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為什麼要留預備隊?不留的話會怎麼樣?

原野的風


兩軍交戰的時候,不論是在古代戰場還是近現代戰場上,都會留有預備隊來充當一定的保障作用,在很多時候,因為預備隊一般都是用於最後時刻,作為“以不變以應萬變”的基礎力量,以應對不時之需和突發狀況,所以預備隊甚至在一些戰爭中可以起到關鍵的的作用。



第一點,預備隊的存在有時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1941年6月,希特勒帶領德軍開始入侵蘇聯。自此,蘇德戰爭爆發,剛開始交戰的雙方,德軍一路勢如破竹,進軍速度迅猛,在德軍“閃電戰”的開展下,蘇聯紅軍屢屢潰敗,直至原路逃回莫斯科。勢不可擋的德軍一路狂追,竟包圍莫斯科,直接就與蘇聯紅軍交上了火,此時的德軍仍然處於極大優勢,但是蘇聯紅軍堅守莫斯科這最後的陣地,這就是二戰中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


正當德軍想要乘勝突破莫斯科的關鍵時刻,斯大林下令將用於對抗日本關東軍的大部隊主力全部調回參戰,結果可想而知,數以德軍十多倍人數的蘇聯紅軍,內受外攻,內外夾擊,打的希特勒措手不及,本來就戰線過長,現在又被人家包抄迂迴,結果希特勒潰敗而逃。由此可見,這一戰有無預備隊是這次斯大林保衛戰的關鍵。

第二點,預備隊的存在是軍隊在面臨強敵時候的“興奮劑”。曹操前期的政治目標就是統一北方,而當時北方最大的諸侯霸主是袁紹,幾經對峙的雙方,於公元200年終於迎來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

本來兵力實力懸殊極大的雙方,曹操面對袁紹也是力不從心。但是地方的許攸卻暗地投靠了曹操,深夜與曹操策劃計謀,決定先燒了袁紹的烏巢,斷了袁紹的糧草後勤補給。結果曹操派遣徐晃和史渙帶領預備隊策應許攸。最終計劃得逞,順利一把火燒沒了袁紹的糧草,亂了袁紹幾十萬部隊的軍心。相反,這也大大的鼓舞了曹軍的士氣。


第三點,預備隊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兵源的補充和部隊的後勤保障。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在戰場上,雙方勢均力敵,人數相當,廝殺嚴重的話,那麼在雙方拼殺的差不多的話,其中一方留有預備隊,那麼後期的勝負可想而知。再者而言,大多數預備隊都是屬於非機動武裝部隊,預備隊的成員大都比較全面型。如果戰爭嚴重,軍隊傷亡人數較為慘重的話,預備隊的兵員儘可都能補充醫療兵,來照顧傷員,從而達到很好的傷亡救助的作用。

由此看來,留有預備隊還是合理必要的,如果勢均力敵的雙方相遇在戰場的話,留有預備隊的一方會佔據很大優勢,而沒有預備隊的另一方極有可能已經“註定失敗”了。


小鎮月明


戰場的形式瞬息萬變,即使在精於謀略的將領,也不可能將所有的突發事件都提前預料到,而預備隊,就是對戰場上各種突發事件的保障。下面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預備隊的重要性。

一南麻戰役

1947年7月,華東野戰軍在粟裕的指揮下,將國民黨胡璉的整編第11師圍困在南麻,準備殲滅這支悍旅。整編第11師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師長鬍璉是一個頗有心計的指揮官,而且不久前張靈甫74師的覆滅,給了他很大震撼。所以,一路上他都非常小心謹慎,到達南麻後,他不是急於推進,而是花了20多天構築工事,力求保全自己。

華野經過分兵後,粟裕手上只有四個縱隊,既要吃掉胡璉,又要阻擊南邊來援之敵,兵力顯得捉襟見肘。於是,粟裕沒有選擇留預備隊,而是全部派出去。以華野二、六、九縱包圍南麻,七縱在南邊負責阻援。

