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情人節 向親朋好友與地球示愛

一年一度的西洋情人節即將到來,不少電商仍在網絡上推出各式情人節活動,並透過玫瑰、愛心等圖案,讓民眾即使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家隔離,依然能感受到情人節的浪漫氣氛。在情人節已非常商業化的今日,巧克力、情人節大餐成為這個節日的標準配備,但在北歐與東歐國家,情人節還有不同的意義。


不一樣的情人節 向親朋好友與地球示愛

情人節對北歐人而言,並不只有情侶間的愛情,還有來自家人的親情與朋友們的友誼。(Reuters)

眾所皆知的,作為情人節“標配”的鮮花、卡片與巧克力,都是在近代西方商人的炒作下,才成為情人節的象徵符號。19世紀,販賣賀卡的英國商人,發現年輕人們會選在情人節這天寫信給另一半,認為具備潛在的巨大商機,便開始宣傳、推廣既設計精美又印有愛情相關詩句的情人節賀卡。隨後,情人節送卡片的風潮逐漸從英國傳至歐陸各地,也飄洋過海傳到美國。情人節巧克力的出現,則是與1868年一家生產過剩的巧克力商吉百利(Cadbury)有關。為了將滯銷的巧克力售出,商人便把巧克力做成愛心的形狀,很快地大受好評。

不過對於北歐、東歐地區來說,情人節還有其他更豐富的意義。北歐國家早年並沒有慶祝情人節的習慣,大約於1960年代,現代慶祝情人節的方式才傳入,但仍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一直到1990年代,才開始把情人節的“愛"範圍擴大,將友情、親情都融入到情人節這天一起慶祝後,北歐人才普遍流行過情人節。

挪威、丹麥以“Valentinsdag"稱呼情人節,而芬蘭的情人節則以“ystävänpäivä"的“朋友節”來稱呼;特別的是,瑞典則將情人節稱為“ alla hjärtans dag",意思是“All hearts day",代表這天有滿滿的愛心。對於瑞典人來說,情人節是在慶祝“愛"本身,所以並非只有情侶才能慶祝,而是在這天可以與朋友、父母一起吃糕點、糖果與果凍過節,或是互相交換甜點分享。有了這層因素,因此瑞典小孩從幼兒園開始就在慶祝情人節了。他們會在這天畫畫、做卡片送給父母、老師與朋友,透過這樣的方式提早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愛,愛要如何表達出來,以及如何去接收他人給予的愛。丹麥與芬蘭,則會在情人節這天與親朋好友交換卡片和小禮物。所以對北歐地區的人們來說,情人節並不是情人專屬,而是向愛與友情致敬的節日。

在東歐捷克、斯洛伐克的年輕人來說,每次看到在情人節時用奢華包裝起來的花束、巧克力與禮物,那可不是代表濃烈的愛意,而是過度浪費!近年捷克與斯洛伐克提倡“綠色情人節"(Green Day),定在每年8月14日,希望藉此喚醒大眾在慶祝情人節之餘,還要具有綠色環保的精神。

所有與情人節相關的慶祝方式都要符合環保觀念,如用電子信件代替紙製賀卡、自己動手製作巧克力與情人節大餐,就能避免浪費食物與過度包裝。不再送一次性的鮮花,改送盆栽,只要栽種得宜,每年都能看到花朵盛開。或是直接使用家中閒置材料自制禮物,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隨著全球氣候暖化、河川海洋等環境汙染下,綠色情人節開始受到不少民眾重視,在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升的同時,綠色情人節開始走出東歐,在全球推廣。迄今,已不限只有8月14日綠色情人節當天才以環保慶祝方式響應,而是拓展到2月14日情人節這天,並獲得不少各國年輕人支持。讓人們在這個充滿愛意的日子,不忘回頭呵護養育萬物的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