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匱乏的50年代是如何抗疫的?

用戶5758690837563


先給結論吧,無論是19世紀的西方國家,還是50年代物資匱乏的我們,還是現代醫學極大發展了的今天,其實人類抵抗病毒的侵襲,方法幾乎都沒有改變,那就是——隔離處理。

這是最原始的做法,也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時也是人類無奈的做法。

對於抗疫,其實分兩步,一個是醫治收到病毒傷害的個體;另一個是防止病毒在人群中擴散。這兩步相對獨立,又緊密結合。

病毒我們瞭解的真不多

先給兩個結論,一個是目前對抗新冠狀病毒,我們在醫學上根本沒有任何特效藥。另一個是,今天又有22名新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集體康復出院了。

這不是矛盾嗎?貓先生沒有搞錯,這就是一個尷尬事實。

其實,不僅僅是對抗新冠病毒,而是,在目前已知的所有病毒中,都沒有「能有效殺死病毒」特效藥。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醫學常識,大家記住就好。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能夠對抗絕大多數的細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抗生素,但病毒不是細菌。所有的抗生素是無法殺死病毒的。

能殺死病毒的手段非常多,酒精、高溫……都能殺死病毒,但是它們更多的殺死體外的病毒,而非已進入細胞進行復制的病毒。

我們怎麼又康復了呢?

我們可以用酒精洗盤子,並且殺死盤子上的細菌以及病毒,但我們無法用酒精給自己的內臟洗澡吧。

目前人類對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疫苗」。例如天花病毒,對抗天花最早的方法,古代的醫生們,將已經感染天花的病人的瘡疤中的血膿,放置入接種對象的鼻子,讓健康的人先得一次輕微的天花,獲得抗體。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疫苗的雛形。

但這個效果很差,而且致死率很高,但它確實有效。

對抗病毒和細菌這樣的微生物疾病,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是最堅固的防線和最好的醫生,我們的康復,全靠我們自己挺了過去而已。

防控疫情靠隔離

一個人被病毒感染,我們可以等待他自己康復。但病毒具有強大的感染性,則需要隔離。因為病毒在人體中很厲害,但是離開人體後,它單獨存在於空氣中,它就非常脆弱,常常幾天之內,就失去活性,奄奄一息。

所以,良好的隔離,是人類對抗疫情的最好的方法沒有之一。

結語

寫完這段回答,我為人類科技進步而悲哀。


貓先生內涵科普


50年代,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由於長期戰亂,經濟文化落後,衛生環境較差,醫療資源匱乏,傳染性疾病流行,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影響經濟建設與社會穩定。當時主要的傳染病有鼠疫、霍亂、天花、血吸蟲病與黑熱病等。這些傳染病的廣泛流行,造成民眾大量死亡,貧病交加,民不聊生。在黨與人民政府堅強領導下,預防為主,釆取有效政策措施控制並消滅了以上幾種重大傳染病,使得城鄉衛生面貌和人民的健康水平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50年代我國防治疫病(傳染病)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制訂衛生方針,指明防治政治方向。

新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健康,把衛生防疫工作提到政治高度,提出“積極防治各種主要疾病,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標誌之一,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必要條件。制定出幾年內集中力量基本控制並逐步消滅嚴重危害人民的寄生蟲病與傳染病。

二、制訂政策措施,提供防治政策保障。

新中國初期人民政府頒佈一系列政策法規,規範傳染病種,建立疫情報告制度,設立防疫機構,對傳染病防治發揮重要規範作用。為消滅天花,1950年衛生部頒佈《種痘暫行辦法》,在全國推行免費普種牛痘。辦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居民不分國籍,均需依照規定種痘。”根據年齡不同予以免費接種。各地先後出臺地方法規,將傳染病分類、報告時限、管理控制程序予以公佈執行。同時大力培養醫務人員,分批建立縣、區醫療機構和農村醫療站,積極組織人力物力開展富有成效的傳染病防治工作。

三、建立健全傳染病領導防治機構。

建立專門領導小組,專業防治機構,專業科學研究機構,是有效開展傳染病防治的關鍵。首先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專門領導小組。如血吸蟲病、鼠疫等防治領導小組。其次建立健全各地專業防治機構。再次加強傳染病的防治研究。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充分發動群眾,愛國衛生運動與專項傳染病防治工作相結合,釆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防治多種傳染病取得顯著成果。50年代防治鼠疫投入大量專業力量,釆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並進行預防注射;同時開展積極宣傳,教育、武裝群眾,發動群眾捕鼠滅蚤,及時上報疫情,依靠群眾群防群治,防治鼠疫取得重大進展,基本上將其予以了控制。由於推行全民普遍種痘活動,大力宣傳,嚴格管理控制出入境檢驗檢疫,到60年代消滅了天花,成為全球首位消滅天花的國家。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與領導下,在1.6萬專業人員的努力下,在疫區幾千萬人民群眾積極參與下,貫徹“積極治療,全面兩管,搞好滅螺”的措施,通過50年代的努力,基本上消滅了血吸蟲病。其他傳染病性疾病如霍亂、白喉、迴歸熱、瘧疾等也得到有效的防治。我國傳染病的防治取得顯著成就。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過去發生疫情時的處置方法只能是以人為本的,這與現在把眼睛盯在具體疾病和病原體上有所不同。

記得那時的衛生防疫部門強調,如果發現多人出現相同的傳染病症狀,無論信息來源採用的是什麼方式,都要第一時間上報的衛生防疫部門,衛生防疫部門第一時間直奔事發地進行調查,並立即採取措施,他們首先考慮到的是先隔離,等排除了傳染病可能以後再解除隔離。說實在的,那時的防疫工作所採用的“三板斧”是比較符合當時的現實並很有效的,那就是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雖然採用的方法有點原始落後,原則還是應當借鑑的。那時候沒有基因檢測技術,不可能等待研究成果。

黃帝內經.素問有一個說法。就是“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其實就是講瘟疫的唯一特徵就是傳染,多人同時得了同樣的病,而且符合概念中的“溫病”特徵,按照普通百姓想到的應對方法來說,那就不能等了,先隔離再說。擱在現在,發現了多人同得一種急性熱病,也應當先行隔離,按照傳統思維方式初步判斷疫情性質屬性並進行初步治療,然後再進行現代科學研究。找到並詳細分析病原體—更何況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出準確的結論。


華燈初上35014207


主要是當時1.人員流動小,不像現在人員流動極快。

2.毛主席把防疫提高到政治高度打了一場全國性的群防群治,防治疫病疫情的愛國衛生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