7月18日晨,第九縱隊第26師率先發起了攻擊。但是,土木系出身的胡璉,在這半個多月裡,督促部隊構建了幾百個“子母堡”,各種明堡暗堡交替射擊,華野每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傷亡,攻擊頗為艱難。經18日整天戰鬥,除了少數幾個外圍陣地後,胡璉部隊大都被壓縮進主陣地,解放軍三個攻擊縱隊在外圍陣地會和後,對主陣地發起了猛攻。

胡璉在剛開始受到攻擊後,就向國民黨徐州指揮部發出了求援,國民黨急召25師、64師,出動4個旅,向南麻增援。19日,援軍到達七縱阻擊線,同七縱交火。國民黨25師指揮官是黃百韜,在之前的孟良崮戰役中,由於指揮不力遭到蔣介石批評,所以這次,他急於戴罪立功,7縱的阻擊戰打得很是艱難。

21日上午,黃百韜的25師突破七縱60團的750高地,七縱轉入二線陣地防禦,而東面李彌的第8師也由昌樂、濰縣地區進犯臨朐,威脅華東野戰軍後方。考慮到困守南麻地區之敵難以在短時間內全殲,而幾個縱隊的傷亡也非常大,為爭取主動,粟裕當即決定撤出戰鬥,各縱隊分別轉移至臨朐西南及以南地區整頓。

華野撤出戰鬥後,胡璉也鬆了一大口。在解放軍攻擊最猛烈的時候,胡璉幾近絕望,竟然率領司令部全體人員焚香跪拜,乞求老天爺保佑。在這場戰役,如果粟裕手中還有預備隊,就可以投入攻擊部隊,給胡璉最後一擊,或者支援阻擊部隊,擋住國民黨援軍,為攻擊部隊部隊贏得時間。但是,也不能說粟裕欠考慮,而是粟裕手中兵力實力太少,在加上攻擊最後一天,天降暴雨,解放軍的火藥受潮,進攻部隊也因此遲滯,不得不將胡璉放走,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二 錦州戰役

相比於粟裕的“神仙仗”,林彪打仗就要謹慎得多,他一定是留夠後手,絕不打無準備之仗。

1948年10月,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攻擊。林彪使用五個縱隊攻城,另外以兩個縱隊外加兩個獨立師在塔山阻擊侯鏡如的“東進兵團”支援錦州。此時,侯鏡如的“東進兵團”只有11個師,不足10萬人馬,而東野兩個打援縱隊加上兩個獨立師也有9萬多人,和侯鏡如兵力相比半斤八兩,而且是處於防守一方,按理說應該沒有後顧之憂。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將東北野戰軍最強大的第1縱隊作為“總預備隊”,佈署在阻擊部隊身後,既可以在攻城出現困難時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時及時頂上,林彪用兵之謹慎可見一斑。儘管攻城和打援都順利完成任務,第1縱隊始終沒有投入戰鬥,但預備隊的作用還是非常關鍵的,它會使攻城和塔山部隊都有信心和底氣。

所以,預備隊不僅可以處置突發事件,而且增加士兵的信心和底氣,正所謂“家有餘糧,心中不慌”。而對敵人來說,就是一個威懾,因為你知道對手還有一張底牌沒亮出來,在行動時就會束手束腳,處處被動。對指揮員來說,有預備隊保持機動,則一旦複雜的戰場上出現異常情況,指揮員不致無兵可調。


一卷青史


1947年7月華東野戰軍作戰失利的“南麻戰役”中,解放軍既想吃掉據守魯中南麻地區的胡璉整編第11師,還要阻擊外線可能進行增援的邱清泉整5師和黃百韜整25師,粟裕苦於兵力不足(華野之前分兵),走了一招險棋,沒有留出戰役預備隊就發起了攻擊。



豈料胡璉是有備而守,半個月內督促部隊構建了幾百個“子母堡”,華野每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傷亡,攻擊頗為艱難;而鑑於兩個月前“孟良崮戰役”的教訓,蔣介石嚴令邱清泉和黃百韜不得逤巡不前,兩部在範漢傑的統一指揮下拼死增援,至7月21日,胡璉最為困難的時刻,黃百韜所部突破了華野阻擊線。

