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學部✍️✍️✍️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本人認為本章可供直面老子的原義。)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問部

一、問古今之義

反:木板+手,用手掀開木板,查看隱藏的東西,引申為“背面、反面、對立面”等。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扳:手+反,與“反”同根,分化而來,多加一隻手即單指查看物體的背面、反面、對立面等的動作。

動: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人眼察覺到的車輪在地上的向前向後的變化,從位置更換的角度,引申為“改變”,進一步引申成“變化”。今義的基本義也是“位置改變”。

弱:撒尿或者拉屎。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溺:拉屎或者撒尿。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弱”是“溺”的本字,關於“弱”的今義,下文有闡述。

用:建築的阻隔野獸、保護人的外邊帶刺的木柵欄,引申為“使用”、“作用”以及“用途”等。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甬: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甬”是借“用”之形,加個把手、門閂、開關表示“門道--供人出入的路”,進一步依形代指“禮器編鐘”、“青銅器”等等,後多指“通往內部的小道、小路”。

至於“勇”,是另外一個使用字,具體意思在第三十八章裡已闡釋,不贅述。

物:懸崖上掉落的東西,引申為“物體”,進一步代指“事物”。

關於“事物”,本人的定義是:物即體,事乃象,就是說,物指本體、真相,事為現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導致假相。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勿:懸崖上掉落東西,引申為“危險”,反向引申成“不要、禁止”等意。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勿”是“物”的本字,被後人依據實際需要分化使用了,而“刎”字更是“用字”的例子--用刀使動物或人的腦袋掉落即“砍頭、拿刀抹脖子”。

生:種子發芽露出地面即為“生”,引申義因需要不同而不同,一般指“長出、生命起始”等意,老子的使用義分為(主動的)“創造”和(被動的)“來自”兩層。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本章沒有後世附會的言論,老子的話太直接,附會不了,於是後世之人便採用另一個辦法--扭曲,雖看似合理,卻越錯越遠。怎麼扭曲呢?把“反”解釋成“反覆、往復、循環”,將“弱”反向引申(人尿盡拉完後肚腹空虛的角度)為“虛弱、柔弱”--參見“水”的附會。

至此,本章的現代文翻譯不用本人多囉嗦了吧?

二、問中外之論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三、問自己之知行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四十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