背囊有防彈效果。

那到底有沒有防彈效果?我們先要看看日軍士兵背囊裡究竟裝了些什麼東西。

日軍士兵在二戰時的背囊有2款:93式和99式。材質都是帆布的。

背囊裡隨身攜帶的東西有:換洗的襯衣襯褲;襪子;2-3天的口糧;雨衣;日軍士兵隨身的手帳與手碟;還有幾件小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背囊及背囊內的物品,根本不具備防彈功能。所以日軍衝鋒時出現背囊反背的情況,可能只是部分日軍士兵,個人奔跑時的習慣而已。

不過日軍的隨身物品中,還真有一件被日軍士兵用來抵擋子彈的,那就是日本兵隨身攜帶的“九八式”圓鍬。

“九八式”圓鍬主要是用來挖戰壕,它的中間有兩個圓孔,在防守戰中,日軍士兵會用它來觀察對手的進攻情況,可以避免流彈擊傷。不過這僅限於防守戰中使用,實際作用並不大。

在二戰時,根本都還沒有技術和條件,給單兵裝備防彈效果的物品,中國軍隊更不用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