如果此時粟裕手中掌握一定的預備隊,填上去再堵住黃百韜一天,土木系發家部隊整編11師將在劫難逃。可惜粟裕沒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又天降大雨,華野攻堅所用的炸藥包都溼透了,聞知援兵即將到達的胡璉蒐集僅存彈藥,居然發起了反衝鋒,徹底打亂了華野的佈署,為避免腹背受敵的被動,粟裕下令撤出戰鬥。




範漢傑又調集李彌整編第8師等部隊,全力合圍華野西兵團,解放軍折損頗重,陶勇回憶突圍戰鬥“困難程度比長征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戰役佈署的軍事專業中,對編成內的兵力、兵器進行任務分配時,必須預留出一定的機動力量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戰役“預備隊”。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作戰,在最危急的時刻預備隊都將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因此預備隊不僅要留,還不能輕易使用,非常考驗指揮員的時機掌握能力。



粟裕是一位善於吸取教訓和總結經驗的名將,一個月後華野再戰沙土集,不僅打援兵力超過主攻部隊數量,還足足留出了一個縱隊的戰役預備隊。經四天激戰,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57師,俘敵師長以下8000餘人,而外圍的邱清泉雖欲出手相救,卻根本無可奈何,因為搞不好自己都得搭進去,華東野戰軍打了一個翻身仗。

在這一點上,東北野戰軍的林彪非常在意,大型戰役一定要掌握足夠的預備隊,否則心裡不踏實。

在1948年10月的攻克錦州戰役中,林彪使用五個縱隊攻城,以第4、第11兩個縱隊外加兩個獨立師在塔山阻擊侯鏡如的“東進兵團”援錦,黃埔一期的侯鏡如手中只有11個師不足10萬人馬,而東野兩個打援縱隊和臨時指揮的獨立師也有90000多人,兵力上半斤八兩,按理林彪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將東北野戰軍最強大的第1縱隊作為“總預備隊”,佈署在阻擊部隊身後,既可以在攻城出現困難時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時及時頂上,林彪用兵之謹慎可見一斑。儘管攻城和打援都順利完成任務,第1縱隊始終沒有投入戰鬥,但預備隊的作用還是非常關鍵的,它會使攻城和塔山部隊都有信心和底氣。有預備隊保持機動,則一旦複雜的戰場上出現異常情況,指揮員不致無兵可調。

兵法上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許多人誤以為這個奇字是出奇(qi)兵制勝的意思,其實謬也,此字讀(ji),就是預備隊的意思,是統帥手中的底牌和絕殺力量。一個優秀的統帥,不僅會合理留出預備隊,還會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方向投入預備隊,從而取得戰場主動權直至勝利。


度度狼gg


在戰爭時期,不管是大軍團作戰,還是小規模是軍事行動,都不會把自己的全部軍隊都派到前線上去,肯定要留下一部分軍隊作為預備隊。預備隊的作用主要就是為了防備不時之需,以便於能夠快速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預備隊不是軍隊的編制,大的預備隊可能是一個軍,或者是幾個軍,小的預備隊可能是一個班,或者是幾個人。預備隊的大小主要看戰爭的規模,以及敵人的戰場表現。把全部軍隊都壓上去固然可以增加戰鬥力,可是也會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性。戰爭沒有絕對性,都是瞬息萬變的,可能打著打著,對方忽然來了一支支援部隊,直奔你的後方而去,這時候主力部隊被黏在了戰場上,根本不能調動,就只能依靠預備隊。在古代的時候,就有預備隊的概念,出征的時候絕對不會帶著自己全部的軍隊,肯定要留下一下後備力量,以便於戰敗的時候接應,戰勝的時候補充。



像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趙雲就是屬於預備隊,在劉備戰敗的時候過來接應。

到了近代的時候,預備隊已經成為了軍隊裡面的標準化配備,在打仗的時候,預備隊一般會佔參戰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時候預備隊比主戰部隊可能還多。預備隊並不一定是要出現突發情況的時候才會動,可能隨著戰場局勢的白熱化,預備隊也直接派到了前線。有的時候雙方實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也會不留預備隊。不留預備隊的壞處是軍隊缺乏了緊急反應能力,不管是戰敗還是獲勝,都不能支援和補充。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只能抽調前線的部隊,這樣對於戰場的局勢是非常不利的。



在現代戰爭中,也會存在預備隊的現象。比如空軍空襲的時候,肯定會在機場上停上幾架戰鬥機,準備下一階段的進攻或者防禦。在黑鷹墜落的時候,美軍的三角洲部隊被困住之後,預備隊立刻就趕來接應,救出了被圍困的士兵


軍武小咖


不留預備隊會怎樣,二戰納粹德國的阿登反擊戰足以說明問題!


阿登反擊戰是二戰末期納粹德國對西線盟軍發起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其中盟軍參戰人數為70萬,德軍參戰人數為62萬,戰役從1944年12月16日發起到1945年1月25日停止,持續時間為40天,這次戰役被稱為二戰美軍所遭受的最血腥的戰役。

(紅色箭頭為德軍攻擊路線,藍色箭頭為盟軍行軍路線)

為了取得阿登反擊戰的勝利,希特勒動用一切手段籌集兵力,他命令後勤人員編入戰鬥部隊,甚至將大量海軍和空軍調入陸軍參戰。可以說,阿登反擊戰是希特勒妄圖阻擋盟軍推進的一次軍事冒險,是他在戰爭末期的一次孤注一擲。

雖然這次反擊戰幾乎遭到了所有高級將領的反對,但希特勒仍然固執的在1944年12月16日凌晨命令德軍發起了攻擊。

戰爭開始之初德軍分三路在寬達100公里的戰線上對美軍發起突襲,美軍猝不及防很多軍隊還沒組織反抗既被俘虜,其中損失最大的是美軍106師,戰役開始的第二天這個師就有兩個團被德軍殲滅,創下了二戰以來最大的損失。

(美軍俘虜)

到12月20日,德軍已經在100公里寬的戰線上向前推進30-50公里。在德軍的炮火前,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毫無招架之力,一切似乎在向希特勒預想的方向進展。而在前線的德軍也有類似的想法,因為戰鬥順利的超乎想象,以至於有的士兵認為他們將再一次創造1940年橫掃英法聯軍那樣的奇蹟。

(一名德軍機槍手,長得有點像黃曉明)

但是隨後德軍遇到了挫折,在聖維特美軍106步兵師的剩餘部隊和第7裝甲師進行了一次成功的阻擊戰,打亂了德軍的計劃。與此同時,德軍的物資儲備出現短缺,第二裝甲師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油料耽誤了一天時間。

到聖誕節前夕,德軍彈藥和油料已經出現普遍不足情況,12月24日晚,哈索·馮·曼特菲爾將軍向希特勒建議希望同意停止攻擊並後撤,但遭到希特勒的拒絕,德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德軍指揮官在討論進軍計劃)

而與此同時,盟軍得以組織反擊,在強大的空軍支援下,盟軍對德軍後方的補給線、機場、後勤基地等進行了持續打擊。

於是,缺衣少吃的德軍士兵開始在盟軍的攻擊下拋棄不能開走的重武器落荒而逃。到1945年1月25日,阿登反擊戰以盟軍的勝利結束,這次戰役雙方損失巨大,德軍傷亡達12萬人,美軍傷亡10.5萬人。

但是,戰役對美軍來講是得大於失的,由於希特勒的冒險攻擊,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和寶貴的軍用物資,致使通往柏林的路上盟軍的阻力減輕了!


阿登反擊戰希特勒集中全力孤注一擲,結果由於持續攻擊能力不足,導致先勝後敗,並耗盡了阻止盟軍的最後能力。他本打算將盟軍趕下海,沒想到卻加快了盟軍進軍柏林的速度。

所以,戰爭中留有預備隊是至關重要的,假如希特勒能夠保有一部分軍隊作為預備隊,雖然最後避免不了失敗,但取得的戰果肯定更大,甚至有可能將戰線推進到法國境內,雖然這並不會改變戰爭的結果,但一定會遲緩失敗的時間!


歷史風暴


打仗是門手藝,沒有金剛鑽根本攔不了瓷器活!

如果軍隊部署全部得當,統帥能夠做到萬無一失,對敵情能夠掌握的特別精準,那留不留預備隊也不是問題,但是,沒有人是真正的帶兵如神,誰都有失算的時候,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因此,留預備隊其實就是給自己上道保險,留一個後手,在身陷險境的時候,還能夠出奇制勝。

不留預備隊的話,那必然是諸葛孔明一樣的人物,因為對敵人太瞭解,可以已虛就實,令對方不敢就範,空城計其實就是諸葛亮沒有留後手的表現,實際上對手如果不是被諸葛亮唬住了,可能諸葛亮早就成刀下鬼了。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留有預備隊的戰術思想,比如孫臏就提出過“鬥一,守二”的思想,主張以三分之一的兵力為前鋒,以三分之二的兵力為後隊,也就是出奇制勝。在成吉思汗的擴張戰爭中,也經常採取中間對敵,利用騎兵兩翼包抄,實際上也是預備思想的演變。

當然,古代因為通訊技術和戰術手法對戰局影響很大,反而是武器上懸殊不大,然而在近現代的戰爭中,武器裝備極為懸殊,和古代的戰場形態又不一樣,但是在戰爭中留預備隊的情況卻有很多。

以地形的限制,導致部隊無法展開全面的進攻

以《亮劍》來說,圍攻李家坡的時候,陳賡就讓李雲龍的部隊當預備隊,這把老李氣的是吹鬍子瞪眼,質問趙剛,你咋不敢跟旅長打一架,憑什麼別人吃肉,我們喝湯。獨立團不是發麵團,是主力團,主力團不擔任主攻,那還叫主力團嗎?

李家坡戰鬥實際上就是因為地形的限制,在敵人佔據了有利地形後,即使八路軍有上萬人,也很難全部展開,只能一個連隊一個連隊的上,最後成了送人頭。

最後主力團實在是打不下來,才讓獨立團上的,實際上獨立團剛剛遭遇山本特工隊的偷襲,損失很大,而且士氣很壓抑,總部不讓獨立團上可能也是想保存一下獨立團的實力,如果前面的主攻團完成作戰任務,那就不用他們上了。

像李雲龍的這種屬於不得不留預備隊,你想不留也不行。

由預備隊組成的機動部隊,以備不時之需

隨著戰爭的演變和發展,預備隊逐漸成為機動部隊, 比如守城的時候有四個門,預備隊就是在哪一個門快要守不住的時候前去支援,也就是在需要支援的地方出現,因此在近代戰爭中,預備隊大部分由騎兵組成,要的就是迅速到位,而現代戰爭中多多裝甲坦克構成,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防坦克炮兵預備隊,就是敵軍坦克出現在哪裡,己軍的反坦克炮就出現在哪裡。到二戰時期,預備隊就演變成常規的部隊了,比如坦克預備隊,防空降預備隊等等。

在解放戰爭時期,為求保險起見,解放軍的預備隊也不斷增大,尤其是林總作戰,更講究謹慎再謹慎,絲毫不能出任何差錯,在錦州塔山阻擊戰中,林總預留了大量的預備力量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國民黨的各路援軍,從而保證了主攻部隊不受襲擊。

預備隊也就是以備不時之需的存在。

國家戰爭中的預備師是逐漸動員起來的後備部隊

針對題幹中現代戰爭中實力懸殊不大的國家質檢,戰爭一定要留預備隊,縱橫認為應該是即使實力懸殊過大,也會留有預備隊,這是基於戰爭形態所必須存在的。

比如在二戰之前,波蘭就擁有30個常備師,和10個預備師,而德國在動員的98個師中,只有52個為常備師,剩下都為預備師,說到底,放到國家層面,不可能一下子將所有的部隊都調集起來,需要按部就班的調動,這個後來的就是主力。


史論縱橫


“決定會戰勝利的是最後一個營”,對於一場戰役而言,預備隊就是最高指揮者唯一能依靠的作戰彈性,有則可以應對各種情況,沒有則只能玩完。

1、戰役層面需要預備隊

就拿李雲龍攻擊平安縣城而言,他的攻城部隊是八比一,四面攻城。但為了阻擊敵人援兵與防止敵人突圍,在分配完畢後,肯定要一定的預備隊作為機動部隊臨時補重要戰場。

(總攻平安縣)

當時段鵬估計就率一小支突擊隊在某個地方待命,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如果沒有預備隊的話,戰場任何突發情況都會造成攻城的崩盤。

(意大利炮)

2、會戰層面需要預備隊

松錦決戰,洪承疇為了儘快打破錦州的包圍圈,明軍主力逐步放置在第一線,對多爾袞部發動多次猛烈攻擊。雖然這樣壓上去能儘快取得戰果,後果就是洪承疇手裡的預備隊逐步沒有了。

(松錦決戰)

在皇太極到達錦州前線後,讓清軍迂迴作戰,因為戰場僵持在一塊,洪承疇很難抽調得力部隊反擊清軍的側翼部隊,導致戰局失敗。

3、戰略層面也需要預備隊

1644年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部,之後葉臣幾個月就攻下山西大部,山東傳檄而定。多爾袞很樂觀,決定兩個戰略方向同時出擊,一路南下滅南明,一路西進滅大順。當時一支大順部隊反擊懷慶,多爾袞才發現形勢不利,後方缺乏預備隊,趕緊讓多鐸調整戰略方向。

(清軍南下)

1947年,蔣介石重點進攻山東、陝北解放區,在山東方向集中了六十個旅,在陝北方向集中了20多個旅,造成中央空虛,缺乏機動部隊,劉鄧大軍直下中原,千里躍進大別山,一舉打破了其重點進攻。

(重點進攻)

預備隊對於一場戰鬥、一場戰役、一個戰略都是極其重要的,生力軍在戰場上的投入基本可以決定戰爭勝負。朱棣在浦口都準備撤了,朱高煦帶著騎兵趕來投入戰場,戰局迅速逆轉,其重要性就在這裡。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是D版樸信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預備隊的基本作用

我們先來從宏觀上看看,預備隊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各級指揮員都需要留下預備隊?

1.彌補作戰計劃的不足

即在實戰中發現戰前對於敵方部署和戰力的估計有錯誤,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預備隊修補原有作戰計劃。

2.應付突發情況

戰場上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己方部隊因為意外導致未能到達戰場、發生大規模意外減員、因低級失誤過早喪失戰力等等。都需要用預備隊進行彌補,使得戰局向預期的方向繼續發展。

3.執行指揮員的臨時意圖

戰爭是高級的藝術,而藝術的創作是需要靈感的。當指揮員的靈光乍現時,一線部隊或與敵交火、或展開待敵、或穿插機動。只有預備隊整裝待命,是最適合執行指揮員意圖的部隊。

4.戰局轉折階段承上啟下

當戰局發展到收尾階段,需要對下一階段作戰進行佈局的時候,預備隊就是搶佔要點、緊盯目標的急先鋒。

5.全軍安全的最後保障

當失敗和撤退不可避免的時候,預備隊需要承擔堅守戰線、側敵反擊的艱苦任務,預備隊在手,全軍安全就有保障。

二、不留預備隊會怎麼樣

上面列出了預備隊的基本作用。那麼。不留預備隊會怎麼樣?從上述五點來反推即可。

這裡我們不再贅述,講一個案例,來看看不留預備隊的結果會怎麼樣。

大名鼎鼎的平型關大捷,就是一場沒有預備隊的戰鬥。

1937年9月23日,林彪、聶榮臻在幹部會議上,作出初步計劃。擬定115師主力佈置在平型關到東河南鎮10餘里長的公路南側山地邊緣。343旅之686團位於白崖臺附近,左側是685團,右側是687團,口袋底是第33軍之獨立8旅、115師第344旅,687團斷敵退路並打援敵,688團作為預備隊。這一部署使得進攻平型關的敵人完全處於包圍圈伏擊之中。

然而,由於24日晚遭遇大雨和山洪,688團未能在25日感到戰場。

戰鬥就這樣打響了。由於缺少了預備隊,兵力變得捉襟見肘,因此出了個大紕漏:原定必須搶佔的制高點老爺廟沒有派兵佔領。

日軍很快發現了這個漏洞,派兵搶佔老爺廟。為了爭奪老爺廟,686團付出了相當的代價。這就是後來戰史中濃墨重彩的老爺廟爭奪戰。

所幸的是,戰鬥最終沒有脫離預想的想定,各部順利完成任務,殲滅了中伏的日軍。

事後看來,八路軍方面對於日軍的戰鬥力和臨場反應估計不足,自身因為意外兵力不足,又臨場出了紕漏,如果手上有一支預備隊,相信林彪調整起來會順手很多,不至於像實戰中那樣捉襟見肘。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大抵可以看出預備隊的價值。


我是D版樸信陽,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關注。

歡迎評論互動,每條我都會仔細閱讀!


D版樸信陽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名將決勝關鍵,是恰當的掌握、運用預備隊。

奧茨特里茨戰役中,拿破崙指揮的法軍決戰俄奧聯軍。法軍陷於苦戰,部將請求拿破崙動用預備隊近衛軍,拿破崙斷然拒絕:還沒有到中午,我還沒有看清楚棋盤呢......

預備隊,是戰爭中將領手中掌握的最具有打擊和機動能力的後備部隊,只在最關鍵的時間、地點投入戰鬥。

名將之所以成為名將,第一要具備超強的戰局預判能力,這包含對手分析、戰場態勢、地形與氣候等;第二名將有極強的部隊掌控力,包含部隊和士氣的掌控、補給線和友軍的保障等等。

第三名將要具備非凡的戰局應變能力,在瞬息之間抓住戰機,迅速作出決策,這裡包含了攻守逆轉、包圍與反包圍、戰略點爭奪,而戰場應變最重要的,就是預備隊的使用。


為什麼將領一定要掌握預備隊,是保留應對戰局變化的能力。

戰爭是一門藝術,將領風格各異、各有擅長。有的善攻、有的善守、有的善出奇兵,一場戰役有幾十種打法,就本質來說,只有攻守兩種。

假設攻方是一個軍,圍攻守方一個師,兵力三比一。攻方將領指揮各師從三個方面發起攻擊,留下一個團作為預備隊,這是正常的兵力部署。

進攻部隊一旦投入包圍作戰,立即與守方呈膠著狀態,這時候各師的部隊是撤不下來的。攻方的預備隊是唯一可機動使用的兵力,他的作用在於:

一、在找到守方陣地的薄弱點特別是守軍結合部時,投入預備隊一鼓作氣進行突破作戰;

二、在守軍全力逆襲或向某個方向拼死突圍時,預備隊進行壓制和堵上包圍圈漏洞;

三、守軍援軍突破阻擊,向守軍靠攏。預備隊用於阻援。

軍級以上規模預備隊被稱之為戰略預備隊,如抗戰時期,第74軍為軍委會戰略預備隊,在各戰場緊急救火。

遼瀋戰役時,林彪將四野一縱作為戰略預備隊,置於塔山防線之後。有人認為林彪小題大作,兩個滿編縱隊已達八萬之眾,防守侯鏡如東進兵團十萬人綽綽有餘。

但侯鏡如背後還有個傅作義,如果華北國軍全力援錦,與廖耀湘兵團東西對進,戰局將發生逆轉。戰場之中一切皆有可能,林彪不得不防。

戰役中如何配置預備隊,多少兵力的預備隊比較合理?

既然預備隊如此重要,那預備隊是不是越強大越好?這要根據作戰目的、戰場態勢、雙方兵力進行變化。

以軍為單位舉例,在進攻作戰時,有兩個師進攻,一個師作為預備隊的。在3個師都有作戰任務的情況下,是從某個師抽一個團作為預備隊。

如果部隊編制比較豐滿,如第74軍軍直屬部隊已經配備了野戰補充團,自然成了軍預備隊。上高戰役時,這個團發揮巨大作用,有力阻擊了日第20混成旅團。



如果沒有留預備隊,或者預備隊打光了怎麼辦?

即使兵力再緊張,將領手裡都會有預備隊。如果預備隊壓上去了,或是預備隊也打光了,特別是在防守作戰中,經常會出現這種局面,那該如何?

一是從戰事不是最激烈的一線部隊中抽調兵力,能擠出一點是一點,一個營或是一個連也行,如果實在抽不出兵力,那就組織一切人員投入戰鬥:傷兵、伙伕、馬伕、參謀、警衛…


菸酒閣大學士


打仗就好比做生意,不管你的生意規模做的有多大,你的商業頭腦有多好,你的口袋裡面一定要留點流動資金做後手。因為一旦資金鍊突然斷裂,而你又借不到錢的時候,那簡直就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這就是老話說的——做事要留一手,因為總有計劃外的突發事件。



預備隊的概念,在中國出現的很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預備隊的概念,應該是春秋後期的艾陵之戰。

當時,吳王夫差率領十萬吳軍與齊國和魯國組成的十萬齊魯聯軍會戰於艾陵(今山東省萊蕪市)。戰爭開始之前,吳王夫差將十萬吳軍分為上、下、右、中四軍。

其中:上、下、右三軍各兩萬人,分別交由大夫胥門巢、王子姑曹、展如指揮;中軍預備隊為四萬人,由夫差親自統領。

戰爭開始後,吳軍的上、下、右三軍在前面和齊魯聯軍砍殺,吳王夫差則率中軍列於吳三軍陣後為預備隊。戰至膠著狀態後,聯軍將吳軍的上軍包圍,夫差在審時度勢後,派出三萬中軍預備隊實行支援。由於齊魯聯軍和吳軍正在激戰,沒料到吳軍還有一直新鮮力量會突然殺出。於是,齊魯聯軍瞬間被打蒙,聯軍的側翼被吳軍突破,聯軍也被吳軍截斷為三段,首尾不能相顧。

夫差看到齊魯聯軍陣型大亂,便親自率最後的一萬預備隊殺出,混戰當中的吳軍看到又有新生力量加入,頓時士氣大振。齊魯聯軍則有一種為啥吳軍怎麼也殺不完的感覺,士氣頓時大跌。最終齊魯聯軍士氣崩潰,丟盔棄甲,吳軍趁勢掩殺,大敗聯軍,繳獲聯軍革車八百乘。

吳國能打贏這場戰爭, 就是因為吳王夫差事先準備了預備隊,沒把所有的兵力全部押到了前線。當戰場的陷入膠著時,吳軍的新鮮力量的加入,增加戰場的複雜性,讓齊魯聯軍完全無所應對,只能是被吳軍吊著打。

所以,你說預備隊到底重不重要呢?



艾陵之戰一百多年後,隨著戰爭的演變而產生和發展,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對預備隊制度提出了“鬥一、守二”的思想。也就是所謂的“三分之一兵力為前鋒,與敵交戰;三分之二的兵力作為後隊,待令而動”。

孫臏的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預備隊的零碎概念整理成了理論。應該也是全世界最早關於預備隊的理論。後來的戰爭,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近現代戰爭,只要指揮官不冒險,手上有牌可打,必然是會準備一支預備隊的。

例如紅軍長征時期,一方面軍的幹部團;遼瀋戰役時期,錦州之戰時的東野一縱,就都是著名的預備隊。

當年塔山戰役時,林總承受了巨大壓力,硬是沒讓預備隊上陣。因為,他無法預測戰爭的走勢,不想把手上唯一的一張底牌就那麼輕易的打出去。

因此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沒有預備隊,指揮官的心裡壓力是得有多大。


總的說,戰場是瞬息萬變的,再高明的指揮官也無法預測到所有的變量。如果雙方殺至膠著時,一方有預備隊,而另一方沒有預備隊,那麼沒有預備隊的一方,就必然會很被動。因為沒有預備隊就等於手上沒“牌”。玩鬥地主的朋友都知道,當你把手上的大牌全打出去,手上就留一個小3的時候,你的命運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